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串列双圆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串列,圆柱,桥墩,间距,雷诺,特性,层流。
串列双圆柱论文文献综述
叶玉康,刘晓平,李安斌[1](2019)在《串列双圆柱桥墩周围流场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串列双圆柱桥墩周围流场与两桥墩间距密切相关,采用黏性流求解方法,使用商业CFD软件中的FLUENT软件,并基于RNG k-ε湍流模型对单圆柱及串列双圆柱桥墩绕流非稳态瞬时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桥墩间距影响着两桥墩墩后尾涡的生成与脱落;桥墩墩后横向流速呈正负交替变化;以碍航紊流宽度为标准,航道边线与串列双圆柱桥墩边壁之间的横向安全距离至少应为1.5倍桥墩直径。(本文来源于《人民珠江》期刊2019年10期)
孙志强,张玉琢,邢鹏飞,李赛维[2](2019)在《低雷诺数串列双开缝圆柱绕流流场的特性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数值方法研究了层流串联双圆柱绕流中开缝的影响。通过改变圆柱间的中心间距以及开缝的倾斜角,揭示了流场结构、圆柱升力、阻力以及旋涡脱落的变化趋势,发现存在叁种流态,它们间的相互转换可由阻力和升力的急剧变化体现。沿来流方向非对称的开缝对圆柱间的滞止区有干扰作用,而顺流的开缝则通过对滞止区的稳定作用将两个圆柱"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延展的钝体,该作用在较长圆柱间距下依然有效。以上干扰和稳定作用又影响流态间的转换。旋涡脱落也深受不同开缝和圆柱间距的影响。(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期刊2019年08期)
喻鹏,祝志文[3](2019)在《串列双圆柱桥墩局部冲刷精细化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墩心距下沿流向串列布置的双圆柱桥墩局部冲刷坑形态的变化规律,提出1种平衡湍流边界层模型以获得稳定的湍流来流边界条件;利用雷诺时均N-S方程和标准k-ε湍流模型求解河床上双圆柱桥墩周围的复杂绕流场;基于能考虑河床面任意斜坡和泥沙坍塌效应的泥沙输运模型和动网格技术模拟双圆柱桥墩局部冲刷的动态演化过程,得到平衡冲刷坑形态,揭示冲刷发展过程的流动特征和冲刷机理。模拟结果与中美规范局部冲刷预测结果比较表明:串列双圆柱桥墩之间存在干扰效应;受下游桥墩施扰,最大冲刷都发生在上游桥墩,冲刷深度比单圆柱桥墩大,当墩心距L与桥墩直径D之比L/D=4时,达到最大值;而下游桥墩受上游桥墩遮挡的影响,最大冲刷深度在L/D=2时达到最小值,随着墩心距的增大,下游冲刷深度增大;当墩心距大于5倍桥墩直径后,下游桥墩可不考虑遮挡效应;获得的串列双圆柱桥墩最大冲刷深度值与美国规范预测值较为接近,而中国规范公式预测值偏小,提出的下游桥墩冲刷深度遮挡因子可为桥梁抗冲刷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陈威霖,及春宁,许栋[4](2018)在《小间距比下串列双圆柱涡激振动数值模拟研究:振动响应和流体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小间距比(L*=1. 1~1. 5)下串列双圆柱涡激振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其中Re=100,折合流速为U_r=3~30,质量比为m*=2. 0。为保证圆柱之间的距离不变,两圆柱均仅作横向振动。根据圆柱响应的不同将间距比范围内的涡激振动分为叁种:(1)间距比L*≤1. 1时,响应存在于较大的折合流速(U_r=4~28)范围内;(2)间距比L*=1. 2~1. 3时,在大折合流速时,类似于高雷诺数时的尾流弛振出现;(3)间距比L*≥1. 5时,响应随折合流速增加并达到最大值,之后随折合流速缓慢减小,并最终稳定在较大的幅值上。对应不同的响应类型,上游和下游圆柱的流体力也呈现不同的变化;由于受到上游圆柱的屏蔽,下游圆柱的阻力均值要明显小于上游圆柱;在出现尾流弛振的区域,两圆柱的升力均方根随折合流速增加;此外,某些折合流速下圆柱之间的非稳定耦合作用也被反映出来。(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8年23期)
陈威霖,及春宁,许栋[5](2018)在《小间距比下串列双圆柱涡激振动数值模拟研究:尾流和耦合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小间距比(L*=1. 1~1. 5)下串列双圆柱涡激振动的尾流和耦合机制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其中Re=100;两圆柱均仅作横向振动。对尾流的研究发现,当间距比L*=1. 1~1. 3时,小折合流速时对应经典的卡门涡街,而折合流速较大时,尾流则变得混乱起来,难以分辨其模式;当间距比L*=1. 5时,尾流均为规律的2S模式。耦合机制分析发现,串列双圆柱平衡位置差的变化促成了在间距比L*=1. 1时广折合流速响应的存在;而多频成分参与的不稳定耦合作用成为在间距比L*=1. 2~1. 3时类尾流弛振现象的诱因;大振幅响应在间距比L*=1. 5时得以持续的动力则源于上游圆柱脱落旋涡产生的低压区和下游圆柱低频的运动;此外,一种新的平衡位置间歇跳跃现象在间距比L*=1. 1和折合流速U_r=15时出现,且响应在上侧的新平衡位置能稳定更长的时间。(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8年23期)
