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纵览江西十大看点(论文文献综述)
阿依那扎尔·阿不都[1](2021)在《旅游节目《新疆是个好地方》的创新研究》文中提出
孙宇[2](2021)在《大连渔家文化体验民宿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邱平[3](2021)在《《人民日报》“两会特刊”研究》文中认为“两会”,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可以通过“两会”了解国家方针政策,实现参政议政的可能。“两会”报道属于时政新闻的重要报道领域,无论是纸媒还是新媒体都非常重视对“两会”的报道。《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总是最先向受众传达“两会”的精神和相关政策。因此,通过分析《人民日报》“两会特刊”创刊以来二十年的变化,包括报道议题、报道形式、版面呈现等方面的发展演变,从中可以发现特定时期新闻媒介传播理念的变化,同时也能直观地反映出国家政策的走势和经济发展轨迹。本文采用历史文献法、个案研究法与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选取《人民日报》“两会特刊”2001年至2020年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人民日报》“两会特刊”的研究,总结出“两会特刊”是如何反映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和《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媒体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并就如何做好重大时政报道提出合理的建议。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论三个部分组成。绪论为第一章,包括研究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进行概述。第二至第六章为正文部分,第二章先介绍了“两会”报道的历史沿革,根据其发展演变,《人民日报》“两会”报道可以划分为1978年到1989年、1990年到1992年、1993年到2000年和2001年以后四个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的特点;再从“两会特刊”的创刊背景,报道数量、版面数量、专刊设置、专栏设置等方面介绍了“两会特刊”的发展概况。第三章到第五章从报道议题、报道方式、版面三个维度探讨了《人民日报》“两会特刊”的报道特色。论文最后一章为结论,主要立足在前文的研究基础上得出了本文的研究结果。通过研究发现,《人民日报》“两会特刊”版在报道内容选择上,由原本的媒介本位到受众本位,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两会”的政策,积极地引导舆论。“两会特刊”版不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也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报道内容与受众的需求结合程度比较高,为人民解决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对于《人民日报》“两会特刊”的个案研究,还有利于优化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对两会的报道,对今后改善政治新闻报道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杨雪[4](2021)在《框架理论视角下《甘肃日报》脱贫报道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甘肃日报》2018年6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脱贫攻坚报道为研究对象,以框架理论为支撑,对所涉及的720篇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与话语分析。在研究中运用坦卡特的框架清单,并结合研究需要,从报道数量、报道地域、报道视角、报道体裁、报道版面、报道主题、报道倾向、消息来源八个方向进行了类目建构。得出《甘肃日报》在脱贫报道中,数量稳中有所增加、地域涉及广泛但有重点、官方视角为主、消息通讯体裁并重、版面数量多并增加专版、正面倾向为主、政治类主题多、官方消息来源占比高等报道特点。又通过臧国仁教授的三层次框架理论,总结出《甘肃日报》在脱贫相关报道中常使用的框架为:政治政策框架、典型引领框架、脱贫措施框架、成效对比框架,其中政治政策框架占比最高。呈现出的特征为:政策指引性强、党报属性明显、正面宣传为主、注重舆论引导的特点。相应的也可以发现,在《甘肃日报》的脱贫新闻报道中存在着报道主题比例不均衡、从官方视角进行的报道多、对于脱贫主体的报道占比较小、文风、结构方面的固化问题、相应的社会舆论监督功能行使少等问题。
张紫莹[5](2020)在《台江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姊妹节”,台江县苗语“Nongx Gad Liangl”,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一带苗族传统的民族节庆活动。我国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民族文化作为一种资源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并得到发展、保护及利用。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文化产业概念被第一次正式提出之后,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苗族是贵州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中部方言的集中分布地区。