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有效性论文_熊冬梅,蒙彦晓,刘海侠,张建禄,王继隆

导读:本文包含了物种有效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秦岭,物种,线粒体,控制区,基因,有效性,华沙。

物种有效性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欧盟评估海藻间隙膨润土制品作为所有动物物种饲料添加剂的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2月15日,据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消息,应欧盟委员会要求,欧盟动物饲料添加剂和产品(FEEDAP)研究小组被要求就海藻间隙膨润土制品作为黄曲霉毒素B1((AfB1))粘合剂用于所有动物物种的有效性发表科学意见。据了解,该添加剂由饲料级膨润土和石莼属藻类组成。经过评估,研究小组得出结论,由于证据不足,欧盟动物饲料(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熊冬梅,蒙彦晓,刘海侠,张建禄,王继隆[2](2018)在《基于形态和分子数据探讨秦岭细鳞鲑物种有效性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细鳞鲑属Brachymystax鱼类隶属于鲑形目、鲑科,可分为尖吻细鳞鲑(B.lenok)、钝吻细鳞鲑(B. tumensis)和秦岭细鳞鲑(B. lenok tsinlingensis),是我国重要的冷水性经济鱼类,其野生种群数量锐减,其中秦岭细鳞鲑在1998年被列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然而,目前鱼类学界对秦岭细鳞鲑的分类地位存有争议,有学者把它当作尖吻细鳞鲑的一个亚种,也有学者认为其是独立的物种。本研究于2014-2017年从陕西秦岭水系和黑龙江流域采集细鳞鲑属鱼类样本,从形态学差异、mtDNA控制区(D-loop)序列差异及微卫星标记叁个角度探讨秦岭细鳞鲑有效分类地位。结果表明:(1)几何形态学(n=169)的典型变量分析显示叁个类群的样本能100%区分开,判别分析准确率达90%以上,说明叁个细鳞鲑类群的形态差异显着。(2)扩增217个样本的mtDNAD-loop区序列,获得45个单倍型,叁个类群间无共享单倍型,表明类群间存在高度分化。(3)14个多态性位点的遗传分化结果表明,秦岭细鳞鲑与尖吻细鳞鲑、秦岭细鳞鲑与钝吻细鳞鲑之间的遗传距离和分化程度均大于尖吻细鳞鲑和钝吻细鳞鲑之间的该数值。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推断秦岭细鳞鲑为细鳞鲑属的一个独立的物种,并建议今后以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 Li, 1966作为秦岭细鳞鲑的拉丁学名。(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15)