崔宜梁,王海峰,李蒙,孙凯利[6](2018)在《相同雷诺数下串列双圆柱绕流的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均匀水流场中串列排布的柱群之间的干涉影响,本文以叁维串列双圆柱为例,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FLUENT15.0中双方程k-ε模型,分析模拟了双圆柱所受平均阻力、平均升力、后柱周向压力、斯特劳哈尔数等水动力特性。结果表明:在雷诺数为Re=2×10~4的串列双圆柱绕流中,两圆柱中心间距L与圆柱直径D的比值为L/D=4时,后柱受前柱绕流尾流影响大,明显高于单圆柱绕流的平均阻力系数,后柱的周向压力值也随前柱尾流的摆动呈现显着的不对称性;当L/D=8时,前柱绕流尾流对后柱影响逐渐减弱;当L/D=12时,两圆柱之间的相互干扰几乎可以忽略,可以看作是相互独立的单圆柱绕流。最后,计算的斯特劳哈尔数与单圆柱绕流对应的斯特劳哈尔数相近且仿真数值在计算数值范围之内,验证了整个仿真分析的准确性,也进一步说明了双圆柱绕流的柱群的干涉影响。双圆柱间距越大,前、后柱之间的干涉影响越弱。(本文来源于《应用力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刘夕强,陈帅,赵会涛,刘小兵[7](2018)在《串列双圆柱气动力的干扰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串列双圆柱气动力的干扰效应,对串列双圆柱进行了风洞测压试验。通过改变串列双圆柱的间距比L/D(L为两圆柱中心之间的距离,D为圆柱的直径),研究了串列双圆柱的风压分布与阻力的干扰效应,并与单圆柱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L/D≤3.5时,上下游圆柱的背压的绝对值均小于单圆柱的背压绝对值,且阻力均小于单圆柱的阻力;当L/D≥4时,与单圆柱相比较,上游圆柱的风压分布与阻力几乎不受影响,下游圆柱的风压分布与阻力仍然存在较大干扰。在间距比L/D由3.5变换为4.0时,上、下游圆柱的风压分布状态出现了较大变化,而且阻力均出现了较大的跃升。(本文来源于《第2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期刊2018-10-13)
王龙军[8](2018)在《非等直径串列双圆柱绕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作为“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之一,近年来得到了国家大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目前我国海工装备制造的产业布局已初步形成,但产品开发设计能力与欧美国家的差距较大。考虑到未来市场将对海工装备的经济性,安全性,环保性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也给基础科研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以海上钻井平台为例,其立管等许多尺寸不同的构件长期处于洋流或海浪的冲击之下受柱体绕流的影响极易发生疲劳损伤。因此避免钻井平台的疲劳损伤,提高平台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是设计工作中必须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由此可见深化柱体绕流的基础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相关工程装备的设计水平。目前国内外有关非等直径串列双圆柱绕流特性的系统性实验研究和理论成果较为贫乏,尚有许多机理性的问题没有解决。本工作旨在通过对非等直径串列双圆柱的流动特性进行系统性的实验研究以掌握圆柱的流场结构及其流体力随圆柱直径和间距的变化规律以及相关的物理机理。研究中所采用的雷诺数为0.8×10~4–2.42×10~4。圆柱模型的直径比和间距比分别为d/D=0.2–1.0和L/d=1.0–20。实验中采用了多种流体测量技术测量了圆柱的流体力,斯特劳哈尔数以及包含漩涡宽度,漩涡形成长度,剪切层横向宽度等诸多反应流场特性的参数。研究发现圆柱的直径和间距对串列圆柱的动力学特性有着非常显着的影响。根据上游圆柱的剪切层是否附着在下游圆柱表面,串列圆柱间的流态可分为剪切层再附着流态和双涡脱流态两种,而后者又可进一步分为“涡脱锁定”、“次谐波锁定”和“无锁定”等叁种子流态。根据雷诺数的不同,串列圆柱周围的流动可进一步细分“涡脱锁定”、“间歇性涡脱锁定”、“无锁定”、“次谐波锁定”和剪切层附着等五种子流态。此外,受上游圆柱漩涡形成长度的影响,从再附着流态到共同涡脱流态所对应的临界间距比随着d/D的减小而增大。当圆柱间距大于临界值时,下游圆柱涡脱频率的变化由d/D的大小决定。在临界间距比下,下游圆柱流体力在d/D=1.0–0.4时会发生正向跳变,而在d/D=0.2时则会发生反向跳变;同时,涡脱频率在d/D=1.0–0.8工况下会发生正向跳变,在d/D=0.6–0.2时则出现反向跳变。本研究还发现当d/D=0.6–0.2时,流体力和涡脱频率会出现反向跳变现象。通过无量纲分析发现临界间距与d/D成反比,这种形式的变化与上游圆柱的漩涡形成长度有着直接联系。