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肥空间耦合论文_李开峰,张富仓,祁有玲,邢英英,李志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肥空间耦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肥,空间,冬小麦,效应,地区,半干旱,水分。

水肥空间耦合论文文献综述

李开峰,张富仓,祁有玲,邢英英,李志军[1](2010)在《根区水肥空间耦合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管栽试验研究了根区不同湿润方式(整体湿润、上湿下干、上干下湿)、施肥方式(整体施肥、上层施肥、下层施肥)及其耦合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下层施肥方式显着降低了分蘖期冬小麦的株高和叶面积,而不同湿润方式对分蘖期株高和叶面积的影响不显着,拔节期水肥同区方式的株高大于水肥异区方式,表现出协同耦合效应.上干下湿方式和下层施肥方式显着降低了根系干物质量、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总干物质量,上层施肥方式有利于增加冬小麦生物量,而上湿下干方式与施肥处理对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总干物质量的耦合效应明显.水肥同区处理的根冠比高于水肥异区处理;上干下湿方式的水分利用效率显着高于整体湿润和上湿下干方式,水肥同区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于水肥异区处理,但下层施肥方式的水分利用效率较低.与上干下湿方式相比,上湿下干和整体湿润方式的冬小麦单穗粒数分别增加了41.7%和61.9%,上层施肥和整体施肥方式的单穗粒数高于下层施肥方式,上湿下干方式与施肥处理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除千粒重外)的水肥耦合效应明显.不同水肥处理主要通过影响单穗粒数来影响冬小麦产量.(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0年12期)

李开峰,张富仓,祁有玲[2](2009)在《冬小麦根区土壤水肥空间耦合对根系生长及活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冬小麦小偃22号为管栽试验材料,通过采用3种湿润方式(整体湿润、上层湿润、下层湿润)及3种施肥方式(整体施肥、上层施肥、下层施肥),研究了冬小麦根区土壤不同水肥空间耦合方式对不同生育阶段根系鲜重、干重及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湿润方式下:与上层湿润和下层湿润方式相比,整体湿润方式扬花灌浆期的根鲜重分别增加了5.63%和18.09%。整体湿润方式与上层湿润方式下根系活力差异性不明显,但二者均高于下层湿润处理;(2)不同施肥方式下:在分蘖期和拔节期,上层施肥和整体施肥的根鲜重、干重及根系活力高于下层施肥处理。在扬花灌浆期,下层施肥方式下根系活力降幅低于其它两种施肥方式。在成熟期,下层施肥方式下根系出现"早衰"现象;(3)不同湿润和施肥耦合方式下,以整体湿润、上层施肥的耦合方式最优,在提高根系活力和根鲜/干重的同时,减少了氮、磷在土壤中的残留。(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09年03期)

