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公共选择理论看会计准则的制定(论文文献综述)
左佳辉[1](2021)在《基于金融危机视角的我国会计准则性质的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会计信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经济政策、市场环境情况,也是制定会计准则的重要参考依据。文章基于金融危机视角,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我国会计准则性质进行分析。
刘琨[2](2021)在《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石,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物质工程设施及相关公共服务,对其投资可以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乘数效应”,有着举足轻重的“先行地位”。随着全球基础设施短缺及老化现象日益严重,给各国政府带来了持续性的挑战。由于传统采购模式引起的公共部门财政支出与债务压力,以及资产交付与服务质量的低效率问题,基础设施正由公共供给转向私营供给,这一趋势因思维方式转变和良好实践效果受到支持,因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得以加强。上世纪90年代,随着英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兼顾效益、效率、公平的公私合作PPP模式应运而生。目前,全球已有135个国家开展了基础设施公私合作,但各国PPP运行效率差异较大,在PPP模式风靡全球之际,加拿大发展为最具PPP市场热度和成熟度的国家之一。本篇论文针对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展现了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全貌:以PPP模式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加拿大PPP模式发展进程中,全生命周期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多元化投融资市场,法律制度与政府监管体系建设四个方面的探究,挖掘加拿大PPP模式跻身领先地位的深层驱动力。目前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正经历由高增长到高质量的规范化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通过研究,吸取加拿大PPP模式发展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中西交流和鉴往知来,对我国PPP模式的行稳致远与深化基础设施领域的国际合作均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本研究从四个方面对PPP模式相关理论和制度优势进行了探讨。第一,阐述了PPP模式概念,众多参与主体、伙伴关系、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服务绩效五个主要特征,以及价值驱动因素。第二,分析了PPP模式应用对象,即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特征,基础设施属性与市场失灵,以及PPP模式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应用行业领域。第三,以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新公共管理与实践、公共事业民营化等公共管理理论为依据,探究了PPP模式的制度优势。最后,以不完全契约下的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分析了PPP模式缔约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物有所值、投融资结构、风险与利益分配、合同管理、绩效监管与激励机制等一系列关键问题。第二,分别从基础设施的需求侧与供给侧两个角度,阐释了加拿大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公私合作PPP模式的动因。总结了近30年加拿大PPP模式发展的两次浪潮及特征,宏观展现了项目在各基础设施领域、管辖层级及地域分布的基本情况。在1991-2003年的第一波浪潮中,加拿大PPP模式经历了由理论转向实践的艰难过程,伴随着部分项目失败,在质疑声中积累经验和教训。第二次浪潮是2004年至今,加拿大省级政府作为PPP主要开拓者,打造了更具活力的基础设施PPP市场,公共部门拥有更专业的评估技术与监管能力,制定了更明晰的法律制度体系,不断深化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伙伴关系。在项目实践中,转变对私营资本需求方式,优化交易结构与回报机制,采用有限的需求与市场风险转移,极大提升了PPP项目产出效率及复杂程度。第三,加拿大PPP模式展现了公私双方从咨询伙伴、运营伙伴、协作伙伴、到贡献伙伴权利逐渐下放过程,根据私营部门参与度和风险转移程度,形成连续的包含设计、建设、融资、维护、运营等责任的组合体。在探讨加拿大PPP模式全流程运行机制和采购管理中发现,加拿大主要PPP应用省份虽然较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项目审批与采购管理上更为复杂且周密,但实际上加拿大PPP项目采购效率极高,表现为较短的招投标时间以及较低的招投标成本。这种高效性得益于,采购前期项目评审与决策管理、招投标评估与竞合谈判、合同体系建立三方面的运行监管与结构设计。首先,加拿大PPP项目采用了以物有所值为核心,细致且繁复的前期规划和评估工作;其次,加拿大省级PPP专业机构借助发达的咨询服务,实施评标以及竞争性对话,能够确保透明度和竞争性,权衡技术创新与财务方案;最后,分析了加拿大PPP合同协议在绩效产出规范以及回报机制两个关键边界条件的特征。第四,基础设施发展的先决条件是能够获得足额、长期、稳定的资金,PPP模式核心价值驱动因素之一是发挥民间资本优势,缓解政府财政支出与债务压力。加拿大PPP模式迅速发展,也得益于其成熟且深厚的PPP项目投融资市场。论文回答了关于加拿大PPP项目投融资结构的相关问题,并着重阐述了包括PPP项目债券、绿色债券、社会效益债券在内的债券类融资,政策性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养老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以及加拿大PPP基金与联邦基础设施基金,以上四类重要且极具特色的多元化投融资工具,对加拿大PPP模式支持方式和投融资特征。第五,加拿大PPP模式风险管理较为完善。以加拿大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原则以及风险管理工具为依据,探讨了加拿大在PPP项目风险管理七个要素,分别为风险全流程沟通,建立风险管理范围和标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处置,以及风险动态监管。并根据安大略省交通类PPP风险矩阵,探讨加拿大PPP项目风险识别中的风险触发机制与影响结果,以及风险评估方案。最后,归总加拿大主要省份交通项目的风险分配方式,探究加拿大PPP项目风险分配特征。第六,加拿大PPP模式拥有较为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宏观治理能力仍有待提升。首先,探讨PPP制度建设的意义,以及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下PPP立法特征,总结了加拿大联邦及主要省份PPP法律制度体系。其次,将治理能力、人力资源、协调能力归纳为加拿大PPP专业机构三大核心能力要素,体现了联邦PPP机构的战略引导作用,以及省级PPP机构的运营与执行能力。最后,从绩效监管、财政监管、审计监管三个方面,探析加拿大PPP广泛的宏观治理体系。最后,对加拿大PPP模式进行了评价及启示。重点分析了加拿大PPP模式按预算与准时交付效率,社会公众与主要参与者认可度,以及项目经济系统性影响。探讨加拿大在PPP模式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包括市级PPP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降低对长期私营资本需求及有限需求风险转移所带来的影响,以及部分地区和项目未实现真正的物有所值的原因。并且对本篇论文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进行了总结。篇末部分,阐述了我国PPP模式发展现状和问题,并通过对加拿大的研究得到对我国PPP模式发展的启示。
王亮[3](2021)在《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经济结构深入调整、人口结构深度变化,公众对公共服务的社会预期不断提升、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参与意识不断增强,这对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公共服务存在质量不高、规模不足、发展不平衡等多方面问题,具体表现为:城乡区域间服务水平差异较大,资源配置不均衡;基层服务设施不足,设施利用率较低;公共服务人才短缺,人力资源保障不足;服务尚未有效惠及全部流动人口和困难群体,项目存在覆盖盲区;社会力量参与,不足体制机制创新滞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择了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相对完善的日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史论结合的方式,研究其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历史演进、架构及相关主体的作用发挥等内容,并通过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体系的分析,见微知着,深入探讨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运行机制和效果,以期借鉴其经验,为完善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提供助益。本文分析认为,战后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从政府单一主体供给向政府、社会、企业多元主体供给不断转变,历经官制型体系、融合型体系后,最终形成官民共治型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官民共治体系下,政府和以非营利组织为代表的民间事业者发挥着主体作用,市场则作为纽带推动着官民协同共治的进程,其中政府是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主体,发挥主导作用;市场化是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方式,对提升服务供给效率和水平不可或缺;非营利组织是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主体构成,其既可以单独承担社会事务,同时也可以与政府或其他民间事业者合作满足民众公共服务需求。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各司其职、相互协同,共同保障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为了考察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中子系统的运行,结合当前应对新冠疫情冲击影响研究的现实需要,本文针对日本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做了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其作用发挥机制、应对新冠疫情举措以及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等内容,对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效率效果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总结日本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经验,以期为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本文从结构上包括6部分共9章内容,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即第1章。主要包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以及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归纳本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第二部分为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理论分析,即第2章。主要包括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供给及其体系的内涵探讨,总结和分析了公共服务体系的一般形式,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形成的约束条件以及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形成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演进及其特征,即第3章。从历史演绎的角度,对战后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归纳与逻辑梳理,总结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演进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特征。