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号外显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号外,突变,营养不良,质粒,细胞,家系。
号外显子论文文献综述
杨荃荃,李志勇,周欣荣[1](2019)在《3号外显子点突变对人PAX9蛋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3号外显子不同的点突变对人PAX9蛋白结构的影响。方法通过Pubmed和ClinVar数据库检索人PAX9基因3号外显子点突变的DNA和氨基酸序列信息,并对3号外显子突变位点影响的氨基酸序列在不同的物种及不同的PAX基因进行比对。应用Phyre2和RaptorX两个数据库对突变后的氨基酸序列进行蛋白叁维结构的预测与分析。结果人PAX9基因的3号外显子点突变影响的氨基酸位点高度保守。25、26、28、43、51、56、59、87、91、143号氨基酸参与Alpha helix二级结构的组成。6、73、80、136、143、145、168、172号氨基酸的位置有强的致病性。Gly6Arg和Pro20Leu的改变使PAX9蛋白的DNA结合区域的Alpha helix二级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其他氨基酸改变,可使PAX9蛋白的空间折迭和构象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结论 3号外显子不同点突变导致的氨基酸变化会引起PAX9蛋白的结构出现不同的改变,这也可能是不同的PAX9突变导致的牙缺失或发育不全的表型不完全一样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期刊2019年09期)
蔡奥捷[2](2019)在《H1细胞诱导成肌细胞及DMD基因50-51号外显子敲除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杜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男性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致死性X连锁隐性遗传病,主要致病原因为DMD基因突变,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主要通过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来延缓病情。目前DMD的治疗研究重点已深入到基因治疗水平。在外显子51存在的情况下,通过敲除或跳跃第51外显子,可以使13%的DMD患者变为BMD从而延缓病情。DMD患者来源的iPSC是进行DMD疾病研究的模型,也是治疗效果评价的较好的模型,通过CRISPR/Cas9对DMD等单基因遗传病患者来源的iPSCs进行基因修饰,可获得同一来源遗传背景一致的未修饰的患病细胞及修饰过的对照组的细胞。然而在临床上获得适合Exon51外显子敲除的DMD患胎来源的iPSC较为困难。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正常人来源的H1细胞诱导的成肌细胞进行基因修饰,将其变成适合Exon51外显子敲除的突变细胞类型,然后进行基因修饰研究是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本实验中,使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DMD基因Exon50缺失的H1细胞来源的成肌细胞系,并将DMD基因Exon51进行靶向敲除,通过检测其敲除后的外显子跳跃式阅读情况,判断其在人源细胞水平上进行基因编辑治疗的有效性。目的1,构建H1细胞向成肌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平台。2,构建CRISPR/Cas9介导的DMD基因Exon50和Exon50-51缺失的H1细胞来源的成肌细胞系。方法采用STEMdiff?Mesenchymal Progenitor Kit和转染MyoD表达载体的方法将H1细胞通过MSC样细胞阶段将其最终诱导为成肌细胞。使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H1细胞诱导成的成肌细胞DMD基因的50号外显子,获得稳定遗传的DMD基因Exon50缺失的成肌细胞株。再以同样方法敲除DMD基因Exon50-51外显子,以此获得稳定遗传的DMD基因敲除及修复的细胞模型。结果1,成功建立了H1细胞向成肌细胞的定向分化体系;2,成功构建了DMD基因的Exon50和Exon50-51缺失的成肌细胞模型。结论本研究利用现有的H1细胞,成功建立了干细胞—成肌细胞的定向分化平台,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敲除了成肌细胞DMD基因的Exon50和Exon50-51,获得了稳定遗传的DMD基因敲除及修复的细胞模型,为下一步CRISPR/Cas9基因编辑效果的鉴定和安全性评价作出贡献。(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李鑫鑫,刘松岩,姜丽,王富丽,冯晓娜[3](2019)在《PRRT2基因2,3号外显子丢失和双侧额区放电的散发良性家族性婴儿癫痫1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有研究~([1])证实,大约超过70%的良性家族性婴儿癫痫(BFIE)患儿与PRRT2基因突变有关,而几乎所有的家族性婴儿惊厥伴阵发性运动障碍(ICCA)患者中都能检测出PRRT2基因突变。