李开峰[3](2009)在《根区土壤水肥空间耦合对冬小麦生长及水分养分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分和养分是作物生长的基础条件,是影响我国农业,特别是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从水分和养分之间的关系看,水分和养分又是一对耦联因子,水肥之间存在较大的交互作用。过去人们对水肥与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研究主要集中在水肥数量和时间的耦合方面,而对空间耦合研究资料相对较少。本研究针对陕西关中地区的农业水资源现状、现有灌水量和方式,通过管栽土柱试验,以冬小麦为指示作物,以土垫旱耕人为土(塿土)为供试土样,采用隔层管栽土柱试验,模拟土壤水分、养分空间分布的几种状况,研究根区土壤不同湿润方式(整体湿润、上湿下干、上干下湿)和施肥方式(整体施肥、上层施肥、下层施肥)空间耦合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光合特性、根系活力、养分分配利用、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及构成的影响。通过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与整体湿润和上湿下干处理相比,上干下湿处理显着降低了扬花-灌浆期冬小麦的株高;从不同施肥方式看,下层施肥处理降低了拔节期前的株高和叶面积,但在扬花-灌浆期,不同施肥方式处理之间的差异较小,且各施肥方式处理的叶面积均在该时期达到最大值。不同水肥耦合处理对冬小麦的生物量及器官分配影响不一,上湿下干处理显着增加了地上部干重和总生物量,但根干重和根冠比以上干下湿处理最大;上层施肥和整体施肥处理的地上部干重、根系干重和总生物量均大于下层施肥处理,而根冠比没有差异。(2)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是以水分散失为代价的。光合速率与籽粒产量之间也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尤其以开花后的光合速率对产量的影响最大,二者的相关性达到P<0.01极显着水平,较高光合速率是作物高产的基础。上干下湿处理不同程度降低了冬小麦的产量和收获指数,但水分利用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上层施肥方式处理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下层施肥处理;不同水肥耦合处理主要通过影响单穗粒数来影响产量。(3)扬花-灌浆期,整体湿润处理的根鲜重分别较上湿下干和上干下湿处理增加了5.63%和18.09%。整体湿润与上湿下干处理的根系活力差异不显着,但二者均显着高于上干下湿处理;从不同施肥方式来看,在分蘖期和拔节期,上层施肥和整体施肥处理的根鲜重、干重及根系活力高于下层施肥处理。但在扬花-灌浆期,下层施肥处理的根系活力降幅小于其它两种施肥方式。(4)冬小麦不同部位的氮、磷含量表现为:成熟期前,茎叶>根系;成熟期,籽粒>茎叶>根系。茎叶和根系的氮、磷含量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上干下湿处理不同程度降低了分蘖期和拔节期的茎叶和根系的氮、磷含量,但在杨花-灌浆期则高于其他两种湿润方式处理,成熟期不同湿润方式对茎叶和根系氮、磷含量的影响不一。下层施肥处理的茎叶和根系氮、磷含量在不同生育时期均较低,整体施肥处理更有利于茎叶和根系维持较高的氮、磷含量。(5)不同水肥耦合方式对铵态氮的分布影响较小,且不同生育时期各土层的铵态氮含量差异不大;但不同施肥方式对硝态氮和有效磷在土层中的分布影响显着,土层中的硝态氮和有效磷含量与该土层施肥量密切相关。(6)从整个生育期来看,上层施肥处理的株高、叶面积、光合特性、根系活力及生物量和籽粒产量的值均显着高于下层施肥处理,与整体施肥处理差异不显着。但上层施肥处理减少了硝态氮和有效磷在下层土壤中的残留,从而有利于下茬作物根系的吸收和因淋溶污染地下水。从生产实际角度考虑,在石灰性土壤中肥料氮的终产物以硝态氮为主,且容易移动,而磷肥不易在土壤中迁移这一特点,无论对整体湿润,还是最常见的上干下湿土壤水分分布状况,氮磷配施时,仍以施入0-35cm土层较好。(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张依章,张秋英,孙菲菲,董宝娣,陈四龙[4](2006)在《水肥空间耦合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防雨棚管栽试验条件下,以品种“3279”为研究材料,通过7种不同处理来研究水肥空间耦合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水肥耦合处理中,冬小麦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隙CO2浓度有所不同,叁者之间有很好的平衡关系。其中,深层施肥处理其小麦在生长后期能够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但气孔导度却有所降低,有效地减少了水分散失,表现出很好的节水潜力。同样水分条件下维持同样高的光合速率时,深层施肥的肥上灌水与肥下灌水相比,其受水分影响小,叶绿素含量下降快。深施肥20 cm处灌水处理,在开花后小麦叶片光合作用最强,气孔导度小,细胞间隙CO2浓度高,具有更好的节水潜力。(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06年02期)

邢维芹,王林权,李立平,李生秀[5](2003)在《半干旱区玉米水肥空间耦合效应 Ⅱ.土壤水分和速效氮的动态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灌水量为300m3/hm2、施N肥量为248.1kg/hm2的条件下,模拟大田条件研究了两种水肥空间耦合方式下的土壤水分、速效N的动态运移规律。试验表明,在半干旱地区隔沟灌溉水肥异区、隔沟灌溉水肥同区两种处理方式的灌溉水在剖面上均以垂直运动为主,同时存在水平运动。隔沟灌溉水肥同区处理的速效N在剖面上垂直运动明显,处理后15天速效N基本均匀地分布于0~100cm土层内,速效N含量在施肥区和未施肥区之间差异较小;而隔沟灌溉水肥异区处理的速效N垂直运动程度小,速效N主要分布在60cm以上土层,速效N水平运动不明显,施肥区速效N含量远高于未施肥区。水肥异区养分的淋溶深度较小,淋失的可能性小,有利于养分长期在剖面较浅层次中分布,为作物吸收创造了条件。(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03年03期)

邢维芹,骆永明,王林权,李生秀,李立平[6](2003)在《半干旱区玉米水肥空间耦合效应 Ⅰ.氮素的吸收和残留及其环境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半干旱地区不同灌水量和水肥空间耦合方式下玉米对N素的吸收及玉米收获后N素在1.0m土体中的残留。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灌水方式(均匀施肥均匀灌水、全生育期灌水量为2500 m3/hm2)相比,在全生育期灌水量为1125 m3/hm2和600 m3/hm2的水平下,均匀施肥交替灌水、水肥同区交替灌水、水肥异区交替灌水3种不同水肥空间耦合方式在玉米植株吸收N略有下降的情况下,增加了肥料N在60cm以上土壤中的残留量,从而减小了N向下层土壤淋溶的可能;相同灌水量下,60cm以上层次土壤N素残留量大小顺序为:水肥异区交替灌水处理>水肥同区交替灌水处理>均匀施肥交替灌水处理。(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03年02期)