第四部分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结构及主体作用分析,包括第4、5、6、7章,为本文的核心部分。以前文分析内容为基础,采取“总—分”形式对日本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进行解构。从总体上,以官民协同治理为角度,分析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构成形式、体系形成的动因以及官民协同治理的机制,分析表明政府和以非营利组织为代表的民间事业者发挥着显着的主体作用,而市场是两者之间协同合作的载体。其后,分别从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的视角出发,分析三者在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中各自作用的发挥,以更好地解析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以期为我国提供切实借鉴。第五部分是案例分析,即第8章。结合当前应对新冠疫情冲击实际,选取公共卫生危机应急管理体系进行考察,通过分析其作用发挥机制、应对新冠疫情举措以及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等内容,见微知着,对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运行效果进行验证。最后,借鉴日本经验,完善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即第9章。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日本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经验,提出完善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建设的建议。
李明[4](2019)在《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契约治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PPP模式引入公共体育服务领域对于减轻地方政府财政负担、提升体育行业内部专业管理技术水平有着正向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利益相关者在契约条款、所有权配置、投融资风险分担、体育无形资产运营开发、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矛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对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治理机制整合效应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扎根理论研究、个案研究法和调查法等从系统与整体视角对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契约治理机制的整体理论框架与子机制的运行进行分析,围绕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契约治理机制的整体理论框架设计-各个子机制的运行-整体理论框架对治理绩效的影响“总提-分述-总论”的逻辑核心主线展开论述和安排各章节。其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契约治理机制的整体理论框架由内部治理机制、外部治理机制及其内外机制间关系构成。内部治理机制包括属性识别机制、所有权配置机制、投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回报与报酬激励约束机制和运营管理机制等5个子机制;外部治理机制包括信誉选择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监督问责机制和政策法律配套机制等4个子机制,内外部机制间存在相互正向影响和相互正向关联。该整体理论框架可作为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全生命周期治理的理论范式,能够促进项目治理绩效目标的顺利完成。(2)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契约治理机制中各个子机制涵盖相关核心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属性识别机制中的属性识别指标包括设施链、活动链、商业链、消费链、产业链和人文链以及基于有序分割类与属性识别准则的属性识别模型;所有权配置机制中的决策控制权指标包括提议权、选择权、审批权、执行权和监督问责权;投融资风险分担机制中的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指标体系;回报与报酬激励约束机制中的体育有形及无形资产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营管理机制中的体育有形资产及无形资产运营指标体系;信誉选择机制中的信誉等级评价体系;监督问责机制中的监督问责体系;政策法律配套机制中的政策法律配套路径;绩效评价机制中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绩效评价模型。根据核心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可以提升每个子机制的运行效率,帮助利益相关者厘清项目治理的内在规律以及掌握关键性要素的作用与功能。(3)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契约治理机制中各个子机制运行的逻辑关系结构框架包括保障层、任务层和内核层。根据该结构框架对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的典型个案进行分析,可实现从理论探索到实践指导的目的。(4)编制出的《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契约治理中利益相关者行为偏好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涉及属性识别机制行为决策偏好分问卷、所有权配置机制满意度分问卷和投融资风险分担机制风险承受能力分问卷,且信效度指标良好。因此,可以根据该问卷深入考察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利益相关者在项目发起或实施阶段彼此合作的心理倾向、在所有权分配中的合作关系、对项目投融资风险分担的接受程度。(5)PPP政策对利益相关者(股东)在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中的控制权能效用偏好及控制权对剩余分配的侵占行为具有显着影响;利益相关者需达到收益、风险与控制权的均衡才能继续合作;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在契约签订及履约时会出现合作策略选择的道德风险;广告支出增加会对体育公司的利润产生间接负效应以及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公司的融合性体育类产品在不同时段的最优价格会起到正面效应。(6)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契约治理机制的整体理论框架对PPP项目的治理绩效有正向影响,即内外部9个子机制对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治理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采用绩效评价模型对HS奥体中心PPP项目的分析显示,其整体治理绩效在良~中之间。
彭亚星[5](2019)在《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研究 ——以义务教育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研究,既顺应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历史趋势,又符合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政府管理体系和财政管理方式。实施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有利于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利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本公共服务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基础需求。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根源,在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方面,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质量并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应优化财政管理模式、创新财政管理机制并实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应加大供给力度,更应提高供给效率。实施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是提高供给效率的有效手段,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点。本文从理论分析和现实分析两方面,将基本公共服务和财政支出绩效进行了有机结合。政府供给基本公共服务具有理论必然性,实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具有理论必然性,我国实施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具有现实必然性。将绩效理念运用于财政支出管理中,有助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绩效是一种以结果和产出为导向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对基本公共服务实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是以均等化为导向,全面评价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投入、过程和产出阶段。分别对投入阶段进行规模绩效测评、对过程阶段进行效率绩效测评、对产出阶段进行公平绩效测评,再综合三方面绩效全面评价均等化水平,并将评价结果运用于绩效管理中。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绪论、正文和总结三部分。绪论——阐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关键性概念作出界定。梳理国内外文献研究,并对其进行评述。阐述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研究不足及数据来源。第一章——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的理论分析。本章从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微观基础、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导向以及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理论依据等三个层次进行理论分析。表明政府供给基本公共服务具有理论必然性,实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具有理论依据。第二章——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的现实分析。本章从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发展历程、财政支出管理的作用机制及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的现状分析等三方面层层递进,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进行现实分析。表明在我国财政支出管理的深化阶段,引入绩效管理具有现实必然性,实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有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目标。第三章——构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首先,明确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标准。其次,构建五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构建项目选择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公共文化服务等四个领域。最后,在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构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体系。第四章——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的实证分析:以义务教育为例。根据绩效评价体系,实证分析包括: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测评规模绩效,使用数据包络法测评效率绩效,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测评公平绩效。