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有毒物质论文-毛佳迪,马维宇,吴军莲,王玲玲,于南洋

持久性有毒物质论文-毛佳迪,马维宇,吴军莲,王玲玲,于南洋

导读:本文包含了持久性有毒物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废线路板,回收处理,持久性有毒物质,环境释放特征

持久性有毒物质论文文献综述

毛佳迪,马维宇,吴军莲,王玲玲,于南洋[1](2019)在《废线路板处理工艺中持久性有毒物质环境释放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江苏省某示范企业为例,对废线路板退锡和粉碎2个处理阶段的有组织、无组织废气以及废线路板处理余物中的持久性有毒物质(PTS)进行检测,并对其环境释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退锡阶段无组织废气中氯代二恶英类物质的浓度显着高于有组织废气,粉碎阶段有机和无机PTS浓度均高于退锡阶段,无机PTS的环境释放主要为悬浮颗粒物中的Pb、Cd、Cr及其化合物。通过PTS物质流分析可知,无机PTS释放质量分数(0. 0%~22. 0%)高于有机PTS释放质量分数(0. 0%~1. 0%),在金属和非金属粉末中含有大量的有机PTS。提出,采用自动化设施,减少工人的车间工作时间,降低其职业暴露风险,并关注废线路板处理余物的后续使用与处理。(本文来源于《环境监控与预警》期刊2019年03期)

[2](2019)在《第四届持久性、生物蓄积性、有毒物质国际研讨会》一文中研究指出会议地点:深圳会议时间:2019年6月22-23日会议介绍:持久性、生物累积和有毒物质(PBTs),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一类持久性、生物累积和有毒的污染物,具有远距离迁移的倾向。由于其对人类的急性、慢性和内分泌干扰毒性,以及对环境的长期影响,PBTs目前正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因此,举办第四届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有毒物质国际研讨会,为科学家提出新的方法和新想法提供一个重要的跨学科论坛。研讨会将为国际专家提供一个论坛,交流有关其研究领域的最新知识。(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姜潮[3](2018)在《别忘了避开持久性有毒物质》一文中研究指出说起中毒,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当前人们能够接触到的化学物质多达10万余种,这些化学物质构成了我们周围的环境,也往往给人群带来无形的伤害。资料显示,每年地球总人口的1%会受到毒物的侵害。这其中,持久性有毒物质是一类毒性很强、在环境中难降解、可远距离传输,并随食物链在动物和人体中蓄积,具有内分泌干扰特性的污染物,而位于生物链顶端的人类,则把这些毒性放大到了数万倍。持久性有毒物质并不陌生(本文来源于《家庭医药.快乐养生》期刊2018年07期)

姜潮,衣晓峰,郭瑞芳[4](2018)在《生活中避开持久性有毒物质》一文中研究指出说起中毒,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当前人们能够接触到的化学物质多达10万余种,这些化学物质构成了我们周围的环境,也往往给人群带来无形的伤害。资料显示,每年地球总人口的1%会受到毒物的侵害。这其中,持久性有毒物质是一类毒性很强、在环境中难降解、可远距离传(本文来源于《健康报》期刊2018-04-13)