邢维芹,王林权,骆永明,李立平,李生秀[7](2002)在《半干旱地区玉米的水肥空间耦合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半干旱地区的杨凌 ,通过对大田夏玉米在拔节期和抽雄期进行灌溉水和氮肥的不同数量和空间耦合处理 ,研究了不同耦合方式对玉米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及其节水效果 ,结果表明 :在全生育期灌水量为 112 5 m3/ hm2和 60 0m3/ hm2 的水平下 ,均匀施肥交替灌水、水肥同区交替灌水、水肥异区交替灌水 3种水肥空间耦合方式的产量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 (P <0 .0 5 ) ;玉米全生育期灌水量从 2 2 5 0 m3/ hm2下降到 60 0 m3/ hm2 ,玉米产量下降幅度小于 15 .2 6% ;在相同灌水量下 ,水肥异区交替灌水和水肥同区交替灌水的根系活力、光合速率、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较高 ;在试验范围内 ,灌水量越高 ,水分利用效率越低。以上结果表明 ,在杨凌地区夏玉米生产中仍有较大的节水潜力 ;在试验条件下 ,每次灌水 5 62 .5m3/ hm2 ,水肥异区交替灌水和水肥同区交替灌水处理是较好的水肥空间耦合方式(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02年06期)

邢维芹,王林权,李生秀[8](2001)在《半干旱区夏玉米的水肥空间耦合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大田试验就半干旱区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水肥的空间耦合 (水肥异区、水肥同区、固定灌水、交替灌水 )对夏玉米的产量影响进行了研究 ,并通过对某些生理指标的测定 ,探讨了影响产量的原因。结果表明 ,与常规灌水施肥方式相比 ,非充分灌溉条件下不同水肥空间耦合灌水量减少一半 ,籽粒产量下降 7%— 16% ,根系吸收养分能力、光合速率、蒸腾效率明显增加 ,而叶面积、蒸腾速率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无明显变化。其中以水肥异区交替灌水的产量降低最小 ,表明这是非充分灌溉条件下较好的一种水肥耦合形式。(本文来源于《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2001年03期)

邢维芹[9](2001)在《玉米的水肥空间耦合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分不足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但同时,这一地区也存在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低和灌溉水的浪费现象。在农业用水日趋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水肥管理措施提高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有限的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是这一地区农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水肥耦合和亏缺灌溉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两项重要措施。本文以玉米为供试材料,通过大田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亏缺灌溉条件下玉米水肥空间耦合,选择出了最佳水肥空间耦合方式,并探讨了不同耦合方式对作物各项生理指标及土壤水分和养分的运动的影响,从机理上探讨了不同耦合方式对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不同影响的原因。大田试验主要处理有:常规灌水施肥(全生育期灌水量为2500 m3/ha),均匀施肥均匀灌水(全生育期灌水理为1200 m3/ha),均匀施肥交替灌水(全生育期有两个灌水水平,1200 m3/ha、600 m3/ha),水肥同区交替灌水(全生育期有两个灌水水平,1200 m3/ha、600 m3/ha),水肥异区交替灌水(全生育期有两个灌水水平,1200 m3/ha、600 m3/ha)。主要结论如下:(1)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夏玉米生产,大幅度节约灌溉水用量(全生育期灌水量从2250 m3/ha 降低到1200 m3/ha、1125 m3/ha、600 m3/ha),对作物产量影响较小,产量下降幅度在10%-15%之间。但作物对灌溉水的利用率却大幅度提高。与充分灌水处理相比,灌水量为600 m3/ha的处理水分利用率提高幅度平均达31.63%,灌水量为562.5m3/ha的处理水分利用率提高40.77%、灌水量为300的处理水分利用率可提高143.22%。(2)在全生育期灌水量为1125 m3/ha和600 m3/ha的水平下,均匀施肥交替灌水、水肥同区交替灌水、水肥异区交替灌水叁种不同水肥空间耦合方式中,水肥异区交替灌水为水肥最佳空间耦合方式,在这叁种耦合方式中,水肥异区交替灌水的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最高。(3)水肥异区交替灌水为一种局部灌水方式,其能够提高水分利用率的原因是可减少蒸发面积,从而减少灌溉水的蒸发损失;对养分的淋溶损失少,使肥料养分主要存在于60cm以上土层。(4)在水肥异区交替灌水条件下,灌溉水和肥料养分向未灌水区或未施肥区的运动对于这种水肥空间耦合方式较高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5)水肥异区的空间耦合方式可使根系保持较高的活力和长度,植株对养分的吸收增加,处理后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均较高,植物的耐干旱胁迫的保护酶系统(SOD、MDA)的活性也较高。这也是这种水肥空间耦合方式产量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6)作物收获后,水肥异区交替灌水空间耦合方式残留养分主要存在于60cm以上土层,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减少肥料对环境的污染。本研究创新点如下:(1)首次将亏缺灌溉和水肥空间耦合相结果,并在干旱和半干旱具有灌溉条件的地区运用,探讨了其对作物产量和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WP=5>(2)系统研究了亏缺灌溉下的水肥空间耦合对土壤养分、水分运动,养分在土壤中的残留,及与产量形成的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提示了不同灌水量下不同水肥空间耦合方式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影响的原因。(3)首次提出水肥异区交替灌水有利于肥料养分在40-60cm土层残留、从而可减少肥料对环境的污染和提高土壤肥力的观点。(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1-06-01)