综合三方面绩效测评,得出均等化评价结果和实证分析结论:义务教育均等化存在两极分化的趋势,导致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不高的原因有财政支出规模不足、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和财政支出结果管理不善等。第五章——国外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经验借鉴。本章首先梳理国外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发展的现实背景和理论逻辑。在此基础之上,选择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三个国家,详细阐述其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具体实践及特点。最后,总结出四点国外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经验,为第六章提供一定参考。第六章——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建议。本章结合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的实证分析结论和典型国家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经验总结,依托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情况,对改善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规模水平;二是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三是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结果管理能力;四是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能力。总结——本文在理论分析和现实分析的基础之上,构建了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以此为依据,选取义务教育为例,实证测评了全过程财政支出绩效和均等化水平。根据实证分析结论,并结合国外经验总结,提出了改善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建议。未来需进一步研究,如何提升财政支出绩效水平及绩效管理能力,以实现基本公共均等化的政策目标。
杨晓培[6](2019)在《利益输送的刑法意义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通过的《监察法》(第11条第2款)与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27条)均明确规定“利益输送”是一种职务违法行为,而随着法益保护的层升,现行刑法不仅存在文本意义上的阙如,司法实践亦是“同案异判”,难以公正。腐败是不当运用公权力而进行利益分配,实质为公权力与公民权利交往关系中的一种利益失衡。“利益输送”则是腐败术语库中的一种“利他”而“没有装入口袋”的新型腐败基本形态,在公权力资源配置过程,通过公共权威或超估、虚估公共资源价值采用价格双轨制形式进行不法输送,主要表现为高权行为范式与公共资源交易范式。利益输送是公权力配置资源过程中的职务违背,严重侵害了权力配置公共资源的公平性保护法益,阻止了公共资源合乎目的性的分配、使用,即破坏了公权力与公民权利(体系)之间交往关系的平衡秩序或状态。从而导致了资源配置“结构性紧张”与社会心理失衡的“结构性怨恨”,表征出渎职犯罪的“家族相似性”。是故,“同等情况相同对待”,刑法理应从“现实关注”提升到系统的“理论自觉”,并做出一种妥当性因应。广义的利益输送是一种职务犯罪的模型集合——概括性范畴或“腐败之门”。而本文仅指狭义上的利益输送,即国家工作人员明知违背法律、法规或故意规避法律、法规而利用职权或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且并未收受或者难以查明是否收受他人财物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有了行为“恶害”,就会有刑法的意义。利益输送的刑法意义,不仅在于利益输送犯罪化的必要性、最后手段性、可行性以及价值澄清与价值认知,也在于刑法还是一种修复或恢复“权力与权利平衡”的结构性、功能性技术调控工具。本文通过对域内外“图利罪”、“背信罪”的梳理与适用分析,认为利益输送犯罪是图利罪、背信罪的特殊态样,且应采用方式灵活、程序便捷的刑法修正案的立法方式而归入“贪污贿赂罪”章。在“严而不厉”的刑罚政策下,基于利益输送的危害与刑罚对等,从而设置了“一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不同档的法定刑幅度,且采取自由刑与财产刑、保安刑相互配合的刑罚体系。此外,辅之公务伦理法制化、权力监督体系与市场机制并行、执法机制相互衔接等治理政策,与刑法治理形成互动、协同,以“点的突破”带动“面的推进”,力图提升犯罪阻力,增加犯罪风险,形成一种阻遏利益输送的秩序或状态,有效对权力配置公共资源的公平性法益进行保护,达致公权力与公民权利(体系)交往的利益平衡,最终将利益输送的刑法治理态度与构想固化为一种“目的善”、“工具善”相互融合的“善治”。这既益于法治反腐从“厉而不严”转入“严而不厉”,也彰显了刑法哀矜勿喜的谦抑主义与“自我修正”机制,且还妥当地契合了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及实践诉求。
王志刚[7](2014)在《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日益面临与西方国家表象相似但原因不同的政府管理危机、财政危机和信任危机。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政府危机产生的原因和问题解决之道:“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政府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后,通过主动放权构建并精心组织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政府扮演组织管理、推动改革的核心角色并发挥重要作用,成功创造得到世界广泛认可和赞誉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奇迹。但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陆续退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在政府和市场关系以及社会资源配置方面,政府职能定位和管理角色需要主动随之调整和变化,依靠政府制度力量予以推动和保障。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的现实需求,我国政府选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积极稳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其政策意图是通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渐进地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科学划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及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与作用,最终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政府行政管理机制。根据我国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管理构架,按照我国政府间事权财权关系和财政支出责任划分,依据行政发包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地方政府承担政府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职能,并且实际承担大部分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职能,在多重制度约束条件下,地方政府面临更为严峻的政府管理危机、财政危机和信任危机。按照中央政府工作部署、借鉴西方国家管理经验并发挥主观能动性,自1998年以来地方政府大力推动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特别是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借以科学界定政府和市场关系,确定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方面,地方政府陆续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财政投资评审、政府收支科目分类改革、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管理改革措施,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框架;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广泛深入地开展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按照财政部安排于2001年在湖北、湖南、河北、福建等省进行小规模的财政支出绩效考评试点,遵照财政部工作要求推进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组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机构,逐步扩展绩效评价工作范围,将事后评价向事前评估推进,更为超前地尝试绩效预算改革探索,为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经验。总体而言,从管理形式上看,仿照西方国家财政支出管理模式,我国地方政府已经初步构建公共财政管理框架,逐步摆脱计划经济“重投入、轻产出、低绩效”的财政支出管理模式,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在技术层面有所突破,财政支出效率性、合规性和有效性取得长足进步;从管理目标看,我国政府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地位和作用仍需调整,地方政府规模庞大且增长迅速的财政支出难以满足社会公众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需求的基本矛盾仍未有效解决,如何从制度层面推动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是目前地方政府需要深入研究和急需破解的管理难题。本文借鉴国内外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阶段、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时期和公共财政管理构建过程的背景下,以公共产品理论体系为核心,从公共产品配置效率和公共产品生产效率的研究视角,深入分析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概念和本质,强调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制度研究,将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和政府资源优化配置紧密联系,将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和政府行政管理效率紧密联系,破解我国地方政府规模庞大、增长迅速的财政支出和社会公众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的突出矛盾;明确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主体地位,分析影响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诸多制度因素,从政府和市场关系、府际关系、政府行政管理和财政管理的制度层面进行论述并提出政策建议;力图摆脱财政支出管理改革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依赖,强调政府绩效管理是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内容和手段,形成政府绩效管理带动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发展格局;创新提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在财政支出管理中的引领作用,明确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基本原则、发展思路、阶段划分和绩效指标,推动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向更为广阔领域纵深发展。
