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模拟观测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系统,应变,方程,地质,平方根,电阻率,海洋。
模拟观测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刘丽丽,李英华,王雪莲,王炜,吴彬贵[1](2019)在《基于观测系统模拟试验的海表气象观测站点布局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科学设计黄渤海海洋气象边界层观测站网并研究观测网布局对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影响,本文采用模式误差、海洋气象要素特征区域资料统计分析和观测系统模拟试验(OSSE)方法,根据边界层雾、层云降水、小风与中等风速天气条件设计布局方案,并分析站点观测要素对数值预报模式的要素预报的影响。模拟试验数据使用了每6 h NCEP再分析资料FNL(NCEP Final Operational Global Analysis data)、NCEP每天平均的高分辨率海温资料RTG_SST(Real-Time Glob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和石油平台、浮标站等每小时实况观测资料,评估了黄渤海海洋气象站网布局各个方案的优缺点。评估结果表明,湿度和风的要素预报受实况风向风速条件影响,偏东和偏北风个例湿度要素预报较好。然而,在偏南中等风速个例中,风场预报要素更接近实况。温度场的分析综合结果显示,在海气相互作用影响较大的天气过程中,特征区域布站能明显提高温度要素的预报准确率。最后,综合分析多项模拟试验的结果,给出了改进数值预报准确率的海洋布站建议。(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柳兴刚,倪宇东,韩志雄,李永革,于世东[2](2019)在《极低信噪比区观测系统模拟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亚某山前带的地震勘探具有下列特点:地表起伏剧烈,山势陡峭,相对高差大;地下断裂发育,双逆冲高陡构造造成地震波场复杂,反射波成像困难;目的层埋藏深,上覆有巨厚的盐层,屏蔽作用明显,盐下地震反射信号能量较弱。以上特点造成了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成像效果差;因此,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地震剖面成像精度,成为该地区地震勘探攻关的重点。针对双逆冲高陡构造特点,结合野外以往实际资料建立地质模型,通过正演模拟和照明分析技术,优化地震采集参数,提出了小道距、长排列、宽弯线的地震采集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9-09)
尚可旭,郭秀军,吴景鑫[3](2019)在《海底宏渗漏气体走航式海洋电阻率法探测效果模拟与观测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海底宏渗漏气体连续调查,提出了一种走航式海洋电阻率探测技术。根据前人原位观测资料和含气水体电阻率特征构建地电模型;采用数值模拟和室内试验方法获得不同参数电阻率映像剖面,分析确定探测剖面异常特征,评价探测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探测系统设计和实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走航式海洋电法探测电缆可由2个供电电流极和8个电位测量极组成,电位极距需小于0.05 m;测量可采用偶极装置通过并行采集方式实现。气体分布区表现为高阻异常,异常模式由走航速度、排列长度和气体分布区横向宽度共同决定,可分为7种情形;探测电阻率极大值和气体喷出流速存在正相关指数关系。该技术可实现气体分布范围和喷出速率快速探测。(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陈宇波,王耀,付志红,周结[4](2018)在《隧道地震不规则观测系统正演模拟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隧道施工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新的隧道地震不规则观测系统,利用该观测系统对隧道超前方向软弱夹层进行了正演模拟研究。研究表明:当炮数不变时,增加1个检波器可以明显改善偏移效果;当观测系统纵向偏移距越大时,偏移剖面画弧区域更小,当观测系统横向偏移距越大时,偏移剖面的镜像假像越弱。将该观测系统应用于重庆缙云山隧道,探测结果与开挖情况基本吻合,说明该观测系统合理可行。(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8年16期)
吴昱[5](2018)在《基于正演模拟的地震观测系统实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复杂构造背景下,提高薄互层油气藏地震勘探精度一直是勘探开发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从理论上讲,高密度宽方位地震采集技术能较大幅度改善复杂构造背景下的地震勘探精度,但其勘探费用大幅提高。实际工作中,一般需要在费用和效果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本文的主要目标是基于叁维模型数据考察和分析不同观测系统对复杂构造薄互层地震勘探精度的影响。根据大港油田的实际地质特征,设计了复杂构造薄互层地质模型,采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对迭前波场进行正演模拟,采用不同的观测系统进行迭前偏移成像。基于地震切片分析技术,考察面元、方位角、线间距等不同观测系统参数对成像精度和保幅性能的影响,得出了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作用的结论和认识。