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免疫原性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免疫,原性,蛋白,特征,支原体,肿瘤,细胞。
免疫原性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王熙凤,孟庆玲,乔军,张凯,张国武[1](2019)在《肝片吸虫CatB4蛋白分子特征及其免疫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肝片吸虫组织蛋白酶B4(CatB4)的分子特征及其免疫原性,为研究肝片吸虫CatB4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及揭示其致病机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RT-PCR扩增肝片吸虫CatB4基因,利用在线分子生物信息学软件对CatB4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进行分子特征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CatB4,经IPTG诱导获得融合蛋白后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分析;并以融合蛋白CatB4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利用免疫组化对融合蛋白在肝片吸虫体内的表达进行定位分析。【结果】肝片吸虫CatB4基因片段为699 bp,其编码蛋白等电点(pI)7.95,理论分子质量25.89 kD,无信号肽和跨膜区,属于非分泌性蛋白;CatB4蛋白存在10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2个N-糖基化位点和7个N-肉豆蔻酰化位点,有9个抗原决定簇,具有高度保守的CatB结构域,是由无规则卷曲连接9个α-螺旋和8个β-折迭构成其空间结构。基于CatB4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聚为一支,二者的同源性为83.98%。SDS-PAGE检测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均显示在41.80 kD处能检测到目的条带。以纯化融合蛋白CatB4与弗氏佐剂乳化后免疫的小鼠均可产生特异性抗体,证实融合蛋白CatB4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免疫组化定位分析结果显示,在肝片吸虫的卵黄腺腺体细胞、排泄管上皮细胞、肠道上皮细胞和卵黄腺管上皮细胞均发生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呈深棕色。【结论】诱导表达获得的融合蛋白CatB4可特异性识别绵羊肝片吸虫阳性血清,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且主要在肝片吸虫分泌排泄组织器官中表达,说明CatB4蛋白具有作为肝片吸虫候选抗原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任正祥[2](2018)在《与疫苗研发相关的呼吸道合胞病毒糖蛋白的结构、抗原及免疫原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数年中,人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结构与免疫生物学研究领域进步巨大。融合(F)糖蛋白在融合前与融合后状态中的结构测定是个鼓舞人心的重大发现,这不仅为理解与膜融合相关的结构变化提供了便利,也有助于鉴别F糖蛋白错综复杂的抗原特性。此外,这些发现拓宽了基于结构的hRSV疫苗候选物的设计路径。(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期刊2018年02期)
管礼麟,马媛,杨丹茹,杨发龙[3](2018)在《绵羊肺炎支原体P208蛋白质的分子特征分析及免疫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绵羊肺炎支原体P208蛋白质的结构及功能,本试验在对p208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基础上,对其部分基因片段进行了克隆及原核表达,并采用Western-blot对其免疫原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208基因与猪肺炎支原体黏附素p216基因、殊异支原体细胞表面蛋白基因以及絮状支原体P97/LPPS家族蛋白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重组P208蛋白以可溶性形式在大肠杆菌BL21(DE3)工程菌中成功得到表达;纯化的重组蛋白与山羊抗绵羊肺炎支原体全菌血清发生结合反应,表明P208蛋白质是绵羊肺炎支原体的免疫原之一。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其功能及其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王娟,刀筱芳,杨发龙[4](2016)在《绵羊肺炎支原体P108蛋白的分子特征分析及免疫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探究绵羊肺炎支原体P108蛋白的结构及其免疫原性,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基础上,对编码P108的部分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克隆和原核表达,并采用Western-blot方法对其免疫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p108基因与猪肺炎支原体黏附相关基因mhp385的核苷酸同源性较高,扩增的p108部分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成功获得表达,重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重组蛋白可以与山羊抗绵羊肺炎支原体血清发生结合反应,表明P108蛋白是免疫原之一。本研究结果表明P108蛋白可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是建立绵羊肺炎支原体感染血清学诊断技术的潜在抗原。(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科学》期刊2016年07期)