王强[8](2014)在《基于金融危机史的会计准则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637年荷兰郁金香狂热使人们首次尝到投机泡沫所带来的灾难;1720年发生在英国的南海泡沫,让人们充分意识到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性,由此带来审计的萌芽与发展;1929年大萧条,促使“公认会计原则”的诞生;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公允价值会计的争论,G20确立建立高质量全球统一会计体系的目标。正如前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所言:纵观历史,每一次重大金融危机都是一部会计反思史、再造史和创新史。本文即选取金融危机史的视角,研究会计准则的变迁。本文采用规范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对历史上八次重大金融危机进行简要回顾,并分析其各自对会计准则变迁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总结会计准则变迁的一般规律,为全文奠定研究基础。然后,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分析法,将会计准则技术性和社会性两大属性之间的关系,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相结合,阐述金融危机引起会计准则变迁根源的外生性特征;同时,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演化经济学自组织理论,从前提、动力和路径等方面,全面、系统地研究金融危机引起会计准则变迁根源的内生性本质。最后,根据前文研究基础与结论,总结金融危机对会计准则发展的几点启示。本文基于金融危机史的新视角,研究会计准则变迁,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得出以下研究结论:①会计准则变迁的趋势是国际趋同,变迁的核心是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②金融危机引起会计准则变迁的根源,外生性特征表现为社会性拉动技术性的变迁模式,理论上表现为生产关系影响和反作用于生产力的情形;③金融危机引起会计准则变迁的根源,由其内生性本质所决定,即在特定环境作用下会计准则自组织演化过程的一种变迁,金融危机引起会计准则变迁也可以看作,会计准则自组织演化理论一个有力的客观历史佐证。据前文研究成果,金融危机对会计准则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金融危机引起会计准则变迁是会计准则自组织演化过程的外在表现,具有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开放性较高的会计准则系统,在其社会性的强大需求和拉动下,准则作为技术性很强的理论系统而不断走向科学,会计准则对社会经济的推动效率也就越高。尽管在金融危机下,准则的社会性表现得更加强势和突出,但应坚持其客观、公正的技术性这一本质属性,逐渐使会计准则滞后性向前瞻性、科学性和灵活性转变,最大限度减少会计准则给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使会计准则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
陈德刚[9](2013)在《“会计经济学”初论 ——基于学科属性视角对会计理论丛林的重审》文中提出当前的会计理论研究正面临着“会计理论丛林”、“会计学学科属性尚无共识”、“点的深耕研究多,面的整合研究少”等让人困窘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窘境设定选题,研究目的有三个:其一,全面、系统地描述已然出现的“会计理论丛林”,以解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其二,研究并确定会计学的学科属性,以解决会计的这个核心基础理论问题;其三,进一步从会计学的经济学学科属性视角重新审视“会计理论丛林”,以期构建一部“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来作为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通用平台。本文自“导论”后,先用一章进行“会计理论丛林”的系统描述,再用一章研究“会计学的学科属性”,最后用三章篇幅构建“会计经济学”。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导论。本章先阐述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再作基本的研究约定、对论题进行解说,并对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文献进行简要阐述;最后说明本文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第二章为“会计理论丛林”综述。本章以“会计理论丛林”一词表述当今纵横交错、各执一词、甚至尖锋对立,而又能自圆其说的会计理论集合,依次从会计的本质、会计理论的构建路径、会计理论的研究范式、会计理论的历史演进脉络和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与前沿等五个维度对会计理论丛林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综述。第三章为“会计学的学科属性”。会计学学科属性既是会计学的核心基础理论问题,也是本文所选取的重新审视“会计理论丛林”的全新视角,在全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章分三步对会计学的学科属性进行论证:首先,使用文献归纳法分别阐述现有文献中支持会计学具有经济学属性的观点和证据以及支持会计学具有管理学属性的观点和证据;其次,在上述归纳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会计学具有经济学和管理学双重属性的假说;最后,对会计学的双重学科属性假说进行演绎论证。研究结论是会计学具有双重学科属性:财务会计(对外会计)具有经济学属性;管理会计(对内会计)具有管理学属性。鉴于本文所作的基本约定,此后三章我们只选取财务会计的经济学属性视角来作进一步的研究,以期达成上面设定的第三个目的,即构建一部“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本文将会计经济学的构建分解为三个层面的研究任务,由接下来第四、第五、第六章来分别完成。第四章为“会计经济学构想——理论基础”。本章依循上述研究设计,展开第一层面的工作,即较全面系统地阐释经济学的历史演进、新近发展及未来趋势,为会计经济学的构建准备理论基础。本章依次对前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现代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时期、当代经济学——学派林立时期这五个时期的经济学理论发展演进进行了简略但较系统的阐释,而后对经济学发展演进的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剖析。我们从中概括了两条贯穿始终的主流规律,也发现了经济学三种呼之欲出的发展趋势。第五章为“会计经济学构想——演绎推理”。本章为全文的重中之重,任务是完成上述研究设计的第二层面的工作,即系统地发掘经济学中内生的财务会计节点,并进一步以节点相关的经济学理论演绎推理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本章依次重点对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会计学节点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推理,并在这些节点及相关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仔细地发掘、严谨地演绎推理出各该时期经济学下的会计经济学基本架构。此后,对现代金融理论、计量经济学、规制政治经济学、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等经济学分支对会计经济学架构的影响也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一方面,经济学中确实内生着许多会计学的节点,即经济学需要会计学;另一方面,经济学节点及相关的理论可以演绎推理出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即经济学指导会计学。会计经济学架构随着经济学的演进而不断演进,内容越来越充实,视角越来越多元。可以看出,不断演进的会计经济学架构是植根于经济学体系中的,它就是镶嵌于经济学中的不可分离的经济学本体。第六章为“会计经济学构想——经验证据”。本章致力于前面研究设计中的第三个层面的工作,即以第五章演绎推理出来的会计经济学架构来重新审视第二章所描述的“会计理论丛林”,以期系统地搜寻会计经济学研究已然存在的历史经验证据。本章以“会计经济学架构”依次对从会计本质、会计理论构建路径、会计研究范式、会计理论研究演进脉络、会计研究主流和前沿五个维度描述的会计理论丛林进行逐一重新审视,结果发现,整个会计理论丛林几乎就是一部色彩斑斓、较为凌乱、有待整理的会计经济学研究实例集。至此,我们先通过逻辑演绎从经济学中推演出了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第五章),这是一种典型的规范研究;再以会计经济学架构对现有的会计理论丛林进行重审,发现整个会计理论丛林(排除例外)都可归属于会计经济学的多元视角的架构中,这就构成了会计经济学研究的历史经验证据(第六章)。两相佐证,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构建就达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会计经济学”的成立。这正是本文“会计经济学初论”所要达成的最终目标。
武辉[10](2011)在《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会计准则制定与集体选择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任何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过程都需要耗费成本,并以人们的有效需求为约束条件。只有真正反映客观经济规律、合乎会计发展方向和国际惯例的会计准则,才是现实合理的。本文认为会计准则的制定在政府为主导,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情况下才能制定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利益相关者各方反复博弈后达成"一致意见"的结果,是公共选择理论下的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结果。
二、从公共选择理论看会计准则的制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公共选择理论看会计准则的制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金融危机视角的我国会计准则性质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会计准则的概述 |
(一)新会计准则的特点 |
(二)新会计准则的体系结构 |
(三)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国际趋同 |
二、我国新会计准则性质的经济学分析 |
(一)技术规范观 |
(二)政治程序结果观或分配标准观 |
(三)产权安排观 |
(四)公共合约观 |
三、我国新会计准则性质的总结与发展趋势 |
(一)我国新会计准则性质的经济学观点总结 |
(二)我国新会计准则性质的发展趋势 |
四、结语 |
(2)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对加拿大PPP模式的研究 |
1.2.2 国外对加拿大PPP模式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结构安排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基础设施PPP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
2.1 PPP模式一般性分析 |
2.1.1 PPP模式概念 |
2.1.2 PPP模式特征 |
2.1.3 PPP模式价值驱动因素 |
2.2 公共产品与基础设施相关理论 |
2.2.1 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 |
2.2.2 基础设施性质与市场失灵 |
2.2.3 基础设施分类与PPP项目选择 |
2.3 PPP模式与公共管理相关理论 |
2.3.1 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理论 |
2.3.2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PPP实践 |
2.3.3 公共事业民营化组织形式 |
2.4 PPP模式缔约机制相关理论 |
2.4.1 交易费用理论与PPP模式 |
2.4.2 产权理论与PPP模式 |
2.4.3 委托代理理论与PPP模式 |
第3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动因及现状分析 |
3.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需求角度动因 |
3.1.1 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需求 |
3.1.2 基础设施老化与投资缺口 |
3.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供给角度动因 |
3.2.1 基础设施投资呈下降趋势 |
3.2.2 基础设施政府供给管理能力不足 |
3.2.3 基础设施战略与PPP政策导向 |
3.3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现状与运作机制 |
3.3.1 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与特征 |
3.3.2 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现状与国际地位 |
3.3.3 基础设施PPP模式主要运作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采购管理分析 |
4.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采购管理框架与管理原则 |
4.1.1 PPP模式全流程采购框架 |
4.1.2 PPP模式采购管理原则 |
4.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项目评估与采购决策体系 |
4.2.1 PPP全项目筛选及物有所值动态评估 |
