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液界面吸附论文_王亚魁,耿涛,姜亚洁,鞠洪斌,苏耿

导读:本文包含了固液界面吸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界面,表面活性剂,粒子,浓度,活性,胶束,表面张力。

固液界面吸附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魁,耿涛,姜亚洁,鞠洪斌,苏耿[1](2019)在《新型酰胺基Gemini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的吸附行为和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脂肪酸(R-COOH, R=C_(n-1)H_(2n-1), n=8、12、16)、N, N-二甲基-1, 3-丙二胺和氯丙醇为初始原料,一锅法成功合成系列新型酰胺基Gemini阳离子表面活性剂(ADQ-8、ADQ-12、ADQ-16),并对其气/液界面吸附行为、抗菌性能(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聚集行为和生物降解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疏水链的增长,临界胶束浓度(cmc)趋于降低,Krafft点逐渐升高;Г_(max)和A_(min)值没有明显变化,这可能是因为Г_(max)和A_(min)值由水化亲水基团尺寸和分子间典型斥力决定,而不是疏水链长度。动态表面吸附表明随着浓度的增大,达到平衡表面张力所需时间越短。相比于传统单链表面活性剂,ADQ-n达到平衡表面张力所需时间更长。ADQ-12相比ADQ-8和ADQ-16,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更优异的抑菌活性。ADQ-n的7 d生物降解度≥98%,表现出优良的生物降解特性。(本文来源于《日用化学品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张一兵,陈建华,李玉琼,张培新[2](2019)在《起泡剂在气液界面的吸附结构的DFT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研究了起泡剂与气泡气液界面之间的吸附机理。在水相中,起泡剂分子的极性基团通过氢键与水分子连接,而非极性基团表现出疏水性并且排斥开其周围的水分子。水分子在单一起泡分子上的吸附现象表明,α-萜烯醇与7个水分子,MIBC与7个水分子,DF200与13个水分子的配合物分别达到了他们的稳定结构。水化层同时影响极性基团和非极性基团。DF200的液膜排液速率最慢,而α-萜烯醇和MIBC几乎相同。吸附在气–液界面处的起泡剂分子的吸附层显示α-萜烯醇分子排列整齐、分布更好,而DF200分子的排列比MIBC分子更加松散,这表明,与DF200和MIBC相比,α-萜烯醇分子层可以更好地阻止气体通过液膜扩散。模拟结果表明,α-松油醇的泡沫稳定性最好,其次是DF200和MIBC。(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期刊2019年03期)

翟功勋,丁凤美,邢志奇,周翔[3](2018)在《香兰素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动态表面张力与气/液界面吸附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香兰素基聚氧乙烯醚(VAEO)的动态表面张力,利用Word-Tordai方程研究其在气/液界面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低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VAEO在吸附前期为扩散控制吸附,在吸附后期为混合动力控制吸附;质量浓度大于cmc时,为混合动力控制吸附,胶束不影响吸附行为。VAEO_(10)和VAEO_(20)的扩散系数D的数量级为10~(-11)m~2/s,比文献报道的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O_9)低一个数量级。(本文来源于《日用化学工业》期刊2018年06期)

徐建昌[4](2017)在《鼠李糖脂气液界面吸附和溶液自组装行为pH响应机理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复杂的物理化学性质,因此在很多领域已经被广泛地研究。鼠李糖脂具有羧酸基团,使得鼠李糖脂展现pH响应特性。鼠李糖脂在气液界面吸附和溶液自组装方面均具有pH响应行为。鼠李糖脂pH响应型吸附行为体现在鼠李糖脂在气液界面的分子取向、密度分布和氢键相互作用随pH改变发生变化;鼠李糖脂pH响应型自组装行为体现在胶束类型在不同pH溶液中发生转变。这些特性增加了鼠李糖脂界面吸附和自组装的复杂性和功能性,使它们在功能材料科学领域有很大应用潜力。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pH对鼠李糖脂气液界面密度分布、分子取向、氢键相互作用和表面张力等气液界面微观和宏观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pH升高,鼠李糖脂分子亲水性增强,分子向液相移动,界面水层厚度变大。鼠李糖环取向随pH升高更加无序,并且在液相中更加倾斜,这是因为鼠李糖环与水分子之间氢键数目pH而减少,使鼠李糖环的自由度升高。碳链倾角和扭转角随去质子化程度增大而增大,是受鼠李糖环取向的影响。鼠李糖脂表面张力随pH升高略微增大,这是由于阴离子鼠李糖脂在气液界面受力不均匀和界面密度小导致的。本文采用耗散颗粒动力学(DPD)研究pH对鼠李糖脂胶束结构转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在不同pH条件下,pH响应珠子的亲水性发生变化,这导致胶束结构和胶束转变模式是多样的。在低pH(pH<4.0)下,鼠李糖脂形成多层混沌胶束结构,而在高pH下,则形成单层的有序结构。在中pH范围内(4.0<pH<7.4),由于胶束亲水性的逐渐增强,鼠李糖脂构型随着pH的增加从多层向单层转变,并且它们具有半混沌结构。除此之外,通过调整pH响应珠子亲水性得到了鼠李糖脂溶液叁种胶束转变模式。胶束类型和胶束转变进程随着亲水性下降发生明显的改变。叁种胶束转变模式能够被胶束溶剂可及化面积的增长率和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解释。(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7-05-01)