该基因外显率很高,但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现报道1例PRRT2基因2,3号外显子丢失和EEG双侧额叶放电的散发BFIE如下。(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Qiao-qi,SUI,Wu,JIANG,Xiao-dan,WU,Yi-hong,LING,Zhi-zhong,PAN[4](2019)在《一个中国Lynch综合征家系携带的MLH1基因第19号外显子移码突变:一项家系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寻找一个Lynch综合征患者所在家系携带的DNA错配修复基因突变,探讨各突变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创新点:MLH1的第19号外显子c.2250_2251insAA移码突变既往被认为是意义未名突变,而我们的研究为明确该突变的致病意义提供了依据。另外,我们首次报道了MLH3基因第1号外显子c.1397C>A突变。该突变有可能使Lynch综合征患者的发病年龄提前。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家系先证者肿瘤组织中错配修复基因蛋白的缺失情况,使用二代测序技术通过先证者血标本明确患者所携带的突变。同时运用Sanger法检测家系其他成员该突变的携带情况以明确突变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结论:我们在患者体内发现MLH1基因第19号外显子移码突变(c.2250_2251insAA)以及MLH3基因第1号外显子c.1397C>A突变。在患者家系中,我们仅检测到有MLH1突变,因此该突变极有可能为致病突变。(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期刊2019年01期)
徐艳,谭维维,胡迅,杨宗泽,樊萍[5](2018)在《肝细胞癌相关基因CTNNB1的3号外显子突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TNNB1基因3号外显子突变与肝细胞癌(HCC)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0例HCC患者的肿瘤组织及配对远端正常组织样本200份,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筛选突变情况;免疫组化法对筛选到突变的患者检测其肿瘤及正常组织中CTNNB1基因编码蛋白(β-catenin)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分析CTNNB1基因3号外显子突变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CTNNB1基因3号外显子错义突变3例(3%),分别引起第32、36位密码子编码氨基酸改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3例突变患者的肿瘤组织中β-catenin蛋白表达明显强于配对正常组织(P<0.05)。CTNNB1基因3号外显子突变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未见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 CTNNB1基因3号外显子突变存在于HCC患者中,可能与HCC的发生相关。(本文来源于《西部医学》期刊2018年10期)
周建平,徐德,王代文,程君[6](2018)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癌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18~21号外显子的碱基序列突变情况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癌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18~21号外显子的碱基序列突变情况。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72例份癌组织、20例份正常肺组织EGFR基因18~21号外显子碱基序列,分析并比较EGFR基因突变情况,与NCBI的EGFR临床基因突变数据库(Clin Var)比对分析碱基突变类型,确定样本突变类型是否为病理性突变,是否对应特定的药物反应类型。分析EGFR基因突变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NSCLC癌组织、正常肺部组织EGFR基因18~21号外显子的碱基突变率分别为58.3%(42/72)、0,二者比较,P<0.05。72例患者EGFR基因18~21外显子序列中共发现60种碱基突变,突变类型包括点突变、缺失突变、插入突变和插入/缺失突变。外显子18突变率8.3%(6/72),其中点突变4例;外显子19突变率29.2%(21/72),其中点突变21例、插入/缺失突变13例、病理性突变4例;外显子20突变率37.5%(27/72),其中点突变9例、缺失突变2例、插入/缺失突变1例、病理性突变1例;外显子21突变率4.2%(3/72),其中点突变1例、插入突变1例、病理性突变1例。与Clin Var比对后发现6种癌症病理相关碱基突变。其中良性变异1种(c.2361G>A),突变率31.9%(23/72);靶向药物敏感型突变1种(c.2830T>G),突变率2.8%(2/72);其它致癌相关突变4种。癌症病理相关突变率为12.5%(9/72),其中靶向药物敏感型突变的总体突变率为2.8%(2/72),其在EGFR突变样本中的比例为4.8%(2/42),外显子21突变c.2573T>G突变可导致EGFR蛋白Leu858Arg突变,是EGFR靶向药物治疗敏感型突变。结论 NSCLC癌组织EGFR基因18~21号外显子突变率较高,主要突变类型为点突变、缺失突变、插入突变和插入/缺失突变等。19号外显子基因突变情况最多,20号外显子突变类型最复杂。6种癌症病理相关突变中仅21号外显子中发现1种靶向药物敏感型突变。(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8年31期)