李建民[5](2014)在《肾细胞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病理学特征和免疫原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目的:外周循环血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在肿瘤的转移和复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循环肿瘤细胞在肿瘤的原位点脱落,在血液循环中生存,当找到合适的生长位点时即可粘附,并形成微小的转移灶。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循环肿瘤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的某些特征,尤其是在高级别肿瘤中这一情况更加的明显。这也就提示循环肿瘤细胞与肿瘤转移和复发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同时有研究指出循环肿瘤细胞具有“自我注射”的能力,即其可以再次回归肿瘤的初发位置激起肿瘤的再发展,并使其更具有侵袭性。所以及时的发现循环肿瘤细胞对观察与评估肿瘤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但仅仅是发现循环肿瘤细胞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肿瘤转移和复发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主要是想通过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分离循环肿瘤细胞,并通过免疫学手段初步找到循环肿瘤细胞在免疫学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实验内容:本课题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于既往的研究和在肿瘤免疫学治疗过程中发现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存在有循环肿瘤细胞,我们在其中选取了60名曾在血涂片中发现循环肿瘤细胞或高度怀疑存在有循环肿瘤细胞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从2008年3月开始至2014年3月份,跟踪,观察其生存情况;第二部分,尝试分离、培养,并通过加入细胞因子和改变血清浓度等方式,希望找到一个循环肿瘤细胞的初步优化培养条件;第叁部分,通过对培养的循环肿瘤细胞进行持续的观察,获得其形态学变化特征;第四部分,为了能更清楚的了解循环肿瘤细胞在肿瘤免疫学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我们用已经培养成功的循环肿瘤细胞和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原代培养细胞及肿瘤细胞系裂解物致敏DC后,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观察T细胞增殖的情况,然后按一定效靶比与CIK细胞或T淋巴细胞共培养,杀伤对应的循环肿瘤细胞,以观察其生物学功能与杀伤活性。实验方法:1.筛查60名肾细胞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持续跟踪,调查他们的生存情况。2.对确认有循环肿瘤细胞并且数目较多的患者分离提取30ml单个核细胞,进行循环肿瘤细胞的培养,并尝试加入细胞因子rh EGF 0、5、10、20、50μg/ml或改变培养基中血清的浓度10、15、20%等措施,希望初步找到循环肿瘤细胞的最优培养条件。3.持续观察循环肿瘤细胞的生长情况,并进行电镜检测。4.分离、培养相应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CIK细胞。制备循环肿瘤细胞裂解物,通过DC-T和DC-CIK两种方案检测其免疫原性。实验结果:1.经过对上述60例患者进一步筛查循环肿瘤细胞发现有循环肿瘤细胞的患者23例,其中CTCs≥3的14例,CTC<3的9例,通过Spss19.0的Kaplan-Meiers法绘制两者的生存曲线,Log rank法分析两者并没有统计学的差异(P=0.152);将上述病人按有无循环肿瘤细胞分为两组(CTCs≥1和CTCs<1)后,经Kaplan-Meiers法绘制两者的生存曲线,Log rank法分析两者存在有统计学的差异(P=0.027)。2.经过对培养循环肿瘤细胞条件的初步优化,发现含20μg/ml的rh EGF和20%胎牛血清RPMI-1640培养基,最适宜其生长。3.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长时间培养的循环肿瘤细胞形成分化不完全的肾小管结构,呈典型的肿瘤性肾小管样结构。4.CTCs抗原可以有效地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有效地激起DCT细胞和DC-CIK对循环肿瘤细胞和原代培养肿瘤的杀伤。实验结论:1.循环肿瘤细胞作为一个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肾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判断。2.循环肿瘤细胞能够于体外成功培养,20%rh EGF和20μg/ml FBS的加入有利于循环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与生长。3.体外培养的肾细胞癌患者来源的CTCs具备肿瘤干细胞的特性。4.循环肿瘤细胞有独特的抗原活性,可诱导产生特异性的抗肿瘤干细胞的免疫反应。(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4-05-01)
