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王朔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王朔,小说,京味,快感,意义,毛姆,语言。
王朔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李雅萍[1](2019)在《浅析王朔小说叙述中的边缘化写作——以《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王朔,一位在中国当代文化变迁的历史语境下,始终彰显其文化姿态的"文化商人"。20世纪80—90年代,文革的结束以及社会结构的大调整,王朔连同笔下的"干部子弟"一同沦为文化边缘的"末路人"。论文主要从叁方面进行诠释。首先是王朔对于事件偶然性的倾力表现和人物无归宿感的着力渲染,小说的故事的发展偏向于一种宿命性,最终归于虚无。其次是深入考察王朔这个反文化、反传统"写字"作家笔下隐藏着的"才子佳人"原型。最后是王朔对于传统叙事模式中的伦理道德进行价值批判,使小说具有了反叛的意味,然而他笔下的传统爱情成为"文化边缘人"们最后的精神皈依。(本文来源于《昭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才卓男[2](2019)在《反英雄视角下凯鲁亚克小说中“垮掉一代”与王朔小说中“顽主”之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凯鲁亚克作为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在其小说《在路上》中描绘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刻画了反叛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追求自由个性的人物形象。中国作家王朔自1988年以来成为中国文坛反文化思潮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中国的"垮掉一代"。其小说中的人物多出身部队大院,却因为社会的变革从而变得无所适从,慢慢沦为"顽主"。两种角色人物都是反英雄。文章旨在从反英雄人物视角切入,对比二者的异同。(本文来源于《大观(论坛)》期刊2019年06期)
周小彦[3](2019)在《叛逆与救赎》一文中研究指出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二十世纪着名的英国小说家、剧作家,王朔是中国现代文坛充满争议性的作家之一,两位作家都在作品中将叛逆者形象作为系列创作的中心,揭露出叛逆行为背后的时代、社会和个人困境的原因,并为生存于现代社会、处于种种荒诞境地的现代人突围生存困境提供了出路。对于两位作者进行单一研究的相关文献颇多,但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少有涉及。本文拟从比较文学主题学出发,以萨特、加缪的存在主义理论等为依据,将两位作者的多部代表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文本包括毛姆的《人性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刀锋》及王朔的《顽主》、《你不是一个俗人》等“顽主”系列小说。文章通过探究两位作家塑造“叛逆者”形象的成因和意图,揭示二者对人类普遍生存境况的人文关怀和对困境突围的深刻反思。论文第一章从中西方历史文化背景出发,从“叛逆”行为形成的角度,分别分析毛姆与王朔塑造叛逆者形象的原因,在不同地域、时代和文化熏染的条件下,两位作者的叛逆者面临着相似的生存困境:历史文化的时空背景使人陷入精神危机;社会规则让人囿于人性的枷锁;对个人存在的追问令人焦虑。身处困境下的人陷入对既定价值的怀疑中,从而产生了加缪所言的人的自觉意识。第二章围绕叛逆者形象本身,以文本为基础讨论该形象的叛逆行为,叛逆的方式在文中有两种表现形式:对崇高的解构和对传统的颠覆。文本中对叛逆者形象的刻画通过大量对话完成,淡化了故事情节本身。语言的狂欢瓦解了世俗意义中的各项准则,毛姆与王朔都认为囿于社会关系之中的“人”自身应得到重视。第叁章探讨叛逆之后:困境突围的归途是并非是逃离,而是回归日常生活,并构建其个体性。存在主义强调人的自由选择,这种自由在毛和王的作品中表现为积极的自由和消极的自由,前者立足现实,追求理想,实现困境的超越,后者反思历史,追忆过往,追求对现实的颠覆。二者的作品虽在评论界饱受争议,对叛逆者形象的塑造却并非为叛逆而叛逆,其重点在对现实的揭露和思考。叛逆的背后所隐含的是两位作者对于人生的不懈探索,叛逆者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二人共同的人文主义追求。不否认两位作家的创作是遵从了读者市场的标准和趣味,但对于叛逆者人物形象的刻画,在故事表面的趣味性之后,毛姆与王朔意在为读者提供不同的人生范式,展现生活的可能性,引导读者把握自我的个体性,重新审视人生,自己定义生活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01)
任宗雷[4](2019)在《从痞子形象看王朔小说的京味》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域文化是我国文学描写的一个重要现象,而北京作为作为我国20世纪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也得到了很多作家的青睐,王朔就是其中一个,他的北京明显带有一种市场化转型时期的特征,叛逆的个性、名利的追求成为他对市场化北京的重要认知。他在小说中对痞子形象的塑造就体现了这一点。(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08期)
任宗雷[5](2019)在《论王朔小说语言的京味》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北京的地域书写,王朔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虽然他的小说内容和价值取向存在着较大争议,但是他机智幽默的语言文字,通过熟悉语言的陌生化和奇异语言的通俗化两种方式的改造,却受到了学界的普遍好评。(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06期)