田斌[5](2018)在《不同类型生物炭对沉积物中持久性有毒物质生态毒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生物炭(Biochar)对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而使其成为水土环境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环境介质的复杂性,在判断生物炭对环境污染的修复效力时仅依据污染物生物有效性的变化往往是不够的,必须同时结合生物效应进行综合评判。目前,鲜有研究涉及到生物炭自身及生物炭与污染物相互作用后的潜在生态毒性风险。为评价不同类型生物炭自身的生态毒性风险及其对沉积物中典型持久性有毒物质生态毒性的影响,以底栖动物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为测试生物,以活性污泥生物炭(ASB)和玉米秸秆生物炭(CSB)为研究对象,采用28 d沉积物慢性生物测试研究了在Cd或BDE-47加标沉积物中添加不同颗粒大小和不同用量生物炭对Cd或BDE-47生态毒性的影响。本研究对于理解生物炭修复污染沉积物的效力及其潜在生态风险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并为生物炭环境应用规范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ASB单独加标沉积物暴露后铜锈环棱螺内脏团出现Cd积累,且积累的量与ASB的添加比例有关,而与颗粒大小无关,但均没有引起肝胰脏细胞的DNA损伤和氧化胁迫,CSB单独加标沉积物暴露后铜锈环棱螺体内没有出现Cd积累,肝胰脏细胞也没有出现DNA损伤和氧化胁迫,以上结果说明,ASB具有较低的生态毒性风险,而CSB不具有生态毒性风险。对于Cd而言,1%40#ASB不能降低Cd的毒性,4%和7%40#ASB可以显着降低Cd的毒性,但继续增加ASB的添加比例不能进一步降低Cd的毒性。添加100#ASB均能显着降低Cd的毒性,继续增加ASB的添加比例也不能进一步降低Cd的毒性,但与粗颗粒相比,细颗粒的影响幅度更大。CSB降低Cd毒性的效果比ASB略好。暴露28d后,ASB和CSB均不能完全消除Cd的毒性。对于BDE-47而言,1%ASB不能降低BDE-47的毒性。4%和7%ASB能降低BDE-47的毒性,而继续增加ASB的添加量不能进一步降低BDE-47的毒性。不同添加比例的100#CSB均可以显着降低BDE-47的毒性,较高水平(4%和7%)的100#CSB的效果更为显着。暴露28d后,ASB和CSB均不能完全消除BDE-47的毒性。对比添加生物炭后Cd或BDE-47的生物积累变化规律可以看出,较高添加比例的ASB和CSB通过减少Cd或BDE-47的生物积累,从而降低了Cd或BDE-47对肝胰脏细胞的胁迫,导致Cd或BDE-47的毒性下降,但继续增加ASB或CSB的添加比例对Cd或BDE-47的毒性影响不大。从两种生物炭的潜在生态毒性风险、对降低沉积物中Cd与BDE-47毒性效果、以及制备成本综合考虑,估计ASB和CSB用于污染沉积物修复的合适添加量分别为4~5%和7~8%,以细颗粒为宜。(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期刊2018-04-10)