而台江县是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苗族传统文化保存完好,具有进行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台江县重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对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姊妹节”“龙舟节”“苗年”等的民族文化进行产业发展实践,已经逐渐走上文化产业发展的轨道。贵州省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历程中,大多以农业为主,台江县作为苗族聚居程度最高的县份,民族文化产业的实践具有典型意义和示范效应。认真考察和分析研究台江县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实践路径,总结其宝贵经验,发现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和面临的问题,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做好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推动其发展,不仅有利于推动台江县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和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从学术角度而言,对台江苗族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和思考,可以为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提供新的案例和理论信息,从而为民族学、民族文化产业理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本文由绪论、四个章节和结语构成,依次摘要如下:绪论:包括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台江姊妹节情况介绍、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支撑、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田野点概况等内容。第一章:从传统民族文化到民族文化产业。本章主要分析、归纳和描述台江姊妹节在近年来产业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与传统姊妹节文化的比较及其动因。第二章:台江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本章分析论述了台江苗族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表现出来的文化产业特征,各个方面行动者们在当中的表现。第三章:本章讲调查和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行概括和分析。作者认为,台江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和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接待能力不匹配、“决策者”效忠对象不明确、知识产权意识模糊、人才资源匮乏等,需进行调整。第四章:台江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本章针对台江姊妹节文化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作者认为,首先是随着文化产业发展,台江姊妹节的知名度、影响力逐步扩大,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去匹配、增强接待能力。其次,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在开发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文化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后应让市场规律发挥作用,而姊妹节本来就是民族民间节庆活动,也应逐渐回归到民间。针对开发过程中在处理传承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方面存在和面临的文化传承危机问题,提出了在产业发展中传承文化的对策,一方面要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二是要加强人才培养和特殊人才引进等。结语:全文收束,概括、归纳对本课题的一些思考和结论。
谭尧[6](2020)在《鄱阳湖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旅游发展步入了黄金时代,经济的持续增长,最直接地拉动了消费需求尤其是对旅游的需求。湿地旅游是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鄱阳湖湿地又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丰富独特且脆弱的生态特征导致了其与经济快速发展相矛盾。鄱阳湖湿地公园于2008年正式设立,景区建设起步较晚,且受制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开发程度不高,品牌知名度弱于国内同类景区。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成功案例的研究和对景区实地考察分析,运用相关理论和SWOT分析法开展了对鄱阳湖湿地公园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相关问题与解决策略的研究,(1)总结其发展瓶颈和自然资源、文化底蕴、背景实力等方面的优势,并探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所面临的各种挑战;(2)对鄱阳湖湿地公园现有资源重新梳理并编制总体发展规划,制定特色化产品方案和诸多改革措施;(3)以国资背景股份制混改为基础,创新设计金融服务方案解决景区项目开发资金,策划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营销方案;政府应该在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建设中引导开发遵循保护性原则,充分发挥民营资本的市场活力,进行科学管理和生态经营,构建绿色生态旅游的多功能分区,探索湿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路线。
