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催化剂论文-周伟明

生物催化剂论文-周伟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催化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酶实验,科学思维,科学探究,核心素养

生物催化剂论文文献综述

周伟明[1](2019)在《基于实验探究的“生物催化剂——酶”的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节教学设计让学生经历叁次实验过程:第一次实施已设计好的实验,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第二次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并实施,再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第叁次完全由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通过这样多次且循序渐进的过程提升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教学》期刊2019年07期)

郑庄钰,陈燕,倪佳琪,倪佳琳[2](2019)在《利用手持技术探究过氧化氢生物催化剂种类及用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中学生物和化学课堂中"探究催化剂对双氧水的分解作用实验"存在试剂有毒、价格较贵、不易保存、比较方法较为粗略等问题,改用常见、便宜、容易购买的水果蔬菜作为催化剂,利用压强传感器观测不同种类及用量的催化剂分解H2O2的速率,从中选择适于课堂演示及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的生物催化剂及其用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室温下以2g上海青叶作为催化剂与2mL 3%H2O2溶液反应最适合中学课堂演示及中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本文来源于《化学教与学》期刊2019年06期)

徐瑞哲,李铁军[3](2019)在《掌控生物制造产业的核心“芯片”》一文中研究指出催化剂是化学反应的“魔术棒”,按照人的需求,改变反应物的反应速率,却不改变化学式两边的平衡,90%以上的工业过程均使用催化剂。但催化剂就一定是化学催化剂吗?大势所趋的绿色化学需要更为绿色的反应过程。华东理工大学许建和教授项目团队就瞄准“生物催化(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期刊2019-05-28)