宋雪琳[3](2017)在《基于DNA条形码的无齿蚌属物种有效性分析及其系统发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淡水蚌类广泛分布于全球除南极以外的淡水水域中。由于其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生态作用,以及独特的生活史,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具有重要的研究潜能。中国是世界淡水蚌类分布中心之一,尤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淡水蚌资源最为丰富。近年来,由于生境恶化,栖息地逐步减少,加之人类活动的干扰,淡水蚌的物种多样性在下降,北美已有70%的物种处于濒危或易危的地位,急需我们采取正确的保护措施。从保护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正确的物种分类是提出可行性保护策略的基础。传统的分类主要依据贝壳形态,但淡水蚌的壳很容易随环境发生改变,趋同进化也给物种鉴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尤其无齿蚌属,分布广泛,遍布于整个北美、古北区,在东洋界的北部尤其丰富。表型可塑性强,壳形变化大,分类及其混乱,是贝类学家最感棘手的属之一。作者采集了江西及其周边水体大量无齿蚌属标本,采用ND1、COI和COII叁个线粒体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候选基因,分析叁个线粒体基因的序列特征,比较其种内和种间的差异。用MP、ML、BI叁种方法分别建立了系统发育树,并且结合NCBI中其它无齿蚌亚科的相关序列,分析无齿蚌属的系统发育,以期为无齿蚌属的分类提供分子证据。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和DNA条形码的10倍法则,将所研究的12个无齿蚌属种合并为6个有效物种:无齿蚌Anodontawoodiana comb.nov.、椭圆无齿蚌Anodonta elliptica comb.nov.、蚶形无齿蚌Anodonta arcaeformis comb.nov.、光滑无齿蚌 Anodonta lucida、具角无齿蚌Anodonta angula、上饶无齿蚌Anodonta shangraoensis nov.;(2)发现无齿蚌属一新种Anodonta shangraoensis nov,种名来自采集地点江西上饶。该种群有7个个体,形态上与已确定的无齿蚌属种差异较大,系统发育树中单独聚为一支,且与其他种的种间差异较大,形态和分子证据均表明该物种为一新种;(3)叁个分子标记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采自抚州金溪的2个未定名种A.sp8、A.sp9在系统发育树中与椭圆无齿蚌聚类在一起,且两者的种间遗传距离较小(0.003),被鉴定为椭圆背角无齿蚌;具角无齿蚌与椭圆背角无齿蚌合并为椭圆无齿蚌,蚶形无齿蚌、黄色蚶形无齿蚌、舟形无齿蚌、河无齿蚌、球形无齿蚌合并为蚶形无齿蚌;(4)ND1、COI和COII叁个条形码候选基因均可作为无齿蚌属物种鉴定的条形码,能够有效鉴定无齿蚌属物种。但从扩增效果上来看,ND1基因优于COI、COII基因,且ND1基因比COI-COII基因的种间差异大,更适合用作无齿蚌属物种鉴定的DNA条形码。(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7-06-30)

徐丹丹,王志坚,王永明,彭敏锐,谢碧文[4](2017)在《中华沙鳅和宽体沙鳅形态差异及其物种有效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物种的生物学特征对长江上游支流沱江资中段69尾宽体沙鳅Sinibotia reevesae和长江干流宜宾段、南溪段及沱江资中段141尾中华沙鳅Sinibotia superciliaris的10个常规可量性状与20个框架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主成分分析并不能区分宽体沙鳅和中华沙鳅之间的形态差异;依据二者在尾柄高、吻须长、D1-3(胸鳍基部起点至腹鳍基部起点之间的距离)、D7-9(臀鳍基部后末端至尾鳍基部腹部起点之间的距离)和D9-10(鳍基部腹部起点至尾鳍基部背部起点之间的距离)等形态特征的显着性差异(P<0.05),并结合其繁殖生物学特征,认为中华沙鳅和宽体沙鳅应为2个有效种。建议在使用框架性状度量评价物种有效性时需选择恰当的形态指标,数据分析应结合物种的生物学特征。(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杜岩岩,王太,杨顺文,史小宁[5](2016)在《秦岭细鳞鲑物种有效性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PCR技术获得细鳞鲑秦岭亚种25尾个体的线粒体DNA控制区598bp的序列,从Gene Bank下载黑龙江流域的尖吻细鳞鲑与钝吻细鳞鲑的同源序列,以近缘物种哲罗鲑为外类群,构建了中国细鳞鲑属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并结合形态特征讨论了细鳞鲑秦岭亚种的有效性。遗传结构分析显示,秦岭亚种与黑龙江流域两种细鳞鲑之间以及后两种细鳞鲑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202,0.0207,0.0199,明显大于细鳞鲑属种内遗传距离:0.0023,0.0033,0.0091。以邻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秦岭地区的细鳞鲑单独构成一个单系群,而黑龙江流域的两种细鳞鲑构成一个大的支系。以上结论证明了秦岭细鳞鲑已经达到了亚种水平的分化,该研究的结果支持形态分类上秦岭亚种的分类地位。(本文来源于《甘肃畜牧兽医》期刊2016年11期)

