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文一致论文_孙大坤

导读:本文包含了言文一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白话文,语体,国语,清末,山田,明治,假名。

言文一致论文文献综述

孙大坤[1](2019)在《“言文一致”与共同体想象——试论1930年代台湾话文论争》一文中研究指出1930年代发生的台湾乡土文学暨台湾话文论争,彼时论争的论点业已成为当下相关语言文化论者的阐释资源,表面看是语言文字的论争,背后实则关联着政治想象的异同。本文试图在厘清当时论者论争焦点的前提下,引入大陆国语运动作为参照,指出作为核心主张的"言文一致"原则其实是一场历史的误会。语言文字的形态直接关联着政治共同体形态,20世纪前半期中国发生的语言文字变革,并未重复现代欧洲由帝国到民族国家的"普遍"经验。文本试图在这样的框架下再来回顾当时的有关台湾话文与白话的论争,进而理解其背后关联的共同体想象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9年01期)

林少阳,邱湘闽[2](2017)在《近代中国误读的“明治”与缺席的“江户”——汉字圈两场言文一致运动之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前言本文探究清末至民国初年的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语言层面上误读了明治日本言文一致运动(明治日本语境的白话文运动)。这种误读实际上与对江户的误读联系在一起。中国许多人对明治日本的误读,在于认为明治日本近代化成功的一大要因是言文一致政策的实施,亦即明治的言文一致运动普及了日本的教育,使识字率大幅提升。这不仅至今仍是中国对近代日本的常识,恐怕也是许多日本人的常识。本文则基于江户史等先行研究成果,(本文来源于《人文论丛》期刊2017年01期)

徐时仪[3](2017)在《科学理解“言文一致”》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白的融合互补清末民初文白的转型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涉及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价值观念的更新等诸多方面,不仅体现了“言语意义←→语言意义”和“口语←→书面语”整合相融的动态演变,而且也体现了不同文化和不同阶层的人们使(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报》期刊2017-02-16)

徐欣路[4](2016)在《谈语体规划和我国的言文一致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语体是一种由交际中说话人和受话人之社会关系驱动而选择的语言体式。一个语体库藏有缺失的语言社群会出现某些社会关系没有语言体式可选择的情形,这一情形如果对语言生活造成了严重制约,那么就应该为这些社会关系规划新的语言体式。我国的言文一致运动包括清末语体改良运动、民国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写话运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关系在其背后起到了关键的驱动作用。言文一致将是汉语长期遵守的原则,但典雅语体的缺失也是当代汉语语体规划应该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语言规划学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倪伟[5](2016)在《清末语言文字改革运动中的“言文一致”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受日本明治时期"言文一致"运动的影响,清末最后20年里掀起了一场语言文字改革运动。创制切音简字,倡导白话文,都以实现言文一致为目标。在这场运动中诞生的各种改革方案,虽引起了相当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并在不同程度上被付诸实践,却尚未获得充分的理论自觉。对语言的工具论理解割断了书写语言与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现代个人主体性之间的内在关联,这使得清末的拼音文字和白话文未能成功建立起一种被普遍使用且深刻介入再造民族文化和建构现代个人主体性之事业的书写语言,这一任务要等到五四的时代才告初步完成。(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汪文悦[6](2015)在《假名会与言文一致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近代日本的文化来说,发生于19世纪晚期直至20世纪中期的语言变革都是至关重要的。社会的变革和语言的变革相互作用,其变革力度和深度,都是前几个世纪所未有的。言文一致运动是日本明治维新以来,语言、文学的近代化,主张言文一致,即借由语言和文章的一致,使能自由并正确的表现思想、感情的文体改革运动。该运动发端于明治初期,经由二叶亭四迷、山田美妙、尾崎红叶等作家在各自的作品中尝试后,逐渐普及,演变成为现在的日本口语文,同时也是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因此,对言文一致内容的揭示和深入研究是研究日本近代国家和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步骤。谈及言文一致运动,必然会涉及“国字”改良问题,在《军人诏敕》发布的1882年,有叁个文字团体相继成立,第一个是“伊吕波会”,主张表音主义的师范教育;第二个是庆应义塾(现庆应大学)系列的“伊吕波文会”;第叁个则是以福羽美静为核心、诸多着名古典文献学家参与的“假名之友会”。这一派主张使用传统假名。这些团体于1883年,为了对抗罗马字会,联合起来,推举高崎正风等人为干事,成立了“假名会”。这一论战的实质是“欧化主义(罗马字)”与“国粹主义(假名)”的二元对立。但这二者的一致之处,皆主张讲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从“国字”中排出出去。日本近代的言文一致运动,其主旨就在于试图借助语言变革以驱除东方文明的广泛影响。可以说,语言民族主义构成了日本文化民族主义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古代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明是日本文化、日本文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在其中汉字所发挥的作用尤为显着。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汉字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传入日本的。公元10世纪,日本人借用汉字的字形与发音,创造出了平假名和片假名,从此开始了汉字和假名共用的历史。从假名会的角度重新审视言文一致运动,我们便可以发现,它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工具或文学形式上的革命,更是思维方式的革命。(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藤田梨那[7](2014)在《郭沫若新诗创作的历史意义——风景、内心世界的发现与言文一致的摸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序郭沫若的新诗登上中国现代文坛已将近一个世纪,以《女神》为代表的初期诗歌为中国现代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底。学界对《女神》的研究已有了相当的成果,五四精神、浪漫主义、讴歌自我、爱国主义等等,多方面的估价基本道尽它的现代意义。《女神》无疑是五四时期"浪漫一代"的代表作品,然而浪漫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自我意识如何产(本文来源于《励耘学刊(文学卷)》期刊2014年01期)

