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主体关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主体,人文,班级管理,临终关怀,生态,意义,理想。
主体关怀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启[1](2018)在《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文关怀意识及其外化理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文关怀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产生的重要条件,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奏和先导。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文关怀意识是一种充满人性关怀、文化关怀、情感关怀的价值意识、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随着"事""时""势"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人文关怀意识的外化不是为了束缚学生,而是为了学生自由个性的解放与发展;不是为了规范学生,而是为了示范引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仅仅是出于职业需要,更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概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人文关怀意识的外化是教育主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理想的意图"转化为学生"理想的力量"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期刊2018年07期)
田湖[2](2018)在《“安详而逝”何以可能——以佛教视域下的临终关怀为主体之展开》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存和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议题,但相较死亡人们更喜欢关注生存。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存问题已经得到了基本保证,从而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追求生活的品质上,而作为人的永恒伴侣的死亡却被边缘化了,人们对其无视、讳言、逃避和恐惧。"临终关怀"亦多被人们忽视,因而,大多数人难以企及"安详而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从心理学者、医学者、临终护理者、丧葬者以及宗教人士的撰述中发现,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临终者获得高质量死亡,但大多没有能普及开来,人们的"安详而逝"依然是个大问题。因而,笔者通过对佛教"安详而逝"方法的探寻、意义的探讨发现,只要人们善于学习关于死亡的知识,就能让"安详而逝"成为可能的事。(本文来源于《中国佛学》期刊2018年01期)
甘小红[3](2018)在《注重人文关怀 回归主体地位——小学语文《小马过河》教学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谨记"回归人文关怀"。《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故事,文章篇幅长,涉及的事物多,哲理深刻,但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本文从鼓励学生、分析思考,营造氛围、主动学习,激发兴趣、学法多样,学会倾听、搭建平台,灵活提问、拓展思维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使得课堂更加高效,教学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名师在线》期刊2018年08期)
张敏,胡建东[4](2018)在《忽视还是关怀?——论马克思多主体交往实践观的生态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实践"范畴作为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的逻辑基点,在其多元主体的交往模式中具有独特的生态维度,这种多主体交往模式的构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视域下的"实践"概念与之前的哲学家在政治、伦理意义上使用的"实践"概念是极为不同的,它所展现的是一种多主体双维度的交往特征。文章在对这种多主体双维度交往实践理论所蕴含的"生态依赖原则"和"双向生态维度"进行理论澄清的同时,反驳了部分环境主义者对"马克思理论缺乏生态关怀"这一观点的质疑,并且,这一理论所蕴藏的生态内涵亦可以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哲学基础。(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杨艳丽,李丽[5](2017)在《大众化背景下旅游主体伦理关怀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旅游大众化的发展不仅要注重经济上的效益,同时也应有合理的伦理考量,使旅游惠及到最广泛的人民大众。但在现实的旅游大众化进程中,却存在部分旅游参与主体的缺失,因此要实现旅游者的大众化,应注重公平、仁爱、责任,以促进对弱势旅游参与主体的伦理关怀。(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边际[6](2017)在《增进公众认知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推动绿色发展 2017中国责任关怀促进大会在上海举行》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倡导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内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争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促进石油和化工行业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2017中国责任关怀促进大会"于2017年6月20日在上海召开。本次大会以"增进公众认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绿色发展"为主题,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与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AICM)共同举办,上海华谊(集(本文来源于《上海化工》期刊2017年07期)
卢小陶,余雪莲,丘苑[7](2016)在《人文关怀视域下班级管理主体责任落实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的教育,"以生为本"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而人文关怀最能体现以生为本的价值取向。人文关怀是一种尊重人的生命、自由和主体价值的精神,强调在尊重人、关爱人的基础上,追求人类的解放与自由。具体而言,即班级管理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天赋、兴趣、性格和情感,关怀学生个性化的生命,尊重学生主体,创设良好的班级人文环境,以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基础教育研究》期刊2016年21期)
刘照强[8](2016)在《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理课堂上,教师应加大探究的开放度,强化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和发现。有时候看似放慢了课堂教学的脚步,实则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此过程中,教师把握好了"出场"的时机,适时促进学生反思,加深体验深度,丰富教学内涵。(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6年84期)
卢小陶,余雪莲,丘苑[9](2016)在《人文关怀视域下班级管理主体责任落实的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的教育,"以生为本"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而人文关怀最能体现以生为本的价值取向。人文关怀是一种尊重人的生命、自由和主体价值的精神,强调在尊重人、关爱人的基础上,追求人类的解放与自由。具体而言,即班级管理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天赋、兴趣、性格和情感,关怀学生个性化的生命,尊重学生主体,创设良好的班级人文环境,以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因此,文章依据人文关怀(本文来源于《辽宁教育》期刊2016年22期)
赵浚,胡晓红[10](2016)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遇在关怀——马丁·布伯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关怀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对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发掘和彰显。在马丁·布伯的关系哲学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我—你"关系,而非"我—它"关系,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本真关系相契合,符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体现着一种深刻地意义关怀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关怀中的相遇,有助于在平等中构建关怀的意义世界,在理解中释放关怀的道德智慧,在共享中传递关怀的幸福力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得以全面的显现。(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主体关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存和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议题,但相较死亡人们更喜欢关注生存。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存问题已经得到了基本保证,从而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追求生活的品质上,而作为人的永恒伴侣的死亡却被边缘化了,人们对其无视、讳言、逃避和恐惧。"临终关怀"亦多被人们忽视,因而,大多数人难以企及"安详而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从心理学者、医学者、临终护理者、丧葬者以及宗教人士的撰述中发现,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临终者获得高质量死亡,但大多没有能普及开来,人们的"安详而逝"依然是个大问题。因而,笔者通过对佛教"安详而逝"方法的探寻、意义的探讨发现,只要人们善于学习关于死亡的知识,就能让"安详而逝"成为可能的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体关怀论文参考文献
[1].张国启.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文关怀意识及其外化理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
[2].田湖.“安详而逝”何以可能——以佛教视域下的临终关怀为主体之展开[J].中国佛学.2018
[3].甘小红.注重人文关怀回归主体地位——小学语文《小马过河》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2018
[4].张敏,胡建东.忽视还是关怀?——论马克思多主体交往实践观的生态维度[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杨艳丽,李丽.大众化背景下旅游主体伦理关怀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
[6].边际.增进公众认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绿色发展2017中国责任关怀促进大会在上海举行[J].上海化工.2017
[7].卢小陶,余雪莲,丘苑.人文关怀视域下班级管理主体责任落实之路[J].基础教育研究.2016
[8].刘照强.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J].考试周刊.2016
[9].卢小陶,余雪莲,丘苑.人文关怀视域下班级管理主体责任落实的路径[J].辽宁教育.2016
[10].赵浚,胡晓红.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遇在关怀——马丁·布伯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关怀解读[J].广西社会科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