伴随着d/D从1.0减小到0.2,临界间距的范围从2.75–3.0增大到6.0–7.0,而重新归一化的临界间距则与d/D的变化无关,基本处于2.26–2.64的范围内。而与双稳态流动有关的临界间距则随着d/D的减小而增大。综上所述,本文针对非等直径串列双圆柱的绕流特性进行了系统性的实验研究。通过对圆柱的漩涡脱落频率、下游圆柱的流体力和表面压力分布以及圆柱周围流动形态的系统性测量分析,研究了圆柱的流体力和流动结构随直径比和间距的变化规律,阐述了上游圆柱对流态的影响,揭示了导致流体力变化的物理机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临界间距归一化方法。本文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深化了有关非等直径串列双圆柱绕流特性的认识,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为相关工程领域中关键技术的突破奠定了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10-01)
王凯鹏,赵西增,段松长[9](2018)在《不同运动自由度组合串列双圆柱涡激振动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自主研发的紧致插值曲线CIP (Constrained Interpolation Profile)方法数学模型,对均匀来流条件时不同运动自由度组合下的串列双圆柱涡激振动问题开展二维数值模拟。模型针对雷诺数Re=100,质量比m*=2的串列双圆柱涡激振动问题,选取上、下游圆柱不同运动自由度组合工况进行模拟。重点分析圆柱的升阻力系数、运动位移随折合速度Ur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当上游圆柱双自由度运动时,随着下游圆柱运动自由度的增加,下游圆柱对上游圆柱涡激振动响应的影响减弱;当下游圆柱双自由度运动时,随着上游圆柱运动自由度的增加,上游圆柱对下游圆柱涡激振动响应的影响变强。研究结果表明圆柱运动自由度组合形式对串列双圆柱涡激振动的影响不可忽略。(本文来源于《海洋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高威,陈国勇[10](2018)在《串列双圆柱绕流的气动噪声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Open FOAM求解器中采用改进型延迟分离涡模拟(improved delayed detached eddy simulation,IDDES)方法对串列双圆柱的绕流流场进行数值模拟,使用K-FWH方程分析其气动噪声特性,比较不同来流速度、圆柱间距比和圆柱直径的双圆柱绕流的气动噪声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来流速度、圆柱间距比和圆柱直径对串列双圆柱的气动噪声特性都有显着影响,在特定情况下还会出现冲击纯音噪声、高分贝噪声等声品质恶化现象。(本文来源于《计算机辅助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串列双圆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数值方法研究了层流串联双圆柱绕流中开缝的影响。通过改变圆柱间的中心间距以及开缝的倾斜角,揭示了流场结构、圆柱升力、阻力以及旋涡脱落的变化趋势,发现存在叁种流态,它们间的相互转换可由阻力和升力的急剧变化体现。沿来流方向非对称的开缝对圆柱间的滞止区有干扰作用,而顺流的开缝则通过对滞止区的稳定作用将两个圆柱"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延展的钝体,该作用在较长圆柱间距下依然有效。以上干扰和稳定作用又影响流态间的转换。旋涡脱落也深受不同开缝和圆柱间距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串列双圆柱论文参考文献
[1].叶玉康,刘晓平,李安斌.串列双圆柱桥墩周围流场特性研究[J].人民珠江.2019
[2].孙志强,张玉琢,邢鹏飞,李赛维.低雷诺数串列双开缝圆柱绕流流场的特性研究(英文)[J].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2019
[3].喻鹏,祝志文.串列双圆柱桥墩局部冲刷精细化模拟[J].中国公路学报.2019
[4].陈威霖,及春宁,许栋.小间距比下串列双圆柱涡激振动数值模拟研究:振动响应和流体力[J].振动与冲击.2018
[5].陈威霖,及春宁,许栋.小间距比下串列双圆柱涡激振动数值模拟研究:尾流和耦合机制[J].振动与冲击.2018
[6].崔宜梁,王海峰,李蒙,孙凯利.相同雷诺数下串列双圆柱绕流的仿真分析[J].应用力学学报.2018
[7].刘夕强,陈帅,赵会涛,刘小兵.串列双圆柱气动力的干扰效应研究[C].第2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2018
[8].王龙军.非等直径串列双圆柱绕流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9].王凯鹏,赵西增,段松长.不同运动自由度组合串列双圆柱涡激振动数值模拟[J].海洋工程.2018
[10].高威,陈国勇.串列双圆柱绕流的气动噪声特性分析[J].计算机辅助工程.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