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超近临界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临界,溶解度,原位,纳米,脱盐,超临界,电导率。
超近临界水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玲[1](2018)在《几种纳米磁性材料的超(近)临界水热法制备、表征及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千年前,人类的好奇心使人们发现了磁学。几百年来,磁性的研究与发展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早前人们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宏观磁性的应用,例如指南针,电磁体,永磁铁等在机械工作中的应用。上世纪50年代,原子尺度的磁现象被发现,例如交换作用,自旋轨道耦合,晶体场的作用等等。最近几十年,科学家发现,固态磁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纳米结构的磁性现象,纳米磁性材料的科学和技术在纳米材料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纳米磁性材料因纳米材料的特性而产生反常的磁学性质,从而使其应用更加广泛。纳米磁性材料的应用与它的磁学性质有密切的联系,而它的磁学性质又与磁性材料的纳米结构(形貌、尺寸、纳米粒子表面结构、组成成份等)密不可分,并且磁性材料的纳米结构易受其制备方法和加工工艺影响而发生变化。由于纳米材料的特性,使得纳米材料在小尺寸时,表面活性较强,容易与周围的原子结合,发生团聚,颗粒尺寸变大,而纳米磁性材料因为它的磁性性能,更容易发生团聚长大,所以寻找一种有效的控制纳米磁性材料的形貌、尺寸和结构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超(近)临界水热法是制备纳米材料的一种常用方法,由于它具有合成粒子尺寸小,尺寸分布较窄,分散性好,对环境无污染等特点,而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在合成纳米磁性材料方面已经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超临界水具有能够溶解气体和大部分有机物的特性,在合成纳米磁性材料时,可以引入有机物或气体作为“软模板”或反应介质,能更有效的合成形貌可控的纳米磁性材料。CrO_2作为一种重要的半金属铁磁性物质,具有极高的自旋极化率,在自旋电子学器件和磁存储材料方面应用比较广泛,但是由于CrO_2在常温常压下是亚稳态,所以纳米结构的CrO_2材料的制备具有挑战性。本论文利用超临界水热法,以CrO_3为原料,Ti纳米凹坑阵列为模板,在高氧压条件下退火一步制备了高纯度的CrO_2纳米颗粒阵列。探讨了CrO_2纳米颗粒阵列的生长机理。研究发现,CrO_2纳米颗粒是按照蜂窝状六边形紧密排列在一起,且CrO_3的浓度对样品的形貌和尺寸有重要的影响,通过调节CrO_3的浓度,可以得到表面密度为1.5×10~(10) cm~(-2)、颗粒尺寸为65 nm的CrO_2纳米颗粒阵列。CrO_2纳米颗粒阵列展示了较好的磁性。这一研究结果提供了大规模制备CrO_2纳米颗粒阵列的方法,并在磁存储介质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CrOOH作为常用染料、催化剂及载体、制备含铬氧化物(CrO_2、Cr_2O_3)的前驱物而被广泛关注。利用超临界水热法、以PVA(冷水可溶性淀粉、乙二醇)作为软模板,CrO_3为原料,制备了尺寸和形貌可控的极其微小的CrOOH纳米棒(直径约2 nm,长度约16 nm),并系统的研究了反应条件对产物的结构和形貌的影响。研究发现,在400℃的超临界条件下合成的CrOOH纳米棒的结晶性最好;而且前驱液中反应物和软模板的摩尔比对产物的形貌和结构有重要的影响,可以通过控制前驱液中Cr~(6+)与[OH]基团的摩尔比来控制CrOOH纳米棒的长径比;其次,软模板在制备CrOOH纳米棒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可以通过更换软模板来调控CrOOH纳米棒的尺寸和形貌。这一研究,为制备CrO_2纳米棒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前驱物的尺寸大小和形貌对产物的尺寸大小和形貌有重要的影响。本论文利用极小的CrOOH纳米棒的结构优势,来制备CrO_2纳米颗粒。方法一,用气相纳米SiO_2作为分散剂,将其与CrOOH纳米棒按比例混合,通过球磨法使两者混合均匀,在400℃的高氧压条件下得到CrO_2纳米颗粒,研究了分散剂气相纳米SiO_2对产物形貌的影响。气相纳米SiO_2含量高时,可以有效的起到分散CrOOH的作用,得到15-40 nm的CrO_2纳米颗粒,其饱和磁化强度为38 emu/g。