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磺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热稳定性,磺酸,聚碳酸酯,聚苯,固体,氢键,导电性。
有机磺酸论文文献综述
杨超飞[1](2018)在《有机磺酸系列催化剂在合成CL-20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硝硫混酸硝化TAIW合成CL-20存在废酸量大,难处理,N2O5/HNO3法CL-20收率和纯度低的现状,本文以有机磺酸及其镧系金属盐、苄基磺酸MCM-41分子筛(BSA-MCM-41)、全氟磺酸MCM-41分子筛(SA-MCM-41)作为催化剂,研究了催化剂对N2O5/HNO3硝化TAIW合成CL-20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研究了催化剂的种类、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回收重复利用等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得到高收率、高纯度的CL-20合成方法。研究了甲磺酸、苯磺酸、对甲苯磺酸、2-萘磺酸、叁氟甲磺酸等有机磺酸镧系金属盐作为催化剂对CL-20合成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磺酸镧系金属盐使CL-20的收率和纯度均有提高,其中Sm(Tos)3的催化效果最好。最佳反应条件为:m(TAIW):m(N2O5):V(HNO3)= 3g:4g:15mL,Sm(Tos)3 催化剂用量 0.30g,反应温度 65~75°C,反应时间 4h,此时CL-20的最佳收率95.2%,纯度98.6%。将苄基接枝到MCM-41分子筛表面并磺化得到BSA-MCM-41,将BSA-MCM-41催化剂用于合成CL-20的反应。结果表明制备的BSA-MCM-41保持了原分子筛典型的晶体结构,CL-20的收率和纯度大幅提高。最佳的反应条件为:m(TAIW):m(N2O5):V(HNO3)= 3g:4g:15mL,BSA-MCM-41催化剂用量0.50g,反应温度65~75℃,反应时间5h,此时CL-20的最佳收率92.5%,纯度98.3%。将全氟(1-甲基-乙烷)磺酸接枝到MCM-41分子筛表面得到SA-MCM-41,将SA-MCM-41催化剂用于合成CL-20的反应。结果表明制备的SA-MCM-41保持了原分子筛典型的晶体结构,CL-20的收率和纯度大幅提高。最佳的反应条件为:m(TAIW):m(N205):V(HN03)= 3g:4g:15mL,SA-MCM-41 催化剂用量0.50g,反应温度65~75°C,反应时间5h,此时CL-20的最佳收率93.9%,纯度98.4%。以Sm(Tos)3、BSA-MCM-41 及SA-MCM-41 为催化剂催化N205/HN03硝化TAIW制备CL-20均达到了现有硝硫混酸硝化水平,同时避免了硫酸的使用,反应后的废酸易处理,催化剂可以回收并重复使用,具有较好的工业化前景。(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8-01-01)
赵新花,王新益[2](2014)在《有机磺酸阴离子调控的自旋交叉分子磁性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水平的双稳性在温度传感器、光开关以及信息存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1],而由温度、压力或者光照等外界微扰造成的高自旋与低自旋之间的转换是获得双稳态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合成具有自旋转换性质的分子磁性材料具有重要意义。Fe(Ⅱ)自旋交叉化合物可以实现抗磁态(低自旋,s=0)到顺磁态(高自旋,s=0)之间的转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我们选用二氨甲基吡啶配体与二价铁配位[2],加入不同的有机磺酸阴离子得到了一系列的自旋交叉化合物。磺酸阴离子与氨基之间可以形成丰富的氢键相互作用,采用不同的有机磺酸阴离子可以得到转换温度不同的自旋交叉化合物。(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5分会:无机化学》期刊2014-08-04)
张向欢[3](2014)在《基于有机磺酸的有机硅纳米管杂化催化剂的设计及其在生物柴油合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友好型高效催化剂的研究与开发是绿色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有机磺酸功能化的硅材料是一种具有很强Br nsted酸性的固体酸催化剂,应用范围广泛。但是,这类催化剂在催化生物质转化时存在传质阻力大和易失活等影响其催化性的缺点。