牛丽丽[6](2015)在《我国农田土壤和周边树皮中持久性有毒物质的残留特征及健康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持久性有毒物质(Persistent Toxic Substances, PTSs)是一类在环境中普遍存在但难以降解、可远距离迁移、具有很强的生物和生态毒性、并能随食物链在动物和人体中不断富集放大的物质。其中有机氯农药六六六(Hexachlorocyclohexanes, HCHs)、滴滴涕(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s, DDTs)、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 esters, PAEs)和重金属元素是典型的PTSs。随着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快速发展,这些物质的生产和使用量十分巨大。虽然有机氯农药已经禁用了叁十多年,但由于其较强的持久性,仍能在各种环境介质中检出,并对生态系统和人体造成一定危害;PAEs和重金属是农业活动中常见的污染物,至今仍在不断地输入到农田环境中。因此,对于此类污染物在环境中残留及归趋的研究以及健康风险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然而,迄今为止,对于这些污染物在我国全国大范围内的土壤及大气中的残留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研究十分有限,特别是针对具有手性的有机氯农药在对映体层面上研究十分稀少。另外,利用树皮作为污染物的大气被动采样器研究大气污染状况在我国开展的也不多。因此,在本论文的研究中,我们进行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农田表层土壤及周边树皮的采样,分析了土壤中HCHs、DDTs、PAEs和金属元素的含量以及树皮中HCHs和DDTs的浓度水平,阐明了它们在我国农田土壤和周边大气中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揭示了这些污染物的来源,并评估了人体暴露的健康风险;同时,对具有手性的a-HCH和o, p'-DDT进行了对映体特征分析。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我国农田土壤中a-HCH、β-HCH、γ-HCH和HCHs总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190、1.31、0.236和1.74ng/g,其残留主要来源于历史上工业六六六的使用。高浓度的HCHs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部和南部地区。相对于β-HCH异构体来说,α-HCH和y-HCH更容易富集在HCHs总浓度低、温度低、海拔高以及降水量少的地区。对映体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大部分农田土壤中,(-)-α-HCH更容易优先降解。另外,我们评估了土壤中HCHs通过多种途径暴露于人体产生的健康风险。总体上,非致癌性风险的平均危害指数均小于1,表明我国农田土壤中HCHs不会对人体产生非致癌性风险;致癌性风险值小于1×10-4,说明农田土壤中HCHs对人体的致癌性风险处于低或非常低的水平。(2) 我国农田周边树皮中α-HCH,β-HCH, γ-HCH,δ-HCH和HCHs总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16、2.51、1.67、0.368和5.71 ng/g,它们主要是由于历史上工业六六六和林丹的使用随大气迁移造成的残留。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树皮中HCHs残留最高的地区。树皮中HCHs总浓度不仅与年平均降水量和温度呈显着负相关,并且由于树皮能够同时富集气态和颗粒态的污染物,因此其还与大气中PMI0和PM2.5的浓度呈正相关。在对映体分析中,(+)-α-HCH会在大多数树皮样品中优先富集,且a-HCH的对映体比值与a-HCH的浓度及采样点的海拔正相关。(3) 我国农田土壤中DDTs总浓度的平均值为8.06 ng/g, o, p'-DDE、p, p'-DDE、o, p'-DDD、p, p'-DDD、o, p'-DDT和p,p'-DDT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137、3.29、0.242、0.469、0.711和3.21 ng/g,主要来源为历史上工业DDTs的使用,但也有部分属于叁氯杀螨醇和DDTs的新来源。DDTs在我国东部地区农田土壤中的浓度高于西部地区,其残留特征受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与2011年本课题组的研究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经过两年的时间,DDTs在我国农田表层土壤中的平均浓度及残留总量均略有下降,土壤有机质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映体特征分析表明,在我国大多数农田土壤中,(-)-o,p'-DDT相对于(+)-o, p'-DDT会优先进行富集,并且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o,p'-DDT的对映体偏差也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在我国,除了2.46%的农田土壤样品中DDTs的含量对人体具有非致癌性风险,以及1.64%土壤样品具有致癌性风险外,其余样品中DDTs暴露于人体的浓度水平相对安全。(4) DDTs在我国农田周边树皮中的平均值为5.61 ng/g, o, p'-DDE、p, p'-DDE, o, p'-DDD,p, p'-DDD、o, p'-DDT和p, p'-DDT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558、1.56、0.375、0.298、1.22和1.60 ng/g,主要来源为历史上工业DDTs的使用,但也部分受叁氯杀螨醇和DDTs新来源的影响。与土壤中DDTs的分布趋势相似,树皮中DDTs在我国的东部地区的浓度高于西部地区,其中我国京津冀地区DDTs的浓度最高。大气中PM2.5的浓度及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是影响DDTs在大气中再次分布的重要因素。具有手性的o, p'-DDT在树皮中的对映体选择性特征主要受土壤挥发影响,大部分树皮中(-)-o, p'-DDT会选择性富集而(+)-o,p'-DDT则会优先被降解。(5) 利用树皮/大气分配模型预测了我国农田大气中DDTs的浓度,平均值为860pg/m3,污染集中在我国的东南部地区。我国大气中DDTs通过呼吸途径对人体产生的致癌性风险全部低于最低风险值,即不会对人体产生健康风险。土气交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农田中DDTs及其代谢产物的逸度分数值小于0.3,说明我国农田中DDTs仍处于从大气向土壤沉降的过程中,并且数据表明,这个过程主要受环境温度和降水量的影响。(6) 我国农田土壤中15种PAEs的总浓度在75.0-6369 μg/kg范围内,污染主要集中在我国的福建、广东和新疆叁省。在这些化合物中,DEHP(Bis(2-Ethylhexyl) phthalate)含量最高,平均含量占到了总PAEs的71.5%。我国农田土壤中PAEs的主要来源为农用膜的使用,其次为土壤增肥农业活动的影响。在健康风险评价中,所有土壤样品中PAEs对人体的非致癌性风险指数均小于1,致癌性风险水平小于1×10-4,说明对人体没有危害或危害较小。(7) 我国农田土壤中Pb、Cd、Zn和Cu的浓度分别在10.1-184.2、0.082-1.31、20.2-321.9和8.2-515.9 mg/kg范围内,全国平均水平高于我国土壤背景值。Cr、Sb、Ni、Co、Mn、Ca和Mg的浓度分别在27.5-111.1、0.564-3.54、3.14-94.4、0.715-31.3、40-1681、1289-132904和712-22626 mg/kg的范围内。Pb、Cd、Cr, Zn、Cu和Ni在农田土壤中的分布趋势相同,其来源与为土壤增肥的农业活动相关。在这些金属元素中,Cd的污染指数具有最高值5.28。我国农田土壤中所有金属的平均危害商均小于1,表明我国农田土壤中的金属元素在全国平均水平上对人体没有非致癌性风险。(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4-01)