方法二,通过St(?)ber水解法,将SiO_2包覆在CrOOH纳米棒表面,然后在400℃的高氧压条件下得到具有超顺磁性的SiO_2包覆CrO_2纳米棒,并系统的研究了CrO_2纳米颗粒的磁学性质。研究发现,SiO_2包覆使CrO_2基本保持了CrOOH的纳米棒结构,产生的CrO_2为单磁畴结构。合成得到的SiO_2包覆CrO_2纳米棒具有超顺磁性,冻结温度为115 K。这一研究结果表明超顺磁性CrO_2纳米颗粒可将其应用在生物医药和磁性液体领域。NiO是一种反铁磁性物质,而NiO纳米颗粒却具有铁磁性或者超顺磁性,并且有时NiO可能会出现偏置现象。NiO纳米颗粒表现的有趣的磁性和在磁电子学中的应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通过近临界水热条件,以Ni(NO_3)_2·6H_2O为原料,PVA为软模板,一步合成了NiO纳米颗粒,其具有较弱的室温铁磁性。在H_2气体环境下,将NiO纳米颗粒在分别在300℃和350℃高温退火,得到产物仍为NiO纳米颗粒,但具有偏置效应,并系统的研究了它的磁学性质。通过St(?)ber水解法用SiO_2包覆NiO纳米颗粒,分别在400℃和450℃的H_2气体环境下进行高温退火,得到SiO_2包覆的NiO、Ni的纳米颗粒和SiO_2包覆的Ni纳米颗粒,并系统的研究了它的磁学性质。研究表明,NiO纳米颗粒的弱铁磁性是由纳米颗粒表面存在未得到补偿的自旋磁矩引起的;退火后使NiO表面产生更多的未得到补偿的自旋磁矩,与NiO纳米颗粒核发生交换作用,从而产生偏置效应;SiO_2包覆的NiO和Ni纳米颗粒偏置效应基本消失,主要是因为400℃退火后样品中部分NiO相向Ni相转变,NiO纳米颗粒减少,导致在NiO纳米颗粒表面产生的未得到补偿的自旋磁矩减少,使得与反铁磁性NiO核间的交换作用变弱,偏置效应消失。400℃和500℃退火得到的样品都具有超顺磁性。Fe_3O_4的无毒,先天生物相容的特性,高的饱和磁化强度以及临界尺寸下的室温超顺磁性,使其在生物医药方面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以Fe(NO_3)_3·9H_2O为原料,以PVA或葡萄糖为软模板,通过近临界水热法一步合成了Fe_3O_4纳米颗粒,不同的反应条件对它的尺寸、形貌和磁性有重要的影响。有机包覆的Fe_3O_4可以考虑经过表面生物分子的修饰,用于靶向药物或者载体来治疗肿瘤等疾病,这一研究结果为其用于生物医药方面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骆立钢[2](2016)在《超/近临界水中藻类生物质的反应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加快了化石能源的消耗。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其储备已十分有限。因此,开发可再生和环境友好型新能源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要任务。生物质能源作为能源之一,由于原材料丰富、生产操作安全、能源形态多样等特点,近叁十年来受到国内外广泛的关注。生物质能源已发展至第叁代,其中藻类作为第叁代生物质能源的重要来源,具有生长周期短、脂质含量高、不占用耕地等优点,是目前新型生物质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相比传统的藻类转化方法(酶降解和热裂解),通过水热液化法转化藻类成生物油是一条方便快捷的路径,不需要对藻类进行前处理,且其液化获得的生物油品质较高,热值与汽油相当。但目前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提高藻类水热液化生物油的产率以及品质的提高,而藻类水热液化过程的反应基础研究方面仍有待于深入和拓展。为了从分子层面探索藻类的水热液化反应机理,本文根据微藻的主要组成成分(糖类、蛋白质、脂质),选取了一系列的模型化合物,研究其水热液化过程中主要产物的形成机理,以期为藻类水热液化的反应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近临界水中藻类模拟的反应研究。我们以藻类的组成多糖、蛋白质、脂质为模型,采用玉米淀粉、纤维素模拟多糖,大豆蛋白、乳清蛋白模拟蛋白质,以及花生油、蓖麻油模拟脂质为研究对象。首先将6种化合物分成玉米淀粉、大豆蛋白、花生油和纤维素、乳清蛋白、蓖麻油二组,通过对单一反应物在水热条件下的反应进行研究,考察了反应温度(300,350 ℃)和反应时间(0-90 min)对叁种模型反应过程的影响,然后逐步扩展到模拟二元/叁元反应物的混合物,以期得到一个较为全面的模拟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叁大化学组成影响藻类生物油产率的顺序为:脂质>蛋白质>糖类,蛋白质生物油中多为酰胺类物质,脂质生物油中主要是不饱和烃和羧酸,多糖类生物油主要含有芳香烃以及环状酮化合物,并提出了一个藻类生物油产率的理论公式。2.近临界水中蛋白质的液化反应研究。