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云凝结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气溶胶,光学性质,云凝结核,吸湿性
云凝结核论文文献综述
沈毅成[1](2019)在《长叁角西部地区气溶胶光学性质及云凝结核活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气溶胶通过散射和吸收入射太阳光直接改变辐射平衡,并作为云凝结核(CCN)通过改变云的反照率和生命周期间接影响辐射平衡。气溶胶的直接和间接效应所带来的辐射强迫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深远并对全球及区域气候评估带来了较大不确定性。长叁角城市群区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快、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受复杂的排放源和传输特征影响,长叁角地区气溶胶具有载荷高、理化性质差异较大等特点,是气溶胶气候效应研究的重点区域。本研究以长叁角西部地区南京大学地球系统区域过程综合观测试验基地(SORPES)长期观测与短期实验相结合为基础,对长叁角西部地区气溶胶光学性质、气溶胶吸湿特性和CCN活化特征进行讨论。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全球多站点的长期观测数据,提出一种运用气溶胶光学性质估算云凝结核的参数化方案。利用SORPES站2013至2015年气溶胶光学性质的观测数据,本研究揭示了长叁角西部气溶胶光学性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规律以及受不同空间尺度传输的影响,并发现该区域气溶胶载荷和光学性质存在显着的准天气周期变化。在准天气周期中,随着污染物的积累,二次生成使得颗粒物的粒径逐步增长、散射性气溶胶对消光的贡献比例逐渐提高,主要光学参数都在该过程中呈现出远强于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变化特征。受此影响,单次散射反照率(SSA)和后向散射比(BSF)呈现清晰的负相关关系,并最终导致较为稳定的负直接辐射强迫效率。基于SORPES站长期观测揭示出的CCN季节变化规律,本研究选取2018年11-12月进行气溶胶化学组分、吸湿增长和活化特征的综合观测对气溶胶吸湿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叁角西部地区冬季气溶胶载荷高且吸湿性较强,通过组分和CCN活化获取的吸湿性参数Kchem和;ΚCCN均值分别为0.43和0.34。吸湿性的变化受有机物占比和氧化态的影响,在不同传输特征控制阶段,吸湿性与其他气溶胶理化特性的联系有所差异。通过化学组分、CCN活化和散射光强增长观测中体现出的气溶胶吸湿特征呈现出中等的一致性,叁者差别可能由吸湿性随粒径分布的不均匀导致。对不同过饱和度下的活化谱的观测表明,在~50纳米处的吸湿性参数ΚCCN明显低于~80纳米和~150纳米的吸湿性,表明长叁角西部地区,有机物在颗粒中增长初期的占比较大。通过研究CCN、光学性质和粒径分布之间的关系发现,长叁角西部地区气溶胶光学参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气溶胶载荷及粒径分布特征,而这些特征可用作CCN的估算。在此基础上,选用位于长叁角西部、寒带森林、美国西海岸、亚马逊雨林、大西洋岛屿和恒河谷六个站点的长期观测数据,建立了普适的参数化方案,成功运用散射系数(σsp)、后向散射比和散射Angstrom指数(SAE)对CCN数浓度进行估算。将Mie散射理论与κ-Kohler方程相结合进行模拟计算,可重现参数化方案建立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参数化方案背后的数学和物理本质进行解释。本研究针对长叁角西部这一典型地区的光学性质和吸湿性参数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讨论,对该区域直接辐射强迫和气溶胶-云-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和一定的理论支持。本研究中设计的参数化方案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CCN观测的不足,具有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8-01)
李振,冉令坤,唐嘉蕙[2](2019)在《云凝结核数浓度对华东地区一次飑线过程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WRF模式对2016年5月2日华东地区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开展5组不同初始云凝结核数浓度的数值试验,讨论了污染对飑线发展的影响,并用Q矢量散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轻度污染下飑线线状结构最完整,强对流组织形式最紧密,而污染过重或过轻均导致飑线强对流组织分散甚至断裂;轻、中度污染对飑线降水有增强作用,而污染程度过重或过轻均对降水有限制作用;从清洁大气加深到轻度污染,强回波区宽度增大,强回波的高度升高,回波强度增强,随着污染继续加深,强回波区宽度减小,强回波的高度降低,回波强度减弱;轻度污染时,垂直速度、涡度和散度的强度较强;飑前低压在轻度污染时强度最强,雷暴高压、尾流低压和冷池则是随着污染加深而逐步减弱,但重度污染时,雷暴高压、尾流低压和冷池又增强;随着污染加深,对流云区不稳定性先增强后减弱,轻度污染下不稳定性最强;除了雪粒子外,其他水凝物粒子混合比含量均在轻度污染下达到最大值,而雪粒子混合比含量的最大值是在重度污染下出现的;推导了非地转非静力平衡的Q矢量散度方程,理论分析和计算结果均表明Q矢量辐合区对应上升运动,辐散区对应下沉运动。