胫骨旋转论文_蔡雨卫,段敬瑞,房雷,徐盛明,张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胫骨旋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胫骨,膝关节,关节,成形术,不良,假体,微创。

胫骨旋转论文文献综述

蔡雨卫,段敬瑞,房雷,徐盛明,张磊[1](2019)在《3D打印辅助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不同类型胫骨骨折抗胫骨旋转不良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与传统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比较,探讨3D打印辅助MIPO治疗不同类型胫骨骨折其抗胫骨旋转不良的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2016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20例单侧胫骨骨折患者(AO分型A、B、C型各40例),同类型骨折患者以1∶1比例随机分为研究组(20例,3D打印辅助MIPO)与对照组(20例,传统MIPO)。相同骨折分型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内行CT扫描并测量双侧胫骨旋转角,计算患侧与健侧的差值,以差值绝对值超过10°者定义为胫骨旋转不良。比较各型胫骨骨折患者经两种技术治疗后胫骨旋转程度和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结果术后1例发生感染,经换药抗炎治疗后好转;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移位等并发症。术后A型患者双侧胫骨旋转角差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9,P=0.580),B、C型患者对照组双侧胫骨旋转角差值均显着大于研究组(P<0.05)。相同类型骨折患者中两组胫骨旋转类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型患者两组均无胫骨旋转不良发生,B型患者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C型患者对照组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显着高于研究组(P=0.044)。结论对于A型胫骨骨折,3D打印辅助MIPO与传统MIPO抗胫骨旋转不良效果相当;对于B、C型胫骨骨折,3D打印辅助MIPO抗胫骨旋转不良效果明显优于传统MIPO,且骨折类型越复杂,优势越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张海龙,姜春岩,洪雷,张辉,冯华[2](2019)在《内侧撑开胫骨高位截骨术中骨性合页与胫骨轴向旋转改变的叁维CT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侧撑开胫骨高位截骨矫正膝内翻术后胫骨轴向旋转改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CT扫描数据建立胫腓骨近端的叁维几何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通过几何操作,模拟以内侧撑开方式进行胫骨高位截骨矫正膝关节内翻,分析截骨矫正过程中合页轴的方向及内翻矫正程度与术后胫骨轴向旋转之间的关系。结果:以矢状位前后方向作为参考,与此相比,当合页轴的方向指向前外侧时会导致术后胫骨内旋增大;同时,需要矫正的内翻角度越大,术后胫骨内旋增加越多。结论:内侧撑开胫骨高位截骨术后胫骨轴向旋转的变化与截骨矫正过程中合页轴的方向及内翻矫正程度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运动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邵龙[3](2019)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后倾角度与旋转对线的数字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目的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侧假体的界面覆盖受到骨准备、植入技术及假体设计等因素的影响,但对相关因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多因素作用下假体系统的应力分布情况缺乏系统的研究。并且当前主流假体系统的设计特征大多基于西方人的研究数据,缺乏国人的解剖学参数和假体设计改进依据。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建立本地区人群样本双下肢叁维模型并实施虚拟手术,首先评估不同后倾截骨角度和旋转对线对界面覆盖的影响;然后通过图形拟合获得截骨层面解剖学特征并采用图像配准算法对基于界面轮廓的一般多边形最优配准问题进行求解;最后利用有限元分析进一步探究不同后倾截骨角度和界面覆盖条件下假体系统内的应力分布情况,以期为临床手术和优化假体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对1名正常成年人行双下肢全长CT扫描和双膝关节MRI扫描,对3具新鲜尸体进行双膝关节CT扫描,获取二维图像,将图像以DICOM格式导入叁维重建软件Mimics 17.0,重建出包含骨、半月板、韧带的膝关节仿真模型和双下肢叁维数字模型。