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诱导电子转移论文_周丹红,孙冰倩,于世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光诱导电子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诱导,电子,荧光,探针,光催化,理论,次氯酸。

光诱导电子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周丹红,孙冰倩,于世英[1](2018)在《镧系荧光探针DATTA-Eu~(3+)光诱导电子转移机理的理论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含有镧系金属铕的DATTA-Eu~(3+)络合物是基于光诱导电子转移(PET)的荧光探针分子,能够高灵敏、高选择性地监控一氧化氮.应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研究该探针分子的荧光开-关效应和PET机理.结果表明:联叁吡啶分子作为配体和荧光母体,受光激发后发生HOMO到LUMO的电子跃迁,由于与其共价相连的邻二氨基苯氧基团的HOMO轨道能级高于联叁吡啶HOMO轨道能级,能够将电子转移到单电子占据的联叁吡啶HOMO轨道,使激发态电子无法正常回落,阻断了能量向中心Eu~(3+)离子的转移,无法产生铕的特征荧光.当邻二氨基苯氧基团与NO反应生成苯并叁唑后,其HOMO轨道能级降低,PET过程被阻断,联叁吡啶返回基态时将能量转移到Eu~(3+)离子而产生铕的特征荧光.(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刘萍,王书民,任有良,任梦萌[2](2018)在《基于光诱导电子转移荧光传感器检测土壤中的Hg~(2+)》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脱氧鸟苷(G)与荧光染料发生光诱导电子转移,以及Hg2+与胸腺嘧啶(T)形成"T-Hg2+-T"结构的原理,建立一种简单、灵敏的荧光传感器检测土壤中Hg2+。实验考察了FAM标记的凝血酶适配体与其含G碱基互补DNA浓度比、互补DNA序列长度、稳定时间等因素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在优化实验条件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0×10-11~5.0×10-9 mol/L,检出限可达0.02nmol/L。Ca2+、Mg2+等常见阳离子对Hg2+的检测不产生干扰,方法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该传感方法无需使用有机染料或纳米材料作荧光猝灭剂,降低了实验成本,简化了操作过程。(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王娟娟,陈雪波[3](2017)在《光诱导电子转移调控的C-H官能团化反应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催化反应是当代合成化学的核心和基础,以Ir (Ⅲ)为代表的光催化剂能够有效吸收可见光,产生的激发态中间体能够显着改变底物的反应特性,获得多种通过传统的热化学反应难以实现的独特目标产物,实现"绿色"合成。光催化反应涉及复杂的电子转移调控机制,为了探索该机制,我们拓展和运用多组态微扰理论,并结合Marcus电子转移速数值计算方案,建立了适用于酰胺导向的远端C-H官能团化反应机理研究的理论模型,系统研究了其光催化循环机制。通过高精度激发态电子结构计算,研究催化剂的激发态性质,得到光催化剂电子跃迁与可见光吸收谱带的对应关系,揭示其谱带展宽和吸收增强的根本原因。通过激发能计算,建立可见光催化剂的吸收/发射光谱与配位结构及配体取代之间的定量构效关系。通过最低能量反应势能面计算,揭示质子耦合的电子转移调控光催化反应的具体过程,并结合电子转移速率计算,评估光催化剂的催化效率。计算表明,Ir (Ⅲ)光催化剂在吸收可见光后,快速弛豫到~3dπ~*态极小,诱导从酰胺底物到催化剂的单电子转移反应,形成~3nπ~*态,初步活化N-H键;在碱的作用下,依赖六元环过渡态结构,发生协同的1,5-氢迁移和碱的质子抽取反应,生成相应的自由基中间体,随后与烯烃发生C-C耦合作用,实现远端C(sp3)-H键的官能团化。最后,再次通过酰胺、碱和底物的质子耦合电子转移作用,催化剂复原,质子回迁。我们提出的协同机制为理解基于未官能团化的简单酰胺引导C-C键合成反应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14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暨分子模拟国际论坛会议手册》期刊2017-11-17)