在较清洁和轻度污染的情况下,Q矢量散度高值区最强。(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赵洁心,马嫣,郑军[3](2018)在《南京北郊云凝结核活化特征观测及闭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SMPS-CCNC联用全扫描的方法,于2016年11~12月在南京北郊地区,对8.2~346nm粒径段的气溶胶粒子展开了粒径分辨的云凝结核(CCN)活化特征观测,并利用6种参数化方法对CCN数浓度进行了闭合研究.结果表明本次观测中南京地区的气溶胶CCN活性和吸湿性均较高,其中平均吸湿性参数(κ)为0.31.通过污染天和清洁天CCN特征的对比发现,污染天气溶胶和CCN数浓度均较高,但CCN活性和气溶胶吸湿性却较差,可能是由于新鲜排放的黑炭或有机物的影响.对比6种参数化方法的闭合结果,发现利用截断粒径和临界干粒径这两种参数对CCN数浓度进行预报的结果最为理想.此外,探讨了不同时间分辨率的参数对闭合结果的影响,对比发现参数时间分辨率的提高只增加了闭合结果 R2的值,对闭合斜率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因此综合考虑,本研究可直接利用各参数的整体日变化平均来进行CCN数浓度的闭合.(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7期)
綦佳佳,姚小红[4](2018)在《2017年青岛冬季一次云凝结核观测的研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1月2—25日在青岛崂山区观测了云凝结核浓度(NCCN)及气溶胶数谱,分析了青岛冬季平均及不同天气下云凝结核浓度及活化率(AR)的特征。观测结果表明:在0.05%~0.6%过饱和度(SS)之间,NCCN变化范围为(1.1~6.4)×103 cm-3;AR变化范围为0.06~0.35。受局地汽车尾气排放的影响,凝结核浓度(NCN)和0.2%~0.6%SS下NCCN的日变化呈双峰型;AR日变化呈双谷型。不同天气之间NCCN及AR差别明显;0.2%SS下,NCCN从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雾霾、雾、霾、晴、雨、雪;AR的排序依次为雪、雾、雾霾、霾、雨、晴。而雾霾、霾天的活化率较高,这主要是因为气溶胶中含有相对较高比例的积聚模态颗粒物(大于100nm)。青岛观测期间平均及不同天气下的CCN活化谱均为典型大陆型。(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8期)
常树诚[5](2018)在《应用双向耦合的WRF-CMAQ模型对中国气溶胶和云凝结核特征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的发展同时将带来一系列的大气环境问题,其中尤其大气气溶胶污染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而在定量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气候系统和全球变暖影响时,气溶胶对云和气候的影响是最不确定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利用双向耦合的WRF-CMAQ空气质量模型进行多案例模拟,结合地面观测数据和卫星反演数据验证了模式中气溶胶和云凝结核的模拟结果,并进一步对2013年1月,4月,7月,10月中国区域进行模拟,分析得出中国气溶胶及云凝结核的时空分布特征。本研究结果表明:(1)WRF-CMAQ空气质量模式用于气溶胶和云凝结核的模拟得到的模拟结果较好,基本可以真实反映大气中气溶胶和云凝结核的浓度分布情况,为进一步分析云凝结核的时空分布提供可靠的前提条件。(2)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过饱和度值越高,云凝结核的浓度值就越高。而且在当过饱和度值相对较大时,过饱和度的进一步增长伴随的云凝结核浓度增长速度将明显降低。而且相对于地面层,高空的云凝结核浓度增速会在过饱和度相对较低时就开始明显降低。(3)云凝结核主要集中在离地面5000米以内的空中,云凝结核的浓度将会随着距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4)我国地面与高空的云凝结核浓度的区域性分布差别不明显,地面和高空的云凝结核浓度峰值都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华北地区和华中地区,而西北和内蒙古地区浓度值较低,整体呈现出与地区气溶胶污染程度较为明显的相关性。(5)我国云凝结核浓度整体季节变化具有以下特点:地面层云凝结核浓度冬季>秋季>春季>夏季,高空云凝结核浓度夏季最低,春季、秋季和冬季相近。不同区域的季节变化趋势相近。(6)我国各地区地面和高空云凝结核浓度日变化趋势明显,低纬度地区和污染严重地区的日变化相对更强,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太阳辐射作用和人类活动污染物排放。地面层云凝结核浓度峰值出现在北京时间早上8时和夜间22时,低值出现在下午15时左右;高空云凝结核浓度每日9时至16时呈上升趋势,17时至次日8时呈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3-01)