在重建过程中以默认骨组织阈值为基准,额外选择阈值为(+50)HU,(-50)HU和(-100)HU的叁组重建阈值重建叁维模型,评价分割阈值选择对重建模型数据的影响。2.对3具新鲜尸体6个膝关节标本进行胫骨侧截骨操作,分别测量胫骨平台与腓骨小头上缘截骨水平的几何参数,与利用CT重建所获得叁维模型的相应参数进行比较,评价叁维模型测量的准确性。3.对55名正常成年人(纳入101膝)进行双下肢CT扫描并进行叁维重建,以空间向量计算法进行精确的虚拟截骨手术,取得不同后倾截骨角度下(0、3、5、7度)的截骨轮廓;对Gemini假体系统的对称型和解剖型胫骨试模进行X线扫描和数字化处理;采用人工配准的方式取得不同胫骨假体试模在不同后倾截骨角度与特定旋转对线下各象限区域的界面覆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4.通过图形拟合表征本地区人群胫骨叁维重建样本在截骨水平的一般解剖学特征并进行测量,分析Gemini和[E]8两套假体系统设计对本地区人群的涵盖情况。利用一致性点漂移算法对基于界面轮廓的一般多边形最优配准问题进行求解,分析趋近最大化覆盖条件下四款胫骨侧假体的自由旋转对线和植入定位情况。5.利用已完成重建的膝关节仿真模型和双下肢叁维数字模型模拟全膝关节置换进行标准虚拟截骨和Open Knee假体系统安装。将各部件导入Geomagic 2012完成模型优化与实体化,在Hypermesh 14.0中进行网格划分,定义各部件的材料属性,确定载荷和边界约束,建立有限元静力分析模型。6.通过保留与去除自然膝中部分附属结构、装配假体系统于不同后倾截骨角度下(0、3、5、7度)的膝关节模型以及改变胫骨侧假体的界面覆盖,在Optistruct 14.0中分析周围附属结构对自然膝应力分布的影响,比较不同后倾截骨角度和骨-假体界面覆盖条件下膝关节假体系统内的应力分布变化。结果1.重建模型表面积随着阈值选择值的加大而逐渐增大,默认阈值和基于默认阈值±50HU两组的表面积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与默认阈值-100HU组相比有显着差异;一致性检验分析显示基于尸体标本实际测量和基于CT叁维重建测量的两种方法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91,平均误差为1.34±0.97%。2.随着后倾角度的加大,胫骨截面平均面积随之加大,并且不管任何后倾角度下,男性的平均截面积均大于女性。当后倾角度在0-7度变化时,Insall对线的平均覆盖率为85.19%到87.22%,Akagi对线为83.21%到85.96%,均随着后倾角度加大而加大,且前者的平均覆盖率始终较高,差值范围为1.26%到2.22%(p<0.001)。此外,5度与7度后倾截骨下的平均覆盖率比0度与3度均有显着性升高。当使用对称型或解剖型试模时,采用后倾5度或7度截骨,前内侧、前外侧、后内侧以及后外侧区域内的平均缺损率和悬挂率差异都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除使用解剖型试模下的后外侧区域。3.男性平均界面覆盖率要显着高于女性,仅在采用对称型和解剖型假体在0度后倾加Akagi对线下以及采用对称型假体在0度后倾加Insall对线下两者差异不大。当采用Insall对线在5度与7度后倾截骨时,不管使用哪种假体,男性的后叉韧带止点区域面积始终较女性小并且在后内侧区的缺损率也较女性大。相比男性,女性的前内侧区存在较多缺损并伴随着较少的悬挂。在采用7度后倾时,在对称型试模下女性的前外侧相比男性存在显着悬挂,而在解剖型试模下男性的前内侧悬挂较女性显着。4.本地区人群样本双下肢叁维模型中所有胫骨截骨面的平均横径为77.7±6.6mm,平均前后径为46.8±4.0mm,平均内侧前后径为46.2±4.2mm,平均外侧前后径为44.5±4.1mm。男性的相关数据均显着大于女性,但其横径与前后径比值平均为1.66±0.04,内外侧前后径比值平均为1.04±0.07,均无显着男女差异。内侧平台前后径较外侧平台前后径平均长1.8±3.0mm,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并且内侧与外侧平台前后径有着显着的正相关。此外,存在15例外侧平台前后径大于内侧,24例内外侧平台的前后径相差在2mm以内,两者占到了总数的37.9%。5.本研究中胫骨试模对本地区人群样本截骨面内外侧前后径和相应比值的涵盖上,解剖型设计优于对称型;回归分析显示对于外侧前后径小于45-50mm的试模在设计时应扩大其内外侧前后径的差异,相反对于大于45-50mm的试模,则相应减小差异。在胫骨试模对截骨面横径与前后径,及其相应比值的涵盖上,解剖型设计优于对称型。回归分析显示当前试模应减小横径绝对值以及横径与前后径的比值(当前为1.8)以更符合本地区人群样本。6.采用算法求解趋近最大化覆盖配准下,仅23%的胫骨试模处于旋转不良的位置且每款假体的旋转不良例数相近。算法配准下的总体平均覆盖率为85.62±3.65%,Gemini假体的平均覆盖率要显着低于[E]8假体。算法配准下的胫骨试模总体平均旋转角度,相较于Insall对线为-0.73±4.53度。算法配准下的胫骨试模前后轴平均占腱百分位由髌腱内侧起算为26.95±14.71%,处于髌腱中内1/6到中内1/3的位置但个体差异较大。7.模拟人自然站立下,股骨在保留侧副韧带和腓骨与去除以上结构时应力变化情况不大,其局部最大应力均位于股骨距和股骨干中下叁分之一的前内侧;胫骨在去除腓骨和侧副韧带时,其主要应力集中在中下叁分之一处,以内侧为主;胫骨平台与半月板的最大应力和应力集中区域主要在内侧。