张晓蕊,陈雪波[4](2017)在《光诱导电子转移调控的双催化[2+2]环加成反应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催化反应是当代合成化学的核心和基础,以Ru(Ⅱ)为代表的光催化剂能够有效吸收可见光,产生兼具强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激发态中间体,提供与传统氧化还原反应完全不同的反应环境,实现"绿色"合成。对于其中涉及的复杂的电子转移过程和不对称诱导机制,尚仅窥得一斑。我们运用多组态微扰理论,发展适于光催化反应的光诱导电子转移数值模拟方案,研究Ru(bpy)_3Cl_2可见光催化剂和手性Lewis酸催化剂调控的烯酮[2+2]环加成反应机理。主要科学发现如下:(1)背景反应:苯基丙烯酮在紫外光激发下到达~1ππ~*态,可在激发单态弛豫,到达基态后结合另一烯酮底物生成外消旋[2+2]环加成产物,但基态反应能垒较高;同时,底物亦可从激发单态系间窜跃到~3ππ~*态,得到双自由基中间体,与丁烯酮反应,同样生成外消旋产物。(2)手性Lewis酸调控的催化反应:与手性Lewis酸催化剂的配位作用,可调节苯基丙烯酮底物的激发态能级顺序,显着提高其nπ~*跃迁能量、降低ππ~*跃迁能量,且重原子Eu(Ⅲ)的参与提高自旋轨道相互作用,加速底物系间窜跃的发生,从而提高催化反应的立体选择性;(3)钌复合物光催化剂敏化、手性Lewis酸不对称诱导的双催化反应:可见光照射下Ru(bpy)_3~(2+)到达~3dπ~*后被i-Pr_2NEt还原,苯基丙烯酮底物π~*轨道可从Ru(bpy)_3~+光催化剂得到电子,生成自由基中间体,进而与另一烯酮底物成键;而后反应体系的电子又回到失去电子的还原剂,最终高产率、高对映选择性地生成环丁烷产物。通过我们的计算,结合光催化最低能量反应势能面和Marcus电子转移理论模型,提出了双催化体系激发态能量调控和立体选择性控制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14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暨分子模拟国际论坛会议手册》期刊2017-11-17)

翟柳青[5](2017)在《化学反应型光诱导电子转移荧光探针:合成、性质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体内存在多种游离物质,如小分子、自由基、离子、多肽、酶等,他们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因此,对以上物质的有效检测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机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过去几十年间多种传感测试手段被发展并应用于这些物质的有效、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检测,如毛细管电泳分离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纳米粒子检测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等。基于荧光探针的荧光光谱法和荧光成像传感具有独特的优势,包括:1)快速、灵敏;2)无损探测;3)信号直观易读等。荧光方法的核心在于荧光发色团,即荧光探针。在长期的荧光传感检测实践中人们发现,高效荧光探针应具有以下特点:更好的选择性;更低的检测限;更高的灵敏度;更完善的形态分析;更快的分析速度;更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目前,荧光探针的检测机制包括荧光增强(turn-on)、荧光淬灭(turn-off)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等。这些方法各有特色,多数利用的是特定荧光发色团荧光强度变化来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且需要进行特定的标记,否则其选择性较差。发展新的检测机制,利用特殊的反应实现高选择性检测,将是一个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文献调研中,我们发现具有donor-acceptor(D-A)结构的有机共轭分子因分子内能量传递,其光吸收和发射通过激发态能级变化实现,表现为(光诱导电子转移)PET特性。然而,这类分子独特的荧光特性较少被利用于构建高效、选择性高的荧光探针。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拟定本论文的课题设计思想:构筑D-A共轭结构、利用具有点击化学特性的反应来实现选择性的检测,探针分子化学反应前后D-A结构变化形成光谱信号变化(光诱导电子转移,PET过程)。在充分考虑以上叁方面,本论文拟分别对一氧化氮(NO)、半胱氨酸(Cys)和过氧化氢(H2O2)设计叁类不同的共轭有机分子荧光探针,研究其传感特性,从而建立叁种传感体系,为今后更广泛范围内实现多种生物物质传感检测的探针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叁个方面:(1)基于芴-邻苯二胺-芴结构的NO探针。通过Suzuki偶联反应,实现探针的合成,并对其结构、光物理性质进行表征确认。结果表明探针对于体外及生物体内一氧化氮都有很好的响应。此探针还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专一性,与NO作用后,其最大吸收和发射波长均表现明显的红移,同时强度也有相应变化。通过飞行时间质谱的表征,验证了荧光探针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当探针分子遇到一氧化氮后,芳香邻二氨基与NO分子发生分子内环化成叁唑结构,从而使富电子的芳香胺转变成弱给电子性特性,荧光显着增强,因而能够对一氧化氮进行特异性的识别。(2)设计合成了一种反应型半胱氨酸分子探针,并对其结构及光物理性质进行表征确认。由于氨基的吸电子影响,该探针几乎没有荧光,随着半胱氨酸的加入,探针中的马来酰亚胺与半胱氨酸发生迈克尔加成反应,PET过程被破坏,探针分子的荧光明显增高至134.7倍。该探针对半胱氨酸具有高度识别性且不受其他氨基酸的影响,实现了对半胱氨酸的高度、灵敏选择性的检测。(3)以苝酰亚胺为荧光团,硼酸酯为识别基团设计了一种过氧化氢荧光分子探针。但是,反应合成的产物未能纯化出来,与设计实验时的预期结果是不相符的。因此,实验方案有待改进以期获得满意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7-10-26)