王婧卓,马红云,宋洁,邵海燕[6](2018)在《云凝结核浓度对北京一次降水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WRF v3.6.1模式,采用Thompson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一次降水过程进行了模拟,通过3组数值试验对比分析了高、中、低云凝结核浓度对降水的影响。数值试验结果显示:(1)在云凝结核浓度较低的情况下,云凝结核浓度增加使24 h累积降水量增加,且增加的幅度相对较低;在云凝结浓度较高的情况下,云凝结核浓度增加使24 h累积降水量减少,且减少的幅度相对较高。(2)从地面雨强分布来看,不同的云凝结核浓度对暴雨、大雨、中雨、小雨的影响均体现在降水强度上,对降水位相的影响不显着。(3)云凝结核浓度的变化对低云量的影响与其对降水的影响相一致,故低云量是影响降水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段军岩,成天涛[7](2017)在《广州地区干湿季节不同污染级别对云凝结核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大气气溶胶成为了研究空气质量以及气候变化领域的重点。云凝结核(CCN,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作为气溶胶的子集,不仅在云层和降水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而且还会对大气化学、物理学以及各个气象模式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气候变化预测,最大的不确定性之一来自于初次和二次气溶胶对云层和辐射强迫的影响(IPCC,2013)。大量增加的人为性排放颗粒和气态前体物,通过气溶胶-云相互作用已经在更大程度上改变了云的微物理和辐射性质。由于大气的高时空变异性和复杂变化,获取更多有关CCN和气溶胶在各个地区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该地区的空气污染状况也决定着一定空间内CCN的分布及特性,且对气候效应和环境状况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此项研究使用的是2015年7、8月及2016年1月在广州市采集的云凝结核浓度、在线离子和气溶胶分布谱结合当地实时监测的气象资料等,对不同档的过饱和度(SS,Supersaturation)范围内总颗粒物(CN,Condensation Nuclei)、云凝结核及其活化率(CCN/CN)的特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同时也对此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机理对比分析,主要侧重于冬夏两季发生污染过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及混合状态。研究实验结果表明,CN浓度在冬季(干季)呈现相对较高的数浓度值,而CCN和CCN/CN大多数在夏季(湿季)值相对较高。对其影响因素分析得出,除了颗粒物尺寸大小以及化学成分外,其它一些因素,例如:颗粒物质量浓度,污染气体的前体物浓度,污染物的传输,气象条件等,也会对云凝结核浓度也有显着影响,这些因素对有效控制污染、保证空气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在不同的污染程度下,气溶胶与CCN的在干湿季节的特点也不同,尤其是薄雾和重度污染的条件下差异更加明显。此外,对冬夏两季筛选的污染过程分析,能够得出夏季污染主要是受光化学反应作用的颗粒生成和增长,以及污染物一次排放的影响,而冬季则是污染排放及颗粒物二次转化、老化导致的污染积聚为主。不同季节导致污染产生的机制不同,其过程更会使气溶胶与云凝结核特性改变,因此研究不同污染状态对CCN活性的影响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摘要集》期刊2017-11-21)
李军霞,李培仁,任刚,李义宇,姚佳林[8](2017)在《云凝结核时空分布及气溶胶活化特性观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位于中国黄土高原东部的山西地区2011年1~12月云凝结核(CCN)观测数据、2013年7~8月气溶胶及CCN飞机观测数据以及2014年7~9月气溶胶活化特性观测数据,对山西地区CCN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气溶胶活化特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与国内外同类研究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冬季CCN数浓度最高,春秋季次之,夏季CCN数浓度最低。CCN数浓度的最高值出现在1月,最低值出现在6月。夏季较多的降水天气对CCN的湿清除作用明显,冬季供暖期间(11~12及1~3月),CCN数浓度明显增大。