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张量反演论文_李斌,李自红,宋美琴,关鹏虎

导读:本文包含了矩张量反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张量,震源,机制,核爆炸,孔隙,朝鲜,极性。

矩张量反演论文文献综述

李斌,李自红,宋美琴,关鹏虎[1](2019)在《山西原平M_L4.7地震矩张量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山西区域地震台网数字波形资料,在对地震重新定位的基础上,对2016年4月7日山西原平M_L4.7地震进行了矩张量反演计算与参数的稳定性评价,获得了此次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解;并将反演结果与不同台站垂向分量的P波极性在震源球上的分布位置,以及利用Snoke方法和CAP方法得到的震源机制解进行对比,验证了参数的合理性与可靠性。结果显示:最佳双力偶解的节面Ⅰ参数为走向143°,倾向63°,滑动角-66°;节面Ⅱ走向278°,倾向36°,滑动角-128°;震源机制类型属于正断兼有右旋走滑分量,最佳震源深度11~14 km.主压应力P轴方位角94°,倾角64°;主张应力T轴方位角216°,倾角15°;标量地震矩M_0=2.492 64×10~(15) N·m,矩震级结果为M_W=4.2,与M_S震级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梁姗姗,徐志国,张广伟,梁建宏,张美华[2](2019)在《2019年吉林宁江M_S5.1地震全矩张量反演及其发震机理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吉林、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数据,利用ISOLA近震全波形反演方法对2019年5月18日吉林宁江M_S5.1地震进行全矩张量反演。结果表明,该地震的最佳断层面解节面Ⅰ走向304°/倾角81°/滑动角26°,节面Ⅱ走向210°/倾角65°/滑动角170°;最佳矩心深度6km,矩震级M_W5.0。根据宁江M_S5.1地震序列展布形态,推断节面Ⅱ可能为优势发震断层面,即本次地震的主控断裂为扶余-肇东断裂,和与其正交的第二松花江断裂共同控制着余震展布方向。全矩张量解在Husdon震源类型图上的投影显示本次地震具有明显的非双力偶成分,是1次体积增加的张性破裂。根据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和震源区接收函数、电磁测深和地下热结构等地球物理研究结果,综合分析认为在西太平洋板块作用形成俯冲带的同时,也相应地产生了热物质上涌,这些地球物理过程可能会改变莫霍面形态,使其向上突起并作用于活动断层,从而形成此次吉林宁江M_S5.1地震。(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期刊2019年03期)

林向东,袁怀玉,孙海霞,侯丽娟,武敏捷[3](2019)在《澳大利亚西南部2018年Lake Muir 5.7级震群矩张量反演及其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澳大利亚西南部Lake Muir 5.7级震群发生在Yilgarn克拉通和Albany-Fraser造山带的边界上,对于该震群地震矩张量的研究有利于揭示发震机理以及边界带的应力状态。由于区域地震台网台站分布稀疏且该区域上地壳到下地壳的v P/v S值变化比较大。用同一个v P/v S比值来建立适合用于全波形矩张量反演的一维速度模型是比较困难的。为了解决模型建立的问题,本研究利用噪声成像技术反演得到区域层状平均S波速度模型,并结合主动源反射剖面得到(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唐杰,温雷,李聪,戚瑞轩[4](2019)在《水力压裂诱发的剪张型微地震震源机制矩张量反演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受井中接收器数量的限制以及井中监测张角小且方位单一等因素的影响,井中微地震监测信号的震源定位和震源机理分析结果有时不够准确。为此,研究了利用地表接收的P波初动振幅信息反演压裂裂缝震源机制解的方法原理,首先利用点源在均匀弹性介质中P波和S波的质点运动方程计算格林函数,然后通过理论模型计算振幅信息,最后测试、分析矩张量反演方法的应用效果,得到以下认识:①采用全矩张量反演时各向同性(ISO)分量相对补偿线性矢量偶极(CLVD)分量对误差不敏感,这是由于在矩张量分解时,ISO分量是矩张量特征值的线性函数,而CLVD分量是非线性函数;②观测系统对非双力偶(非DC)分量的反演结果非常重要,合适的观测系统可增加地震矩张量DC和非DC分量分析的可信度;③辐射花样可观测破裂面的几何分布和破裂机制类型,不同震源类型的辐射花样间存在差异,因此有限的震源球覆盖导致反演多解性。(本文来源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2019年04期)