张韡[5](2016)在《聚合物Janus纳米粒子的可控制备及其溶液行为和固/液界面吸附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Janus粒子因其两个半球具有不同的结构或化学组成而具备各向异性,如亲水/疏水性、正/负电荷、极性/非极性以及不同的磁性等,在医学、生物、材料、胶体化学等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前景。鉴于双亲性聚合物Janus粒子较常规表面活性剂具有更高的吸附能,本文针对普通小分表面活性剂因吸附层薄导致吸附稳定性低以及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因动力学冻结导致失去表面活性的问题,通过研究Janus粒子在水体系中的溶液行为,并以分散染料为载体研究Janus粒子在固/液界面的吸附行为,探究Janus粒子微结构、粒子吸附层结构和染料颗粒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为其在分散染料领域的应用可行性提供理论参考和实验依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基于Janus粒子前驱体聚合物的分子结构设计,采用连续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方法结合链段改性手段制得多系列两亲性叁嵌段共聚物,依次为聚苯乙烯-b-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b-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S-b-PDMAEMA-b-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b-聚肉桂酸乙酯-b-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PMMA-b-PCEMA-b-PDMAEMA)和聚甲基丙烯酸叔丁酯-b-聚肉桂酸乙酯-b-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PtBMA-b-PCEMAb-PDMAEMA)。表征结果表明产物结构与设计相符,分子量可控且分子量分布窄。(2)根据聚合物分子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特性,利用动态激光散射和高分辨率透射电镜等手段研究了不同结构和分子量的叁嵌段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的自组装行为,并确立了多隔段胶束(Multicompartment Micelles,MCMs)的制备条件。结果表明:核-冠胶束尺寸取决于聚合物的分子量;由核-冠胶束进一步自组装得到的多隔段胶束轮廓清晰,相分离明显可见,尺寸和微观结构与其前驱体聚合物的分子量、嵌段比例及水溶液pH值相关,可形成蠕虫状(worm-like)、Y字形(Y-type)、叁叶草形(clover)、二体形(dimer)、汉堡形(hamburger)以及开环形(open ring)等多种形貌。(3)利用不同结构、分子量和嵌段比例的聚合物在选择性溶剂中的自组装特性,通过对其多隔段胶束交联制得具有不同尺寸、微结构和平衡参数的Janus纳米粒子,其尺寸为27.5~79.5nm不等,平衡参数为0.8~15.3不等。利用平衡表面张力法、最大气泡压力法和动态激光光散射等手段研究并横向比较了mcd-janus粒子与其前驱体(mcd叁嵌段共聚物和mcd多隔段胶束)在水溶液中的自聚集行为及水/空气界面吸附行为。结果表明:mcd-janus粒子比mcd叁嵌段共聚物及mcd多隔段胶束具有更强的表面活性,当浓度为0.1g/l时可将水的平衡表面张力降低至58mn/m。mcd-janus粒子在水中易聚集,动态的团聚体约由2~30个janus粒子组成,在水表面附近的聚集体可以解离成单分散的janus粒子。纵向比较四种不同尺寸和微结构的tcd-janus粒子在水/空气界面吸附行为及在水溶液中的自聚集行为,探究了janus粒子的微结构或janus平衡参数对其溶液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实验范围内四者表面活性总体随janus平衡参数的降低而增强。通过计算得知tcd1-、tcd2-、tcd3-、tcd4-janus粒子在水/空气界面的界面吸附能?adsg和界面扩散系数d均处于同一数量级,而粒子在界面的接触角θ相差很大,表明本实验范围内导致不同janus粒子表面活性的主要原因为janus平衡参数不同引起的自聚集倾向差异和界面吸附稳定性差异。(4)通过溶剂挥发法制得c.i.分散黄114染料晶体并将其作为研究janus粒子在固/液界面吸附行为的衬底材料,采用消耗法绘制了四种tcd-janus粒子在染料/水界面的等温吸附曲线,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其形貌,并利用标度理论分析janus吸附层厚度和吸附构象,根据分散体系稳定理论结合吸附层相关信息分析染料的分散稳定性并推导了janus粒子微结构结构—吸附层结构—分散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janus粒子在染料/水界面上的吸附等温线属于langmuir型;饱和吸附量受janus前驱体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嵌段比例影响,总体而言疏水性强的janus粒子更倾向于稳定地吸附在染料颗粒/水界面,即饱和吸附量随着janus平衡参数的降低而增加。由于水化层空间位阻作用,吸附层janus粒子间平均中心距离随janus粒子的流体力学直径增大和janus平衡参数的上升呈增加趋势。afm测试结果表明,janus粒子呈球状较为均匀地分布在染料表面,干态下四种janus粒子在染料表面的吸附层厚度依次7.208nm,15.374nm,29.557nm和55.380nm,粒子吸附层厚度主要由亲水性半球体积决定;四种janus粒子层排列疏密性各异,其统计学平均中心距离依次为7.085nm、34.584nm、28.715nm和47.176nm。粒子吸附构象的标度理论分析结果表明,tcd1-、tcd3-和tcd4-janus粒子上的pdmaema链均为分子刷型栓链伸展构象,而tcd2-janus粒子侧部的分子链为蘑菇型伸展构象,解释了afm测试结果中粒子排列行为差异由吸附层微观构象不同导致。janus粒子的亲疏水性及分子链长度共同决定了其在染料/水界面的吸附构象或吸附层厚度,随着janus平衡参数的增加,janus粒子在染料/水界面的吸附层厚度呈增加趋势,即亲水性半球上的PDMAEMA链长度对吸附层的厚度起主要作用。分散体系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吸附层厚度;吸附饱和时,Janus粒子可为染料颗粒提供较强的空间位阻,且由于Janus粒子吸附层较厚,预测在分散体系总势能曲线存在引力井的情况下能为体系提供良好的分散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6-10-31)