(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葛曙光[6](2016)在《基于陷落柱模型叁维正演模拟的观测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陷落柱是一种广泛发育在华北晚古生代含煤地层中的特殊灾害性地质体,其存在不仅会破坏煤层的连续性,给煤矿采掘工作带来巨大困难,而且柱体本身可能会成为良好的导水通道或瓦斯富集场所,存在冒顶、突水及瓦斯突出等事故隐患,严重阻碍高产、高效、安全的现代化矿井建设。目前,叁维地震勘探方法凭借其施工灵活、信息丰富等方面的优势,在煤矿勘探工作中应用广泛,被认为是探测陷落柱最有效的手段。但是,实际勘探工作中陷落柱勘探精度却并不尽如人意,而叁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的好坏与探测精度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为了提高实际工作中煤田陷落柱的探测精度,对地震观测系统及采集参数进行优化设计意义重大。本文先对华北型煤田陷落柱的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进行了总结归纳,对陷落柱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并针对地震偏移时间剖面及属性切片上陷落柱的识别特征进行了总结。然后对煤田系统中叁维地震观测系统的设计准则及优化方法进行了研究。最后,建立典型煤田陷落柱叁维地震地质模型,设计多种类型观测系统进行面元分析、照明度分析及采集脚印分析等。然后,通过常规线束状观测系统采集参数进行论证,并采用射线追踪算法对所建模型进行正演模拟,通过模拟得到的偏移剖面、属性切片等对比分析,最终得到最有利于提高陷落柱地震探测精度的叁维地震观测系统及采集参数优化设计准则。本文通过对煤田陷落柱叁维地震地质模型进行射线追踪正演模拟,横向对比分析了观测系统类型及采集参数对陷落柱探测精度的影响,得到结论:常规线束状正交观测系统、砖墙式观测系统、斜交式观测系统及锯齿型观测系统在煤田陷落探测精度方面差别不大,常规线束状正交观测系统在煤层深度上的唯一炮检距覆盖次数相对其他类型观测系统覆盖次数较高。在煤田陷落柱实际地震勘探工作中应使用线束状正交观测系统,采集参数论证结果表明在针对煤田陷落柱探测时尽量选用较小道间距、较小炮排距、较小纵向最大炮检距、较小线距、较小炮点距、较小横向滚动距、较多接收线数及较多炮数(6小2多)。(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1)
刘伟[7](2015)在《波动方程地震照明模拟与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复杂地表和复杂地下构造地区,即“双复杂”地区,由于散焦、聚焦及高速层屏蔽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地震采集资料信噪比低、地震成像困难。地震照明分析技术是研究观测系统对勘探目标的地震波振幅或波场的模型分析技术。地震照明不仅可以得到震源激发的地震波场在地下介质中的分布情况,即单向照明,而且还可以得到能反映震源激发和检波点接收效应的双向照明。因此,基于地震照明分析的观测系统优化设计,可以提高观测系统对勘探目标的探测能力,进而改善其成像质量。虽然国内外众多学者已经对地震照明分析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至今人们对地震照明仍然缺乏统一的认识,使得地震照明分析缺乏应用标准,工业应用效果和认可度参差不齐。地震照明已经从射线追踪理论时代逐渐进入波动方程理论时代。但是由于单程波方程本身的缺陷,使之不能满足高度复杂区域的地震照明分析。相比之下,双程波动方程具有模拟精度高、波场信息丰富、不受构造倾角限制等优点,能够适应任何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震照明分析,故基于双程波动方程的地震照明分析技术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地震照明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出发,对现有主要的地震照明函数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并提出了多种分类标准;认为任何地震照明函数都可以归属于只考虑震源或检波器的单向照明和同时考虑震源与检波器的双向照明两大类地震照明。从地震波理论出发,推导了单程波动方程和双程声波方程波动方程,并详细研究了它们的数值模拟方法,为基于波动方程的地震照明分析技术研究奠定了的方法基础。对基于波动方程的单向照明和双向照明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单程波动方程自身的缺陷,导致基于单程波方程的地震照明能量不准确,特别是在具有强散射损失的盐下区域;双程波动方程能够获得精确的地震照明,但是照明结果中会出现明显的上下行波场能量的干涉现象,干扰地震照明分析。为此,本文针对双程波动方程震源单向照明,采用坡印廷矢量将地震波场分解为只包含上行波的反射波场和只包含下行波的入射波场,根据分解后的地震波场分别定义了两个地震照明函数,即入射照明和反射照明。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基于坡印廷矢量波场分离方法是完全正确的;入射照明比单向照明更能反映下行地震波场的能量分布特征。针对单程波动方程双向照明进行了改进,包括XIE-WU双向照明和DUC-DC双向照明;改进的双向照明不仅提高单程波动方程双向照明的精度,而且还克服了XIE-WU双向照明不能满足不同检波器应该接收到不同地震波场的缺陷。此外,本文还研究了基于双聚焦原理的双聚焦照明分析技术,并提出了观测系统的迭前偏移分辨率函数。最后,采用波动方程地震照明进行了观测系统优化设计研究,实现了面向勘探目标的地表最有利激发接收区域的优选、加密区组合震源地震波聚焦方向设计和满足迭前偏移分辨率要求的观测系统参数优化设计。(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5-12-01)