张海平,滕俊伟,姜月,尹秋晓[7](2014)在《上海市高架道路径流持久性有毒物质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上海市高架道路17场降雨径流进行收集监测,分析了降雨径流中10种重金属和16种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结果表明:上海市高架道路径流中10种重金属As,Se,Zn,Pb,Ni,Fe,Mn,Cr,Cu和Al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50~51.80,0~20.80,13.67~445.80,0~44.20,0~15.80,39.58~264.20,0~253.00,0~8.20,0~124.20,159.83~536.40μg/L.其中,Se,Pb,Mn和Al浓度值超过了其对应的基准连续浓度,而Zn和Cu则超过了其所对应的基准最大浓度.径流中多环芳烃浓度值范围为37.25~114.57ng/L,均低于对应的基准连续浓度.Zn,Cu和PAHs表现出明显的初期冲刷效应.运用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对径流水质进行评价,发现8场降雨径流样品水质生物毒性极强,4场生物毒性较强,3场生物毒性一般,仅有2场生物毒性较弱.因此,城市高架道路径流对水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需对其进行净化处理.(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期刊2014年02期)

侯德坤[8](2014)在《内蒙古西部地区持久性有毒物质的分布特征及生态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在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产生了大量的成分复杂的污染物质,一些具有持久性和生物毒性的痕量污染物对环境形成了潜在的危害。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质(Persistent Toxic Substance, PTS)是指能在环境中长期残留,很难通过生物或化学作用降解,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和内分泌干扰的特性,并能通过食物链进行累积和生物放大,对人体和生物产生很强生物和生态毒性的一类物质。PTS可通过大气干湿沉降、地表径流、废水排放、农田退水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在大气-水体-土壤/沉积物中迁移、富集,最后造成各种环境介质的污染。有机氯农药(OCPs).多环芳烃(PAHs)及多氯联苯(PCBs)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几类典型持久性有毒物质,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监测和分析这叁类PTS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赋存水平,预测PTS的污染趋势,对其来源进行解析并评估它们潜在的生态风险,可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及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提供基础数据。本文选取内蒙古中部城市呼和浩特市和西部地区的乌梁素海作为主要的研究区域,对乌梁素海湖泊生态系统中水、沉积物、优势种植物及土着鱼类和呼和浩特市城市公园典型介质、农田土壤中的OCPs. PCBs和PAHs及部分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基于各类PTS的物化性质和使用历史,分析了区域分布特征,并对来源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最后对目标PTS的风险进行了评估,定量判识目标PTS在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介质中对环境的生态风险。本文主要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适用于环境水样中多种痕量六氯苯、林丹及硫丹的富集分析方法,在优化的萃取条件下,目标物的回收率达到97.3%~101.7%,线性范围为1.0-1000μg/L,检测限为0.39~2.441μg/L,最后将此方法运用到乌梁素海水样的检测之中;基于design-expert软件的设计,优化了加速溶剂萃取-气质联用(ASE-GC/MS)测定松针中16种OCPs的方法;在最佳条件下,方法的加标回收率达到82.6%-109.3%,检测限在0.3-2.8μg/L,满足痕量分析的要求。2.通过对乌梁素海湖泊生态系统中水体、沉积物、优势种植物及鱼体OCPs、 PCBs和PAHs的研究表明,上覆水体中OCPs浓度在1.30-5.89ng/L,主要来自大气干湿沉降和气水交换;PCBs均值为1.96ng/L,各氯代苯以4C1>5C1>6C1>3C1>7C1,上覆水体中PCB含量呈逐年降低趋势;PAHs含量季节变化较大,总体上夏季>冬季,水体中PAHs浓度分布受盐度影响;表层沉积物中OCPs含量在1.79~6.59ng/g,与内蒙古的岱海和呼伦湖相比,乌梁素海中OCPs含量处在较低的水平上;表层沉积物中DDTs以好氧降解为主,HCHs来源主要是农业使用的残留;PCB组分在沉积物中差异较大,低氯代联苯含量高;表层沉积物中PAHs以低环PAHs为主,木材、秸秆的燃烧可能是其主要来源,低环PAHs的潜在生态风险应引起注意;3类水生植物中OCPs和PCBs均有检出,且在总量上有芦苇>穗花狐尾藻>龙须眼子菜,不同芦苇组织中表现为根>叶>茎>穗,PAHs的含量分布则呈现为穗花狐尾藻>芦苇>龙须眼子菜,不同芦苇器官表现为叶>根>茎>穗。鱼体中OCPs广泛存在,主要以p,p'-DDD和a-HCH为主,在鱼体内的分配表现为内脏>鱼鳃>鱼皮>鱼肉;PCBs以4C1和5C1代苯为主。3.对呼和浩特市城市公园中松针、土壤、降尘叁种环境介质中OCPs含量的研究表明,较高的DDTs浓度在土壤和降尘中被检测到,叁种介质中OCPs含量随季节变明星,表现为冬季大于夏季,两个季节浓度在统计学上的差异表明叁种介质OCPs来源主要为颗粒沉降;利用不同PAHs组分的比值对呼和浩特城市公园中叁种介质PAHs的来源进行了解析,城市交通、燃煤排放及化石燃料的高温燃烧等可能是呼和浩特公园介质的主要来源。4.对呼和浩特市郊区农田中OCPs及重金属(Cu, Pb,Zn、Cr)的研究表明,不同土壤类型、不同耕作类型对OCPs和重金属的含量影响均较大,重金属的含量还受到土壤pH、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及气候的影响;地累积指数评价指出铅和铜的污染已超过中度污染,应引起注意。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显示呼和浩特西南地区农田土壤生态风险较高。(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4-05-20)