张凌凡,陈忠辉,秦凡,年庚乾,陈红杰[5](2019)在《岩石断裂混合矩张量反演与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岩石声发射试验研究在不同断裂情况下声发射信号的时空演化特征,对岩石工程的监测预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岩石的张拉和剪切试验,利用Geiger定位法和混合矩张量理论分析了岩石不同断裂类型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利用数值模拟软件RFPA~(2D)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张拉破坏时,岩石在弯矩最大处首先开裂,并以张拉信号源为主;剪切破坏时,岩石在主裂隙中部首先开裂,并出现零星的张拉信号源,但随着荷载的增加,其绝大部分的信号源为剪切信号源。(本文来源于《矿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俊清,刘财,张宇,邓馨卉[6](2019)在《2017年9月23日朝鲜M_L3.4地震矩张量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区域地震台网数字波形资料,对2017年9月23日朝鲜M_L3.4地震进行地震矩张量反演计算与参数稳定性评估,获得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地震矩心深度为3km,标量地震矩为1.34×10~(14) N·m,矩震级为M_W3.4.地震矩张量结果分解后,双力偶分量(DC)为96.4%,补偿线性矢量偶极分量(CLVD)为-0.8%,震源体体积变化的各向同性分量(ISO)为-2.8%.主压应力P轴方位角为144°,倾角为74°,主张应力T轴方位角为341°,倾角为15°.其中一个节面的参数为:走向248°,倾向60°,滑动角-94°.地震震源体积变化分量很小,震源机制类型属于典型的由断层剪切位错引起的正断层型地震事件,且主张应力T轴方向与区域近地表应变率场方向一致.由于朝鲜2017年9月3日核试验释放的能量对局部区域应力场进行了扰动,致使核试验场附近地壳岩体处于破裂的临界状态,2017年9月23日朝鲜M_L3.4地震事件可能是区域应力场作用下的一次山体滑动事件.(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孔岳,李敏,陈伟民[7](2019)在《裂纹矩张量反演的传感器排布形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裂纹矩张量反演方法利用声发射信号求解裂纹信息,是一种有效的裂纹扩展实时监测方法。在工程应用中,传感器接收到的声发射信号总包含一定比例的噪声。噪声信号会影响矩张量反演精度,甚至导致错误结果。研究通过优化传感器排布形式来降低噪声对矩张量反演精度的影响。基于矩张量初至波反演方法,分析了传感器位置选择的理论基础。进而利用人工合成声发射信号,定量研究了在不同传感器排布形式下,矩张量反演精度对噪声的敏感度。结果表明:正五边形传感器排布形式具有较好的精度表现,这种排布形式将5个传感器布置在一个圆环上,相邻传感器的传感器-圆心连线的夹角为72°,第6个传感器布置在圆心。此时矩张量求解方程的条件数较小,当声发射信号幅值因为噪声发生变化时,求解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研究针对矩张量反演中的传感器位置选择问题,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了建议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孔岳,李敏,陈伟民[8](2019)在《基于FEM研究含孔隙介质中裂纹矩张量反演精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矩张量理论的动态裂纹扩展监测方法,利用裂纹开裂产生的声发射信号获取裂纹开裂信息,而介质中的孔隙结构会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使用二维平面应变有限单元方法(FEM)建立孔隙分布数值模型,给出特定裂纹在不同孔隙率介质下的反演结果,并分析其成因。数值结果表明,双力偶成分对孔隙率的敏感度最高。对于纯剪切裂纹,反演结果中双力偶成分的占比随孔隙率的增大而减小;对于面内各向同性和拉伸裂纹,双力偶成分的占比随孔隙率的增大而增大。原因是孔隙结构对弹性波的散射导致弹性波幅值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效果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能量转移作用导致不同传播方向弹性波的幅值趋于接近;另一方面,孔隙分布的差异导致临近传播方向的弹性波幅值差异增大。两种影响因素的权重差异导致不同裂纹的反演结果受孔隙的影响不同。(本文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容娇君,刘建伟,王欣,冯超,张彦斌[9](2018)在《微地震矩张量反演方法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地震资料的解释通常是以微地震事件的空间分布为基础,结合地震、地质等资料对储层改造效果进行定性解释,但难以对岩石破裂属性进行定量分析。本文通过矩张量反演方法试验,模拟数据噪声分析测试了反演方法的适用性和稳定性。以储层改造中微地震监测实际数据为例,通过微地震事件的定位及全矩张量震源参数反演,定量分析了微地震事件的破裂属性(走向角、倾向角、滑动角),破裂类型各向同性(ISO)分量、双力偶(DC)分量和补偿线性偶极子(CLVD)分量;分析人工造缝过程中岩石破裂的震源类型、储层物性和储层改造施工参数之间的关联参数,更合理地提出优化储层改造施工方案。(本文来源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2018年S2期)