选取大豆蛋白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藻类重要组成--蛋白质在水热条件下的反应现象,考察了溶剂以及反应温度(200-350 ℃)和反应时间(0-60 min)对大豆蛋白水热反应过程的影响,并利用Matlab根据反应动力学方程拟合得到蛋白质水热液化反应的动力学参数(主要为反应速率常数,反应活化能)。结果表明,二氯甲烷作为溶剂时萃取生物油的效果最好,反应温度和时间对生物油和气体产率影响较大,而液相产物的产率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变化较为明显。对反应产物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利用数值拟合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蛋白质水热液化可能的反应机理,并根据Arrhenius方程计算出六步反应过程的活化能。3.超/近临界水中蛋白质的催化加氢液化反应研究。以大豆蛋白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藻类的重要组成--蛋白质在水热条件下加氢脱氮的反应,考察了反应温度(250-400 ℃)、反应时间(1-6 h)、催化剂种类和加载量以及氢气含量对大豆蛋白水热加氢液化反应所得加氢产物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Ru/C催化剂对大豆蛋白具有最佳的脱氮效果。无催化剂条件下,生物油的成分以脂肪酸、酰胺和含氮杂环等化合物为主,而通过Ru/C水热加氢液化后得到生物油中主要成分为单环芳烃和酚类物质。Ru/C水热加氢液化后所得生物油的热值比无催化剂的热值高16%,与无催化剂生物油相比具有较少的高沸点组分以及更多的低沸点组分,其含氮量只有无催化剂的45%。4.超/近临界水中吲哚的催化加氢脱氮反应研究以生物油中含氮产物之一--吲哚为考察对象,探讨了其在水热条件下加氢脱氮的反应现象,考察了反应温度(350-450 ℃)、反应时间(0-180 min)、催化剂种类和加载量以及氢气含量对吲哚水热加氢液化反应过程的影响,并利用Matlab根据反应动力学方程拟合得到吲哚在超/近临界水下反应的最优动力学参数(主要为反应速率常数和反应活化能),对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产物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450 ℃条件下,吲哚在Pd/γ-Al2O3催化作用下只需要90 mmin即可转化完全,其最终主要产物为乙苯和乙基环乙烷。根据最终主要产物,我们探讨了吲哚水热加氢液化可能的反应机理。鉴于Pd/γ-Al2O3在水热条件下出现重复使用率低等现象,我们也考察了催化剂在水热条件下失活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催化剂失活的原因是γ-Al2O3形成γ-A1OOH或者α-Al203,活性金属在水热条件下发生团聚以及流失。(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5)
刘波,孙昱东,韩忠祥[3](2012)在《超/近临界水在重油加工中的应用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在超/近临界状态下具有黏度低、扩散系数大,且能够与油等大多数有机物互溶的特点。综述了超/近临界水在重油加工方面的应用情况,重点分析了其对脱硫、脱氮、生焦量及产品性质等的影响。指出超/近临界水作为一种新型绿色溶剂,在重油加工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与应用》期刊2012年05期)
郑岚,陈开勋[4](2012)在《超(近)临界水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超临界水的性质及其应用,重点介绍了超临界水解(包括聚合物降解和生物质水解)、超临界水氧化、烷烃和芳烃的超临界水部分氧化以及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包括葡萄糖、甲醇、生物质、烃类和煤的超临界水气化制氢)的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并介绍了近临界水作为反应物和溶剂在有机合成和萃取分离中的应用;同时对超(近)临界水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动向做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2年06期)