腓骨对胫骨骨干的应力分布有较大影响,但侧副韧带与腓骨等附属结构的存在与否对关节间隙与关节面应力分布的影响不大。8.在简化的膝关节模型中模拟关节置换显示,当截骨后倾角度在0至7度变化时,股骨假体的峰值Von Mises应力在3度后倾时最大为123MPa,在5度后倾时最小为15MPa,随着后倾角度的的增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随着后倾角度的增大,应力分布从相对均匀转向外侧集中;而聚乙烯垫片的峰值Von Mises应力随着后倾角度的增加逐渐增大,从11MPa增大到29MPa,分布区域变化不大,以后外侧集中为主,但应力集中点随着后倾增大而逐渐减少;胫骨假体的峰值Von Mises应力随着后倾角度的增加从15Mpa增加到17Mpa,应力集中区主要在胫骨假体与骨界面,分布区域变化不大,以后外侧集中为主,应力集中点也随着后倾角度增大而逐渐减少。假体系统内的峰值Von Mises应力远大于股骨与胫骨且受股骨假体影响最大。9.通过增加垫片和胫骨假体3%的尺寸来模拟骨-假体界面覆盖率增加的情况,结果显示仅在3度后倾时,股骨假体峰值Von Mises应力从123MPa下降到44Mpa;而在聚乙烯垫片、胫骨假体的峰值Von Mises应力改变以轻微上升为主,分布区域和应力集中点未有明显变化。结论1.叁维模型的重建结果仅在分割阈值选取波动范围较小时具有稳定性,采用计算机辅助联合人工修正的阈值分割方法可以重建出真实可靠的目标叁维模型。2.对于叁维模型的虚拟手术可以通过空间向量计算法精确实现。本研究中当截骨后倾角度在0至7度变化时,覆盖率随着后倾角度的增大而增大,使用Insall对线和5度或7度后倾能取得更好的胫骨侧界面覆盖;男女的界面不匹配模式存在显着差异,膝关节假体设计应重视性别差异。3.本地区人群样本在7度后倾截骨时的截骨轮廓个体差异较大;当前的胫骨假体应在不同型号范围间进行试模尺寸差异化设计和减少绝对横径以更符合本地区人群样本的解剖学特征。4.图像配准算法能有效辅助人工进行试模与截骨面的配准,当前的胫骨假体设计在趋近最大化覆盖时,并不一定会引起轴向旋转不良的发生;本研究中胫骨假体试模前后轴对准胫骨结节中内1/6至1/3之间能取得更好的界面覆盖。5.截骨后倾角度由0度增加至7度过程中,假体系统峰值应力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应力分布向外侧集中的趋势;模拟增加界面覆盖并未对峰值应力、应力分布等产生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学明[4](2019)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标志的影像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由于人群预期寿命的延长,膝关节骨关节炎的(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对老年人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随着关节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对单侧间室骨关节炎有显着疗效,同时可保存另一侧间室的正常结构。UKA术中股骨和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是我们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对于股骨假体外旋的参考,一般选择股骨外科上髁轴线,而对于胫骨假体旋转的解剖学参考目前尚未达成一致。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膝关节MRI上胫骨解剖标志的测量,为UKA术中胫骨假体旋转提供参考。方法:本次研究共纳入22例于我院接受膝关节单髁置换的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为59.7岁(45-80岁),行膝关节伸直中立位MRI扫描。分别测量股骨外科上髁轴(SEA)与胫骨内侧髁间嵴(MIR)之间的角度、胫骨平台面髌腱内侧缘与内侧髁间结节连线的替代AP(s AP)线之间的角度和胫骨前后轴(AP)之间的角度。然后,当平行于MIR线、s AP线和AP线进行虚拟矢状截骨时,测量胫骨内侧截骨面的最大宽度和长度(m/l)比率。结果:MIR线相对于SEA外旋95.8°±3.5°(88.7°-102.6°),s AP线相对于SEA外旋90.6°±3.4°(83.4°-95.5°),胫骨AP线相对于SEA外旋90.3°±3.4°(83.0°-95.4°)。MIR相对于胫骨AP线外旋了大约5.8°(P<0.001)。胫骨AP线和s AP线相对于SEA的平均旋转角度没有差异(P=0.747)。平行于MIR进行的矢状截骨面m/l比率为0.50±0.023(0.44-0.55),平行于s AP线进行的矢状截骨面的m/l比率为0.53±0.025(0.46-0.58),平行于AP线进行的矢状截骨面的m/l比率为0.53±0.027(0.46-0.58)。平行于s AP线和AP线m/l比率更接近于假体的m/l比率。结论:获得胫骨前后方向在膝关节单髁置换和在全膝关节置换中同等重要,胫骨矢状截骨时参考MIR线有导致胫骨假体外旋的可能,s AP线几乎和AP线平行,理论上可以作为膝关节单髁置换中胫骨假体旋转定位参照轴线。