张雪,吴亦楠,马飞,王立言,张翀[4](2019)在《ARTP诱变技术在食品和饲料加工生物催化剂改造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食品和饲料的生物催化转化和发酵技术成为保障餐桌安全及绿色发展的重要领域,其用酶量在工业酶制剂市场中占比最大,且增长最快。性能优良的酶制剂能显着缩短发酵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目标产物的转化率,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食品和饲料加工产业除了应用分离提取的酶制剂外,很多发酵过程仍以微生物为细胞工厂进行多种酶催化转化。该发酵过程通常涉及复杂的代谢网络和调控机制,且很多体系不能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因此理性基因工程改造通常难以满足应用需求。诱变育种仍然是食品和饲料加工用酶及微生物菌株改造的主要手段,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新技术。近年发展起来的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育种技术因其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环境友好、突变率高、突变库容大等特点,在食品和饲料加工微生物育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重点介绍近年ARTP在食品与饲料加工酶制剂及发酵微生物改造中的相关应用进展。(本文来源于《生物产业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陈倩[5](2019)在《可循环磁性双功能生物催化剂的构建及用于手性醇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R)-3-奎宁醇是合成瑞伐托酯、阿地溴铵和索利那新等手性药物的重要中间体。生物催化法因具有反应条件温和、环境友好、选择性高等优点而被用于(R)-3-奎宁醇的合成。常规酶偶联方法催化不对称合成(R)-3-奎宁醇时,羰基还原和辅酶再生过程分别在不同的菌体中进行,底物、产物和辅酶须在细胞间、细胞内外进行交换/扩散,导致生物转化时间延长,效率低,不利于工业化。针对酶偶联方法的缺陷,本课题拟用基因重组和蛋白质工程技术构建一种具有双活性中心、双功能的融合体酶,实现羰基不对称还原和辅酶原位再生同时进行,继而循环使用,以提高生物转化效率。利用亲和固定化技术,构建一种高效、可循环再利用的磁性双功能生物催化剂,建立高效生物催化不对称合成(R)-3-奎宁醇的绿色新工艺。具体内容如下:1.构建双功能融合酶表达载体及诱导目标酶表达。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编码羰基还原酶(Ml QR)和辅酶再生酶(GDH)的两个全长基因序列通过柔性连接子连接,全合成编码具有羰基还原和辅酶再生的双功能融合酶(MLG)的全长基因片段。再将mlg基因片段连接到载体pET28a,形成重组表达质粒pET28a-mlg。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优化的酶表达条件:16℃、0.2 mM IPTG、诱导表达36 h,能可溶性高表达高活性的双功能融合酶(MLG)。MS确证MLG的氨基酸序列与蛋白质数据库中氨基酸序列匹配良好。MLG中羰基还原活性为3678U/g,辅酶再生活性为5070 U/g。MLG动力学分析显示:对底物3-奎宁酮的K_m值为12.06 mM,K_(cat)/K_m为0.39;对底物葡萄糖的K_m值为1.62 mM,K_(cat)/K_m为6.08。2.重组全细胞催化不对称合成(R)-3-奎宁醇。优化的生物转化条件为:30℃、pH 7-8、0.2 mM辅酶、葡萄糖(1.5倍底物当量)、底物/重组细胞质量比为24:1。当底物3-奎宁酮载量为486 g L~(-1)时,生物转化时间为5.5 h,GC测定转化率为100%,收率90%,ee值100%,时空产率1505.5 g L~-11 d~(-1)。3.可循环磁性双功能生物催化剂的构建。利用共沉淀法合成磁性Fe_3O_4纳米粒,通过硅烷将螯合剂NTA偶联到磁性纳米粒表面,经Ni~(2+)功能化形成亲和纳米磁珠。基于Ni~(2+)亲和作用固定组氨酸标记的双功能融合酶,形成可循环再利用的磁性双功能生物催化剂。借助马尔文粒度仪、SEM、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X-衍射仪、磁性能分析仪等手段表征磁性双功能生物催化剂。粒径约20-40 nm;饱和磁化强度为38.96 emu/g,为超顺磁性。磁性双功能生物催化剂中羰基还原(MlQR)活性为2866 U/g,辅酶再生(GDH)活力为6195 U/g。磁性双功能生物催化剂的酶载量为70.6 mg/g,其中羰基还原和辅酶再生酶活性回收率分别为77.99%、122.18%。4.磁性双功能生物催化剂在合成(R)-3-奎宁醇中的应用。优化的生物转化条件为:30℃,pH 8.0左右,辅酶0.2 mM,葡萄糖(底物的1.5倍摩尔当量)、生物催化剂与底物质量比为1:70,生物转化时间为5.5 h,GC测定转化率为100%,产率90%,ee值100%。按生物催化剂与底物质量比1:40启动生物转化反应,磁性双功能生物催化剂可循环使用11次,每克磁性催化剂可获得产物的相对产量达到312.37g。(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检秀,陈先锐,陈小玲,黄艳燕,莫棋文[6](2019)在《应用合成生物学策略构建全细胞生物催化剂合成(S)-乙偶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大肠杆菌宿主中过量表达丁二酮还原酶(DAR),同时构建辅酶NADH原位再生系统,利用全细胞高效催化丁二酮不对称还原合成(S)-乙偶姻。方法:PCR克隆多黏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 dar基因连到质粒pETDuet-1,转化至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构建重组菌E. coli BL21(DE3)-DAR;通过Hi Trap TALON柱亲和层析纯化表达产物DAR酶蛋白,测定DAR的比酶活和分子动力学参数。在重组菌E. coli BL21(DE3)-DAR中构建辅酶NADH原位再生系统,协同表达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葡萄糖脱氢酶(GDH),构建重组菌E. coli BL21(DE3)-DAR/GDH,并以此重组菌为全细胞生物催化剂,优化催化条件,提高(S)-乙偶姻的产量和产率。结果:获得重组工程菌E. coli BL21(DE3)-DAR和E. coli BL21(DE3)-DAR/GDH。DAR以NADH为辅酶还原丁二酮的米氏常数Km、最大催化速率Vmax、催化常数Kcat分别为2. 59mmol/L、1. 64μmol/(L·min·mg)、12. 3/s,还原丁二酮生成(S)-乙偶姻光学的纯度为95. 86%,具有较好的催化效率和立体异构体选择性。构建辅酶NADH原位再生系统后,重组菌E. coli BL21(DE3)-DAR/GDH可高效催化丁二酮合成乙偶姻。在最优催化条件下分批补料,乙偶姻产量达51. 26g/L,转化率为81. 37%,生产速率为5. 13g/(L·h)。结论:使用非手性化合物原料丁二酮生产高附加值的手性化合物(S)-乙偶姻,以重组菌为全细胞生物催化剂合成(S)-乙偶姻,不需额外添加昂贵的辅酶,具有较高的生产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吴胜[7](2018)在《生物催化剂的设计和在绿色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第38届(2018)中国洗涤用品行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1-20)