朱广用,朱宪,马艳华,万雪亮,樊琪[5](2010)在《超(近)临界水中原位反应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反应介质,超(近)临界水中的反应已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原位反应技术是深入研究超(近)临界水中反应过程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金刚石压腔和毛细管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主要方法,与拉曼光谱、红外光谱、质谱等分析方法联用,可以对超(近)临界水中反应机理进行研究。本文综述了超(近)临界水中的原位反应观测技术,介绍了金刚石压腔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金刚石压腔和毛细管的应用范围,阐述了金刚石压腔和毛细管技术在原位观测和反应机理研究方面的应用。最后,展望了超(近)临界水原位反应技术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10年06期)
朱宪,姬文琦,田玲,马艳华,钱晶[6](2009)在《超(近)临界水氧化法降解炸药废水的工艺优化与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炸药工业排放废水中含TNT、RDX、HMX等多种剧毒物质,一般难以生物降解甚至不可生物降解,处理非常困难。并且炸药废水的COD很大,对水体污染严重。文中采用超(近)临界水氧化技术,对TNT,RDX和HMX模拟炸药废水进行正交实验及反应动力学研究,在降解TNT,RDX和HMX同时降低废水的COD值。得到最佳氧化降解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648K,反应时间5min,模拟炸药废水:氧化剂(H2O2)(体积比)=10:1,处理后废水的COD=38mg·L-1,COD降解率为98.65%。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573K、603K、623K、653K时的表观速度常数k分别为:0.01030、0.02069、0.03709和0.04699。TNT、RDX、HMX氧化反应的活化能、指前因子和平均反应级数分别为:61.31kJ·mol-1,4251,1.56。(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靳文竹[7](2009)在《对硝基苯酚废水的超(近)临界水氧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含对硝基苯酚废水毒性高,目前的处理方法普遍存在处理时间长,降解效率低,需进一步处理才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等问题。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废物处理技术,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拟在超(近)临界水条件下,研究处理对硝基苯酚废水的工艺条件,并探索对硝基苯酚的氧化降解路径。本文对含对硝基苯酚废水的超临界水氧化过程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实验表明反应温度、压力、停留时间、双氧水用量等因素对总有机碳(TOC)去除率均有影响,温度升高、压力增大、停留时间延长、双氧水用量增大均可以提高TOC去除率。实验确定了反应进行的适宜工艺条件为温度420℃,压力24MPa,停留时间大于23s,双氧水用量为计量倍数的2倍。在此条件下,处理后的废水达到了GB8978-1996允许的排放标准。本文将反应温度、压力降至水的临界点之下,在近临界水中进行对硝基苯酚废水的氧化降解反应。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各因素对TOC去除率影响的显着性顺序为反应温度>反应停留时间>双氧水用量>反应压力。通过研究确定了近临界水氧化法处理对硝基苯酚废水的适宜的工艺条件反应温度为320℃,反应压力为14MPa,停留时间大于72s,双氧水用量为计量倍数的4倍。在此条件下,处理后的废水达到了国家允许的排放标准。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对硝基苯酚氧化降解的主要路径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对硝基苯酚易生成苯酚,苯酚易解离出苯氧自由基,苯氧自由基的互变异构体邻位环己二烯基酮自由基较对苯醌更易发生开环反应。同时结合对硝基苯酚氧化降解主要中间产物的GC-MS结果检测,推测出主要的反应路径,为该过程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指导。(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9-06-01)