毛璐,张述文,王恬,刘彦华[8](2015)在《集合平方根滤波同化AMSU-A辐射率的观测系统模拟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观测系统模拟试验,针对晴天和有降水两种天气状况,探究用集合平方根滤波同化卫星辐射率资料来改进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初始场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晴天条件下,同化后的分析场较同化前背景场更加接近于真实场,尤其是对所选AMSU-A第5通道辐射率观测值贡献较大的那些层,如500,700,800 hPa3层位温的分析场相对背景场均方根误差分别减小了26%,15%和42%,同化效果显着.在有降水天气状况下,试验结果在特定的高度层上也表现出一定的正贡献,但总体而言对各气象要素场的改善均不及晴天时明显,说明该种天气类型下的卫星资料同化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张秋,肖文段,旭东,丁超,吕考[9](2014)在《基于观测系统设计的模拟正演与成像处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对于复杂地表和构造的勘探区块,设计合理的观测系统与采集参数,对于提高资料采集质量,减少野外实际工作量,压缩室内地震数据的计算量,节约勘探成本,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本文根据实际地质需求,设计了带断层、溶洞的较复杂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正演模拟方法,得到了炮记录,最后用Kirchhoff积分法波动方程进行了偏移成像。论文讨论了不同道间距、覆盖次数及最大偏移距对成像的影响,研究成果对实际生产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7: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论文集》期刊2014-10-20)
郭玲莉,刘力强,刘培洵[10](2014)在《多通道动态应变观测系统在地震模拟实验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实验变形失稳过程中的应变场快速调整阶段和岩石结构破坏过程中的复杂变形场,将高速、高分辨率、多通道的应变观测技术引入构造物理实验,搭建了用以观测瞬态变形场的多通道动态应变观测系统,形成了16Bit分辨率、96通道、3.4kHz采样速度、1με分辨率且连续记录的应变观测系统。通过观测断层失稳过程高速滑动阶段和裂纹扩展过程的力学场时空变化,发现断层粘滑失稳过程的演化具有3个特征阶段:预滑动阶段、高频震荡阶段和低频调整止滑阶段。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应变速率、频率特性、振幅等都具有自身特点;叁维断层扩展模型的实验结果显示,岩桥区断层贯通是一个快速过程,先多点局部扩展,后跳跃式连接。在断层贯通之后,样品整体崩垮之前,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持续时间为几十ms。多通道动态应变观测系统填补了在地震模拟与岩石力学实验中应变观测频带的空缺,可以获得高密度、高精度的动态应变场,进一步研究瞬态应变场演化与应变波时空过程,为理解从缓慢递进变形到突发失稳释放过程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4年03期)
模拟观测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亚某山前带的地震勘探具有下列特点:地表起伏剧烈,山势陡峭,相对高差大;地下断裂发育,双逆冲高陡构造造成地震波场复杂,反射波成像困难;目的层埋藏深,上覆有巨厚的盐层,屏蔽作用明显,盐下地震反射信号能量较弱。以上特点造成了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成像效果差;因此,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地震剖面成像精度,成为该地区地震勘探攻关的重点。针对双逆冲高陡构造特点,结合野外以往实际资料建立地质模型,通过正演模拟和照明分析技术,优化地震采集参数,提出了小道距、长排列、宽弯线的地震采集方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模拟观测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丽丽,李英华,王雪莲,王炜,吴彬贵.基于观测系统模拟试验的海表气象观测站点布局方案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9
[2].柳兴刚,倪宇东,韩志雄,李永革,于世东.极低信噪比区观测系统模拟研究及应用[C].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3].尚可旭,郭秀军,吴景鑫.海底宏渗漏气体走航式海洋电阻率法探测效果模拟与观测系统设计[J].海洋学报.2019
[4].陈宇波,王耀,付志红,周结.隧道地震不规则观测系统正演模拟与应用[J].人民长江.2018
[5].吴昱.基于正演模拟的地震观测系统实验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
[6].葛曙光.基于陷落柱模型叁维正演模拟的观测系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
[7].刘伟.波动方程地震照明模拟与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
[8].毛璐,张述文,王恬,刘彦华.集合平方根滤波同化AMSU-A辐射率的观测系统模拟试验[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9].张秋,肖文段,旭东,丁超,吕考.基于观测系统设计的模拟正演与成像处理研究[C].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7: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论文集.2014
[10].郭玲莉,刘力强,刘培洵.多通道动态应变观测系统在地震模拟实验中的应用[J].地震地质.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