吴骊珠[6](2017)在《光诱导电子转移、能量传递和化学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包括海藻)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变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是地球上最大规模的能量和物质转换基础,也是光化学反应的成功范例。光合作用起始于光捕获体系中叶绿素天然分子对光子的吸收,利用吸收的光能光合系统II生成的空穴将水裂解为氧气,生成的电子和质子被传递到光合系统I,受光激发的光合系统I再将质子、电子和二氧化碳还原为葡萄糖;某些光合细菌的光合系统I可直接将光合系统II传递来的电子和质子还原放出氢气。受自然界光合作用的启发,我们模拟光合作用中心的光诱导电子转移、能量传递和化学转换过程,构筑了高效、稳定、廉价的人工光合成催化的新体系,实现了太阳能分解水制氢、制氧以及重要化学品的光化学合成。在此,我们汇报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8-21)

张晓蕊,王娟娟,陈雪波[7](2017)在《光诱导电子转移调控的C-H官能团化及[2+2]环加成反应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催化反应是当代合成化学的核心和基础,以Ir、Ru金属复合物为代表的光催化剂能够有效吸收可见光,通过高效的催化反应实现"绿色"合成,显示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我们运用高精度CASPT2//CASSCF激发态计算方法、Marcus电子转移理论,分别设计了适用于酰胺导向的远端C-H官能团化反应、双催化烯酮[2+2]环加成反应机理研究的理论模型,系统研究其光催化循环机制。通过计算光催化剂[Ir(dF(CF_3)ppy)_2(5,5′-dCF_3bpy)]PF_6的激发态性质和氧化还原电势,及催化反应中的电子转移速率,从热力学和动力学(Kinetic)控制两方面综合评估其催化效率,建立构效关系。借助精确计算得到的光催化最低能量反应势能面,揭示酰胺导向的远端C-H官能团化反应中电子转移调控的一系列过程的机制,包括酰胺N-H键活化、1,5-氢迁移、远端C(sp~3)-H键活化、相应自由基中间体生成和C-C耦合等。对于由可见光催化剂Ru(bpy)_3Cl_2和手性助剂路易斯酸Eu(OTf)_3协同作用的双催化体系,我们计算了光催化剂Ru(bpy)_3Cl-2的激发态电子结构,模拟了其吸收、发射光谱及激发态弛豫路径;探究了路易斯酸催化剂Eu(OTf)_3对电子受体苯基丙烯酮的轨道能级及其周围手性环境的调控作用。结合光催化最低能量反应势能面和Marcus电子转移理论模型,计算电子转移速率,提出双催化体系激发态能量调控和立体选择性控制机制。(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集——第一分会:电子结构理论与计算方法》期刊2017-06-08)

梁丽娟,曾宪顺[8](2016)在《基于光诱导电子转移机制的次氯酸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生物活性氧化物小分子在生理和病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其浓度水平反映了细胞的生理病理状态,其中次氯酸根对身体健康具有很重要的作用~([2]),但是过量的次氯酸会引起各种组织损伤和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和肺损伤等~([3])。由于荧光探针具有选择性好和灵敏度高(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十八届大环化学暨第十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下)》期刊2016-08-25)