马增力[7](2018)在《含EGFR基因19号外显子和21号外显子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检测EGFR基因突变所用的质控品和标准品。方法:从健康人淋巴细胞基因组克隆,设计四对引物引入突变位点,RNA反转录cDNA,采用普通PCR的方法,扩增野生型EGFR基因外显子19片段和含缺失突变(del E746-A750)的EGFR基因外显子19片段,野生型EGFR基因外显子21和含点突变(L858R)的EGFR基因外显子21片段,并分别克隆至载体pEGFP-C1中,构建含EGFR基因外显子19和外显子21的重组质粒,用于检测EGFR基因突变的质控品和标准品。结果:构建出含EGFR基因外显子19和外显子21的重组质粒,野生型重组质粒命名为pEGFP-C1-EGFR-19和pEGFP-C1-EGFR-21,突变型重组质粒命名为pEGFP-C1-EGFR-19(del E746-A750)和pEGFP-C1-EGFR-21(L858R),通过酶切和测序鉴定证明构建成功,浓度、纯度、稳定性达到质控品和标准品的要求。结论:成功构建了阳性和阴性对照质粒,为后续构建检测EGFR基因突变的方法使用。(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06-01)
李双,马珊珊,崔思颖,屈素真,蔡奥捷[8](2018)在《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HEK293T细胞DMD基因第51号外显子的靶向敲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完成HEK293T细胞中DMD基因第51号外显子(exon51)高效的靶向敲除。方法设计靶向人DMD基因exon51 5'端及3'端的sgRNA并克隆至CRISPR/Cas9载体质粒PX459中,转染至HEK293T细胞后,提取基因组DNA并使用Surveyor法检测切割活性;使用目标外显子两端切割活性最高的sgRNA构建PX459-2sgRNA质粒,转染至HEK293T细胞后用PCR及T载体测序检测靶向外显子切除情况。结果50%的HEK293T细胞中DMD基因exon51被定向切除,编辑效率较高。结论建立使用CRISPR/Cas9单质粒敲除人DMD基因exon51的平台,为DMD及其他遗传病的基因治疗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基础医学与临床》期刊2018年03期)
段文娟,鲁利群[9](2017)在《44-47号外显子缺失的杜氏肌营养不良1例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杜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是儿童常见的肌病,当其不以运动发育落后为该病的首要表现时易被忽视。基因缺失为DMD患儿确定的主要突变,占60%~65%。该疾病患儿走路为鸭型步态,由卧位到站立位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即"Gower征"。婴幼儿的"Gower征"容易被忽视,AST、CK升高缺乏特异性,因此对儿童不明原因肝功能及肌酶谱异常需提高警惕。早期基因检测是一种确诊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的快速、有效的方法。明确相应基因位点的缺失可能对患儿的预后进行早期评估。(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7年27期)
马艳,宋娜,牛建一,丁刚[10](2017)在《原发性PD患者SMPD1基因3、4号外显子突变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SMPD1基因3、4号外显子突变与原发性帕金森病(PD)的关系。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原发性PD患者103例(PD组)、体检健康者103例(对照组),按照SMPD1基因序列和相关文献设计引物,采用PCR技术对SMPD1基因3、4号外显子进行扩增,并将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序和突变分析。结果经对测序结果序列比对发现,两组SMPD1基因存在p.A402T位点突变,均为杂合突变,即基因型为GA型。其中,PD组SMPD1基因p.A402T位点突变概率为11.65%(12/103),对照组为0.97%(1/103),两组比较P<0.01。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突变导致其编码的溶酶体酶SMase稳定性降低。Mutation Taster和PolyPhen2软件检测结果显示,SMPD1基因存在p.A402T位点致病性突变。结论原发性PD患者SMPD1基因存在p.A402T位点突变,该位点突变可能增加PD的发病风险。(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7年20期)
