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碗藓论文_张雪,张瑜,刘俊华,李甲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立碗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胼胝,质体,程序性,基因组,幼苗,肉桂。

立碗藓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张瑜,刘俊华,李甲亮[1](2019)在《立碗藓水提液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苔藓植物对作物生长可能具有的潜在影响,以不同浓度立碗藓配子体水提液为处理液培养小麦种子,测定其发芽势、发芽率、生物量及幼苗长度和活力水平。结果表明:中低浓度的立碗藓水提液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较为显着的促进作用,以10 mg·mL~(-1)浓度对小麦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达到最强,种子发芽势、发芽率以及幼苗长度和生物量(包括鲜重、干重)等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所有处理浓度下的小麦幼苗活力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尤以10 mg·mL~(-1)浓度为最佳,该浓度培养下小麦幼苗活力水平达对照组幼苗活力2倍以上。综合分析显示,本研究中立碗藓水提液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表现出典型的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化感效应,但其具体作用机理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9年09期)

陈波[2](2019)在《小立碗藓胼胝质合酶6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立碗藓(Physcomitrella patens)隶属葫芦藓目(Funariales)葫芦藓科(Funariaceae)小立碗藓属,属于非维管束植物,是早期登陆的植物代表。小立碗藓被灰霉菌侵染后在细胞壁形成可抵御病原菌的乳突结构。胼胝质是形成乳突的主要成分,由胼胝质合酶合成。在小立碗藓基因组中,共有12个基因编码胼胝质合酶。通过小立碗藓转录组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得到胼胝质合酶PpCalS6基因在接种灰霉菌后的第二天植株中表达量显着增加。说明胼胝质可能参与了小立碗藓对灰霉菌的防御反应,其它研究报道,胼胝质也可能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本研究拟过反向遗传学方法研究PpCalS6的功能,从而证实胼胝质在小立碗藓中是否参与抵抗病原菌以及影响植株的长发育。本研究所得结果如下:1、本研究成功的构建了PpCalS6敲除植株。首先构建了PpCalS6-PTN182敲除载体,然后利用同源重组技术,通过PEG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将PpCalS6-PTN182转入到小立碗藓原生质体中。通过G418两次不同浓度筛选(25μg/mL,50μg/mL)及分子水平验证,成功的获得了PpCalS6敲除植株(PpCalS6-PTN182植株)。2、利用ELISA方法检测小立碗藓野生型(WT)和PpCalS6-PTN182植株在原丝体、配子托阶段胼胝质的含量,得出小立碗藓WT在原丝体(5.742μg/g)和配子托阶段(12.146μg/g)的胼胝质含量,均明显高于PpCalS6-PTN182植株的原丝体(3.799μg/g)和配子托阶段(8.556μg/g)的含量。说明了PpCalS6参与了小立碗藓中胼胝质的合成。3、灰霉菌接种小立碗藓WT和PpCalS6-PTN182植株后,在侵染第叁天,菌丝形成,表明两种基因型植株均被灰霉菌感染。观察比较得到PpCalS6-PTN182植株较WT的被感染程度明显。同时,两者体内胼胝质的含量随着侵染时间而增加。而在相同的侵染时间点,小立碗藓WT植株中的胼胝质含量均高于PpCalS6-PTN182植株中的胼胝质含量。由此推测在小立碗藓中胼胝质是一个保守的防卫反应机制。4、通过比较配子托结构,得到PpCalS6敲除型植株与野生型的表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通过显微镜观察小立碗藓WT和PpCalS6-PTN182两种形态的原生质体分裂情况,发现PpCalS6-PTN182的原生质体比WT的分裂时间晚。有报道:胼胝质与细胞板的形成有关,说明PpCalS6敲除植株分裂生长滞后可能与细胞分裂时不能形成正常细胞板有关,且在同一时间点,PpCalS6-PTN182比WT的分裂细胞数量以及出现的原丝体侧枝都少。另有研究表明:胼胝质参与调控细胞间生长素的运输,因此,推测PpCalS6敲除变异体不能形成正常配子托就可能与细胞间生长素的调控运输失常有关。(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5-30)

