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探究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探究能力

(河北省唐县南岗北小学,河北唐县072350)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039-01

摘要:学生有自己的情感和自尊,如果教师不注意教学方法,就会有意或无意伤害、扼杀他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学会运用心理学效应: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是积极的话,他的行为也一定会积极;否则相反。如何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探究能力是本文论述要点。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感;心理效应,探究学习

教育部下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且新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完全体现了这一点。但在小学数学教学实际中,有关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培养问题,目前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笔者拟从心理学的视角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与态度培养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情感的培养

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数学、对人生的积极情感,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有浓厚的数学情和学会表达数学情。

数学情是指对数学的专业兴趣,它代表着情感的动机功能。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情”是燃料,一旦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动力,促使教师全身心投入,使课堂生动而精彩,从而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如果教师对数学没有情感,很容易把课讲得枯燥无味,学生自然也不会喜欢数学。

(二)教师要学会创设充满数学情的学习情境。

情感具有弥漫性,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来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还可以创设有探索性和竞争性的富有情趣的数学情景。比如在教“物体的体积”时,我首先讲了“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问学生:“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了?”学生答:“石子占了地方,把水挤上来了。”我接着说:“石头占有的地方叫‘空间’,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称作‘物体的体积’。”

(三)教师要会保护学生的数学情。

学生有自己的情感和自尊,如果教师不注意教学方法,就会有意或无意伤害、扼杀他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学会运用如下心理学效应:⑴信念效应。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是积极的话,他的行为也一定会积极;否则相反。比如,有位教师对不同组学生施以不同影响,使其形成不同信念,第一组学生受的暗示是“你们做的数学题比另一组好”,而第二组学生却是“你们做的数学题没有另一组好”。结果一段时间后,本来平时成绩不如第二组的第一组学生却真的超过了第二组。实验表明,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信念,等于拥有了积极的行为。⑵期待效应。在心理学研究中,期待效应是指教师对学生展露的良好期待会让学生形成成功的信念和期待,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取得优异的成绩。如,有位体育老师在训练学生跳高时,记录的成绩总是比实际成绩高一些,并不断鼓励他们“还能更高”,结果学生的跳高成绩迅速提高。这表明,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期待是“润物细无声”的甘露。⑶称呼效应。在欧洲不同国家留学的人都会发现,教师对学生的称呼让人感到很亲切。例如,把学生叫做“我的孩子”,学生也可以叫老师的名字。而在我国,这些方面都很生硬。⑷“自己人”效应。讲课中如果说“我们”如何如何,大家会感觉很亲切;而如果说你们如何如何,就会觉得有一种无形的鸿沟。

二、态度的培养

数学中蕴涵着许多人生哲理和生命规则,因此,学数学也是在学做人,对数学中态度的培养就是对人生态度的培养。

(一)诚实守信的态度。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它既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入世”后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在教学中,老师要做到讲信用,按时下课,不随便占用学生休息时间;而学生也应做到按时完成作业,考试不作弊,不随意变更自己定下的学习目标等。

(二)认真严谨的态度。

认真是人做事情的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良好的生存品质,生活中由于马马虎虎而付出惨重代价的事例很多,有的甚至危及生命。如,前苏联宇航员费拉迪米尔驾驶联盟一号宇宙飞船返回地面,在离地三小时的选种时发现降落伞打不开,而且无可挽救。这时他通过对讲系统对他的儿子说:“孩子,所有的孩子们,请你们认真对待学习中的每一个小数点,这次事故和我的死亡就是由于疏忽了小数点造成的,同学们记住它吧。”如果把这样的例子告诉学生,那就不仅是在传授知识,同时也把做人的道理教给学生,让他们知道,无论是数学中还是生活中,认真都是极其重要的品质。做数学,做学问,就是在做生命。

(三)有条不紊的态度。

有条不紊是用来形容人做事的原则,也是人良好的生存品质。如果发生地震时很多人惊慌失措地往外拥挤,反而会难以逃脱;反之,可能会安然无恙。这反映了“一次一个”的心理原则。生活中做事如此,数学学习中也如此。

三、探究学习培养

探究学习是要求学生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的探索研究、追究。这种学习方式,突出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知。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多为被动地接受训练,其主动精神受到压抑和限制,创造精神受到禁锢和扼杀,而探究性学习方式,则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及创新意识。如:运用发现问题式探究学习方式,可由因及果,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如我教7的乘法口诀时,引导学生得出7×1=7、7×2=14、7×3=21后,不再讲解下面的口诀时,而是指导学生观察这3个算式中存在的内在联系,许多学生就能发现:一个因数都是7,另一个因数依次增加1,积依次增加7,这时要学生猜测7×4=?、7×5=?、7×6=?、7×7=?,进一步地要学生得出7×8=?、7×9=?,这样因数虽是8、9,虽不是7的乘法口诀内容,但学生也可以得出答案。这样教学不是加重学生的负担,而是顺应学生思维发展而展开。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时,只要引出问题的“头”,而问题的“中”和“尾”可由学生去发现去总结。教完口诀后,教师又把7个算式竖排在一起,让学生观察,看他们还能发现什么。有的学生会发现1×7=7、2×7=14、3×7=21等,虽然他们不能说出这就是乘法交换律,但已感受这样的事实,是学习上的成功。总之,学生在探究中激发出了学习的兴趣,真正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小学数学教学很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一点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讲,十分重要,而且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但小学数学学习的内容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生活实际的需要,要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思想,就应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数学学习就要贴近生活,向课外延伸。如学习“小数的性质”之时,就可以让学生去了解若干商品的价格标注,上课时,可让学生汇报所记下的商品价格,如130.50元、3.99元、8.00元……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提出问题:商品的标价为什么都是两位小数?如果把它们小数部分的“0”去掉,商品的价格会不会发生变化?学生讨论,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又如教“百分数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去了解各种酒的度数,上课时让学生说出,并问学生:这样的数叫什么数?这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这样的探究,变死知识为活知识,学生的知识得到了补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数学中不仅有情感,有态度,还有生命。因此,我们应将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作为21世纪基础教育的生命底线。

标签:;  ;  ;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探究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