王颖超[7](2020)在《红色文化视角下彭德怀纪念馆文创产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逐渐从对物质生活的重视转向精神文化生活,伴随着红色文化和文创产品发展如火如荼,革命先辈故居及纪念馆与相关文创产品开始受到各界的关注,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对此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颁布相关政策条例意见,明确表示注重保障文化文物单位资源合理开发及长远发展,促使故居纪念馆和文创产品领域等的可持续发展。课题旨在对极具社会公益性的彭德怀纪念馆景区文创产品的匮乏现状,借由文献调研、田野调查、符号学研究、案例分析、头脑风暴等多重方法整合利用景区资源和彭德怀生平事迹予以插画结合平面视觉设计的表现方式,融合红色文化精神,通过对色彩、图形、风格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一批具有系统性、文化性、创意性、纪念性等特色的文创产品,使其对纪念馆文创产品和大众文化生活产生积极影响,同时提高彭德怀纪念馆景区文创产品审美,带动地区经济的增长,对伟人精神风貌上予以最好的展示与传播。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概述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内容、框架、方法、技术路线、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红色文化与彭德怀纪念馆及文创产品现状,包括了红色文化、彭德怀纪念馆现状、纪念馆文创产品现状、彭德怀纪念馆文创产品设计现状、彭德怀纪念馆文创产品市场调研;第三部分对彭德怀纪念馆文创产品的设计原则与思路进行展开,设计思路分为从景区特色建筑中提取和生平故事中提炼;第四部分为彭德怀纪念馆文创产品设计,包括标志设计、辅助图形设计、插画设计、文创产品设计,其中插画设计又包括对彭德怀纪念馆系列插画的色彩分析、风格分析、建筑插画设计、生平故事插画设计及人物故事与建筑插画融合设计;第五部分为结语,总结出课题在对彭德怀纪念馆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新创作方式与方法,对设计的不足予以总结,对课题的延伸价值进行展望。
李佳[8](2019)在《基于政府管理视角的抚州市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旅游的消费逐渐增加。文化产业逐步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推动我们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抚州市作为我国华夏文明的一朵奇葩,拥有独特、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随着抚州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逐渐成为抚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如何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当前抚州市政府面临的新课题。而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是推动抚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如何将抚州市文化旅游产品化、品牌化,构建独特的临川文化旅游产业对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推动抚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品牌建设与管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本文研究以基于政府管理的视角对抚州市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为研究对象,经研究发现,抚州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存在诸多的挑战。抚州市文化旅游资源缺乏统一的规划,导致精品项目路线不突出,缺乏独特品牌优势;同时,抚州市文化旅游品牌形象管理不足,导致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有待提升,文化旅游服务质量缺乏监督等。为了进一步提升抚州文化旅游品牌,抚州市政府需要突出文化创意,推进整体规划、加强推进精品景区建设工作,打造精品项目路线、加强品牌形象创建工程,提升品牌知名度、提升导游服务质量,提升品牌形象、加强文化旅游配套资源建设,保障文化旅游发展。抚州市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是一个可持续的工作,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发挥政府的职能外,文化旅游品牌的其他参与主体也应积极发挥重要作用。