CCN数浓度日变化一般呈现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07:00~11:00和17:00~20:00,对应于每日人为活动和交通密集的时段。利用公式N=CSk拟合了不同季节地面CCN核谱,得到春夏秋冬四季对应的拟合参数C值分别为10983、2454、7614、16421,k值均小于1,为典型的大陆型核谱。通过2013年夏季在山西中部地区开展的CCN飞机观测,得到CCN数浓度以及CCN平均活化比率(f CCN/CN)的垂直廓线。CCN数浓度在近地面最大,随高度逐渐降低。在0.3%和0.4%过饱和度下,2000m以下CCN数浓度平均量级均为10~3cm~(-3),3000m以上CCN数浓度平均量级降低至10~2cm~(-3)。f CCN/CN垂直廓线与粒子有效直径垂直廓线相似,一般f CCN/CN随着高度而增大。在2014年夏季的CCN地面观测试验中,开展了气溶胶分档活化率观测,得到不同粒径的气溶胶粒子在5个过饱和度(0.07%、0.1%、0.2%、0.4%、0.8%)下的活化特性。结果表明,粒径小于20nm的气溶胶粒子在所设置的5个过饱和度下都不能活化;粒径大于100nm的气溶胶粒子活化能力明显增强,在0.2%及以上的过饱和度下,对应平均活化率为80%以上;粒径200nm以上的气溶胶粒子在所设的5个过饱和度下活化率都非常大,均达到了78%以上。计算得出在5个过饱和度下,50%的活化点对应的粒径(D_(50))分别为145nm、124nm、83nm、56nm和38nm。通过与国内其它观测实验结果的对比,较高的活化率和较小的D50表明山西地区夏季气溶胶粒子中含有大量高可溶性化学成分。(本文来源于《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0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论文集》期刊2017-09-27)
陶江川,赵春生,马楠,黄梦宇[9](2018)在《云凝结核数浓度观测影响因子的实验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溶胶的云滴活化能力影响云的微物理特性,还表征气溶胶吸湿性的强弱。活化气溶胶(即云凝结核,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CCN)的观测研究中的重要方法是CCN计数器(CCN Counter,CCNC)的应用。针对CCNC观测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实验室研究。实验结果表明,CCNC所处的气压和设置的流量会对过饱和比产生等比例的影响,而进气温度可能导致非线性的影响。实验中发现当气压差超过300 h Pa时,CCNC气压调节装置会导致气溶胶的损失,且损失的比例随着压差的增大而增大。在气溶胶浓度超过10000个/cm3、过饱和比低于0.2%时,会出现对CCN数浓度的低估,可能是由于水汽消耗导致CCN无法全部活化而不能被CCNC观测。研究结果及给出的建议对CCN的观测有指导意义,同时有利于CCN数据的质量控制和分析工作。(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车浩驰[10](2017)在《基于长期观测的长叁角背景区域云凝结核活化特征和预报方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凝结核(CCN)是气溶胶—云作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因素中不确定最大的部分,同时高浓度的CCN也与雾-霾污现象密不可分。分粒径的CCN观测实验能够得到不同化学成分气溶胶的活化特征,并能对模式中CCN输入和预报结果进行检验。目前全球CCN的观测实验多集中在欧美地区,且主要为短期观测,亚洲区域高浓度气溶胶背景下的CCN长期观测较为稀缺。本论文在长叁角区域的GAW(Global Atmospheric Watch,全球大气观测计划)—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开展了包含四季的气溶胶的化学成分、数谱分布、CCN活化特征的综合观测与实验,讨论了CCN的活化能力以及预报方式,为全球CCN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实验发现,在不同的天气—污染类型下,CCN的活化谱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活化曲线的倾斜程度。通过使用高斯累计分布函数拟合,发现可以使用一个参数来量化这种变化趋势,其物理意义为气溶胶的混合程度。为了能够细化不同天气—污染类型下CCN活化能力的变化,对天气类型进行了详细分类,并分析了各类型天气下的CCN特征。发现整体而言,污染期间的CCN在较大粒径上较为老化,混合均匀;清洁状态下的CCN具有较强的最大活化率,其中爱根核模态粒子相比于污染期间更为均匀,且有较强的吸湿能力;在同一能见度、不同湿度的环境中,由于水气的影响,CCN也在混合均匀程度和吸湿能力方面有显着的差异。通过与其他区域和不同环境下研究的对比,发现临安CCN年均最大活化率较高。在较低的过饱和度下(0.1%),CCN的平均浓度约占据CN(总气溶胶cloud nuclei)总浓度的~20%,且对应的峰值粒径为200 nm,而在较高的过饱和度下(0.28—0.7%)平均CCN浓度从5000 cm~(-3)升高到了7100 cm~(-3)。临安地区CCN平均活化能力和气溶胶吸湿性较强,高于清洁地区的平均水平,表明了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无机物气溶胶对整体CCN活化能力有增强作用。