苏禹龙[9](2014)在《四平条子河典型持久性有毒物质的污染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持久性有毒物质是一类具有很强生物毒性与生态毒性,在环境中难以降解,能通过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断积累、富集和放大的痕量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类污染物属环境中典型的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持久性有毒物质可以在地球空间的固、气、液进行循环并通过长距离大尺度的迁移进入水环境。进入水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毒物质可直接通过上覆水作用于生物体,也可在水体物化与生物作用下在上覆水-间隙水-沉积物之间迁移转化,对水环境质量造成持久性影响,从而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安全。持久性有毒物质的自然修复难度大,人工措施去除成本高且方法还不够成熟,因此,环境中存在的持久性有毒物质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污染物的源解析研究是从大气颗粒物的研究发展起来的,现已发展的较为成熟,但关于水环境中污染物源解析的研究开展较少。从污染物类型来看,PAHs因其种类比较多、来源比较复杂,在污染物源解析研究方面受到了比较高的重视。同时,OCPs、重金属以及COD等其他污染物和污染指标也有所报道。从研究方法来看,既有只适用于某类特殊污染物的专用方法,也有相对比较通用的方法,而方法的来源大多是借鉴大气颗粒物中污染物源解析的研究方法。常用的定性解析方法主要有轮廓图法、成分和比值分析法以及特征化合物法等,定量解析方法主要有聚类分析、逸度模型、化学质量平衡法、主因子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法等。尽管已有关于中国局部水环境中PAHs与OCPs来源解析的研究,但目前尚无对条子河流域水环境中PAHs与OCPs来源解析的研究。生态风险评价是生态系统受到环境污染、人为活动或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后,对不利生态影响出现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大小的评估,其目的是通过评价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生态危害,评估生态系统及其组分遭遇风险的可能性及风险大小,为风险管理提供基础信息支持和科学依据。国内外对PAHs和OCPs的生态风险分析大多以定性和半定量分析为主。尽管已有研究开展了关于中国局部水环境中PAHs与OCPs生态风险的评价,但目前尚无研究者对条子河流域水环境中PAHs与OCPs进行风险评估。本研究依托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No.2012ZX07202-009)展开,以条子河及其入河支流为研究区域,以美国环境总署公布的16种优先控制的多环芳烃(PAHs)、两类典型的有机氯农药(OCPs,4种六六六(HCH)异构体和4种滴滴涕(DDT)同系物)以及6种常见重金属(Pb、Cu、Ni、Mn、Cd和Zn)作为目标污染物,在测定不同水期河水及表层沉积物中各污染物含量的基础上,对上述持久性有毒物质在该河段中的时空分布、来源以及生态风险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为条子河污染治理的有效进行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研究结果也将为环境保护部门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制定合理的水体污染总量控制方案、环境质量标准和区域环境规划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条子河水和表层沉积物中分别检测出9种和10种优控PAHs,5~6环PAHs均未检出,其含量在辽河流域内处于较低水平。条子河水和表层沉积物中的PAHs具有相似的时空分布特征:均为自上游至下游逐渐递减且枯水期>平水期>春汛期>丰水期。初步分析,该研究区域中的PAHs主要来自煤炭燃烧和交通燃烧。条子河水中PAHs各组分基本不存在生态风险,表层沉积物中PAHs各组分不存在严重的生态风险,只有个别单体存在潜在的负面生态风险,且不同水期差别不大;条子河水和表层沉积物中均仅检出α、β和γ-HCH,而δ-HCH以及DDTs均未检出,其含量在辽河流域内处于较高水平。条子河水和表层沉积物中的HCHs在时空分布方面呈现相反特征:河水中HCHs的含量自上游至下游递增且丰水期>春汛期>平水期>枯水期,而表层沉积物中HCHs的含量自上游至下游递减且枯水期>平水期>春汛期>丰水期。该研究区域中的OCPs主要来自历史上农药林丹的使用,近期没有新的OCPs输入。条子河水和表层沉积物中的OCPs基本不存在生态风险;条子河水和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在辽河流域内处于中等水平。条子河水和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具有相似的时空分布特征:均为自上游至下游逐渐递减且枯水期>平水期>春汛期>丰水期。该研究区域中的重金属主要来地表径流及工业废水的排放。条子河水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较小,表层沉积物中Cd元素存在中度生态风险,其他金属元素的生态风险较小。总的来看,条子河水和表层沉积物中典型持久性有毒物质的生态风险处于较低水平。(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5-01)