郝博威,张永艳,韩旭,李鑫,王宁宁[3](2018)在《小立碗藓ACL1的晶体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乙烯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成酶(ACS)是高等植物乙烯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和主要调节位点.然而低等陆生植物小立碗藓基因组编码的ACS同源蛋白PpACL1却被发现不具有ACS活性,而是具有β-C-S裂解酶活性.为了探究PpACL1与高等植物ACS酶活性差异的成因,采用结构生物学方法来进行研究.对小立碗藓PpACL1蛋白进行了表达、纯化和结晶,得到了大且棱角分明的块状PpACL1晶体,然而该晶体的X射线衍射分辨率却仅有0.7 nm左右.为得到可用于结构解析的PpACL1晶体,进行了添加剂的筛选以及PpACL1晶体的防冻处理等优化工作,使晶体衍射质量得到了显着提高,最终收集得到了最高分辨率达0.32 nm的PpACL1晶体衍射数据,初步具备了结构解析的条件.(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谭雅芹[4](2018)在《灰霉菌胁迫下小立碗藓肉桂醇脱氢酶1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立碗藓属于非维管束植物,与高等植物相比,没有真正的根和叶,只有假根和拟叶,并且没有能够疏导物质的维管系统。木质素主要存在于维管束植物中,是植物抵御外界环境的重要成分之一。肉桂醇脱氢酶(Cinnamyl-alcohol dehydrogenase,CAD)是木质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对合成木质素单体的最后一步反应具有催化作用,将叁种肉桂醛还原生成相应的叁种肉桂醇。作为非维管束植物小立碗藓是否合成木质素一直存在争议,本实验室前期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析灰霉菌胁迫下小立碗藓是否生成木质素,结果表明灰霉菌胁迫下小立碗藓可能合成了类木质素。通过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小立碗藓在灰霉菌胁迫下类木质素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CAD1呈现了差异表达。目前关于CAD在其他植物中的功能研究已有报道,但是关于CAD在小立碗藓受生物胁迫下所行使的功能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反向遗传学技术进一步研究小立碗藓在灰霉菌胁迫下CAD1的功能,旨在揭示生物胁迫下小立碗藓机体相关基因的应答机制,为登陆早期的陆生植物的抗病机理和进化历程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研究的初步成果如下:1、在崩溃酶工作浓度为1%、30 min处理条件下,得到的原生质体活性高且数量多,对原生质体进行再生,再生率达到了90%以上。在PEG工作浓度为20%时,获得了稳定的遗传转化株。通过以上条件的优化,为本实验室建立了一套PEG介导原生质体转化体系,为后续基因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成功构建了CAD1-PTFH15.3超表达载体和CAD1-GFP-PTN182敲除载体,利用同源重组的原理,用PEG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将载体转化到小立碗藓原生质体中。通过抗性筛选和分子水平上的鉴定,分别获得了敲除载体和超表达载体的转化株。3、用灰霉菌侵染野生型和转化型植株,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灰霉菌的感染行为和菌丝形成率。结果显示:野生型和敲除转化株菌丝形成率分别达到了65.5%和65.9%,超表达转化株菌丝形成率达到了49.3%。超表达转化株的菌丝形成率低于野生型植株,说明CAD1在灰霉菌胁迫下可能通过合成类木质素参与了防御反应。野生型和敲除型转化株菌丝形成率相近,可能是因为CAD的其它同源基因参与了功能补偿。(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0)

朱彦满[5](2018)在《农杆菌介导的人血清白蛋白基因在小立碗藓中的转化及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血清白蛋白(HSA)是人血浆中的蛋白质,其非糖基化的单链多肽包含585个氨基酸,分子量为66kD。在临床上HSA可用于治疗休克与烧伤,用于补充因手术、意外事故或大出血所致的血液丢失,也可以作为血浆增容剂。在临床和生物技术中具有重要作用,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单纯靠人血液提取HSA是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而且人血来源容易导致各种污染以及疾病的传播。为摆脱血浆来源有限的产能限制以及解决利用血浆来源的市售HSA存在传染病毒等的风险,利用植物生产抗体等药用蛋白或治疗性蛋白是植物生物反应器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小立碗藓(Physcomitrella patens)在生物技术中用作重组治疗性蛋白质和具有商业价值的天然产物的异源表达宿主具有很大的优势。因其生活史周期短,易于培养,转基因植株易于分析。而且,小立碗藓是陆生植物中基因重组率最高的植物,有“绿色酵母”之称。其核基因组易于与有同源片段的外源DNA发生高频率的同源重组,小立碗藓以单倍体的形式克隆生长使得其遗传变异水平相对较低。这些优势有利于遗传转化及基因操作后的筛选。小立碗藓全基因组测序已完成,这使得其生物信息学研究及功能基因组对比可以进行。所以选取小立碗藓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重组HSA(rHSA)。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外源基因转入小立碗藓的实例在国内外还没有被报道。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将pYB1906载体进行改造,利用PTDS基因合成方法人工合成了rHSA基因并连接入pYB1906载体构建了新的植物载体pYB2924,该载体在HSA基因的5’端引入了小立碗藓MTH1蛋白分泌信号肽序列,便于实现在小立碗藓中的分泌表达。2、利用农杆菌介导小立碗藓转化体系,通过农杆菌侵染原生质体的方法将pYB2924基因导入小立碗藓中,得到了具有潮霉素(HYG)抗性的阳性小立碗藓转化植株。并且成功培养出能够分泌rHSA的稳定转化株,建立了成熟的农杆菌介导体系。3、将筛选出的阳性转基因植株经过PCR扩增以及RT-PCR检测证实pYB2924基因已整合入小立碗藓的基因组并在转录水平得到了表达,利用SDS-PAGE蛋白电泳证实了该蛋白的表达,最后用ELISA检测证明在小立碗藓中分泌出了rHSA,根据ELISA测定结果,其表达量为27mg/L。(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陈益红,刘永刚,王春梅[6](2019)在《小立碗藓萜类物质的合成酶基因分析及其UPLC-QTOF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基因组信息和KEGG数据库分析小立碗藓基因组中合成萜类物质的基因,比较小立碗藓与酵母和拟南芥合成萜类物质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同时利用UPLC-QTOF分析小立碗藓中物质组成,来分析小立碗藓基因组中萜类物质合成的基因及小立碗藓中存在的萜类物质。与酵母相比,小立碗藓两条萜类次生代谢途径完整,途径中的基因及氨基酸丰富性更高,提示可以合成更丰富的前体物质如FPP,GPP等;小立碗藓与拟南芥的序列相似性较高,萜类背景简单。UPLC-QTOF分析检测到小立碗藓中次生代谢物质主要是芳香族化合物及各类生物碱,一种萜类物质ent-16beta-Methoxy-19-kauranoic acid。小立碗藓中本身具有合成萜类前体物质和二萜的基因,检测到少量萜类物质,适合作为萜类活性物质异源合成的底盘细胞。(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9年07期)