4.2.2 PPP物有所值定性评估计分法 |
4.2.3 PPP物有所值定量评估方案 |
4.2.4 PPP物有所值创新因子与量化 |
4.3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项目采购管理的竞争性与效率性 |
4.3.1 PPP项目竞合对话的充分竞争性 |
4.3.2 PPP项目非招标提案的竞争性优化 |
4.3.3 PPP项目技术与财务评标的权衡 |
4.3.4 PPP项目采购时间与成本的效率性 |
4.4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项目采购主合同边界条件 |
4.4.1 PPP项目合同标准化 |
4.4.2 PPP项目合同绩效产出边界 |
4.4.3 PPP项目合同回报机制边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投融资管理分析 |
5.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投融资结构 |
5.1.1 PPP项目投融资一般性分析 |
5.1.2 加拿大PPP项目投融资结构 |
5.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债券类融资构成及创新 |
5.2.1 PPP项目债券融资现状 |
5.2.2 PPP项目债券构成要素 |
5.2.3 绿色债券与PPP绿色项目协同创新 |
5.2.4 社会效益债券与公共服务融资创新 |
5.3 加拿大PPP项目政策性及商业银行金融支持与变革 |
5.3.1 加拿大基础设施银行对PPP政策性金融支持 |
5.3.2 省属金融管理局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 |
5.3.3 金融危机后商业银行PPP投融资变化与变革 |
5.4 加拿大养老金对基础设施及PPP项目投资与绩效 |
5.4.1 养老金资产配置与基础设施投资规模 |
5.4.2 养老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与风险偏好 |
5.4.3 养老金基础设施投资方式与投资业绩 |
5.5 加拿大PPP产业投资基金与基础设施基金作用与机制 |
5.5.1 PPP产业投资基金类型及主要作用 |
5.5.2 PPP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机制 |
5.5.3 联邦基础设施基金运作机制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管理分析 |
6.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特征及风险管理制度 |
6.1.1 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及特征 |
6.1.2 PPP模式风险管理原则与工具 |
6.1.3 PPP模式风险管理要素 |
6.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管理核心内容与管理实践 |
6.2.1 PPP项目风险识别 |
6.2.2 PPP项目风险分配 |
6.2.3 PPP项目风险评估 |
6.2.4 PPP项目风险救济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监管保障分析 |
7.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法律构成要素与制度框架 |
7.1.1 PPP模式法律构成要素 |
7.1.2 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下PPP立法特征 |
7.1.3 联邦与省级PPP法律制度框架 |
7.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专业机构与治理能力 |
7.2.1 PPP专业机构核心能力要素 |
7.2.2 联邦级PPP机构战略引导作用 |
7.2.3 省级PPP机构运营与执行能力 |
7.3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监管机制 |
7.3.1 PPP模式绩效监管 |
7.3.2 PPP模式财政监管 |
7.3.3 PPP模式审计监管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评价 |
8.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效率评价 |
8.1.1 加拿大PPP项目交付效率分析 |
8.1.2 社会认可度与市场参与度分析 |
8.1.3 PPP模式经济系统性效益分析 |
8.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面临挑战 |
8.2.1 加拿大市级PPP模式发展受到制约 |
8.2.2 弱化对长期私营资本的需求及其影响 |
8.2.3 部分地区或项目未能真正实现物有所值 |
8.3 本章小结 |
第9章 加拿大经验对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的启示 |
9.1 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与现状 |
9.1.1 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 |
9.1.2 我国基础设施PPP项目发展现状 |
9.2 我国基础实施PPP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9.2.1 政府与社会资本PPP模式理念认识不清,双方合作地位不平等 |
9.2.2 PPP模式全生命周期监管、财政隐性风险、绩效管理存在不足 |
9.2.3 PPP项目融资属性欠缺,项目回报渠狭窄,存在短期投资倾向 |
9.3 加拿大经验对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的启示 |
9.3.1 协调财政与发改部门轴心作用,建立省和市级PPP专业团队 |
9.3.2 提升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财政及审计综合治理能力 |
9.3.3 加强PPP项目规划与筛选,完善物有所值定性与定量分析 |
9.3.4 优化PPP项目风险分担、回报方式与激励机制 |
9.3.5 拓展PPP多元化投融资市场,逐步向项目融资模式转变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 |
1.4.2 论文的不足 |
第2章 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理论分析 |
2.1 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界定 |
2.1.1 公共服务 |
2.1.2 公共服务供给 |
2.1.3 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
2.2 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一般形式 |
2.2.1 单一主体体系 |
2.2.2 多元主体体系 |
2.2.3 多中心供给体系 |
2.2.4 合作性供给体系 |
2.3 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形成的约束条件 |
2.3.1 交易成本约束 |
2.3.2 公共属性约束 |
2.3.3 制度主义约束 |
2.3.4 网络嵌入约束 |
2.3.5 区域竞合约束 |
2.4 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形成的理论基础 |
2.4.1 公共产品理论 |
2.4.2 公共选择理论 |
2.4.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4.4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3章 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历史演进及其特征 |
3.1 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演进 |
3.1.1 官制型公共服务供给体系(1945-1993 年) |
3.1.2 融合型公共服务供给体系(1993-2006 年) |
3.1.3 官民共治型公共服务供给体系(2006 年至今) |
3.2 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演进的特征 |
3.2.1 法规先行,完善制度建设 |
3.2.2 政府主导,引入社会资本 |
3.2.3 竞争嵌入,发挥市场作用 |
3.2.4 目标明确,服务规制改革的总体目标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官民协同治理解析 |
4.1 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官民协同治理的构成形式 |
4.1.1 政府是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主体 |
4.1.2 市场化是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方式 |
4.1.3 社会组织是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主体构成 |
4.1.4 公民诉求是公共服务供给的出发点与归宿 |
4.2 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中官民协同治理的动因 |
4.2.1 响应理论演变冲击,因应国际环境变化 |
4.2.2 缓解国家财政困境,实现政府角色转型 |
4.2.3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 |
4.2.4 引入多元参与主体,满足公众多样化服务需求 |
4.3 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官民协同运行机制 |
4.3.1 政府间协同机制 |
4.3.2 政府与民间事业者协同机制 |
4.3.3 民间事业者间协同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中政府作用研究 |
5.1 日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由中央政府构建 |
5.1.1 中央政府制定法律体系 |
5.1.2 构建公共服务组织架构 |
5.1.3 承担必要的公共服务职能 |
5.2 日本公共服务职能多由地方自治体承担 |
5.2.1 地方自治体承担公共服务的类型 |
5.2.2 地方自治体实现公共服务职能的途径 |
5.2.3 地方自治体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源构成 |
5.3 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形成于央地分权改革实践 |
5.3.1 地方分权改革动因 |
5.3.2 地方分权改革进程 |
5.3.3 地方分权改革成效 |
5.4 中央地方协调是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方向 |
5.4.1 制度协调 |
5.4.2 组织协调 |
5.4.3 事务协调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中市场作用研究 |
6.1 “市场增进论”与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 |
6.1.1 市场增进论 |
6.1.2 市场增进论下的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 |
6.2 日本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的实现途径 |
6.2.1 公企民营化 |
6.2.2 官民竞争与合作 |
6.2.3 民间竞争与合作 |
6.3 日本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的制度构成 |
6.3.1 民间委托制度 |
6.3.2 PFI制度 |
6.3.3 指定管理者制度 |
6.3.4 市场检验制度 |
6.3.5 PFS制度 |
6.4 日本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的效果 |
6.4.1 日本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的成效 |
6.4.2 日本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的问题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中的非营利组织作用研究 |
7.1 日本非营利组织基本情况 |
7.1.1 非营利组织内涵 |
7.1.2 日本非营利组织发展脉络 |
7.1.3 非营利组织类型 |
7.1.4 非营利组织的结构 |
7.2 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 |
7.2.1 政府培育支持非营利性组织 |
7.2.2 政府向非营利组织委托公共事务 |
7.2.3 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协同合作 |
7.3 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中非营利性组织作用发挥机制 |
7.3.1 公益活动的自发性 |
7.3.2 市场竞争的参与性 |
7.3.3 公共事务的受托性 |
7.3.4 市民社会的主体性 |
7.4 日本非营利性组织作用发挥的困境与解决 |
7.4.1 日本非营利性组织作用发挥的主要困境 |
7.4.2 日本非营利性组织作用发挥困境的解决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案例分析:日本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体系的运行 |
8.1 日本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及其体系 |