邢维芹,王林权,李生秀[10](2001)在《非充分灌溉下夏玉米的水肥空间耦合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大田试验就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水肥的空间耦合 (水肥异区、水肥同区、固定灌水、交替灌水 )对夏玉米的产量和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与常规灌水施肥方式相比 ,非充分灌溉条件下不同水肥空间耦合灌水量减少一半 ,籽粒产量下降 7%~ 16 % ,根系活力、光合速率、蒸腾效率明显增加 ,而叶面积、蒸腾速率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无明显变化。其中以水肥异区交替灌水的产量降低最小 ,证明这是非充分灌溉条件下较好的一种水肥耦合形式(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自然科学版)》期刊2001年03期)

水肥空间耦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冬小麦小偃22号为管栽试验材料,通过采用3种湿润方式(整体湿润、上层湿润、下层湿润)及3种施肥方式(整体施肥、上层施肥、下层施肥),研究了冬小麦根区土壤不同水肥空间耦合方式对不同生育阶段根系鲜重、干重及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湿润方式下:与上层湿润和下层湿润方式相比,整体湿润方式扬花灌浆期的根鲜重分别增加了5.63%和18.09%。整体湿润方式与上层湿润方式下根系活力差异性不明显,但二者均高于下层湿润处理;(2)不同施肥方式下:在分蘖期和拔节期,上层施肥和整体施肥的根鲜重、干重及根系活力高于下层施肥处理。在扬花灌浆期,下层施肥方式下根系活力降幅低于其它两种施肥方式。在成熟期,下层施肥方式下根系出现"早衰"现象;(3)不同湿润和施肥耦合方式下,以整体湿润、上层施肥的耦合方式最优,在提高根系活力和根鲜/干重的同时,减少了氮、磷在土壤中的残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肥空间耦合论文参考文献

[1].李开峰,张富仓,祁有玲,邢英英,李志军.根区水肥空间耦合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

[2].李开峰,张富仓,祁有玲.冬小麦根区土壤水肥空间耦合对根系生长及活力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

[3].李开峰.根区土壤水肥空间耦合对冬小麦生长及水分养分利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4].张依章,张秋英,孙菲菲,董宝娣,陈四龙.水肥空间耦合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

[5].邢维芹,王林权,李立平,李生秀.半干旱区玉米水肥空间耦合效应Ⅱ.土壤水分和速效氮的动态分布[J].土壤.2003

[6].邢维芹,骆永明,王林权,李生秀,李立平.半干旱区玉米水肥空间耦合效应Ⅰ.氮素的吸收和残留及其环境效应[J].土壤.2003

[7].邢维芹,王林权,骆永明,李立平,李生秀.半干旱地区玉米的水肥空间耦合效应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2

[8].邢维芹,王林权,李生秀.半干旱区夏玉米的水肥空间耦合效应[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

[9].邢维芹.玉米的水肥空间耦合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

[10].邢维芹,王林权,李生秀.非充分灌溉下夏玉米的水肥空间耦合效应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自然科学版).2001

论文知识图

不同处理的根系活力不同处理细胞间隙CO2浓度的变化不同处理间气孔导度的变化不同处理间净光合速率的变化不同处理的灌溉水利用效率不同处理玉米叶片光合速率

标签:;  ;  ;  ;  ;  ;  ;  

水肥空间耦合论文_李开峰,张富仓,祁有玲,邢英英,李志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