刘红莹[6](2013)在《空肠弯曲菌遗传特征及格林—巴利综合征相关菌株脂多糖免疫原性及抗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简称C. jejuni)为革兰染色阴性、微需氧的螺旋状弯曲杆菌。C.jejuni是主要的食源性病原菌,可以污染食物和水源,是目前发达国家食源性细菌导致腹泻的最主要的病原菌。发展中国家C.jejuni检出率夏秋季明显增高。C.jejuni感染导致的急性胃肠炎最常见的症状为腹泻、腹痛、发热等,多具有自限性,人群普遍易感。除肠炎外,该菌的感染还可导致菌血症、反应性关节炎、脑膜炎等并发症,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简称GBS)是C.jejuni感染后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虽然C.jejuni感染后导致GBS的概率只有0.1%-0.3%,但特异菌型菌株的感染,导致GBS的危险显着增加。以腹泻先驱症状的GBS患者中C.jejuni感染率高达85.0%。我国大部分GBS患者的发病与C.jejuni前驱感染有关,Ho TW等人报道在中国北方,76%的AMAN和42%AIDP患者血清中被证实存在C.jejuni近期感染。C.jejuni感染除了可以导致散发的GBS病例外,还可以造成GBS暴发,2007年和2011年分别在中国吉林省以及美国墨西哥的交界处发生了2起由C.jejuni感染造成的GBS暴发事件。故C.jejuni可以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给国家和个人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特异菌型及遗传特征的病原分析对于空肠弯曲菌感染导致GBS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是GBS大多在感染C.jejuni后10-14天后发病,这时分离培养出病原菌已经非常困难,因此血清学特异抗体的检测就成为诊断的主要策略之一。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获得GBS相关菌株的遗传特异性及其致病因子-脂多糖(lipopolysacchride,简称LPS)的相关致病机理分析,为C.jejuni导致GBS的诊断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国际上已经有多个关于C.jejuni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然而有关中国C.jejuni尤其是与GBS相关菌株的遗传特异性的研究却不多。多株菌株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及资源共享使得设计高通量的基因芯片对菌株进行基因组水平的比较分析成为可能。本课题根据前期基因组水平比对分析的结果,设计了Combimatrix tiling CustomArrayTM90K芯片,芯片中包含本课题组自主测序菌株ICDCCJ07001的1673个ORF,目前发现与空肠弯曲菌耐药及致病性相关2个质粒共包含80个开放阅读框架(ORF),已经完成基因组测序的5株菌与ICDC07001比,菌株特异基因1783个ORF,以及与脂寡糖(lipooligosacchride,简称LOS)的合成相关基因簇7种、荚膜多糖(capsular sacchride,简称CAP)合成相关基因簇16种。利用该芯片对不同宿主来源的27株中国C.jejuni菌株进行基因组水平ORF分布特征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菌株的主要变异区域主要存在于与LOS、CAP合成相关的基因簇,与鞭毛修饰相关的基因簇,DNA限制/修饰相关的基因簇以及空肠弯曲菌Mu样噬菌体(Campylobacter Mu-like phage,简称CMLP)基因簇。基因组水平不同来源菌株ORF分布的聚类结果没有发现显着的宿主归因特点,但编码LOS的基因组成分析发现GBS菌株LOS合成相关基因组成具有共性特征。C.jejuni感染导致GBS的致病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分子模拟学说,即C.jejuni细胞壁上的LPS结构与人神经细胞膜上的神经节苷脂结构类似,C.jejuni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抗体与神经节苷脂抗原表位发生交叉反应而导致神经组织损伤。为获得我国GBS相关菌株致病机理及致病因子的致病特征,本研究通过应用结构明确的中国GBS相关菌株及纯化的LPS免疫动物,通过特异抗体的检测,分析中国菌株LPS抗原性和免疫原性特点,获得中国菌株感染产生抗体的种类、抗体水平及其随时间变化情况等信息,为研究我国C.jejuni感染导致GBS的致病机制以及相关诊断方法及诊断试剂的研制奠定基础。研究结果显示特异结构LPS免疫产生抗体与特异神经节苷脂抗原发生免疫反应,随着时间增加,抗体水平升高,在免疫后111天,抗体达到最高水平。对GBS患者及对照人群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提示,特异结构LPS抗体作为抗原与全菌裂解液抗原相比,患者血清中针对特异结构的LPS抗原的抗体检测更具有特异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13-06-01)
张峻岭,李卫泊,李冬斌,谢绍建,蔡建辉[7](2010)在《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中特征性表达抗原在抗瘤免疫应答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最新研究显示凋亡并非是一种均一的细胞死亡方式,研究发现:通过高温、射线、化疗药物等一些手段处理肿瘤细胞并引起其凋亡的同时细胞表面表达引起机体免疫攻击的蛋白分子,从而引起抗肿瘤免疫反应,被称为肿瘤的免疫原性死亡。免疫原性死亡的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钙网蛋白、热休克蛋白、高迁移率族蛋白B1等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的抗原分子能够提高树突状细胞识别肿瘤细胞的能力,激活肿瘤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对肿瘤的攻击。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及其特征性表达抗原为肿瘤生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依据和手段。(本文来源于《免疫学杂志》期刊2010年08期)