8.1.1 日本公共危机管理 |
8.1.2 日本公共卫生危机管理 |
8.1.3 日本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体系 |
8.2 日本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体系作用发挥机制 |
8.2.1 法律因应机制 |
8.2.2 监测预警机制 |
8.2.3 决策处置机制 |
8.2.4 信息沟通机制 |
8.2.5 市民救助机制 |
8.2.6 应急保障机制 |
8.3 日本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体系应对新冠疫情的效果 |
8.3.1 日本新冠疫情应急管理的举措 |
8.3.2 日本新冠疫情应急管理的成效 |
8.3.3 日本新冠疫情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日本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
9.1 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不断完善的经验 |
9.1.1 立法先行,完善公共服务制度框架 |
9.1.2 政策引导,挖掘非营利组织作用 |
9.1.3 路径明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
9.1.4 协同治理,构建公共服务多元主体供给机制 |
9.2 借鉴日本经验,完善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建设 |
9.2.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优化公共服务领域制度建设 |
9.2.2 强化市场作用发挥,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
9.2.3 着力扶持社会组织,推进公共服务协同供给 |
9.2.4 夯实公民参与基础,拓展参与公共决策途径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契约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
1.5 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研究方法、研究假设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契约治理机制的理论依据及整体理论框架 |
2.1 相关概念的理解与阐释 |
2.2 相关理论 |
2.3 契约治理机制的整体理论框架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属性识别机制的运行 |
3.1 属性识别机制的相关概念及作用机理 |
3.2 属性指标及行为决策 |
3.3 属性识别模型 |
3.4 逻辑关系结构框架设计及冰雪运动小镇PPP项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所有权配置机制的运行 |
4.1 所有权配置机制的相关概念及作用机理 |
4.2 决策控制权指标及重要程度 |
4.3 契约治理结构及效率 |
4.4 利益相关者的所有权分配满意度 |
4.5 所有权配置的博弈 |
4.6 逻辑关系结构框架设计及国家体育场PPP项目所有权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投融资风险分担机制的运行 |
5.1 投融资风险分担机制的相关概念及作用机理 |
5.2 投融资风险分担中风险指标的构建及评估 |
5.3 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偏好 |
5.4 利益相关者收益-风险(控制权)博弈 |
5.5 逻辑关系结构框架设计及体育特色小镇PPP项目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回报与报酬激励约束机制的运行 |
6.1 回报与报酬激励约束机制的相关概念及作用机理 |
6.2 回报与报酬激励约束的影响因素体系及体育资产回报 |
6.3 利益相关者的回报与报酬激励约束博弈 |
6.4 逻辑关系结构框架设计及足球小镇PPP项目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运营管理机制的运行 |
7.1 运营管理机制的相关概念及作用机理 |
7.2 运营指标的识别及体系构建 |
7.3 运营管理中资产运营的博弈 |
7.4 逻辑关系结构框架设计及国家体育场PPP项目运营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信誉选择机制的运行 |
8.1 信誉选择机制的相关概念及作用机理 |
8.2 信誉选择的理论基础、原则及依据 |
8.3 利益相关者信誉选择的影响因素及等级评价体系构建 |
8.4 逻辑关系结构框架设计及国家体育场PPP项目信誉分析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监督问责机制的运行 |
9.1 监督问责机制的相关概念及作用机理 |
9.2 监管问责政策执行的理论基础 |
9.3 监督问责指标体系的构建 |
9.4 监督问责的第三方监督与主体问责评估 |
9.5 逻辑关系结构框架设计及马拉松项目分析 |
9.6 本章小结 |
第10章 政策法律配套机制的运行 |
10.1 政策法律配套机制运行的相关概念及作用机理 |
10.2 政策法治化的逻辑关系 |
10.3 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及专门性法律配套立法 |
10.4 政策法律配套的路径选择 |
10.5 逻辑关系结构框架设计及田园康乐综合体PPP项目分析 |
10.6 本章小结 |
第11章 绩效评价机制的运行 |
11.1 绩效评价的相关概念及作用机理 |
11.2 治理绩效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
11.3 绩效评价模型——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11.4 逻辑关系结构框架设计及智慧体育小镇项目PPP项目分析 |
11.5 本章小结 |
第12章 HS奥体中心PPP项目实证研究 |
12.1 HS奥体中心PPP项目 |
12.2 契约治理机制整体框架对治理绩效的路径影响 |
12.3 绩效评价模型在HS奥体中心项目应用分析 |
12.4 本章小结 |
第13章 结论 |
13.1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与结论 |
13.2 本研究的相关建议 |
13.3 本研究的局限与后续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5)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研究 ——以义务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公共产品与基本公共服务 |
二、公平、效率与均等化 |
三、绩效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二、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文献研究评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创新及研究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微观基础 |
一、公共产品和公共选择理论 |
二、公共产品的供求分析 |
三、外部性和解决方法 |
第二节 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导向:公平效率观 |
一、西方经济学的公平效率观 |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公平效率观 |
第三节 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理论依据 |
一、经济发展史和政府市场论 |
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理论依据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的现实分析 |
第一节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发展历程 |
一、财政支出管理的演进 |
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演进 |
第二节 财政支出管理的作用机制 |
一、政府间财政关系 |
二、政府与市场关系 |
三、财政支出管理与政府管理关系 |
第三节 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的现状分析 |
一、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概述 |
二、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现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构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
第一节 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标准 |
一、抽象评价标准 |
二、具体评价标准 |
第二节 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指标 |
一、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 |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三节 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体系 |
一、评价体系的概述 |
二、评价体系的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的实证分析:以义务教育为例 |
第一节 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实证分析概述 |
一、实证分析思路 |
二、实证分析方法 |
第二节 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的实证分析 |
一、以义务教育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的缘由 |
二、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指标 |
三、实证分析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 |
第三节 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实证分析的结论 |
一、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在地区之间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 |
二、财政支出规模不足导致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不高 |
三、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导致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不高 |
四、财政支出结果管理不善导致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不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外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外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发展的现实背景和理论逻辑 |
一、国外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发展的现实背景 |
二、国外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发展的理论逻辑 |
第二节 典型国家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具体实践及特点 |
一、美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具体实践及特点 |
二、英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具体实践及特点 |
三、澳大利亚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具体实践及特点 |
第三节 国外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经验总结 |
一、具有完善的机制体制以及明确的管理机构 |
二、具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及规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
三、具有完善的配套政策以及注重评价结果的运用 |
四、具有完善的信息数据库以及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建议 |
第一节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规模水平 |
一、明确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责任主体 |
二、形成稳定的基本公共服财政支出增长机制 |
三、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转移支付制度 |
第二节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