(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胡鸿鹏,高勇岗,刘泽明,马文辉,李振中[5](2019)在《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内翻畸形与胫骨旋转角关系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内翻畸形与胫骨旋转角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80例(107膝)罹患膝关节炎内翻患者和50例(100膝)膝关节正常者,分为KOA组和对照组。测量胫股角(FTA)和胫骨旋转角(TTA),对比两组间胫股角和胫骨旋转角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KOA组FTA为(182.6±2.5)°,对照组FTA为(174.8±2.9)°,KOA组的FTA大于对照组(t=41.598,P<0.01);KOA组TTA为(20±8)°,对照组TTA为(25±8)°,KOA组的TTA小于对照组(t=6.360,P<0.01),对照组和KOA组男性[(174.3±2.2)°vs(181.9±2.2)°,t=24.319,P<0.01],女性[(175.0±2.4)°vs(184.8±3.3)°,t=17.490,P<0.01],40~59岁组[(173.1±2.0)°vs(177.0±2.2)°,t=63.808,P<0.01],60~69岁组[(174.7±2.0)°vs(179.2±2.2)°,t=76.181,P<0.01],>70岁组[(176.7±2.6)°vs(188.5±3.1)°,t=49.259,P<0.01],左侧[(175.3±2.2)°vs(183.9±3.3)°,t=29.871,P<0.01],右侧[(175.0±3.2)°vs(182.3±2.8)°,t=28.658,P<0.01]亚组间F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KOA组男性[(25±8)°vs(21±8)°,t=3.198,P<0.01],女性[(26±7)°vs(20±10)°,t=4.719,P<0.01],>70岁组[(23±10)°vs(18±8)°,t=6.651,P<0.01],左侧[(25±9)°vs(20±8)°,t=4.512,P<0.01],右侧[(25±9)°vs(21±8)°,t=2.973,P<0.01]亚组间T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OA组40~59岁组(r=-0.317,P<0.05),60~69岁组(r=-0.429,P<0.05),>70岁组(r=-0.810,P<0.01),K-L分级Ⅱ级(r=-0.387,P<0.05),Ⅲ级(r=-0.442,P<0.05),Ⅳ级(r=-0.834,P<0.01)各亚组内胫股角和胫骨旋转角有相关性。结论 KOA患者膝关节内翻畸形与胫骨旋转角呈负相关,其相关程度受年龄和K-L分级的影响,KOA患者年龄越大,胫骨旋转角越小;K-L分级越高,胫骨旋转角越小。(本文来源于《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王首贵,刘丽芳,刘学,段涛秀[6](2019)在《可旋转稳定型假体与单纯铰链型假体治疗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可旋转稳定型假体与单纯铰链型假体治疗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间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胫骨近端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采用植入可旋转稳定型膝关节假体治疗的5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采用植入单纯铰链型假体治疗的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关节功能、疼痛改善、术后并发症和生活质量指标。结果观察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4. 0%,高于对照组的80.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膝关节伸直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观察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值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观察组关节腔积血3例(6. 0%),对照组中腓总神经损伤4例(8. 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时,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中生理功能、生理职能和情感职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采用可旋转稳定型膝关节假体治疗胫骨近端恶性肿瘤患者可有效改善和提高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适于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期刊2019年02期)