程超,白敏冬,郑琦琳,陈操,孟祥盈[6](2016)在《羟基自由基杀灭压载水中有害赤潮物种的生物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大气压下强电离放电协同气液混溶技术,高效制备羟基自由基(·OH)杀灭3个门的典型有害赤潮物种,使用荧光染色、测定光合作用潜能等生物学检测方法确定·OH致死阈值。结果表明,5.05×10~4 cells/mL的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5.28×10~4 cells/mL的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和5.02×10~4 cells/mL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其致死阈值分别为1.24mg/L、2.01mg/L、1.12mg/L,此时其叶绿素a分解率分别为77%、85%和74%。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处理前后藻细胞结构有明显的改变。因此,·OH致死方法可有效地杀灭压载水中的有害赤潮藻。(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赵亚辉,张春光[7](2013)在《阿庐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aluensis Liet Xiao,2005)物种有效性及其重新描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庐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aluensis Li et Xiao,2005)曾为狭孔金线鲃(S.angustiporus Zheng et Xie,1985)的同物异名。该文在比对采自云南泸西县城郊龙潭的金线鲃标本和狭孔金线鲃模式标本后发现,两者间存在明显且稳定的形态差异,因此,阿庐金线鲃应为有效种。阿庐金线鲃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垂直线之后,可与狭孔金线鲃(背鳍起点与腹鳍起点正相对或稍前)相区别,且前者眼径及眼球径较小,而眼间距较宽(阿庐金线鲃分别为头长的22.4%~29.7%、16.0%~23.6%及21.0%~32.3%,狭孔金线鲃分别为头长的26.4%~38.9%、21.3%~29.0%及19.7%~22.6%)。(本文来源于《动物学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张凌[8](2012)在《基于线粒体12S rRNA基因序列探讨湖鲚、短颌鲚物种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用PCR技术扩增并测序获得了刀鲚、湖鲚和短颌鲚的线粒体12S rRNA基因序列。结合GenBank上已公布的序列数据,以日本鳀、林氏鲚为外群,采用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值法(ML)和贝叶斯分析(BI)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短颌鲚、湖鲚均未形成独立的进化支,因此,支持短颌鲚和湖鲚为刀鲚的淡水生态型种群,而并非有效物种的观点。(本文来源于《巢湖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陈哲,张姜,傅杭飞,许争争,邓坤正[9](2012)在《基于形态特征和线粒体COI基因探讨扶桑绵粉蚧物种的有效性并记述一体色变异型扶桑绵粉蚧》一文中研究指出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于2008年首次在广东发现,到目前为止,浙江、广西、云南等10多个省市均有其入侵的报道。为探讨入侵中国的扶桑绵粉蚧是否存在两大隐存谱系或姊妹种的复合种,作者对浙江的该物种进行了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体色浅橘黄色、背部具叁对黄色斑点的体色变异型个体,通过形态特征比较和线粒体COI基因部分序列的分析,证实该体色变异型粉蚧为扶桑绵粉蚧。同时对中国、巴基斯坦、美国的扶桑绵粉蚧COI基因序列进行碱基差异比较、遗传距离(genetic distance)分析,发现所扩增的浙江省内6个地点7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的25条扶桑绵粉蚧COI基因(694bp)可以分成3种单倍型,这3种单倍型与中国海南、中国广州、巴基斯坦和美国加州的扶桑绵粉蚧遗传分歧较小(0–1.0%),而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遗传分歧较大(3–3.6%);但两者遗传距离小于绵粉蚧属内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13.0–17.2%)。综合形态特征和COI基因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扶桑绵粉蚧可能没有达到种间分化。基于碱基差异所构建的网络关系图、遗传分歧差异和系统发生关系分析,扶桑绵粉蚧存在两个进化支系,至于是否是复合种,目前尚难作结论,还有待更多证据。(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2年04期)

