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美学论文-洛夫

天涯美学论文-洛夫

导读:本文包含了天涯美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天涯美学,悲剧精神,托马斯·,曼,宇宙境界

天涯美学论文文献综述

洛夫[1](2018)在《洛夫 我所探索和思考的“天涯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天涯美学"是我于新旧世纪交替前后数年来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一种新的美学概念。这一概念的生发,主要源于我晚年客居异域、二度流放经验所引起的深层次的漂泊流离的心结。表达这种心结的诗歌,最初我称之为"天涯诗歌"(当然也可称为"天涯文学")。诗人本质上都是精神上的浪子我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名词比"天涯诗歌"更能表现海外诗人那种凄凉的流放心境、哀丽的浪子情怀。广义言之,每一位诗人本质上都是一个精神上的浪子。"飘飘何所似,(本文来源于《全国新书目》期刊2018年04期)

吴晓[2](2016)在《洛夫“天涯美学”的诗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洛夫"天涯美学"的本质和灵魂,就是"漂泊"。"天涯美学",其实质为"漂泊美学"。天涯美学,揭示了生命的存在本真及文学的永恒主题,从而推进了对于文学更深层的普遍性、规律性的认知。洛夫的诗歌创作是其天涯美学的成功实践。洛夫诗歌的天涯美学,表现为强大的生命意识、超常的宇宙意识、古今交汇的现代艺术精神。(本文来源于《中文学术前沿》期刊2016年01期)

傅天虹[3](2011)在《另寻天涯:汉语新诗的“漂木”——论洛夫的“天涯”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汉语新诗的研究中,不能否认与忽视的一点是,百年来的汉语新诗诗路的发展态势是多元立体而非线性的。在此中,一种由离散主体所创作的诗歌———姑且以"天涯"离散诗歌为名,因跨越地理、历史、文化而获得了异质化的意义呈现。洛夫诗歌作为这种"天涯"离散诗歌的典型经典,充分体现了"天涯"美学从自我否定、另寻天涯、多方返照的哲学意义与美学内涵。(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温德朝[4](2009)在《遗民的天涯美学——读《遗民的江南——中国文化史上的遗民群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文化史上,易代遗民可谓一道壮烈的文化景观,他们将自我政治身份和灵魂归属定格于前朝,却生活行动于当世,在"心志"与"筋骨"的撕裂中标榜孤异,在时间与空间的对峙中煎熬卓荦。田崇雪博士(本文来源于《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9期)

田崇雪[5](2007)在《木石前盟·骨骼意象·天涯美学——论洛夫诗歌的精神硬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洛夫诗歌有一种贵族之气和金石之声,这是一种精神的硬度,一种基于情感浓度和思想深度之上的精神硬度。它具体呈现于“木石前盟”、“骨骼意象”和“天涯美学”叁个层面。“木石前盟”指的是沉淀于诗人潜意识当中的“木”“石”情结,具体表现为《石室之死亡》和《漂木》两部长诗,一前一后,里程碑式地矗立于洛夫60年的创作历程当中。而“木石前盟”于洛夫的诗歌还有着“自然的情愫”、“经典的造型”和“矛盾的辨证”叁重象征。“骨骼意象”则是“木石”意象的延伸、衍生和变异,最形象地体现着洛夫诗歌的的精神硬度。“木石前盟”和“骨骼意象”一天一人共同支撑起洛夫自觉的精神追求:“天涯美学”。这也正是洛夫作为一个诗人的深刻之处:有着高于一般诗人的特有的理想和信仰,同样体现着一种精神硬度。(本文来源于《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3期)

洛夫[6](2006)在《天涯美学——海外华文诗思发展的一种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天涯美学"是我于新世纪交替前后数年来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一种新的美学概念。身为一位海外华语诗歌的创作者,在深厚的本土文化,和异域的多元文化相互交错进而融会的特殊情境中,我深深意识到,一种更为广阔的具有超越性的诗思,已日渐成为一个海外华语诗人不可或缺的追求。(本文来源于《新世纪中国新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6-10-01)

施洪玲[7](2006)在《生命谛视·宇宙境界与诗学理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洛夫是着名的台湾诗人,他的诗不仅在台湾,而且在大陆以及海外都引起极大反响。几乎他出版的每一部诗集都代表一种新的创作风格,会带来一种新的审美体验,代表诗歌创作的一种新的高度。他追求创新,不断占领,又不断放弃,但始终坚持对“天涯美学”的追求。 “天涯美学”在精神层面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悲剧意识,它往往是个人悲剧经验与民族悲剧精神的结合;一是宇宙境界,漂泊的心境不但可摆脱民族主义的压力,而且极易捕捉到超越时空的永恒性。一个人惟有在大寂寞大失落中才能充分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在天涯之外,心在六合之内。而“天涯美学”在艺术上则体现为不断探索的诗路历程。 洛夫致力于做一个“挖掘生命,表现生命,与诠释生命”的现代诗人,他在孤寂中对于生命进行深深的谛视,发现生命存在的悲剧性,于是诗中充满生命的悲剧意识。国土分离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民族的悲剧,造就了艺术上乡愁诗的大量出现。洛夫的乡愁诗分为“小乡愁”和“大乡愁”,分别抒发个人之情与历史文化之感。他不仅发掘现代的生命悲剧,还用现代意识去关注古典题材中的悲剧,于是文人际遇、古代典故、经典爱情无不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宇宙境界是对时空永恒和天人合一的追求。时间无形无声地侵蚀着活泼泼的生命,个体生命在时间中消亡,而生命形式的无尽循环打破了生死的界限,于是诗人体悟到生死相契、时空永恒,得到精神的解脱。洛夫一直在追求“物我同一”,把自我融入自然之中,谛听山灵的呼唤。但他追求天人合一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在反思、批判现实的基础上,放眼人世间,感悟到人在茫茫天地间自我的存在,在与大自然的契合中寻找精神上的皈依,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要体悟时空永恒、实现天人合一,需要“禅”,需要“悟”,洛夫把东方智慧的“禅”与超现实主义结合起来,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禅诗。 洛夫的“天涯美学”不仅是诗歌精神上的追求,更是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他不局限于一种风格,而是以一种身在天涯、不断求索的姿态去创作,去追求不(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6-05-10)

天涯美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洛夫"天涯美学"的本质和灵魂,就是"漂泊"。"天涯美学",其实质为"漂泊美学"。天涯美学,揭示了生命的存在本真及文学的永恒主题,从而推进了对于文学更深层的普遍性、规律性的认知。洛夫的诗歌创作是其天涯美学的成功实践。洛夫诗歌的天涯美学,表现为强大的生命意识、超常的宇宙意识、古今交汇的现代艺术精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天涯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1].洛夫.洛夫我所探索和思考的“天涯美学”[J].全国新书目.2018

[2].吴晓.洛夫“天涯美学”的诗学意义[J].中文学术前沿.2016

[3].傅天虹.另寻天涯:汉语新诗的“漂木”——论洛夫的“天涯”美学[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4].温德朝.遗民的天涯美学——读《遗民的江南——中国文化史上的遗民群落》[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

[5].田崇雪.木石前盟·骨骼意象·天涯美学——论洛夫诗歌的精神硬度[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6].洛夫.天涯美学——海外华文诗思发展的一种倾向[C].新世纪中国新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7].施洪玲.生命谛视·宇宙境界与诗学理想[D].山东大学.2006

标签:;  ;  ;  ;  ;  

天涯美学论文-洛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