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动空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空间,流动人口,人口,意识,投入产出,孵化器,网络。
流动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深圳特区报记者,王慧琼[1](2020)在《南山:全域“大孵化” 释放创新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南山西丽桑泰大厦203室,来深圳打拼的大学毕业生张信之在卡位上听着音乐,思考着如何突破表单通用识别技术的困难。这个大厦是深圳硅谷大学城创业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成立12年来,已逐渐打造由“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构成的完整孵化链(本文来源于《深圳特区报》期刊2020-01-02)
杨惠然[2](2019)在《浅析西方建筑中的流动空间——以密斯·凡德罗作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世界着名的现代主义四位建筑大师之一的密斯·凡德罗,严谨而有秩序的"少即是多"是他的建筑哲学理念,"流动空间"也是他在20世纪初提出来的新概念。本文通过分析密斯的成名作——巴塞罗那德国馆来探讨密斯的理念在建筑空间中的表达。(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9年23期)
古恒宇,刘子亮,沈体雁[3](2019)在《中国省际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中国省际流动人口户籍迁移网络,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及空间滤波等方法分析该网络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力。主要发现:①户籍迁移意愿网络呈现出集聚的空间格局,排序较高的户籍迁移意愿流主要从欠发达地区指向发达地区。②户籍吸引力及户籍流出分别呈现出随机及集聚的空间格局,户籍流出热点区为西部及东北地区,冷点区为中东部地区。③迁入地人口、FDI、迁入地及迁出地人均GDP、平均工资等因素均显着影响户籍迁移意愿。流动人口个体、家庭因素、住房条件及迁移原因等同样与户籍迁移意愿的关系紧密。(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朱鹏程,曹卫东,张宇,袁婷,章屹祯[4](2019)在《人口流动视角下长叁角城市空间网络测度及其腹地划分》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腾讯人口迁徙大数据,通过引入网络聚集度、节点中心性指数以及两种网络关联测度方法,对长叁角地区人口流动网络结构进行分析后划分出中心城市网络腹地范围,并揭示出空间结构特征。研究表明:网络方面,长叁角人口流动具有显着层级特征,形成"一主四副"多核心结构,网络联系整体呈"Z"型空间分布,具有地理集中性与强烈空间差异,且城市省际联系较弱;腹地方面,各中心城市网络腹地空间结构与人口流动网络特征相对应,具有重迭性、邻近性特征,并存在区域差异。可为合理制定城市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科学借鉴与参考。(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9年11期)
邓绍军[5](2019)在《密斯“流动空间”与“全面空间”建筑作品研究——以巴塞罗那德国馆与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克朗楼的比较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以密斯的"流动空间"代表作巴塞罗那德国馆和"全面空间"代表作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克朗楼为研究对象,应用平行比较研究法,从建构、空间、形态叁方面对其进行类同、对比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从德国馆到克朗楼,建构的清晰性和逻辑性、空间的流动性和融合性不断发展。而密斯对古典主义态度的转变,使"流动空间"思想变为"全面空间"思想。(本文来源于《重庆建筑》期刊2019年11期)
常琳[6](2019)在《空间流动下的现代性:论《叁里湾》的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旗杆院"与"马家院"是"叁里湾"设定的两个外在实体空间,将叁里湾划分为两种话语方式:政治话语和民间话语。两者对立并存,昭示着开放和封闭、进步和落后,规约着小说人物的言行和故事的发展。然而,政治话语向民间话语的倾斜与渗透,民间话语的凸显和放大,多种话语方式的共融和转化,打破了实体空间的有形规约,将人物和故事引向农业合作化运动这一终极的集体话语中。空间的流动相融既彰显了对个体主体意识的尊重,也体现了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的融合,赵树理这一创作上的独特个性,正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重要表征。(本文来源于《晋阳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何美霖[7](2019)在《城市居住大区的空间流动与反界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居住大区作为城市空间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研究其发展周期和其中居住者的活动规律对思考大区的空间流动与反界定具有重要意义。时下,关于大区的讨论和探索被频繁提上日程,大区的生态化构建也存在诸多现实性问题。文章从产业经济模式、居住者需求变化、地产标准化、功能区同质化等多重维度,将居住社区作为持续变化、具备流动性的特定空间,分析其在产业经济模型下的新形态,对当代居住者进行分层研究,并结合地产开发商对居住大区所进行的不断迭代更新的标准化研发现状,研究社区内外功能模块设置的重迭与渐变……以期对当代居住社区应该具备的特质和属性建立起明确的认知,同时对居住社区景观空间设计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思考方向。(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城市版)》期刊2019年11期)