李绍娟,王一枭,赵欢,周一兵[10](2013)在《水生生物谷胱甘肽相关酶对持久性有毒物质响应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谷胱甘肽酶类作为生物体内重要的Ⅱ相解毒酶类和抗氧化酶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持久性有毒物质的生物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介绍水生生物体内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对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解毒效应及其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其在环境监测和污染诊断方面的应用前景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3年07期)

持久性有毒物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会议地点:深圳会议时间:2019年6月22-23日会议介绍:持久性、生物累积和有毒物质(PBTs),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一类持久性、生物累积和有毒的污染物,具有远距离迁移的倾向。由于其对人类的急性、慢性和内分泌干扰毒性,以及对环境的长期影响,PBTs目前正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因此,举办第四届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有毒物质国际研讨会,为科学家提出新的方法和新想法提供一个重要的跨学科论坛。研讨会将为国际专家提供一个论坛,交流有关其研究领域的最新知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持久性有毒物质论文参考文献

[1].毛佳迪,马维宇,吴军莲,王玲玲,于南洋.废线路板处理工艺中持久性有毒物质环境释放特征[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9

[2]..第四届持久性、生物蓄积性、有毒物质国际研讨会[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9

[3].姜潮.别忘了避开持久性有毒物质[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8

[4].姜潮,衣晓峰,郭瑞芳.生活中避开持久性有毒物质[N].健康报.2018

[5].田斌.不同类型生物炭对沉积物中持久性有毒物质生态毒性的影响[D].吉首大学.2018

[6].牛丽丽.我国农田土壤和周边树皮中持久性有毒物质的残留特征及健康风险[D].浙江大学.2015

[7].张海平,滕俊伟,姜月,尹秋晓.上海市高架道路径流持久性有毒物质研究(英文)[J].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EnglishEdition).2014

[8].侯德坤.内蒙古西部地区持久性有毒物质的分布特征及生态效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

[9].苏禹龙.四平条子河典型持久性有毒物质的污染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14

[10].李绍娟,王一枭,赵欢,周一兵.水生生物谷胱甘肽相关酶对持久性有毒物质响应机理的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13

标签:;  ;  ;  ;  

持久性有毒物质论文-毛佳迪,马维宇,吴军莲,王玲玲,于南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