朱光来,张良伟,王玉,康贤取[9](2016)在《吡啶离子液体对光诱导电子转移反应动力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液体具有不易挥发、液态范围宽、电导率高等特点,是一种潜在的新型绿色溶剂~([1])。瞬态吸收光谱和时间分辨荧光等瞬态光谱技术应用于离子液体体系中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有助于揭示一些典型离子液体的溶剂特性。我们以355 nm激光为光源,系统研究了杜醌、萘醌、蒽醌及其衍生物等光敏探针分子在吡啶离子液体([BPy][BF_4]、[BPy][TNf_2])与分子溶剂(MeCN、H_2O等)混合体系中的光化学反应行为~([2]),比较了类型不同的吡啶离子液体对光诱导电子转移反应动力学的影响。同时还观测了离子液体对光敏分子的稳态吸收和荧光光谱的影响~([3]),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离子液体的微观结构和动力学特性~([4])。与咪唑离子液体比较~([5]),吡啶离子液体更有利于光诱导电子转移的发生;由时间相关函数等分析可知,离子液体对光诱导电子转移的影响与体系的局部结构和溶质/溶剂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四分会:化学动力学》期刊2016-07-01)

秦冬冬,薛中华,杜捷,Samrat,Devaramani,张守婷[10](2016)在《基于卟啉的光诱导电子转移动力学及电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诱导电子转移(PCT)在应用于生物系统和获取太阳能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卟啉作为富电子的大环化合物,充当电子供体广泛应用于仿生光敏化材料中。在金电极表面制备单层的巯基卟啉自组装膜(SAMs),可直接进行电子转移(ET)过程,用电化学阻抗谱和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表征SH-终端-功能化卟啉的一系列电化学性能。应用新的SECM模型对ITO/溶液界面上光诱导的功能化卟(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分会:分析装置及交叉学科新方法》期刊2016-07-01)

光诱导电子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脱氧鸟苷(G)与荧光染料发生光诱导电子转移,以及Hg2+与胸腺嘧啶(T)形成"T-Hg2+-T"结构的原理,建立一种简单、灵敏的荧光传感器检测土壤中Hg2+。实验考察了FAM标记的凝血酶适配体与其含G碱基互补DNA浓度比、互补DNA序列长度、稳定时间等因素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在优化实验条件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0×10-11~5.0×10-9 mol/L,检出限可达0.02nmol/L。Ca2+、Mg2+等常见阳离子对Hg2+的检测不产生干扰,方法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该传感方法无需使用有机染料或纳米材料作荧光猝灭剂,降低了实验成本,简化了操作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诱导电子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周丹红,孙冰倩,于世英.镧系荧光探针DATTA-Eu~(3+)光诱导电子转移机理的理论计算[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刘萍,王书民,任有良,任梦萌.基于光诱导电子转移荧光传感器检测土壤中的Hg~(2+)[J].分析科学学报.2018

[3].王娟娟,陈雪波.光诱导电子转移调控的C-H官能团化反应机理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14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暨分子模拟国际论坛会议手册.2017

[4].张晓蕊,陈雪波.光诱导电子转移调控的双催化[2+2]环加成反应机理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14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暨分子模拟国际论坛会议手册.2017

[5].翟柳青.化学反应型光诱导电子转移荧光探针:合成、性质及应用[D].南京邮电大学.2017

[6].吴骊珠.光诱导电子转移、能量传递和化学转换[C].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2017

[7].张晓蕊,王娟娟,陈雪波.光诱导电子转移调控的C-H官能团化及[2+2]环加成反应机理研究[C].第十叁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集——第一分会:电子结构理论与计算方法.2017

[8].梁丽娟,曾宪顺.基于光诱导电子转移机制的次氯酸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C].全国第十八届大环化学暨第十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下).2016

[9].朱光来,张良伟,王玉,康贤取.吡啶离子液体对光诱导电子转移反应动力学的影响[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四分会:化学动力学.2016

[10].秦冬冬,薛中华,杜捷,Samrat,Devaramani,张守婷.基于卟啉的光诱导电子转移动力学及电化学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分会:分析装置及交叉学科新方法.2016

论文知识图

羧基二茂铁化合物3Fc和2C2-Sn反应过...叶啦修饰的全甲基化一p一环糊精衍生物...单键!双键!二键连接的酞菩一富勒烯二...聚酞胺34的OMF溶液在352nm激光照射下...聚酉糊安中叶琳与富勒烯光诱导电叁芳基硫踢盐引发机理

标签:;  ;  ;  ;  ;  ;  ;  

光诱导电子转移论文_周丹红,孙冰倩,于世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