张伟[6](2019)在《王朔小说的快感表达及其意义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王朔小说具有丰富的快感表达,即话语快感、毁灭的快感、叙事快感及意义共享的快感。这些快感表达的内容体现了对神圣性的消解和平民的狂欢精神,同时也预示着大众文化的崛起。(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李保平[7](2019)在《阳光太亮:王朔小说与姜文电影的文本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王朔小说《动物凶猛》与姜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都是文学和电影领域的上佳之选。很少有电影改编原着更成功的范例,科波拉的《教父》把叁流的小说改编成一流的电影,一流的小说难以化为一流的电影。小说要的是丰满,电影要的是骨感。王朔这部小说和姜文这部电影绝对是意外中的意外。(本文来源于《海燕》期刊2019年01期)
孙云霏[8](2018)在《现代性焦虑:“新市民”的主体建构及其失败——再议王朔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二十世纪市民小说中的人物多具有完整的、源于民间的个体意识,而王朔笔下的"新市民"在新的时代下,力求寻求自身主体建构的可能性。王朔一面解构传统观念、革命话语和宏大叙事;另一面又探索转折时期"新市民"的主体建构,但均失败。作为"解构者"的"新市民"以"破"为"立"的解构冲动和解构行为不能完成自身新的主体建构,也无法在过去的经验中获得有效认同,只能服从于欲望的法则,从而使得"解构者"不具有任何建构性的基点。(本文来源于《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张伟[9](2018)在《王朔小说的快感表达及其意义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王朔小说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成为大众文化的流行文本,与其具有丰富的快感内容是分不开的。王朔小说的快感内容主要包括口腔快感、毁灭的快感、叙事快感及意义共享的快感,这些快感内容体现了对传统政治和文化神圣性的消解和平民的狂欢精神。(本文来源于《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邢玮[10](2018)在《前景化视域下王朔小说修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景化”是指通过偏离和平行两种手段使语言从“背景”中突显出来的修辞策略。王朔是当代“京味儿”小说作家中成就突出、风格独特、影响深远的重要作家之一,擅长运用前景化的偏离与平行两种手段构成小说语言的独特风格。本文以王朔的小说语言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前景化的偏离和平行两个角度,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描述性研究法以及跨学科研究法系统分析王朔小说语言的特点。并通过与老舍小说的语言的比较研究,深入探究王朔小说前景化修辞的个性特征。本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叁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王朔小说前景化语言风格的依据和意义,阐述了王朔小说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正文是对王朔小说前景化语言风格的具体研究。第一章从偏离角度研究王朔小说的语言特征,分别从词汇、句子、辞格、标点和方言口语等的角度探究王朔小说语言修辞。第二章阐释王朔小说前景化平行语言,详细从语音平行、词汇平行以及句子平行叁个角度研究王朔小说语言特征。从前两章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作家擅长运用偏离和平行两种手段构成前景化语言,从而达到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的创作意图,引起读者注意、引发读者思考等目的。第叁章从偏离、平行两个角度,对王朔和老舍小说的前景化语言进行对比分析,不仅探讨两位作家语言特征不同的生成与理解方式,也进一步深入探究王朔小说前景化语言的个性化特征。(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朔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凯鲁亚克作为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在其小说《在路上》中描绘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刻画了反叛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追求自由个性的人物形象。中国作家王朔自1988年以来成为中国文坛反文化思潮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中国的"垮掉一代"。其小说中的人物多出身部队大院,却因为社会的变革从而变得无所适从,慢慢沦为"顽主"。两种角色人物都是反英雄。文章旨在从反英雄人物视角切入,对比二者的异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王朔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李雅萍.浅析王朔小说叙述中的边缘化写作——以《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为例[J].昭通学院学报.2019
[2].才卓男.反英雄视角下凯鲁亚克小说中“垮掉一代”与王朔小说中“顽主”之对比[J].大观(论坛).2019
[3].周小彦.叛逆与救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4].任宗雷.从痞子形象看王朔小说的京味[J].青年文学家.2019
[5].任宗雷.论王朔小说语言的京味[J].青年文学家.2019
[6].张伟.王朔小说的快感表达及其意义阐释[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李保平.阳光太亮:王朔小说与姜文电影的文本比较[J].海燕.2019
[8].孙云霏.现代性焦虑:“新市民”的主体建构及其失败——再议王朔小说[J].宜宾学院学报.2018
[9].张伟.王朔小说的快感表达及其意义阐释[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10].邢玮.前景化视域下王朔小说修辞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