一、明确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政府主体责任 |
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资金管理效率 |
三、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资金配置效率 |
第三节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结果管理能力 |
一、提高对财政支出结果的监督管理能力 |
二、提高对财政支出结果的反馈调节能力 |
三、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偏好 |
第四节 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能力 |
一、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权威性 |
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公开性 |
三、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完整性 |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利益输送的刑法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五、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第一章 识别基准: 利益输送的基本图式 |
第一节 利益输送的事实识别: 裁量权的滥用 |
一、利益输送概念的原型与演进 |
二、利益输送的分类: 基于“二分法”的表述 |
三、利益输送的表征: 权力的不正当授受 |
四、利益输送的态势: 裁量权中立的异化 |
第二节 利益输送的法律识别: 出行入刑 |
一、不法机能的触发: 个案举样 |
二、行为不法的识别: 规范主义的“社会行为论” |
三、利益输送犯罪与相关罪名的共栖: 同一与差异 |
四、利益输送与工作失误及“为民服务”的界别 |
第三节 理论工具: 利益输送研究的模型集合 |
一、社会平衡理论: 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另一种叙事 |
二、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行为的“经济人”假设 |
三、法律保留理论: 裁量权的依法行政 |
四、话语理论: 利益输送在刑法语境下的“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价值理性: 利益输送犯罪化的根据 |
第一节 利益输送刑罚的必要性 |
一、利益输送是一种反社会行为 |
二、利益输送的法益侵害 |
第二节 利益输送刑罚的最后手段性 |
一、利益输送规制的喧嚣: 过犯罪化的评价 |
二、利益输送非刑罚的假设与证伪: 功能性供给不足 |
三、利益输送犯罪化的“不得已” |
第三节 利益输送犯罪化的可行性 |
一、公共认同: 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
二、国际反腐衔接的基础: 法律文本与实践 |
三、利益输送犯罪化的合宪性诠释 |
四、制度创设: 基于新权利确认与保护的犯罪化拟制 |
第四节 利益输送的刑罚政策: 严而不厉 |
一、基于现行反腐“厉而不严”刑罚政策的平衡 |
二、立法严密: 利益输送治理的“有法可依” |
三、刑罚的“最小侵害”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话语借鉴: 利益输送犯罪的立法与理论反思 |
第一节 我国与利益输送犯罪相关的立法沿革与经验 |
一、利益输送相关罪名的文本梳理分析 |
二、建国以来与利益输送相关的刑事立法分析 |
三、利益输送相关犯罪的罪刑关系“钟摆效应”明显 |
第二节 域外与利益输送犯罪相关的文本与适用分析 |
一、德、日等西方国家刑法中“背信罪”的基础考察 |
二、我国台湾地区“公务员图利罪”的考察兼析其它国家和地区 |
第三节 利益输送犯罪化的域外启示与借鉴 |
一、图利罪是一种特殊的背信罪 |
二、背信犯罪在我国的现实适用与意义延伸 |
三、权力侵害公共利益的刑事责任: 普遍性与预防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逻辑展开: 利益输送犯罪的构成 |
第一节 利益输送犯罪的构成: 法律标准 |
一、客观要件: 基于权力配置公共资源的不公平 |
二、主体要件: 基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范畴 |
三、主观要件: 基于“利他”的直接故意 |
第二节 利益输送犯罪的特殊形态与共同犯罪 |
一、利益输送犯罪的特殊形态 |
二、利益输送的共犯问题 |
三、利益输送行为的一罪或数罪 |
第三节 利益输送犯罪化的实现形式 |
一、权力不法犯罪化的实践: 以十个刑法修正案“贿赂罪名变化”为视角 |
二、利益输送犯罪化的立法: 刑法修正案的选择 |
三、利益输送犯罪在我国刑法体系中的位置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技术理性: 利益输送犯罪的刑罚 |
第一节 刑罚的正义分配: “理”与“力”的融合 |
一、刑罚之“理”: 源于刑法制度的公平 |
二、刑罚之“力”: 立法与司法相结合 |
三、刑罚技术与价值的统一: 最大化实现公共利益 |
第二节 利益输送的刑罚目的: 报应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并合 |
一、刑罚是基于一种正义的“利益衡量” |
二、功利为主兼采报应的并合主义 |
第三节 利益输送的刑罚标准:罪刑均衡 |
一、立法严密: 刑罚体系的明确规范 |
二、裁量规范: 刑罚正义的基本保障 |
第四节 利益输送的刑罚适配: 基于李斯特(Liszt)的“目的思想” |
一、规制方向: 刑罚的轻缓化与渐进性 |
二、刑罚结构的优化: 以贪污贿赂罪为范式的调适 |
三、刑罚的法定刑设置: 刑种与刑度的妥当性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协同机制: 社会防卫政策的衔接与适用 |
第一节 权力自律: 公务伦理的法制化 |
一、现实基础: 公务伦理的价值与式微 |
二、国际经验: 公务伦理普遍法制化及方向 |
三、公务伦理法制化的SWOT分析及调适 |
四、公务伦理法制化的路径及趋势 |
第二节 权力他律: 监督体系与市场机制并行 |
一、党内监督法治化: 党内法规的纪律监督与纪法衔接 |
二、国家监督制度化: 审计、监察、法律监督的机能整合 |
三、社会监督规范: 媒体反腐与“非公”主体协作预防制度的建立 |
四、市场治理机制的优化: 激励与规范 |
第三节 执法衔接:构建利益输送的“三级预防”体系 |
一、风险防范屏障: 公务伦理法规防患于未然 |
二、风险控制端口: 行政法规对利益输送的一般违法行为吓阻 |
三、风险管控底线: 刑法对利益输送的抗制 |
四、“三级预防”的衔接: 关键信息共享与文本间衔接的功能进阶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论文选题背景 |
二、论文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和概念确定 |
一、国外研究情况综述 |
二、国内研究情况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评价 |
四、论文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三节 论文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一、论文研究方法 |
二、论文研究框架 |
第四节 论文可能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论文可能创新点 |
二、论文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公共产品理论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 |
一、公共产品的概念和特征 |
二、公共产品分类 |
三、公共产品供给和生产 |
四、公共产品理论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 |
第二节 公共产品配置效率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 |
一、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有效配置理论 |
二、政府间公共产品有效配置理论 |
三、某级政府公共产品有效配置理论 |
四、公共产品配置效率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 |
第三节 公共产品生产效率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 |
一、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二、官僚制管理理论 |
三、修正官僚制管理的若干理论 |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五、公共产品生产效率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 |
第三章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发展回顾 |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管理发展回顾 |
一、计划经济时期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管理(1949—1978)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时期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管理(1978-1998)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时期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管理(1998—至今) |
第二节 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发展模式 |
一、我国地方政府推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原因分析 |
二、我国地方政府推进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主要模式 |
第三节 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情况分析 |
一、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管理若干制度问题分析 |
二、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
第四章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制度影响因素 |
第一节 政府和市场关系对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影响 |
一、地方政府和市场资源配置动态关系 |
二、地方政府和市场资源配置偏差影响 |
三、地方政府和市场发展融合趋势影响 |
第二节 府际关系对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影响 |
一、中央政府单一绩效考核标准影响 |
二、政府间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划分不合理影响 |
三、地方政府尚未完全取得独立稳定财权影响 |
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问题影响 |
第三节 政府管理对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影响 |
一、地方政府行政决策能力影响 |
二、地方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政策影响 |
三、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运行成本影响 |
四、地方政府绩效管理推进问题影响 |
第四节 财政管理对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影响 |
一、财政管理制度影响 |
二、财政支出合规管理问题影响 |
三、尚未建立完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体系影响 |
第五章 西方国家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国际经验和管理启示 |
第一节 西方国家政府和市场关系以及财政管理模式的演变过程 |
一、自由竞争时期相互分离阶段(17世纪-20世纪30年代) |
二、垄断资本时期政府干预阶段(20世纪30年代-70年代) |
三、混合经济时期适度调整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
第二节 西方国家府际关系和政府间财政分权 |
一、美国府际关系和政府间财政分权 |
二、英国府际关系和政府间财政分权 |
三、澳大利亚府际关系和政府间财政分权 |
第三节 西方国家政府绩效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 |
一、美国政府绩效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 |
二、英国政府绩效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 |
三、澳大利亚政府绩效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 |
第四节 西方国家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发展情况和经验启示 |
一、美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发展情况和经验启示 |