刘宁,崔洪友,姚德[8](2008)在《3,5,6-叁氯吡啶-2-醇钠在超(近)临界水中的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3,5,6-叁氯吡啶-2-醇钠(STCP)热稳定性的研究对于认识2,3,5,6-四氯吡啶(TCP)水解制取STCP过程和STCP废水的处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管式反应器中考察了温度、压力、停留时间和物料配比对STCP稳定性及其降解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低于280℃时,STCP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压力的增大和停留时间的延长,其稳定性降低.降解产物在525nm处出现的特征峰是STCP的异构体吡啶酮类化合物引起的.此外,在加压条件下研究了反应温度、压力、时间和原料配比对TCP水解的影响,其中反应温度是决定水解反应的关键因素,TCP与NaOH摩尔比为1:4时,140℃下反应3h,收率达95%以上,纯度为99%。(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单祥雷,程振民,袁佩青,方向晨[9](2007)在《超(近)临界水中无机盐的脱除》一文中研究指出无机盐在超(近)临界水中的溶解度极低,这为超临界水脱盐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溶液浓度与电导率的函数关系,在自制小型反应器中,考察了不同超(近)临界状态下NaCl溶液的盐析行为,同时分析了温度和压力对于脱盐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高温低压的反应条件有利于无机盐的脱除,当压力为23.1 MPa、温度为673 K时,得到的NaCl水溶液的质量分数为7.4×10-5;在水的临界点附近NaCl的溶解度变化极为剧烈,在23.1 MPa的压力下,从643 K升温到663 K,NaCl水溶液的浓度降低了30倍。(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5期)
马静,董秀芹,张敏华[10](2007)在《超(近)临界水溶剂特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从溶解度参数的角度考察水在不同条件下的溶剂特性。计算结果表明水的溶解度参数1与温度成反比,但当温度高及723.15 K时,变化趋于平缓;2与压力成正比,在临界点(647.45 k,22 MPa)附近对压力特别敏感;超临界水的溶解度参数与密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07年07期)
超近临界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加快了化石能源的消耗。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其储备已十分有限。因此,开发可再生和环境友好型新能源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要任务。生物质能源作为能源之一,由于原材料丰富、生产操作安全、能源形态多样等特点,近叁十年来受到国内外广泛的关注。生物质能源已发展至第叁代,其中藻类作为第叁代生物质能源的重要来源,具有生长周期短、脂质含量高、不占用耕地等优点,是目前新型生物质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相比传统的藻类转化方法(酶降解和热裂解),通过水热液化法转化藻类成生物油是一条方便快捷的路径,不需要对藻类进行前处理,且其液化获得的生物油品质较高,热值与汽油相当。但目前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提高藻类水热液化生物油的产率以及品质的提高,而藻类水热液化过程的反应基础研究方面仍有待于深入和拓展。为了从分子层面探索藻类的水热液化反应机理,本文根据微藻的主要组成成分(糖类、蛋白质、脂质),选取了一系列的模型化合物,研究其水热液化过程中主要产物的形成机理,以期为藻类水热液化的反应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近临界水中藻类模拟的反应研究。我们以藻类的组成多糖、蛋白质、脂质为模型,采用玉米淀粉、纤维素模拟多糖,大豆蛋白、乳清蛋白模拟蛋白质,以及花生油、蓖麻油模拟脂质为研究对象。首先将6种化合物分成玉米淀粉、大豆蛋白、花生油和纤维素、乳清蛋白、蓖麻油二组,通过对单一反应物在水热条件下的反应进行研究,考察了反应温度(300,350 ℃)和反应时间(0-90 min)对叁种模型反应过程的影响,然后逐步扩展到模拟二元/叁元反应物的混合物,以期得到一个较为全面的模拟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叁大化学组成影响藻类生物油产率的顺序为:脂质>蛋白质>糖类,蛋白质生物油中多为酰胺类物质,脂质生物油中主要是不饱和烃和羧酸,多糖类生物油主要含有芳香烃以及环状酮化合物,并提出了一个藻类生物油产率的理论公式。