李维岩[9](2019)在《中国古代经典剧作“戏中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戏中戏”作为一种戏剧创作手法,能够营造出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注此写彼、手挥目送的戏剧效果。本文以收录成书并流传至今的中国古代经典剧作为研究对象,探析“戏中戏”的结构类型、艺术功能以及演出效果。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梳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厘清当前学界对于“戏中戏”这一概念的界定,确定研究内容和范围,确立研究思路和方法,并说明本课题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正文部分共分三章。第一章分析戏中之“戏”即内戏的类型与结构,并分析内外戏之间的街接方式。第二章重点探究“戏中戏”结构的艺术功能,全面分析该结构在塑造人物、影响剧情、增强审美的功用,进而总结出这一戏剧创作手法的使用方式。第三章立足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脉络,将“戏中戏”置于整个戏曲发展史中进行观照,从观众、演员、市场三个方向对中国古代戏曲中的“戏中戏”进行分析。本文以精读研究对象为基础,在充分阅读古代戏曲文献与相关理论书籍的基础上,将微观分析与宏观概括相结合、具体案例与整体观照相统一,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系统地研究中国古代经典剧作的“戏中戏”结构。
毕志超[10](2019)在《烟台长岛乡村旅游开发对策研究》文中认为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在这一规划中指出各级政府要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这体现出国家大力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充分肯定了乡村旅游对于解决三农问题起到的积极作用。长岛作为山东省唯一的一个海岛县,交通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且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极为丰富,大力发展长岛乡村旅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政府对长岛发展乡村旅游给予了重要的政策支持:2018年,山东出台规划,计划用八年的时间将长岛建成国际先进海洋生态岛,争取设立国家公园。长岛发展乡村旅游与沿海地区人们的生活、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对烟台沿海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起到助推作用,有利于带动周边地区产业的转型和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厌倦城市中钢筋水泥的紧张、快速的生活节奏,反而更加向往以往的农村生活,乡村旅游正是在这一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为疲倦的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而生的产物,因此,长岛发展乡村旅游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且在乡村旅游遍地的情况下,长岛发展乡村旅游刻不容缓。本文以国内外学者研究乡村旅游的文献资料为基础,立足于长岛县实际水平,通过实地调查,全面分析长岛所拥有的资源,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其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会与威胁,并结合问卷调查等形式来进行定量的阐释。具体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研究国内外研究乡村旅游的现状,通过现状找出我国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与国外相比的不足点。第二部分主要以国内外成功案例为入手点,吸收借鉴其优秀经验,为长岛开展乡村旅游提供借鉴意义。第三部分主要以长岛所特有的乡村旅游资源入手,全面分析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运用SWOT分析介绍长岛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第四部分,以上述的劣势和威胁为入手点,从“整合长岛乡村旅游资源,促进其提质转型,实现绿色旅游”到“改善软硬件设施,促进智慧旅游的建设”,再到“多层次宣传体系,打造特有产品”,最后“培养’乡村旅游+’复合型人才”,多角度为长岛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第五部分为结论和展望,期望长岛能其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乡村旅游的“启明星”。
二、纵览江西十大看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纵览江西十大看点(论文提纲范文)
(3)《人民日报》“两会特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实践意义 |
1.2.2 学术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历史文献法 |
1.4.2 个案研究法 |
1.4.3 内容分析法 |
第2章 《人民日报》“两会特刊”概述 |
2.1 《人民日报》“两会”报道历史沿革 |
2.1.1 1978 年到1989 年:散见于各个版面 |
2.1.2 1990 年到2000 年:“两会新闻”“两会专页”“两会专版” |
2.1.3 2001 年至今:“两会特刊” |
2.2 “两会特刊”创刊背景 |
2.2.1 时代要求:经济快速发展,读图时代到来 |
2.2.2 政策导引:全面推进改革,完善市场经济 |
2.2.3 传媒格局:媒体竞争加剧,迎合受众喜好 |
2.3 《人民日报》“两会特刊”发展概况 |
2.3.1 “两会特刊”专刊的设置 |
2.3.2 “两会特刊”栏目的设置 |
2.3.3 “两会特刊”报道数量变化 |
2.3.4 “两会特刊”版面数量变化 |
第3章 《人民日报》“两会特刊”报道议题分析 |
3.1 “两会特刊”报道议题分类 |
3.1.1 政治议题 |
3.1.2 经济议题 |
3.1.3 社会民生议题 |
3.1.4 文化教育议题 |
3.1.5 生态文明议题 |
3.2 “两会特刊”报道议题特点 |
3.2.1 议题范围广泛,紧跟时政热点 |
3.2.2 政治色彩浓厚,以人民为中心 |
3.2.3 反映社会发展,满足大众需求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人民日报》“两会特刊”报道方式分析 |