杜依杭,王钧,鲁顺子,李婧贤,蔡爱玲[8](2019)在《城市化背景下中国虚拟水流动空间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日益增涨的水资源需求导致的缺水问题,从投入产出视角进行合理的虚拟水调动已成为缓解地区水资源压力的新途径。基于1997年与2010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以及水资源公报数据,构建虚拟水多区域投入产出计算模型,并细化用水产业,计算得出区域间虚拟水相互交换关系与转移量。同时,将区域虚拟水空间流动量与区域间人口迁移和产业转移特征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虚拟水主要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地区输送,且区域间人口迁移特征与虚拟水空间转移特征的关联性很强。人口流动带动消费品转移,进而引起虚拟水流动,产业空间转移通过生产要素的空间转移与聚集,持续影响虚拟水的流动量和流动方向。因此,基于中国城市化特征,未来区域发展应考虑结合实体水调动以及虚拟水流动与人口迁移和产业转移的关联关系,保证经济活动密集区域的水资源供给。(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刘英[9](2019)在《女性与沙龙:现代主义文化生产与流动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早期的美国现代主义文化生产依赖于一个特殊条件,即介于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域界空间。美国女作家以其敏感的学术触觉捕捉到这一需求,巧妙利用和超越性别空间划分,将城市私宅打造成集家庭空间、社交空间与文化空间为一体的沙龙空间,通过举办画展、茶会、读书会等形式,参与并推动了美国现代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沙龙推动了性别平等和女性文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沙龙的女性专场促进了女性作家的群体认同,增强了凝聚力,释放了创造潜力;另一方面,沙龙女主人不仅自身实现了在召集人、主持人、赞助人、推广人、艺术家、创作者等多重身份之间的流动,而且以沙龙带动了等级的流动、文化的流动、思想的流动、资本的流动和学科的流动,打出了女性主导现代主义文化生产的旗帜,实现了20世纪对新女性的期待,描绘出一道独特的现代主义文化景观。(本文来源于《妇女研究论丛》期刊2019年06期)
孙伟增,张晓楠,郑思齐[10](2019)在《空气污染与劳动力的空间流动——基于流动人口就业选址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2011—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条件logit模型实证考察了空气污染对流动人口就业选址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第一,空气污染对于流动人口的就业选址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城市的PM2.5浓度上升1μg/m~3,流动人口到该城市就业的概率将显着下降0.39个百分点。第二,通过对比空气污染和收入对流动人口就业选址概率的影响可以计算得到流动人口对于PM2.5浓度降低1μg/m~3的支付意愿约为326元/月。第叁,年龄越大、受教育水平越高,以及男性、已婚/已生育、非农业户口的流动人口在就业选址时对空气污染的敏感性要更高。此外,研究还发现空气污染对于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一方面丰富了环境污染与劳动力流动的相关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城市与环境治理和劳动力流动相关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经验依据。(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流动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世界着名的现代主义四位建筑大师之一的密斯·凡德罗,严谨而有秩序的"少即是多"是他的建筑哲学理念,"流动空间"也是他在20世纪初提出来的新概念。本文通过分析密斯的成名作——巴塞罗那德国馆来探讨密斯的理念在建筑空间中的表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动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1].深圳特区报记者,王慧琼.南山:全域“大孵化”释放创新力[N].深圳特区报.2020
[2].杨惠然.浅析西方建筑中的流动空间——以密斯·凡德罗作品为例[J].明日风尚.2019
[3].古恒宇,刘子亮,沈体雁.中国省际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分析[J].地理科学.2019
[4].朱鹏程,曹卫东,张宇,袁婷,章屹祯.人口流动视角下长叁角城市空间网络测度及其腹地划分[J].经济地理.2019
[5].邓绍军.密斯“流动空间”与“全面空间”建筑作品研究——以巴塞罗那德国馆与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克朗楼的比较为例[J].重庆建筑.2019
[6].常琳.空间流动下的现代性:论《叁里湾》的创作[J].晋阳学刊.2019
[7].何美霖.城市居住大区的空间流动与反界定[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
[8].杜依杭,王钧,鲁顺子,李婧贤,蔡爱玲.城市化背景下中国虚拟水流动空间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刘英.女性与沙龙:现代主义文化生产与流动空间[J].妇女研究论丛.2019
[10].孙伟增,张晓楠,郑思齐.空气污染与劳动力的空间流动——基于流动人口就业选址行为的研究[J].经济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