何永锋,李锴,曾乐贵,姚国政,赵克常[10](2018)在《利用全元素矩张量反演方法识别地下核爆炸》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震源矩张量中的各分量作为权重因子,利用基本Green函数的线性组合可以对地震波场进行描述,本文利用水平分层模型下的广义反射-透射系数方法的地震波场正演公式,反演了苏联东哈萨克斯坦地下核试验场的7次地下核爆炸、3次震中位置相近的天然地震的震源矩张量,反演结果表明地下核爆炸震源明显含有爆炸源成分,同时包含双力偶成分(DC)和线性偶极补偿源成分(CLVD),且CLVD成分比重大,CLVD的存在可用层裂机制来解释;天然地震震源矩张量的反演结果表明,DC源为主要成分,符合剪切位错震源模式。(本文来源于《爆炸与冲击》期刊2018年05期)

矩张量反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吉林、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数据,利用ISOLA近震全波形反演方法对2019年5月18日吉林宁江M_S5.1地震进行全矩张量反演。结果表明,该地震的最佳断层面解节面Ⅰ走向304°/倾角81°/滑动角26°,节面Ⅱ走向210°/倾角65°/滑动角170°;最佳矩心深度6km,矩震级M_W5.0。根据宁江M_S5.1地震序列展布形态,推断节面Ⅱ可能为优势发震断层面,即本次地震的主控断裂为扶余-肇东断裂,和与其正交的第二松花江断裂共同控制着余震展布方向。全矩张量解在Husdon震源类型图上的投影显示本次地震具有明显的非双力偶成分,是1次体积增加的张性破裂。根据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和震源区接收函数、电磁测深和地下热结构等地球物理研究结果,综合分析认为在西太平洋板块作用形成俯冲带的同时,也相应地产生了热物质上涌,这些地球物理过程可能会改变莫霍面形态,使其向上突起并作用于活动断层,从而形成此次吉林宁江M_S5.1地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矩张量反演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斌,李自红,宋美琴,关鹏虎.山西原平M_L4.7地震矩张量反演[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9

[2].梁姗姗,徐志国,张广伟,梁建宏,张美华.2019年吉林宁江M_S5.1地震全矩张量反演及其发震机理初探[J].中国地震.2019

[3].林向东,袁怀玉,孙海霞,侯丽娟,武敏捷.澳大利亚西南部2018年LakeMuir5.7级震群矩张量反演及其构造意义[J].国际地震动态.2019

[4].唐杰,温雷,李聪,戚瑞轩.水力压裂诱发的剪张型微地震震源机制矩张量反演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9

[5].张凌凡,陈忠辉,秦凡,年庚乾,陈红杰.岩石断裂混合矩张量反演与数值分析[J].矿业科学学报.2019

[6].刘俊清,刘财,张宇,邓馨卉.2017年9月23日朝鲜M_L3.4地震矩张量反演[J].地球物理学报.2019

[7].孔岳,李敏,陈伟民.裂纹矩张量反演的传感器排布形式[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9

[8].孔岳,李敏,陈伟民.基于FEM研究含孔隙介质中裂纹矩张量反演精度[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9

[9].容娇君,刘建伟,王欣,冯超,张彦斌.微地震矩张量反演方法及其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8

[10].何永锋,李锴,曾乐贵,姚国政,赵克常.利用全元素矩张量反演方法识别地下核爆炸[J].爆炸与冲击.2018

论文知识图

1岷县MS6.6地震震中附近台站分布图地震定位与矩张量反演研究用到...5原平ML4.7地震的矩张量反演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快速矩张瑞昌-阳新主震矩张量反演结果(虚...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6.0地震矩心#~

标签:;  ;  ;  ;  ;  ;  ;  

矩张量反演论文_李斌,李自红,宋美琴,关鹏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