沙毕热木·斯热义力,张龙锋,美丽排提·玉素甫,阿提古丽·毛拉,买买提明·苏来曼[7](2018)在《新疆葫芦藓科立碗藓属一新记录种——球蒴立碗藓》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报道了葫芦藓科(Funariaceae)立碗藓属一新疆新记录种—立碗藓[Physcomitrium sphaericum(Ludw.)Fürnr.].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植株体、叶片、茎、孢蒴、孢子等重要结构进行拍照,并对其特征进行描述.(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谭雅芹,闫慧清,姜山[8](2017)在《小立碗藓GFP-CAD1-PNT182融合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利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的表达情况优化聚乙二醇(PEG)介导的小立碗藓原生质体的转化体系及检测CAD1基因在细胞中的定位,构建小立碗藓GFP-CAD1-PTN182融合基因表达载体。【方法】用高保真酶获得GFP基因,通过双酶切GFP基因和CAD1-PTN182表达载体,将两片段洗脱回收,然后用T4-DNA连接酶将酶切产物在16℃条件下过夜连接。将连接产物转化到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中,通过凝胶成像电泳的方法,挑选阳性克隆进行验证,并经过酶切验证和测序。【结果】序列对比相似度达100%,表明GFP-CAD1-PTN182融合基因表达载体构建成功。【结论】该载体的成功构建,为PEG介导小立碗藓原生质体转化体系的优化提供了便捷的检测手段,同时为进一步研究CAD1基因在细胞中的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王爱民,叶雯青,高运通,侯梦颖,戴冉[9](2017)在《小立碗藓PpAGO7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获得了小立碗藓AGO7蛋白编码基因PpAGO7,对PpAGO7基因序列特征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Real-time PCR方法分析PpAGO7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为揭示小立碗藓中PpAGO7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PpAGO7基因的全长cNDA为3 583bp,其中开放阅读框3 363bp,编码1 120个氨基酸,分子量123.38kD,等电点9.26,含有AGO蛋白典型的PAZ和PIWI结构域;PpAGO7基因在小立碗藓整个生活周期都有表达,且在茎叶体生长时期表达水平较高,但在原丝体时期表达水平较低。研究结果推测PpAGO7基因可能在茎叶体拟叶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杨思思,闫慧清,姜山[10](2017)在《病原菌引起小立碗藓防卫反应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外界不同类型胁迫的适应和抵抗能力,如对病原菌的防卫反应。苔藓类植物是陆生植物早期登陆的代表,其中的小立碗藓单倍体的配子体时期在其生活史中占主导地位,并且具有较高的同源重组率,其基因组核酸序列测定已完成,这便于研究在病原菌胁迫下防卫相关基因的功能,因此小立碗藓是植物基因功能研究的理想试验材料。现概述了病原菌如何侵入到植物中和被病原菌感染后小立碗藓的防卫反应。这些防卫反应包括细胞壁的加厚、过氧化物质的产生、细胞程序性死亡、防御相关基因的活化以及与防御相关的次生代谢物和激素的合成等。通过了解小立碗藓植株与病原菌之间的互作关系,确定小立碗藓防卫机制及陆生植物在登陆早期的抗病机理。(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7年10期)