彭司华,孙丹,袁文亮,卫偲[8](2019)在《通过宏基因组学发现生物催化剂》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在大多数化学合成使用对环境有害的有机溶剂.如果用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则可在化学合成反应中少使用或不使用有机溶剂,所以使用酶作为催化剂更环保.随着宏基因组学的发展,以及二代测序成本的持续大幅度下降,基于宏基因组学获得生物催化剂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方法.本文综述基于宏基因组学发现生物催化剂的各种方法,对目前世界上采用的各种筛选方法进行归纳,共总结出两大类方法:一是基于宏基因组文库的筛选方法,另一种是基于序列的遗传筛选方法.进一步对这两类方法细分为具体的7种筛选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逐一进行回顾和评述.同时,对各种基于宏基因组学筛选生物催化剂的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指出表型选择法筛选是采用最多的方法,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认为直接二代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筛选的方法也是有潜力的一种筛选方法,叁代测序技术将在基于宏基因组学的生物催化剂筛选中发挥重要作用.(图2表8参92)(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冯超,孙德群[9](2018)在《海洋全细胞生物催化剂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催化剂具有高度的化学、区域、异构体和对映体选择性,在手性产物获取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传统生物催化剂多为陆生微生物来源的酶或者细胞。由于海洋微生物处于高盐度、高压生长环境,其对高盐、有机溶剂、高压等极端条件的耐受性强,比陆生微生物更适宜作为生物催化剂,越来越多的海洋生物催化剂被成功开发。综述近年来的海洋生物催化剂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药学进展》期刊2018年06期)

张育眉[10](2018)在《刀豆蛋白A在制备生物催化剂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催化具有极好的立体选择性和催化效率,对工业生产手性化合物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开发新型高效的生物催化剂受到研究者们的高度关注。酶固定化可以有效提高生物酶的稳定性,从而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可以抵抗或不受极端环境的影响,发挥更好的催化效率。在众多研究学者的努力下,酶固定化研究使用的技术方法和材料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创新。近年来,具有特异性识别效应的生物大分子被应用到固定化的研究中,在与合适的载体材料相配合下,可以实现生物酶的高效定向固定化。因此,本文研究探索了使用ConA制备生物催化剂的几种方式,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将ConA与磁性纳米粒结合,制备了可定向固定糖基化酶的磁性固定化酶载体。该载体在水相溶液中吸附固定氯过氧化物酶、葡萄糖氧化酶、漆酶,均达到了 90%以上的固定化率及80%以上的活性回收率,说明ConA功能化修饰的固定化载体材料可以扩展应用于多种糖基化酶。2、利用制得的功能化载体,实现了 CPO单酶固定化及CPO与GOx双酶共固定化。单酶固定化CPO保留了与游离酶相似的活性和稳定性,可重复催化莫达非尼不对称合成,达到70%及以上的e.e.;共固定化GOx-CPO相对游离酶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在交联后重复使用稳定性提高了两倍多,并且可在pH 6条件下高效合成莫达非尼。3、研究制备活性ConA-钒(Ⅳ)配位物并探索其相关的配位机制。配位物的活性主要受金属离子浓度,配位及催化时pH条件影响,pH 9条件下配位、pH 2条件下反应,催化速率最高,且此时的结合作用不会被离心破坏;表达重组ConA的大肠杆菌可以确实促进V02+催化合成莫达非尼,底物转化率近似100%。(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28)

生物催化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中学生物和化学课堂中"探究催化剂对双氧水的分解作用实验"存在试剂有毒、价格较贵、不易保存、比较方法较为粗略等问题,改用常见、便宜、容易购买的水果蔬菜作为催化剂,利用压强传感器观测不同种类及用量的催化剂分解H2O2的速率,从中选择适于课堂演示及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的生物催化剂及其用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室温下以2g上海青叶作为催化剂与2mL 3%H2O2溶液反应最适合中学课堂演示及中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催化剂论文参考文献

[1].周伟明.基于实验探究的“生物催化剂——酶”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9

[2].郑庄钰,陈燕,倪佳琪,倪佳琳.利用手持技术探究过氧化氢生物催化剂种类及用量[J].化学教与学.2019

[3].徐瑞哲,李铁军.掌控生物制造产业的核心“芯片”[N].解放日报.2019

[4].张雪,吴亦楠,马飞,王立言,张翀.ARTP诱变技术在食品和饲料加工生物催化剂改造中的应用进展[J].生物产业技术.2019

[5].陈倩.可循环磁性双功能生物催化剂的构建及用于手性醇的合成[D].重庆医科大学.2019

[6].李检秀,陈先锐,陈小玲,黄艳燕,莫棋文.应用合成生物学策略构建全细胞生物催化剂合成(S)-乙偶姻[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9

[7].吴胜.生物催化剂的设计和在绿色有机合成中的应用[C].第38届(2018)中国洗涤用品行业年会论文集.2018

[8].彭司华,孙丹,袁文亮,卫偲.通过宏基因组学发现生物催化剂[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9

[9].冯超,孙德群.海洋全细胞生物催化剂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18

[10].张育眉.刀豆蛋白A在制备生物催化剂中的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18

标签:;  ;  ;  ;  

生物催化剂论文-周伟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