徐会娟[8](2002)在《曼氏血吸虫转形期尾蚴释出抗原的特征、克隆及免疫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血吸虫尾蚴侵入宿主皮肤所释出的蛋白分子最早接触宿主免疫系统。这些蛋白分子免疫机体如能诱导出适宜、有效的免疫应答,则可干扰入侵尾蚴的转化、发育或促进早期虫体的清除。因此,有必要对转形期尾蚴释出的蛋白抗原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期刊2002年01期)
王学林,陈受霓[9](2000)在《用小鼠鼻内模型的体内特征评估作为活粘膜菌苗和活载体的减毒伤寒杆菌株的免疫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鼠鼻内免疫而非口胃接种减毒伤寒杆菌活载体菌苗株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为评估器官中滞留的菌苗株与诱生血清特异性Ig G抗体间的关系 ,作者检测了小鼠鼻内接种菌苗株后的体内分布。 作者使用的菌株是衍生自野型伤寒杆菌Ty2株的 CVD90 8- htr A。(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期刊2000年05期)
何秀云,庄玉辉,张晓刚,熊志红,董蒽军[10](2000)在《结核分支杆菌重组38000蛋白的免疫原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了解结核分支杆菌重组 380 0 0蛋白 (rMT38)诱发家兔产生抗体的能力及作为血清学诊断试剂的价值。方法 将家兔分为 6组 :PPD +生理盐水 (A组 ) ,rMT38+生理盐水 (B组 ) ,rMT38+佐剂 (C组 ) ,1/ 2rMT38+1/ 2rMT16 +生理盐水 (D组 ) ,1/ 2rMT38+1/ 2rMT16 +佐剂 (E组 ) ,rMT16 +佐剂 (F组 ) )。用ELISA法测C、E两组血清是否与分支杆菌PPD有交叉反应。双向扩散和ELISA法检测rMT38免疫的血清反应。ELISA法检测 389份人血清 ,包括肺结核病人 145例、卡介苗接种阳转健康者 78例、健康献血者 10 5例、非结核呼吸道疾病 31例及脓肿分支杆菌感染者 30例。结果C、E两组血清用双向扩散和ELISA检测抗体滴度分别为 1∶16、1∶4和 1∶6 40 0、1∶32 0 0 ;双向扩散检测A、B、D、F组血清与rMT38均未见免疫沉淀线 ;ELISA检测A、F组血清 ,抗体为阴性 ,B、D组抗体滴度均为 1∶40 0。C组血清与所试分支杆菌PPD用ELISA检测均为阴性 ;E组血清与牛、结核分支杆菌PPD呈阳性反应。兔血清抗体效价结果显示 :5个月后 ,C、E组血清效价均下降 ,但仍能检测到抗体 ;B、D组血清 2个月抗体检测为阴性。肺结核病组rMT38和PPD检测敏感性分别为 6 9 0 %和 75 2 % ;健康组、非结核呼吸道疾病组、卡介苗接种阳转健康组及脓肿分支杆菌感(本文来源于《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期刊2000年08期)
免疫原性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过去数年中,人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结构与免疫生物学研究领域进步巨大。融合(F)糖蛋白在融合前与融合后状态中的结构测定是个鼓舞人心的重大发现,这不仅为理解与膜融合相关的结构变化提供了便利,也有助于鉴别F糖蛋白错综复杂的抗原特性。此外,这些发现拓宽了基于结构的hRSV疫苗候选物的设计路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免疫原性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王熙凤,孟庆玲,乔军,张凯,张国武.肝片吸虫CatB4蛋白分子特征及其免疫原性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9
[2].任正祥.与疫苗研发相关的呼吸道合胞病毒糖蛋白的结构、抗原及免疫原性特征[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8
[3].管礼麟,马媛,杨丹茹,杨发龙.绵羊肺炎支原体P208蛋白质的分子特征分析及免疫原性[J].江苏农业学报.2018
[4].王娟,刀筱芳,杨发龙.绵羊肺炎支原体P108蛋白的分子特征分析及免疫原性研究[J].中国兽医科学.2016
[5].李建民.肾细胞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病理学特征和免疫原性的初步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
[6].刘红莹.空肠弯曲菌遗传特征及格林—巴利综合征相关菌株脂多糖免疫原性及抗原性分析[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
[7].张峻岭,李卫泊,李冬斌,谢绍建,蔡建辉.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中特征性表达抗原在抗瘤免疫应答中的作用[J].免疫学杂志.2010
[8].徐会娟.曼氏血吸虫转形期尾蚴释出抗原的特征、克隆及免疫原性[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2
[9].王学林,陈受霓.用小鼠鼻内模型的体内特征评估作为活粘膜菌苗和活载体的减毒伤寒杆菌株的免疫原性[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2000
[10].何秀云,庄玉辉,张晓刚,熊志红,董蒽军.结核分支杆菌重组38000蛋白的免疫原性特征[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