彭春望[6](2016)在《蛋白质在固液界面上可控吸附的分子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在许多生命科学领域相关的应用中具有广泛的运用。因此,探索蛋白质界面吸附的一般规律对于设计生物相容性更好的医学材料,提高酶的固定化效率和活性,设计响应性更好的生物传感器,以及设计阻抗蛋白吸附能力更强的防污材料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采用并行回火蒙特卡罗(PTMC)和分子动力学(MD)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主要研究了细胞色素C(Cyt-c)和疏水蛋白(HFBI)在各种不同性质表面上的吸附取向和构象,同时探索了蛋白质的电偶极、疏水偶极、表面化学组成、表面电荷密度(SCD)、离子类型和离子强度(IS)等因素对蛋白质吸附影响的一般规律。论文的主要内容及要点如下:1.使用PTMC和MD模拟方法,研究了Cyt-c在Au(111)表面的吸附取向和构象。结果表明,Cyt-c与金表面最有利的结合模式与表面增强红外吸收(SEIRA)光谱表征的结果一致。吸附主要依赖于带有较长侧链的残基与表面之间的强范德华作用。吸附使得Cyt-c的螺旋A和Ω1环与表面直接接触,并且大部分α螺旋结构接近平行于表面。吸附过程中,Cyt-c的天然结构得到了较好的保留,只有柔性较大的Ω1环和N-末端残基表现出相对大一些的位置变化。Cyt-c的电子转移受到限制归因于其血红素(heme)辅基的转动受到限制,以及活性中心铁原子距离表面相对较远(约12.9?)。2.使用PTMC和MD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Cyt-c在五种不同表面化学组成的SAMs(CH3-SAM,OH-SAM,NH2-SAM,COOH-SAM和OSO3--SAM)表面的吸附。模拟结果表明,Cyt-c通过其疏水补丁(hydrophobic patch,尤其是Ile81)吸附到CH3-SAM上,之后在表面上有轻微的取向调整;然而它在OH-SAM表面上的吸附相对较弱。即使在相对较高的离子强度下,Cyt-c也不能稳定吸附到7%质子化的NH2-SAM表面上;但是更高的SCD(25%的表面氨基质子化)可以促进其吸附。Cyt-c在不同负电表面上的吸附取向非常相似,与表面化学组成和SCD无关。吸附使得heme辅基靠近表面,同时最长的α-螺旋几乎与表面垂直。当SCD增大时,更多的抗衡离子被吸引到带电的表面上,形成明显的抗衡离子层。在所有的SAMs上,Cyt-c的二级结构都得到了较好的保留。Cyt-c吸附到CH3-SAM和强负电表面导致其失去氧化还原活性的主要原因是heme辅基的重新取向受到限制,以及活性中心铁原子距离表面相对较远。本工作可以为基于Cyt-c的生物传感器的设计以及可控酶固定化提供指导。3.使用MD模拟的方法,研究了Cyt-c在氨基末端自组装单分子膜(NH2-SAM)表面的吸附,并考察了氯离子和磷酸根离子对吸附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当溶液中只存在氯离子时,即使在较高离子强度下,Cyt-c都不能稳定吸附到NH2-SAM表面上。但是磷酸根离子却能促进Cyt-c的吸附。在低磷酸根浓度下,Cyt-c在NH2-SAM表面主要以两种相反的取向吸附。一种与实验上表征得到的Cyt-c在NH2-SAMs表面的吸附取向相近,此时heme辅基远离表面。另一种取向与Cyt-c在COOH-SAMs表面的吸附取向一致,此时磷酸根离子在表面附近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抗衡离子层,它过渡补偿了表面的正电荷。进一步分析表明,氯离子在NH2-SAM表面附近没有明显的聚集倾向,不能屏蔽Cyt-c与表面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但是磷酸根离子较容易吸附到表面上,并能特异性的与Cyt-c表面上的某些赖氨酸残基相结合,从而介导Cyt-c的吸附。在较高磷酸根浓度下,磷酸根离子和钠离子会聚集形成团簇结构,导致Cyt-c的吸附取向比较随机。4.通过PTMC和MD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HFBI在四种不同性质的SAMs(CH3-SAM,OH-SAM,COOH-SAM和NH2-SAM)表面上的吸附。模拟结果表明,HFBI在中性表面的吸附取向受到疏水偶极的调控。HFBI通过其疏水补丁吸附到疏水性CH3-SAM表面,此时其疏水偶极方向接近垂直于表面。吸附在中性的OH-SAM表面上时,疏水偶极方向接近平行于表面。对于带电表面,HFBI以电偶极方向接近垂直于表面的取向吸附。HFBI在CH3-SAM表面的吸附分布最窄,可以形成一层有序的膜,从而反转表面的润湿性。对于HFBI在带电表面的吸附,其吸附强度随着SCD的增加而降低。与其他表面相比,HFBI吸附到NH2-SAM表面时,其疏水补丁暴露到溶液中的部分最多。因此HFBI在NH2-SAM表面的吸附会增强表面的疏水性,这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一致。HFBI主要通过疏水作用吸附到CH3-SAM表面,而吸附到OH-SAM表面是通过靠近表面的水化层的介导。对于带电表面,吸附主要依赖于带相反电荷的残基与表面之间的静电作用。疏水偶极对蛋白质在疏水表面的吸附具有与电偶极对蛋白质在带电表面的吸附相类似的调控规律。因此,疏水偶极可用于预测蛋白质在疏水表面的大致吸附取向。(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05-05)