4.1 报道形式分析 |
4.1.1 集中报道:排列集中,报道深刻 |
4.1.2 组合式报道:集思广益,各显其长 |
4.1.3 .专版式报道:以“融两会”为代表 |
4.2 “两会特刊”报道特点 |
4.2.1 深度融合发展,树立主动的受众意识 |
4.2.2 加强整体策划,实现栏目内容主题化 |
4.2.3 .深挖新闻价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人民日报》“两会特刊”版面分析 |
5.1 版面排版 |
5.1.1 主题鲜明与版面简洁统一 |
5.1.2 版面具有艺术性与装饰性 |
5.1.3 .版面具有趣味性与独创性 |
5.2 版面图表 |
5.2.1 静态新闻图表:直观易懂,方便读者阅读 |
5.2.2 可视化图表:可视化数据化,突出版面可读性 |
5.2.3 图片新闻:增加图片的使用率,提高总体视觉效果 |
5.3 版面风格 |
5.3.1 政治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
5.3.2 会上会下联动,纸媒网络贯通 |
5.3.3 .版面色彩鲜艳,强化视觉效果 |
第6章 总结与思考 |
6.1 《人民日报》“两会特刊”报道总结 |
6.1.1 议题精心策划,贴近人民生活 |
6.1.2 新闻现场感强,信源真实可靠 |
6.1.3 融合新闻传播,壮大主流声音 |
6.2 对《人民日报》“两会特刊”未来发展的思考 |
6.2.1 满足市场需求,做好可视化新闻 |
6.2.2 顺应融合趋势,借助新技术发展 |
6.2.3 .更好引导舆论,做好政治传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人民日报》“两会特刊”版面数据(一) |
附录二:《人民日报》“两会特刊”版面数据(二) |
附录三:《人民日报》“两会特刊”栏目数据 |
附录四:《人民日报》“两会特刊”版报道议题数据 |
致谢 |
(4)框架理论视角下《甘肃日报》脱贫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源起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框架理论研究综述 |
1.3.2 脱贫攻坚报道的研究现状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框架理论 |
1.4.2 脱贫报道 |
1.5 研究设计与方法 |
1.5.1 研究问题 |
1.5.2 研究设计 |
1.5.3 分析类目的建立 |
1.5.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甘肃日报》脱贫新闻报道的类目分析 |
2.1 报道数量:稳中有所增长 |
2.2 报道地域:涉及全省重点突出 |
2.3 报道视角:以官方视角为主 |
2.4 报道体裁:消息、通讯为主 |
2.5 报道版面:版面多、要闻版为主 |
2.6 报道倾向:负面倾向过少 |
2.7 报道主题:以政策动态为主 |
2.8 报道来源:自采新闻数量多 |
2.9 章节小结 |
第三章 《甘肃日报》脱贫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 |
3.1 《甘肃日报》脱贫报道框架类型 |
3.2 《甘肃日报》脱贫报道框架及文本分析 |
3.2.1 政治政策框架:脱贫政策发布解读 |
3.2.2 脱贫措施框架:体现具体措施 |
3.2.3 典型引领框架:正面宣传塑造正面形象 |
3.2.4 成效对比框架:体现脱贫成效 |
3.3 章节小结 |
第四章 《甘肃日报》脱贫报道的特点与问题 |
4.1 《甘肃日报》脱贫报道的特点 |
4.1.1 政策指引性强,党报属性明显 |
4.1.2 正面宣传为主,注重舆论引导 |
4.1.3 “软化”硬新闻 |
4.2 《甘肃日报》脱贫报道的问题 |
4.2.1 报道主题比例不均衡 |
4.2.2 报道结构、文风固化 |
4.2.3 舆论监督缺位 |
4.2.4 报道来源偏强势 |
4.3 章节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本文研究样本 |
(5)台江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四、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支撑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六、田野点概况 |
第一章 台江姊妹节从传统民族文化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动因分析 |
一、台江姊妹节从传统民族文化到文化产业的发展 |
二、台江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因分析 |
第二章 台江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
一、台江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的特征 |
二、台江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的行动者表现 |
第三章 台江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 |
一、接待能力不足 |
二、“决策者”向谁效忠的问题不明确 |
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模糊护 |
四、人才资源缺乏 |
第四章 台江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
一、补短板、挖潜力,提高接待能力 |
二、坚持政府引导,将“决策者”身份归还民众、市场 |
三、加强文化产品研发和品牌打造,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
四、重视培养、引进人才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类 |
二、期刊类 |
三、论文类 |
四、电子文献 |
五、未分类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一、个人简介 |
二、获奖情况 |
三、科研成果 |
四、发表论文 |