李志文,廖威明[7](2018)在《全膝置换术中预防股骨及胫骨假体旋转对位对线不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需要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并可从中受益的病人将越来越多。在TKA术后,由于假体旋转而引起的假体对位对线不良,从而造成的髌股关节运动不良等并发症是膝关节翻修的重要原因,需要引起进一步的关注。膝关节假体旋转对位对线涉及到胫骨和股骨的正确定位、对线、截骨及假体的安放。在本文中,将对众多股骨及胫骨侧旋转对位对线的方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期刊2018年03期)

张磊,房雷,匡勇,史萌,周琳[8](2018)在《胫骨骨折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后发生胫骨旋转不良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胫骨骨折微创接骨板内固定(MIPO)术后发生胫骨旋转不良的原因,探讨降低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6-05采用MIPO技术治疗的50例单纯胫骨中下段骨折,术后1周采用CT扫描测量伤侧胫骨旋转角,胫骨旋转角>10°(内旋或外旋)即为胫骨旋转不良。统计分析不同类型骨折患者术后胫骨旋转不良的发生率。结果 50例中内旋11例,外旋39例,胫骨旋转角绝对值为0°~18.5°(7.66±4.46)°。19例胫骨旋转角>0°且≤5°,18例胫骨旋转角>5°且≤10°,13例胫骨旋转角>10°。A型骨折中1例(14.3%)胫骨旋转不良,7例正常;B型骨折中7例(26.9%)胫骨旋转不良,19例正常;C型骨折中5例(31.3%)胫骨旋转不良,11例正常。B型骨折术后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高于A型骨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C型骨折术后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高于B型骨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胫骨骨折MIPO术后可能出现胫骨旋转不良,而骨折越复杂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越高。术中钢板应贴伏于胫骨表面,以最大限度防止发生胫骨旋转不良。(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张磊,房雷,陈晓,史萌,周琳[9](2018)在《3D打印辅助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PO)改善胫骨旋转不良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PO)、髓内钉内固定术(INT)和3D打印辅助MIPO 3种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骨折后胫骨旋转不良的程度和发生率。方法纳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于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180例单侧胫骨骨折患者(年龄16~60岁),不论分型按入组先后顺序依次分入MIPO组、INT组和3D打印辅助MIPO(3D-MIPO)组,每组60例,平均年龄分别为(39.18±9.10)、(39.28±9.23)和(39.07±10.40)岁。术后CT扫描双侧膝、踝关节层面,测量患侧和健侧旋转角并计算其差值,其差值绝对值>10°定义为胫骨旋转不良。比较并分析3组患者在治疗胫骨骨折后胫骨旋转不良的程度和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术后均恢复顺利,无感染、内固定松动等发生,个别患者伤口出现渗液经换药或清创后愈合。MIPO组旋转角平均差值为(6.85±3.82)°,其中内旋9例、外旋51例,确诊胫骨旋转不良7例,发生率为11.67%;INT组旋转角平均差值为(6.34±3.44)°,其中内旋10例、外旋50例,确诊胫骨旋转不良6例,发生率为10.00%;3D-MIPO组旋转角平均差值为(3.96±2.24)°,其中内旋8例、外旋52例,确诊胫骨旋转不良1例,发生率为1.67%。3组旋转角平均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80,P<0.01),3D-MIPO组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低于MIPO组和IN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利用3D打印辅助完成术前钢板塑形可降低MIPO后胫骨旋转不良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张雷,廉凯,彭昊,陈森[10](2018)在《CT确定胫骨前后轴指导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胫骨假体的旋转对线》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传统全膝关节置换的截骨及假体安放大多根据目测来完成,缺乏较为精确化的测量。目的:通过全膝关节置换前CT测定胫骨前后轴的方法,确定胫骨假体的旋转对线;并与传统胫骨假体安放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重度膝关节炎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患者5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CT辅助组23例(25膝)经术前CT测定胫骨前后轴确定胫骨假体的安放;传统手术组27(29膝)经传统方法(胫骨结节中内1/3)确定胫骨假体的安放。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评估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髌骨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目测类比评分;术后3 d拍摄X射线平片测量胫骨角β和胫骨后倾角θ。所有手术均有同一团队完成。结果与结论:(1)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2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2)CT辅助组的手术时间、胫骨角β及胫骨后倾角θ方面均小于传统手术组(P<0.05),但2组在住院时间上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3)2组术前及术后1,3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髌骨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术后6个月2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CT辅助组均优于传统手术组(P<0.05);(4)结果提示,术前CT测定胫骨前后轴指导胫骨假体安放较传统方法更精确定位,使股骨假体与胫骨假体有更好的旋转对线。(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胫骨旋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内侧撑开胫骨高位截骨矫正膝内翻术后胫骨轴向旋转改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CT扫描数据建立胫腓骨近端的叁维几何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通过几何操作,模拟以内侧撑开方式进行胫骨高位截骨矫正膝关节内翻,分析截骨矫正过程中合页轴的方向及内翻矫正程度与术后胫骨轴向旋转之间的关系。结果:以矢状位前后方向作为参考,与此相比,当合页轴的方向指向前外侧时会导致术后胫骨内旋增大;同时,需要矫正的内翻角度越大,术后胫骨内旋增加越多。结论:内侧撑开胫骨高位截骨术后胫骨轴向旋转的变化与截骨矫正过程中合页轴的方向及内翻矫正程度密切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胫骨旋转论文参考文献