王茜,刘洪国[7](2015)在《两亲嵌段共聚物在液/液界面自组装形成具有吸附性的多孔状薄膜》一文中研究指出含有亲水和疏水两个不同部分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由于聚合物分子的胶束化及微相分离,在溶液中、薄膜中及气液界面上都表现出丰富的自组装行为,形成了胶束、反胶束,囊泡,纳米线等多种微纳米结构。近年来,我们通过液/液界面的吸附和自组装,制备了以双亲性嵌段共聚物为基质的嵌有贵金属纳米粒子的复合薄膜。我们还发现聚合物的分子量及结构,金属离子的种类及浓度都会对复合薄膜的结构有重要影响。最近,我们选用了聚异戊二烯-嵌-聚(2-乙烯基吡啶)(PI-b-P2VP),可以通过用氯化硫交联其疏水嵌段PI,从而进一步提高复合薄膜的稳定性。首先将一定量的S_2Cl_2加至PI-b-P2VP的氯仿溶液中,形成预交联的聚合物有机溶液,然后以预交联的有机溶液作为下相,纯水为上相,通过聚合物分子在液液界面的吸附和自组装进而形成了多孔薄膜。不同于在以往的研究中所描述的聚合物在液/液界面的吸附和自组装依赖于与水相中无机组分的相互作用,我们制备了一种不包含无机组分的纯聚合物的薄膜。这种多孔状薄膜可以作为吸附剂构建多种微纳米复合材料。例如,我们将这种多孔状薄膜浸在水溶液中吸附AuCl_4~-或Ag+且经过KBH_4溶液还原处理从而得到含有Au或Ag纳米粒子且粒子分布均匀的复合薄膜,如图1所示。这些薄膜作为催化剂,在水溶液中催化对硝基苯酚的还原反应,具有稳定的催化活性及可重复使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五分会)》期刊2015-07-17)