附录一 部分田野调查图片 |
附录二 部分田野访谈整理 |
附录三 台江姊妹节相关访谈备忘录(部分) |
(6)鄱阳湖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2.3 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之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3.4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湿地 |
2.1.2 湿地公园 |
2.1.3 生态旅游 |
2.2 基础理论 |
2.2.1 适应性管理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3 可持续旅游理论 |
2.2.4 社区参与理论 |
第3章 鄱阳湖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SWOT分析 |
3.1 鄱阳湖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3.1.1 发展的现状 |
3.1.2 存在的问题 |
3.2 鄱阳湖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
3.2.1 优势分析(Strengths) |
3.2.2 劣势分析(Weaknesses) |
3.2.3 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
3.2.4 挑战分析(Threats) |
3.2.5 小结 |
第4章 国内外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借鉴 |
4.1.1 瑞士日内瓦湖 |
4.1.2 伦敦湿地公园 |
4.1.3 经验借鉴 |
4.2 国内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借鉴 |
4.2.1 太湖国家湿地公园 |
4.2.2 杭州西溪湿地 |
4.2.3 经验借鉴 |
第5章 对策与建议 |
5.1 走混合所有制发展之路 |
5.1.1 省旅游集团混改之路 |
5.1.2 公司治理的改变 |
5.1.3 财务状况的改变 |
5.1.4 深化混改之路 |
5.2 编制《鄱阳湖湿地公园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 |
5.2.1 项目拉动 |
5.2.2 优化旅游大环境 |
5.2.3 完善阶段规划 |
5.2.4 加强景区吸引力 |
5.3 大力开发差异化特色化的湖泊湿地生态旅游产品 |
5.3.1 发展模式 |
5.3.2 打造重点 |
5.4 着力推进生态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 |
5.4.1 强调鄱湖特色 |
5.4.2 拓展旅游+的开发模式 |
5.4.3 树立核心形象 |
5.4.4 增强融合自主性 |
5.5 创新区域旅游合作方式 |
5.5.1 构建环鄱阳湖旅游线 |
5.5.2 合力开发旅游产品 |
5.5.3 信息共享,客源共享 |
5.5.4 打通人才交流壁垒 |
5.6 创新金融支持体系 |
5.6.1 民间金融介入 |
5.6.2 政策性贷款 |
5.6.3 旅游金融服务 |
5.6.4 产业投资基金 |
5.6.5 资产证券化 |
5.7 充分利用并发挥多媒体营销的作用 |
5.7.1 客户终端营销 |
5.7.2 微博网站、微信营销 |
5.7.3 视频营销 |
5.8 加大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 |
5.8.1 加强人才源头培养 |
5.8.2 优化人才甄选机制 |
5.8.3 提升旅游团队服务水平 |
5.8.4 建立人才评价长效机制 |
5.8.5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文章主要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红色文化视角下彭德怀纪念馆文创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2章 红色文化与彭德怀纪念馆及文创产品现状 |
2.1 红色文化 |
2.2 彭德怀纪念馆及文创产品现状 |
2.2.1 彭德怀纪念馆现状 |
2.2.2 纪念馆文创产品现状 |
2.2.3 彭德怀纪念馆文创产品设计现状 |
2.2.4 彭德怀纪念馆文创产品市场调研 |
第3章 彭德怀纪念馆文创产品设计原则与思路 |
3.1 设计原则 |
3.2 设计思路 |
3.2.1 从景区特色建筑中提取 |
3.2.2 从生平故事中提炼 |
第4章 彭德怀纪念馆文创产品设计 |
4.1 标志设计 |
4.2 辅助图形设计 |
4.3 插画设计 |
4.3.1 彭德怀纪念馆系列插画色彩分析 |
4.3.2 彭德怀纪念馆系列插画风格分析 |
4.3.3 彭德怀纪念馆景区建筑插画设计 |
4.3.4 彭德怀生平故事系列插画设计 |
4.3.5 彭德怀人物故事与建筑插画融合设计 |
4.4 文创产品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基于政府管理视角的抚州市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 |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基础理论 |
2.1 文化旅游资源品牌及管理 |
2.1.1 文化旅游资源及品牌建设 |
2.1.2 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
2.1.3 政府在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中的角色 |
2.2 品牌建设中政府行为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品牌管理理论 |
第3章 抚州市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现状与问题 |
3.1 抚州市文化旅游发展及品牌建设 |
3.1.1 抚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概括 |
3.1.2 抚州市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现状 |