立碗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立碗藓(Physcomitrella patens)隶属葫芦藓目(Funariales)葫芦藓科(Funariaceae)小立碗藓属,属于非维管束植物,是早期登陆的植物代表。小立碗藓被灰霉菌侵染后在细胞壁形成可抵御病原菌的乳突结构。胼胝质是形成乳突的主要成分,由胼胝质合酶合成。在小立碗藓基因组中,共有12个基因编码胼胝质合酶。通过小立碗藓转录组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得到胼胝质合酶PpCalS6基因在接种灰霉菌后的第二天植株中表达量显着增加。说明胼胝质可能参与了小立碗藓对灰霉菌的防御反应,其它研究报道,胼胝质也可能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本研究拟过反向遗传学方法研究PpCalS6的功能,从而证实胼胝质在小立碗藓中是否参与抵抗病原菌以及影响植株的长发育。本研究所得结果如下:1、本研究成功的构建了PpCalS6敲除植株。首先构建了PpCalS6-PTN182敲除载体,然后利用同源重组技术,通过PEG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将PpCalS6-PTN182转入到小立碗藓原生质体中。通过G418两次不同浓度筛选(25μg/mL,50μg/mL)及分子水平验证,成功的获得了PpCalS6敲除植株(PpCalS6-PTN182植株)。2、利用ELISA方法检测小立碗藓野生型(WT)和PpCalS6-PTN182植株在原丝体、配子托阶段胼胝质的含量,得出小立碗藓WT在原丝体(5.742μg/g)和配子托阶段(12.146μg/g)的胼胝质含量,均明显高于PpCalS6-PTN182植株的原丝体(3.799μg/g)和配子托阶段(8.556μg/g)的含量。说明了PpCalS6参与了小立碗藓中胼胝质的合成。3、灰霉菌接种小立碗藓WT和PpCalS6-PTN182植株后,在侵染第叁天,菌丝形成,表明两种基因型植株均被灰霉菌感染。观察比较得到PpCalS6-PTN182植株较WT的被感染程度明显。同时,两者体内胼胝质的含量随着侵染时间而增加。而在相同的侵染时间点,小立碗藓WT植株中的胼胝质含量均高于PpCalS6-PTN182植株中的胼胝质含量。由此推测在小立碗藓中胼胝质是一个保守的防卫反应机制。4、通过比较配子托结构,得到PpCalS6敲除型植株与野生型的表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通过显微镜观察小立碗藓WT和PpCalS6-PTN182两种形态的原生质体分裂情况,发现PpCalS6-PTN182的原生质体比WT的分裂时间晚。有报道:胼胝质与细胞板的形成有关,说明PpCalS6敲除植株分裂生长滞后可能与细胞分裂时不能形成正常细胞板有关,且在同一时间点,PpCalS6-PTN182比WT的分裂细胞数量以及出现的原丝体侧枝都少。另有研究表明:胼胝质参与调控细胞间生长素的运输,因此,推测PpCalS6敲除变异体不能形成正常配子托就可能与细胞间生长素的调控运输失常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立碗藓论文参考文献

[1].张雪,张瑜,刘俊华,李甲亮.立碗藓水提液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种子.2019

[2].陈波.小立碗藓胼胝质合酶6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

[3].郝博威,张永艳,韩旭,李鑫,王宁宁.小立碗藓ACL1的晶体制备[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谭雅芹.灰霉菌胁迫下小立碗藓肉桂醇脱氢酶1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

[5].朱彦满.农杆菌介导的人血清白蛋白基因在小立碗藓中的转化及表达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6].陈益红,刘永刚,王春梅.小立碗藓萜类物质的合成酶基因分析及其UPLC-QTOF检测[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

[7].沙毕热木·斯热义力,张龙锋,美丽排提·玉素甫,阿提古丽·毛拉,买买提明·苏来曼.新疆葫芦藓科立碗藓属一新记录种——球蒴立碗藓[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谭雅芹,闫慧清,姜山.小立碗藓GFP-CAD1-PNT182融合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J].西南农业学报.2017

[9].王爱民,叶雯青,高运通,侯梦颖,戴冉.小立碗藓PpAGO7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7

[10].杨思思,闫慧清,姜山.病原菌引起小立碗藓防卫反应的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17

论文知识图

小立碗藓接种灰霉菌后的外观变化9.细胞自噬在小立碗藓原生质体中...小立碗藓植物microRNA结合靶位...8.雷帕霉素对小立碗藓干旱的影响...小立碗藓WT和PpCalS6-PTN182植株...灰霉菌在小立碗藓中的感染行为

标签:;  ;  ;  ;  ;  ;  ;  

立碗藓论文_张雪,张瑜,刘俊华,李甲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