张凤荣,侯万国[8](2015)在《固-液界面吸附的表面组分活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固-液界面吸附热力学研究中,发现普遍存在"吸附剂浓度效应"(C_s-effect),即用传统热力学模型如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式拟合得到的热力学平衡常数与吸附剂浓度(C_s)有关,这似乎与热力学平衡理论相悖。这是因为在实际吸附体系中,吸附剂颗粒问存在相互作用,其强度与C_s有关,而传统吸附热力学模型没有考虑这种相互作用,故不能描述或预测C_s-effect;实际上,依据吸附平衡实验数据拟得的平衡常数不是热力学本征常数。为解释或描述C_s-effect现象,我们提出了"表面组分活度模型"(Surface Component Activigy Model,SCA模型),假设吸附剂表面组分即吸附位和吸附质的活度系数不等于1,而分别为C_s和吸附量(Γ)的函数。基于SCA模型,分别推导出了与C_s有关的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式(简称Langmuir-SCA和Freundlich-SCA等温式),其中的模型参数与C_s无关,可用于描述或预测实际体系的吸附行为。另外,在吸附动力学研究中也发现存在C_s-effect,即用传统吸附动力学方程拟合得到的速率常数与C_s有关。基于SCA模型,也推导出了与C_s有关的吸附动力学方程,其中的吸附速率常数与C_s无关。本文将介绍有关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四分会)》期刊2015-07-17)

安会明[9](2015)在《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固液界面吸附层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相同联接基长度、不同疏水链长度的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相同疏水链长度、不同联接基长度的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相同疏水链长度的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和常规表面活性剂在石英砂和蒙脱石上的吸附量及固/液界面吸附层的结构形态。测定了石英砂和蒙脱石在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吸附,用滴定法测量了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溶液吸附后的浓度,通过公式计算出石英砂和蒙脱石表面的吸附量,绘出吸附曲线。对不同结构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在石英砂和蒙脱石表面的吸附量进行对比分析。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石英砂及蒙脱石在大于临界胶束浓度和小于临界胶束浓度中,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固/液界面吸附层结构。实验得出以下结论: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在石英砂及蒙脱石的吸附量随疏水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大;随连接基长度的增加而降低;阳离子双子表面活与常规表面活性剂比较,在石英砂上的吸附量前者远小于后者,在蒙脱石上的吸附量两者基本相当;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浓度在大于临界胶束浓度时,在石英砂及蒙脱石表面的吸附结构会从致密纳米结构向球状胶束结构再向柱状胶束结构变化,同时吸附层厚度有减小趋势;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在小于临界胶束浓度时,石英砂及蒙脱石表面的吸附层结构均以致密纳米结构出现;随着表面活性剂溶液中不同胶束形态的形成,会有不同数量、形态的胶束结构吸附于石英砂及蒙脱石的表面。(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5-06-15)