号外显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杜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男性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致死性X连锁隐性遗传病,主要致病原因为DMD基因突变,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主要通过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来延缓病情。目前DMD的治疗研究重点已深入到基因治疗水平。在外显子51存在的情况下,通过敲除或跳跃第51外显子,可以使13%的DMD患者变为BMD从而延缓病情。DMD患者来源的iPSC是进行DMD疾病研究的模型,也是治疗效果评价的较好的模型,通过CRISPR/Cas9对DMD等单基因遗传病患者来源的iPSCs进行基因修饰,可获得同一来源遗传背景一致的未修饰的患病细胞及修饰过的对照组的细胞。然而在临床上获得适合Exon51外显子敲除的DMD患胎来源的iPSC较为困难。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正常人来源的H1细胞诱导的成肌细胞进行基因修饰,将其变成适合Exon51外显子敲除的突变细胞类型,然后进行基因修饰研究是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本实验中,使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DMD基因Exon50缺失的H1细胞来源的成肌细胞系,并将DMD基因Exon51进行靶向敲除,通过检测其敲除后的外显子跳跃式阅读情况,判断其在人源细胞水平上进行基因编辑治疗的有效性。目的1,构建H1细胞向成肌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平台。2,构建CRISPR/Cas9介导的DMD基因Exon50和Exon50-51缺失的H1细胞来源的成肌细胞系。方法采用STEMdiff?Mesenchymal Progenitor Kit和转染MyoD表达载体的方法将H1细胞通过MSC样细胞阶段将其最终诱导为成肌细胞。使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H1细胞诱导成的成肌细胞DMD基因的50号外显子,获得稳定遗传的DMD基因Exon50缺失的成肌细胞株。再以同样方法敲除DMD基因Exon50-51外显子,以此获得稳定遗传的DMD基因敲除及修复的细胞模型。结果1,成功建立了H1细胞向成肌细胞的定向分化体系;2,成功构建了DMD基因的Exon50和Exon50-51缺失的成肌细胞模型。结论本研究利用现有的H1细胞,成功建立了干细胞—成肌细胞的定向分化平台,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敲除了成肌细胞DMD基因的Exon50和Exon50-51,获得了稳定遗传的DMD基因敲除及修复的细胞模型,为下一步CRISPR/Cas9基因编辑效果的鉴定和安全性评价作出贡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号外显子论文参考文献
[1].杨荃荃,李志勇,周欣荣.3号外显子点突变对人PAX9蛋白结构的影响[J].口腔医学.2019
[2].蔡奥捷.H1细胞诱导成肌细胞及DMD基因50-51号外显子敲除的初步研究[D].郑州大学.2019
[3].李鑫鑫,刘松岩,姜丽,王富丽,冯晓娜.PRRT2基因2,3号外显子丢失和双侧额区放电的散发良性家族性婴儿癫痫1例报告[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9
[4].Qiao-qi,SUI,Wu,JIANG,Xiao-dan,WU,Yi-hong,LING,Zhi-zhong,PAN.一个中国Lynch综合征家系携带的MLH1基因第19号外显子移码突变:一项家系研究(英文)[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B(Biomedicine&Biotechnology).2019
[5].徐艳,谭维维,胡迅,杨宗泽,樊萍.肝细胞癌相关基因CTNNB1的3号外显子突变研究[J].西部医学.2018
[6].周建平,徐德,王代文,程君.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癌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18~21号外显子的碱基序列突变情况观察[J].山东医药.2018
[7].马增力.含EGFR基因19号外显子和21号外显子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应用[D].南昌大学.2018
[8].李双,马珊珊,崔思颖,屈素真,蔡奥捷.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HEK293T细胞DMD基因第51号外显子的靶向敲除[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8
[9].段文娟,鲁利群.44-47号外显子缺失的杜氏肌营养不良1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当代医药.2017
[10].马艳,宋娜,牛建一,丁刚.原发性PD患者SMPD1基因3、4号外显子突变及其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