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精神流亡现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现象,精神,文革,论文,文学。
精神流亡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赫学颖[1](2003)在《“文革”文学的精神流亡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文革”文学,作为中国新文学的一个特殊存在,在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有着众说纷芸的尴尬境地。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从“精神流亡”现象这一角度试图对“文革”文学作出评价。 什么是“精神流亡”?“精神流亡”现象的实质内涵是什么?它在20世纪的中国处于什么地位?本文在对与“精神流亡”现象关切的流亡及流亡者两种话语的清理分析中,指出“精神流亡”不仅仅是话语事件,更是精神事件。并通过典型事例,指出“精神流亡”现象是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上最沉重的话题,尤其在“革命”年代,这一精神冲突及焦灼体现得更加明显。 “文革”有没有文学?有没有文学家?“文革”时期特定的“个体人格”是什么?“文革”前“精神流亡”现象如何?等等,文章还试图在对这些争论不休的问题的追问中,着重指出“文革”文学的“精神流亡”从本质上说是:“外在政治文化的打击与内在道德建构的忠诚相逆而导致的精神焦灼及悲剧意识,并由个体人格建构而产生的‘怨恨感’”。 文章最后又用现象学还原法和抽样分析法对“梦游”、“根的隐喻性表达”、“资(中)产阶级子弟反对资(中)产阶级父辈”这几个具有“精神流亡”现象的例子做出确证。(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期刊2003-04-01)
精神流亡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精神流亡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1].赫学颖.“文革”文学的精神流亡现象[D].西南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