对CCN的月季变化分析发现,不同时间段由于气团来源和数谱分布的不同,CCN浓度和活化特征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表明长期观测得到CCN分布平均状态的优势。在气溶胶吸湿能力参数化方案的研究中,发现可以将气溶胶化学成分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种类型来简化计算;但对于不同的天气—污染类型,由于气溶胶化学成分的变化,其参数化方案略有区别。为了改善中尺度天气-大气污染模式中对CCN预报的参数化方案,实验中就气溶胶是否内外混、化学成分是否随粒径改变等假设,分别估算了CCN的浓度,并发现在不同的过饱和度下,以及不同类型的天气-污染状态中,由于实际气溶胶的混合状态的不同,需要分别采取不同的假设才能得到最优的估算效果。总体来说,在轻雾类型天气下,使用外混的假设计算效果较好;而霾的天气下使用内混的假设计算效果较好;在较大的过饱和度下需要使用分粒径的化学成分来计算CCN;而在较小的过饱和度下使用总化学成分即可实现较好的CCN估算。这表明了在CCN的估算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对气溶胶数谱分布、分粒径化学成分、混合特征进行不同的参数化,以得到最优计算效果。在计算CCN的数谱过程中,使用了一种对CCN谱分布计算的新方法,通过增加了两个新参数(最大活化率、混合系数)实现了对CCN谱分布较好的模拟。本文对各参数造成的CCN预报误差,以及对误差的影响范围进行了讨论,并通过对文献的总结,给出了新方法中两个新参数的取值范围和经验公式,以便其具有普适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期刊2017-06-01)
云凝结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WRF模式对2016年5月2日华东地区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开展5组不同初始云凝结核数浓度的数值试验,讨论了污染对飑线发展的影响,并用Q矢量散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轻度污染下飑线线状结构最完整,强对流组织形式最紧密,而污染过重或过轻均导致飑线强对流组织分散甚至断裂;轻、中度污染对飑线降水有增强作用,而污染程度过重或过轻均对降水有限制作用;从清洁大气加深到轻度污染,强回波区宽度增大,强回波的高度升高,回波强度增强,随着污染继续加深,强回波区宽度减小,强回波的高度降低,回波强度减弱;轻度污染时,垂直速度、涡度和散度的强度较强;飑前低压在轻度污染时强度最强,雷暴高压、尾流低压和冷池则是随着污染加深而逐步减弱,但重度污染时,雷暴高压、尾流低压和冷池又增强;随着污染加深,对流云区不稳定性先增强后减弱,轻度污染下不稳定性最强;除了雪粒子外,其他水凝物粒子混合比含量均在轻度污染下达到最大值,而雪粒子混合比含量的最大值是在重度污染下出现的;推导了非地转非静力平衡的Q矢量散度方程,理论分析和计算结果均表明Q矢量辐合区对应上升运动,辐散区对应下沉运动。在较清洁和轻度污染的情况下,Q矢量散度高值区最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云凝结核论文参考文献
[1].沈毅成.长叁角西部地区气溶胶光学性质及云凝结核活化特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9
[2].李振,冉令坤,唐嘉蕙.云凝结核数浓度对华东地区一次飑线过程发展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9
[3].赵洁心,马嫣,郑军.南京北郊云凝结核活化特征观测及闭合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8
[4].綦佳佳,姚小红.2017年青岛冬季一次云凝结核观测的研究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常树诚.应用双向耦合的WRF-CMAQ模型对中国气溶胶和云凝结核特征的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8
[6].王婧卓,马红云,宋洁,邵海燕.云凝结核浓度对北京一次降水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J].气象科学.2018
[7].段军岩,成天涛.广州地区干湿季节不同污染级别对云凝结核特性的影响[C].第十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摘要集.2017
[8].李军霞,李培仁,任刚,李义宇,姚佳林.云凝结核时空分布及气溶胶活化特性观测研究[C].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0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论文集.2017
[9].陶江川,赵春生,马楠,黄梦宇.云凝结核数浓度观测影响因子的实验室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车浩驰.基于长期观测的长叁角背景区域云凝结核活化特征和预报方案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