[1].蔡雨卫,段敬瑞,房雷,徐盛明,张磊.3D打印辅助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不同类型胫骨骨折抗胫骨旋转不良差异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9

[2].张海龙,姜春岩,洪雷,张辉,冯华.内侧撑开胫骨高位截骨术中骨性合页与胫骨轴向旋转改变的叁维CT模型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9

[3].邵龙.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后倾角度与旋转对线的数字化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

[4].王学明.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标志的影像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9

[5].胡鸿鹏,高勇岗,刘泽明,马文辉,李振中.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内翻畸形与胫骨旋转角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2019

[6].王首贵,刘丽芳,刘学,段涛秀.可旋转稳定型假体与单纯铰链型假体治疗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的疗效比较[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9

[7].李志文,廖威明.全膝置换术中预防股骨及胫骨假体旋转对位对线不良的研究进展[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8

[8].张磊,房雷,匡勇,史萌,周琳.胫骨骨折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后发生胫骨旋转不良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8

[9].张磊,房雷,陈晓,史萌,周琳.3D打印辅助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PO)改善胫骨旋转不良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8

[10].张雷,廉凯,彭昊,陈森.CT确定胫骨前后轴指导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胫骨假体的旋转对线[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

论文知识图

训试膝关节屈曲90.时旋转载荷(SNxm胫骨...测试膝关节屈曲30口时胫前载荷(134N)下...首先把位移臂(可在上下±25mm的位移内移...接触压峰值变化率一23躁关节内旋(a)、外旋(b)加载中胫骨...

标签:;  ;  ;  ;  ;  ;  ;  

胫骨旋转论文_蔡雨卫,段敬瑞,房雷,徐盛明,张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