于鹏[8](2014)在《“言文一致”运动与现代日语文体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的"言文一致"运动始于1887年。当时,日本近代文学创始人之一的二叶亭四迷用「だ体」发表了小说《浮云》,开创了"言文一致"文体的新纪元。现代文体的建立使句尾表达形式如「です·ます」体、「だ」体、「である」体在现代日语文章中出现并得以巩固下来。本文将就"言文一致"运动的发生、发展以及日语句尾各文体表达的形成、演变进行综合考察。"言文一致"运动的兴起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末期的文章从标记上看有两种,即汉文和汉字假名混合文。上层人物、有教养有文化的人写汉文,但普遍使用的是(本文来源于《山花》期刊2014年08期)

白苏日古嘎[9](2014)在《“言文一致”与二叶亭四迷》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从没有文字到借用中国的汉字来表记,之后又创立了自己的文字,可以说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但是关于文字的争论一直持续着,很多人都主张日本的文字应寻找新的出路,其中不乏有主张废除汉字的志士。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书面语与口语有各自的发展轨道,很少有交集点。发展到明治维新时代,这种言和文的分离情况对日本的文学界给予了很大的冲击。因此,大家都投身于对汉字的减少使用以及创作自己的文体当中。而明治时期的言文一致运动恰恰是针对汉字改革的最有利的运动。很多作家开始重视“言文一致”,并且以此为目的开使了各自的创作。“言文一致”指日语中使口语和书面语一致的文体,因此文体的创作变得尤为重要。因此,二叶亭四迷创立「だ体」,山田美妙创立「ですます体」、尾崎红叶创立「である体」等等。其中二叶亭四迷是即受非议又受爱戴的一位焦点性人物。因为大家认同他的《浮云》是用言文一致体来写作的日本历史上的第一部小说的同时又对他创立「だ体」这一点持不同的观点。二叶亭四迷为了更好地体现“言文一致”,在自己的《浮云》与《平凡》当中创作了“和制汉字”,并且对文段的处理也做出了很大的改变,同时抛弃了过去难懂的语法现象,用简明扼要的表现形式来体现所要表述的内容。此举对推动日本的“言文一致”产生了极大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4-03-28)

陈迪强[10](2013)在《“言文一致”与方言小说——清末小说中的“方言”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与"言文一致"、"小说界革命"的思潮密切相联系,晚清对用方言写小说形成一个理论自觉,也出现一批方言小说,其中以吴语小说和京语小说最具代表,可谓别开生面。但小说中大量运用方言来模拟口语的逻辑与小说"开民智"要求的普及性,以及小说语言的艺术性形成矛盾。重视小说艺术性的小说家就提出"另为一种言语"和"另造一种通行文字"的观点,这种兼顾口语化、普泛性和艺术性的白话书面语革新,才符合"官话—国语"建构的路径,为小说语言的由俗变雅提供了可能,也修正了方言小说的弊端,但这一理论真正的实现则在五四时期。(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言文一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前言本文探究清末至民国初年的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语言层面上误读了明治日本言文一致运动(明治日本语境的白话文运动)。这种误读实际上与对江户的误读联系在一起。中国许多人对明治日本的误读,在于认为明治日本近代化成功的一大要因是言文一致政策的实施,亦即明治的言文一致运动普及了日本的教育,使识字率大幅提升。这不仅至今仍是中国对近代日本的常识,恐怕也是许多日本人的常识。本文则基于江户史等先行研究成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言文一致论文参考文献

[1].孙大坤.“言文一致”与共同体想象——试论1930年代台湾话文论争[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

[2].林少阳,邱湘闽.近代中国误读的“明治”与缺席的“江户”——汉字圈两场言文一致运动之关联[J].人文论丛.2017

[3].徐时仪.科学理解“言文一致”[N].社会科学报.2017

[4].徐欣路.谈语体规划和我国的言文一致运动[J].语言规划学研究.2016

[5].倪伟.清末语言文字改革运动中的“言文一致”论[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6].汪文悦.假名会与言文一致运动[D].湖南师范大学.2015

[7].藤田梨那.郭沫若新诗创作的历史意义——风景、内心世界的发现与言文一致的摸索[J].励耘学刊(文学卷).2014

[8].于鹏.“言文一致”运动与现代日语文体的形成[J].山花.2014

[9].白苏日古嘎.“言文一致”与二叶亭四迷[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10].陈迪强.“言文一致”与方言小说——清末小说中的“方言”问题[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论文知识图

片来源陈淳篆书题记文徵明篆书千字文弘治十八年1505人日二...关于汉字设计关系问题的研究,主要停留...是陈淳二十二岁宴集文徵明府上题文徵明...旺旺.

标签:;  ;  ;  ;  ;  ;  ;  

言文一致论文_孙大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