何娅,周材权,刘国库,陈林,张阳[10](2012)在《斯氏鼢鼠物种地位有效性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斯氏鼢鼠的物种地位,分别测得了4个斯氏鼢鼠、3个高原鼢鼠、2个秦岭鼢鼠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和12SrRNA基因的全序列,结合下载自Gen Bank中的鼢鼠序列,利用MEG A4.0,PH YLIP 3.57c软件包和Mrbayes 3.1.2软件以中华竹鼠做外群分别重建鼢鼠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并比较了采自3个地区的斯氏鼢鼠、高原鼢鼠和秦岭鼢鼠的头骨形态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支持斯氏鼢鼠的物种地位,且与秦岭鼢鼠和高原鼢鼠的亲缘关系较近。(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物种有效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细鳞鲑属Brachymystax鱼类隶属于鲑形目、鲑科,可分为尖吻细鳞鲑(B.lenok)、钝吻细鳞鲑(B. tumensis)和秦岭细鳞鲑(B. lenok tsinlingensis),是我国重要的冷水性经济鱼类,其野生种群数量锐减,其中秦岭细鳞鲑在1998年被列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然而,目前鱼类学界对秦岭细鳞鲑的分类地位存有争议,有学者把它当作尖吻细鳞鲑的一个亚种,也有学者认为其是独立的物种。本研究于2014-2017年从陕西秦岭水系和黑龙江流域采集细鳞鲑属鱼类样本,从形态学差异、mtDNA控制区(D-loop)序列差异及微卫星标记叁个角度探讨秦岭细鳞鲑有效分类地位。结果表明:(1)几何形态学(n=169)的典型变量分析显示叁个类群的样本能100%区分开,判别分析准确率达90%以上,说明叁个细鳞鲑类群的形态差异显着。(2)扩增217个样本的mtDNAD-loop区序列,获得45个单倍型,叁个类群间无共享单倍型,表明类群间存在高度分化。(3)14个多态性位点的遗传分化结果表明,秦岭细鳞鲑与尖吻细鳞鲑、秦岭细鳞鲑与钝吻细鳞鲑之间的遗传距离和分化程度均大于尖吻细鳞鲑和钝吻细鳞鲑之间的该数值。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推断秦岭细鳞鲑为细鳞鲑属的一个独立的物种,并建议今后以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 Li, 1966作为秦岭细鳞鲑的拉丁学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物种有效性论文参考文献

[1]..欧盟评估海藻间隙膨润土制品作为所有动物物种饲料添加剂的有效性[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9

[2].熊冬梅,蒙彦晓,刘海侠,张建禄,王继隆.基于形态和分子数据探讨秦岭细鳞鲑物种有效性问题[C].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3].宋雪琳.基于DNA条形码的无齿蚌属物种有效性分析及其系统发育研究[D].南昌大学.2017

[4].徐丹丹,王志坚,王永明,彭敏锐,谢碧文.中华沙鳅和宽体沙鳅形态差异及其物种有效性分析[J].水生生物学报.2017

[5].杜岩岩,王太,杨顺文,史小宁.秦岭细鳞鲑物种有效性的探讨[J].甘肃畜牧兽医.2016

[6].程超,白敏冬,郑琦琳,陈操,孟祥盈.羟基自由基杀灭压载水中有害赤潮物种的生物有效性研究[J].海洋学报.2016

[7].赵亚辉,张春光.阿庐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aluensisLietXiao,2005)物种有效性及其重新描述[J].动物学研究.2013

[8].张凌.基于线粒体12SrRNA基因序列探讨湖鲚、短颌鲚物种有效性[J].巢湖学院学报.2012

[9].陈哲,张姜,傅杭飞,许争争,邓坤正.基于形态特征和线粒体COI基因探讨扶桑绵粉蚧物种的有效性并记述一体色变异型扶桑绵粉蚧[J].生物多样性.2012

[10].何娅,周材权,刘国库,陈林,张阳.斯氏鼢鼠物种地位有效性的探讨[J].动物分类学报.2012

论文知识图

基于DNA条形码COⅠ序列构建的6个鲚属...阿庐金线鲃S.aluensisLietXiao,2005(●...基于线粒体12SrRNA基因的660bp序列构建...各样本在不同分类水平下的序列数Fig....个物种的系统发生树有效性比较序列单突变位点的滑动窗口分析

标签:;  ;  ;  ;  ;  ;  ;  

物种有效性论文_熊冬梅,蒙彦晓,刘海侠,张建禄,王继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