二、英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发展情况和经验启示 |
三、澳大利亚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发展情况和经验启示 |
第六章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制度管理框架 |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基本思路 |
一、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原则 |
二、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基本思路 |
第二节 科学划分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发展阶段 |
一、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启动阶段 |
二、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提升阶段 |
三、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完善阶段 |
第三节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制度指标 |
一、财政支出公共性指标 |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 |
三、财政分权指标 |
四、政府绩效管理指标 |
五、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指标 |
第七章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制度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科学动态调整地方政府和市场相互关系 |
一、构建公共服务型地方政府 |
二、改革现行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 |
三、大力推进事业单位分类管理改革 |
四、扶持市场主体和非盈利性公益组织 |
第二节 妥善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事权财权关系 |
一、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 |
二、建立地方政府独立财权保障机制 |
三、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
第三节 创新地方政府行政绩效化管理模式 |
一、扎实推进地方政府绩效管理战略规划 |
二、努力推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管理标准化 |
三、积极开展地方政府管理流程再造工作 |
四、稳妥整合地方政府部门机构和管理职能 |
第四节 继续推进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合规管理工作 |
一、提升地方政府财政决策管理能力 |
二、完善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管理制度 |
三、严格控制地方政府运行成本 |
四、强化地方政府资金运营理念 |
第五节 创新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模式 |
一、建立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框架 |
二、构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流程 |
三、加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归属管理 |
四、推行地方政府权责发生制会计管理制度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8)基于金融危机史的会计准则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金融危机史 |
1.2.2 会计准则变迁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新古典经济学视角的会计准则变迁研究 |
2.1.1 交易成本视角 |
2.1.2 契约理论视角 |
2.1.3 公共选择理论视角 |
2.2 演化经济学视角的会计准则变迁研究 |
2.2.1 自组织理论视角 |
2.2.2 演化博弈论视角 |
2.3 金融危机与会计准则变迁研究 |
2.4 研究现状评述 |
第3章 历次重大金融危机与会计准则变迁回顾 |
3.1 19 世纪前早期金融危机与会计准则变迁 |
3.1.1 1637 年荷兰郁金香狂热 |
3.1.2 1719 年法国密西西比事件 |
3.1.3 1720 年英国南海泡沫 |
3.2 20 世纪金融危机与会计准则变迁 |
3.2.1 1929 年大萧条 |
3.2.2 1990 年美国储贷危机 |
3.2.3 1997 年亚洲金融风暴 |
3.3 21 世纪金融危机与会计准则变迁 |
3.3.1 2001 年安然事件危机 |
3.3.2 2008 年全球金融海啸 |
3.4 会计准则变迁的规律总结 |
3.4.1 会计准则变迁的趋势:国际趋同 |
3.4.2 会计准则变迁的核心:保障可靠性 |
第4章 历次金融危机引起会计准则变迁的根源 |
4.1 金融危机引起会计准则变迁的外生性特征 |
4.1.1 会计准则的技术性与社会性属性 |
4.1.2 会计准则变迁时双重属性的关系 |
4.1.3 会计准则变迁的外生性特征 |
4.2 金融危机引起会计准则变迁的内生性本质 |
4.2.1 会计准则变迁自组织演化前提 |
4.2.2 会计准则变迁自组织演化动力 |
4.2.3 会计准则变迁自组织演化路径 |
4.2.4 会计准则变迁的内生性本质 |
4.3 金融危机引起会计准则变迁的根源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金融危机对会计准则发展的启示 |
5.2.1 金融危机引起会计准则变迁具有客观性 |
5.2.2 合理平衡会计准则双重属性间的关系 |
5.2.3 会计准则系统开放性愈强效率越高 |
5.2.4 会计准则的滞后性应向前瞻性转变 |
第6章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汇总 |
(9)“会计经济学”初论 ——基于学科属性视角对会计理论丛林的重审(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基本约定及题解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2 “会计理论丛林”综述 |
2.1 从会计本质观看会计理论丛林 |
2.1.1 会计的本质:意识形态观 |
2.1.2 会计的本质:商业语言观 |
2.1.3 会计的本质:历史记录观 |
2.1.4 会计的本质:现时经济现实观 |
2.1.5 会计的本质:商品观 |
2.1.6 会计的本质:信息系统观 |
2.1.7 会计的本质:艺术观 |
2.1.8 会计的本质:管理活动观 |
2.1.9 会计的本质:控制系统观 |
2.2 从会计理论的构建路径看会计理论丛林 |
2.2.1 非理论路径 |
2.2.2 演绎路径 |
2.2.3 归纳路径 |
2.2.4 伦理路径 |
2.2.5 社会学路径 |
2.2.6 宏观经济路径 |
2.2.7 事项路径 |
2.2.8 行为路径 |
2.2.9 预测路径 |
2.2.10 实证路径 |
2.3 从研究范式看会计理论丛林 |
2.3.1 人类学/归纳范式 |
2.3.2 真实收益/演绎范式 |
2.3.3 决策有用性/决策模型范式 |
2.3.4 决策有用性/决策者/总市场行为范式 |
2.3.5 决策有用性/决策者/个人使用者范式 |
2.3.6 信息/经济学范式 |
2.4 从历史演进的脉络看会计理论丛林 |
2.4.1 Scott Henderson描述的会计理论演进脉络 |
2.4.2 Craig Deegan描述的会计理论演进脉络 |
2.4.3 葛家澍、杜兴强描述的会计理论演进脉络 |
2.5 从研究主流和前沿看会计理论丛林 |
2.6 小结 |
3 会计学的学科属性 |
3.1 研究会计学学科属性的理论意义 |
3.2 会计学的经济学属性:支持性观点和证据 |
3.3 会计学的管理学属性:支持性观点和证据 |
3.4 会计学具有双重学科属性:假说 |
3.5 会计学具有双重学科属性:论证 |
3.5.1 经济学与管理学——使命与界限 |
3.5.2 会计学与经济学和管理学:匹配性与节点 |
3.6 结论 |
4 会计经济学构想——理论基础 |
4.1 经济学的历史演进与新近发展 |
4.1.1 前古典经济学时期 |
4.1.2 古典经济学时期 |
4.1.3 新古典经济学时期 |
4.1.4 现代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时期 |
4.1.5 当代经济学——学派林立时期 |
4.1.6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
4.2 经济学发展演变的规律与趋势 |
4.2.1 经济学发展演变的规律 |
4.2.2 经济学发展演变的趋势 |
5 会计经济学构想——演绎推理 |
5.1 古典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与会计经济学架构 |
5.1.1 古典经济学中的会计学节点 |
5.1.2 古典经济学下的会计经济学架构 |
5.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会计节点及会计经济学架构推理 |
5.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会计学节点 |
5.2.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 |
5.3 新古典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与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
5.3.1 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会计学节点 |
5.3.2 新古典经济学下的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
5.4 现代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及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
5.4.1 现代经济学中的会计学节点 |
5.4.2 现代经济学下社会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 |
5.5 当代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及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
5.5.1 信息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与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
5.5.2 新制度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与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
5.5.3 其他经济学分支对会计经济学的影响 |
6. 会计经济学构想——经验证据 |
6.1 以会计经济学架构重审各种会计本质观 |
6.2 以会计经济学架构重新审视会计理论的构建路径 |
6.3 以会计经济学架构重新审视会计研究范式 |
6.4 以会计经济学的架构重新审视会计理论演进脉络 |
6.5 以会计经济学的架构重新审视会计研究主流和前沿 |
6.6 以会计经济学架构重审其他的会计理论研究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四、从公共选择理论看会计准则的制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金融危机视角的我国会计准则性质的经济学分析[J]. 左佳辉. 商业观察, 2021(19)
- [2]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D]. 刘琨. 吉林大学, 2021(12)
- [3]日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研究[D]. 王亮. 吉林大学, 2021(01)
- [4]公共体育服务PPP项目契约治理机制研究[D]. 李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19
- [5]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研究 ——以义务教育为例[D]. 彭亚星.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6]利益输送的刑法意义研究[D]. 杨晓培. 厦门大学, 2019(07)
- [7]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制度研究[D]. 王志刚.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12)
- [8]基于金融危机史的会计准则变迁研究[D]. 王强. 重庆工商大学, 2014(08)
- [9]“会计经济学”初论 ——基于学科属性视角对会计理论丛林的重审[D]. 陈德刚. 武汉大学, 2013(12)
- [10]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会计准则制定与集体选择探讨[A]. 武辉. 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1
标签:财政支出论文; 公共选择理论论文;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论文; ppp项目融资方案论文; ppp融资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