童林娟[10](2015)在《自组装两亲性粒子在气-液界面上的吸附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两种两亲性自组装粒子在气-液界面上的相互作用以及界面吸附行为。一种为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自组装形成的两亲性纳米粒子:另一种为细菌与壳聚糖组装形成的具有疏水特性的细菌粒子。对两亲性粒子进行理化性质表征后,界面吸附行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LB膜分析法和界面扩张流变方法。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两亲性纳米粒子是基于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烷基叁甲基溴化铵DTAB/TTAB与聚4-苯乙烯磺酸钠(PSS)之间的静电吸引作用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的。研究结果表明,该两亲性纳米粒子能够吸附在气-液界面并形成单分子膜,溶液表面张力急剧下降。表面压随时间的变化表明气-液界面上两亲性纳米粒子是不稳定的,能进一步发生解离和重排,界面效应诱导两亲性粒子自解离形成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的复合物分子。归纳如下:(1)由DTAB/PSS形成的两亲性纳米粒子带负电,由TTAB/PSS形成的两亲性粒子带正电;表面压随时间的变化表明了界面上的自组装粒子发生了自解离的动力学过程,并且PSS促进了两亲性纳米粒子在界面上的解离。(2)在小幅低频振荡法中,扩张粘度出现峰值的原因是由于两亲性纳米粒子在界面上的发生了解离和重排,形成了聚电解质/表面活性剂复合膜,引起了更多的粘性行为;表面活性剂的疏水碳链越长,各组分间相互作用越小,扩张模量越小。本文研究的另一体系为疏水型细菌粒子LSH-5和细菌S-1/壳聚糖自组装复合物在气-液界面上的吸附行为。细菌S-1/壳聚糖自组装复合物的形成主要是基于二者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归纳如下:(3)TEM图可以看出,S-1细菌与壳聚糖能相互作用形成网状结构;在一定的表面压下,壳聚糖与细菌S-1自组装形成的复合细菌粒子在气-液界面上的Langmuir槽单分子膜能稳定存在,不发生自解离的过程;相反地,疏水型细菌粒子LSH-5在气-液界面上不能稳定存在,会自发地从一个不稳定的非平衡状态向一个稳定的平衡态转变,使得体相里的细菌不断地吸附在界面上,直至界面达到饱和状态。(4)随着壳聚糖浓度的增大、醋酸浓度的增大、细菌浓度的增大、下相中离子(电荷)总数越大及下相盐度的增大,疏水型细菌粒子弹性模量和粘性模量都随之增大。(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5-05-20)

固液界面吸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研究了起泡剂与气泡气液界面之间的吸附机理。在水相中,起泡剂分子的极性基团通过氢键与水分子连接,而非极性基团表现出疏水性并且排斥开其周围的水分子。水分子在单一起泡分子上的吸附现象表明,α-萜烯醇与7个水分子,MIBC与7个水分子,DF200与13个水分子的配合物分别达到了他们的稳定结构。水化层同时影响极性基团和非极性基团。DF200的液膜排液速率最慢,而α-萜烯醇和MIBC几乎相同。吸附在气–液界面处的起泡剂分子的吸附层显示α-萜烯醇分子排列整齐、分布更好,而DF200分子的排列比MIBC分子更加松散,这表明,与DF200和MIBC相比,α-萜烯醇分子层可以更好地阻止气体通过液膜扩散。模拟结果表明,α-松油醇的泡沫稳定性最好,其次是DF200和MIBC。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固液界面吸附论文参考文献

[1].王亚魁,耿涛,姜亚洁,鞠洪斌,苏耿.新型酰胺基Gemini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的吸附行为和生物活性[J].日用化学品科学.2019

[2].张一兵,陈建华,李玉琼,张培新.起泡剂在气液界面的吸附结构的DFT研究(英文)[J].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2019

[3].翟功勋,丁凤美,邢志奇,周翔.香兰素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动态表面张力与气/液界面吸附行为[J].日用化学工业.2018

[4].徐建昌.鼠李糖脂气液界面吸附和溶液自组装行为pH响应机理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

[5].张韡.聚合物Janus纳米粒子的可控制备及其溶液行为和固/液界面吸附行为研究[D].东华大学.2016

[6].彭春望.蛋白质在固液界面上可控吸附的分子模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7].王茜,刘洪国.两亲嵌段共聚物在液/液界面自组装形成具有吸附性的多孔状薄膜[C].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五分会).2015

[8].张凤荣,侯万国.固-液界面吸附的表面组分活度模型[C].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四分会).2015

[9].安会明.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固液界面吸附层结构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

[10].童林娟.自组装两亲性粒子在气-液界面上的吸附行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复合材料对铬(VI)吸附前后红外光图谱...球形基底异质形核模型木质素羧酸钠溶液行为对其在疏水性固...多糖与金属氢氧化物之间作用示意图(a)高分辨的STM图像清楚地显示了BEF...固/液界面吸附与脱附动力学模型覆盖率...

标签:;  ;  ;  ;  ;  ;  ;  

固液界面吸附论文_王亚魁,耿涛,姜亚洁,鞠洪斌,苏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