2.近临界水中蛋白质的液化反应研究。选取大豆蛋白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藻类重要组成--蛋白质在水热条件下的反应现象,考察了溶剂以及反应温度(200-350 ℃)和反应时间(0-60 min)对大豆蛋白水热反应过程的影响,并利用Matlab根据反应动力学方程拟合得到蛋白质水热液化反应的动力学参数(主要为反应速率常数,反应活化能)。结果表明,二氯甲烷作为溶剂时萃取生物油的效果最好,反应温度和时间对生物油和气体产率影响较大,而液相产物的产率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变化较为明显。对反应产物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利用数值拟合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蛋白质水热液化可能的反应机理,并根据Arrhenius方程计算出六步反应过程的活化能。3.超/近临界水中蛋白质的催化加氢液化反应研究。以大豆蛋白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藻类的重要组成--蛋白质在水热条件下加氢脱氮的反应,考察了反应温度(250-400 ℃)、反应时间(1-6 h)、催化剂种类和加载量以及氢气含量对大豆蛋白水热加氢液化反应所得加氢产物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Ru/C催化剂对大豆蛋白具有最佳的脱氮效果。无催化剂条件下,生物油的成分以脂肪酸、酰胺和含氮杂环等化合物为主,而通过Ru/C水热加氢液化后得到生物油中主要成分为单环芳烃和酚类物质。Ru/C水热加氢液化后所得生物油的热值比无催化剂的热值高16%,与无催化剂生物油相比具有较少的高沸点组分以及更多的低沸点组分,其含氮量只有无催化剂的45%。4.超/近临界水中吲哚的催化加氢脱氮反应研究以生物油中含氮产物之一--吲哚为考察对象,探讨了其在水热条件下加氢脱氮的反应现象,考察了反应温度(350-450 ℃)、反应时间(0-180 min)、催化剂种类和加载量以及氢气含量对吲哚水热加氢液化反应过程的影响,并利用Matlab根据反应动力学方程拟合得到吲哚在超/近临界水下反应的最优动力学参数(主要为反应速率常数和反应活化能),对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产物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450 ℃条件下,吲哚在Pd/γ-Al2O3催化作用下只需要90 mmin即可转化完全,其最终主要产物为乙苯和乙基环乙烷。根据最终主要产物,我们探讨了吲哚水热加氢液化可能的反应机理。鉴于Pd/γ-Al2O3在水热条件下出现重复使用率低等现象,我们也考察了催化剂在水热条件下失活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催化剂失活的原因是γ-Al2O3形成γ-A1OOH或者α-Al203,活性金属在水热条件下发生团聚以及流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近临界水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玲.几种纳米磁性材料的超(近)临界水热法制备、表征及磁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8
[2].骆立钢.超/近临界水中藻类生物质的反应模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3].刘波,孙昱东,韩忠祥.超/近临界水在重油加工中的应用综述[J].石化技术与应用.2012
[4].郑岚,陈开勋.超(近)临界水的研究和应用现状[J].石油化工.2012
[5].朱广用,朱宪,马艳华,万雪亮,樊琪.超(近)临界水中原位反应技术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10
[6].朱宪,姬文琦,田玲,马艳华,钱晶.超(近)临界水氧化法降解炸药废水的工艺优化与动力学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9
[7].靳文竹.对硝基苯酚废水的超(近)临界水氧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9
[8].刘宁,崔洪友,姚德.3,5,6-叁氯吡啶-2-醇钠在超(近)临界水中的稳定性[J].过程工程学报.2008
[9].单祥雷,程振民,袁佩青,方向晨.超(近)临界水中无机盐的脱除[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10].马静,董秀芹,张敏华.超(近)临界水溶剂特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