3.2 抚州市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成效 |
3.3 抚州市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3.3.1 抚州市文化旅游品牌建设调研 |
3.3.2 抚州市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
3.3.3 抚州市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章 抚州市文化旅游品牌发展对策 |
4.1 突出文化创意,推进整体规划 |
4.2 推进精品景区建设工程,打造精品项目路线 |
4.3 加强品牌形象创建工程,提升品牌知名度 |
4.4 提升导游服务质量,提升品牌形象 |
4.5 加强文化旅游配套资源建设,保障文化旅游发展 |
第5章 研究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抚州市文化旅游品牌建设调研访谈提纲 |
(9)中国古代经典剧作“戏中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 |
二、戏中戏的界定 |
三、课题依据与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戏中之“戏”的类型与结构 |
第一节 内戏的类型 |
一、百戏与正剧 |
二、整本与片段 |
三、原创与移植 |
第二节 出现的时机 |
一、开端:预示方向,见微知着 |
二、发展:推动剧情,如虎添翼 |
三、高潮:放大冲突,添油炽薪 |
四、结局:回溯全文,画龙点睛 |
第三节 穿插的方式 |
一、内外嵌套式 |
二、车厢拼接式 |
三、多窗点缀式 |
小结 |
第二章 戏中之“戏”的艺术功能 |
第一节 多层次塑造人物 |
一、刻画人物形象 |
二、暗示人物命运 |
三、勾连人物关系 |
第二节 全方位影响剧情 |
一、推动剧情发展 |
二、预示剧情走向 |
三、回溯前文剧情 |
第三节 立体化增强审美 |
一、放大移情作用 |
二、强化间离效果 |
三、调节戏剧氛围 |
小结 |
第三章 “戏中戏”剧目的演出 |
第一节 观演关系的复杂 |
一、自演他观 |
二、他演自观 |
第二节 戏曲演员的时变 |
一、职业化的戏曲艺人 |
二、“戏中戏”对演员的要求 |
第三节 演出市场的发展 |
一、外部环境的促进 |
二、内在机制的催生 |
小结 |
结语 |
附录: 中国古代经典剧作“戏中戏”信息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人读研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10)烟台长岛乡村旅游开发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组织结构 |
2. 乡村旅游典型案例及经验借鉴 |
2.1 国外乡村旅游成功典型案例 |
2.1.1 日本 |
2.1.2 法国 |
2.1.3 德国 |
2.2 国内乡村旅游成功典型案例 |
2.2.1 浙江嵊泗 |
2.2.2 江西婺源 |
2.2.3 浙江安吉 |
3. 长岛县乡村旅游概述与分析 |
3.1 长岛县基本情况简介 |
3.2 长岛县乡村旅游资源概述 |
3.2.1 乡村自然旅游资源 |
3.2.2 乡村人文旅游资源 |
3.3 长岛县乡村旅游开发SWOT分析 |
3.3.1 优势 |
3.3.2 劣势 |
3.3.3 机会 |
3.3.4 威胁 |
4. 长岛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
4.1 整合资源,提质转型,实现绿色旅游 |
4.1.1 挖掘人文资源,注重乡土文化 |
4.1.2 加强立法,实现绿色旅游 |
4.2 改善基础设施,促进智慧旅游 |
4.2.1 加强轮渡载客能力 |
4.2.2 完善智慧旅游信息系统 |
4.3 打造核心乡村旅游产品 |
4.3.1 独特的饮食文化 |
4.3.2 特有的渔家风情 |
4.3.3 精湛的海洋工艺 |
4.4 加大其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 |
4.4.1 “线上+线下”,实现精准营销 |
4.4.2 引入影视IP,增强观赏性 |
4.4.3 加强宣传引导,建立多层次传播体系 |
4.5 培养“乡村旅游+”的复合型人才 |
4.5.1 完善员工培养和监督机制 |
4.5.2 与高校对接,“订单式”培养人才 |
4.5.3 政府牵头引入高层次人才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纵览江西十大看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旅游节目《新疆是个好地方》的创新研究[D]. 阿依那扎尔·阿不都. 新疆大学, 2021
- [2]大连渔家文化体验民宿空间设计研究[D]. 孙宇. 江南大学, 2021
- [3]《人民日报》“两会特刊”研究[D]. 刘邱平.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4]框架理论视角下《甘肃日报》脱贫报道研究[D]. 杨雪. 兰州大学, 2021(12)
- [5]台江姊妹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张紫莹. 贵州民族大学, 2020(07)
- [6]鄱阳湖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 谭尧. 南昌大学, 2020(01)
- [7]红色文化视角下彭德怀纪念馆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 王颖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基于政府管理视角的抚州市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对策研究[D]. 李佳. 南昌大学, 2019(01)
- [9]中国古代经典剧作“戏中戏”研究[D]. 李维岩.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10]烟台长岛乡村旅游开发对策研究[D]. 毕志超.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