为克服以上问题,本论文设计制备了一种新型基于有机磺酸的有机无机杂化催化剂,即芳基磺酸(Ar-SO3H)功能化的乙基或苯基桥联有机硅(BTMSE或BTESB)纳米管(Si(Ph/Et)Si-Ar-SO3H NTs),通过在温和条件下(常压、65oC)酯化棕榈酸合成棕榈酸甲酯和酯交换文冠果油(Yellow horn seed oil或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合成C16C18脂肪酸甲酯(生物柴油成分)的反应,评价了Si(Ph/Et)Si-Ar-SO3H NTs的非均相酸催化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聚乙氧基聚异丙氧基聚乙氧基叁嵌段共聚物(PEO20PPO70PEO20,P123)的结构导向作用下,采用乙基桥联有机硅烷(BTMSE)和2(4氯磺酰苯基)乙基叁甲氧基硅(CSPTMS)(Ar-SO3H的前驱体)一步水解共缩合并结合水热技术,制备了芳基磺酸功能化的乙基桥联有机硅纳米管(Si(Et)Si-Ar-SO3H NTs),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氮气吸附测定和固体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对以上杂化催化剂的形貌、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酸碱滴定法和ICP-OES测定,对杂化催化剂的Br nsted酸性点密度进行了测定。以棕榈酸的酯化作为模型反应,考察了Ar-SO3H官能团担载量对材料催化活性的影响,确定了Ar-SO3H的最佳担载量。研究表明,当芳基磺酸官能团的担载量为10%时,催化剂呈现出均一的管状形貌(管内径约为7nm)。此外,采用相同路径,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磺酸基和不同硅源前驱体的杂化催化剂,包括丙磺酸(Pr-SO3H)功能化的乙基桥联有机硅纳米管(Si(Et)Si-Pr-SO3H10NTs)和SBA-15-Ar-SO3H10。通过棕榈酸酯化和文冠果油酯交换反应,研究了以上各种杂化催化剂的非均相酸催化性能。结果表明,Si(Et)Si-Ar-SO3H10NTs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其活性高于Si(Et)Si-Pr-SO3H10NTs,SBA-15-Ar-SO3H10和商业固体酸催化剂Amberlyst-15。当Si(Et)Si-Ar-SO3H10NTs催化的酯化反应进行3h后,棕榈酸甲酯的产率为99.9%;当Si(Et)Si-Ar-SO3H10NTs催化的酯交换反应进行24h后,棕榈酸甲酯、硬脂酸甲酯、油酸甲酯和亚油酸甲酯四种单酯的产率分别为60.6、65.5、64.3和60.2%。通过杂化催化剂强的Br nsted酸性、独特的纳米管结构和疏水的表面特性,合理解释了Si(Et)Si-Ar-SO3H NTs较好的非均相酸酸催化活性;2.在叁嵌段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P123作用下,选择苯基桥联有机硅烷(BTESB)作为有机硅源,CSPTMS作为芳基磺酸官能团(Ar-SO3H)的前驱体,通过一步共水解缩合并结合水热技术,制备了芳基磺酸(Ar-SO3H)功能化的苯基桥联有机硅纳米管Si(Ph)Si-Ar-SO3H10NTs。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氮气吸附测定和固体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对材料的形貌、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进行了表征,证实了芳基磺酸官能团(Ar-SO3H)与碳硅骨架是通过共价键相结合,并推测了有机硅纳米管的形成机理。采用酸碱滴定法和ICP-OES对杂化催化剂的Br nsted酸性点密度进行了测定。以棕榈酸酯化和文冠果油酯交换作为模型反应,评价了Si(Ph)Si-Ar-SO3H10NTs的非均相酸催化性能。研究表明,无论是酯化还是酯交换反应,Si(Ph)Si-Ar-SO3H10NTs均较Si(Et)Si-Ar-SO3H10NTs具有更高的非均相酸催化活性;而且,对于所研究的各种杂化催化剂,它们的催化活性顺序为:Si(Ph)Si-Ar-SO3H10NTs Si(Et)Si-Ar-SO3H10NTs P123free Si(Ph)Si-Ar-SO3H10Si(Et)Si-Pr-SO3H10NTs SBA-15-Ar-SO3H10,它们的活性均高于Amberlyst-15。Si(Ph)Si-Ar-SO3H10NTs较Si(Et)Si-Ar-SO3H10NTs更高的催化活性源于前者更高的Br nsted酸强度、更优异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和更疏水的表面。最后,通过叁次催化循环,评价了Si(Ph)Si-Ar-SO3H10NTs的催化稳定性。结果表明,Si(Ph)Si-Ar-SO3H10NTs具有较高的催化稳定性,其在循环使用叁次后可基本维持活性不损失。因此,本研究设计制备的新型基于有机磺酸的有机硅纳米管杂化催化剂对以廉价生物质为原料合成生物柴油反应具有潜在应用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毛慧,邬宪娜,钱学仁,安显慧[4](2013)在《有机磺酸掺杂聚苯胺沉积型双功能纸的导电和阻燃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对甲苯磺酸(PTSA)和磺基水杨酸(SSA)两种有机磺酸作掺杂剂原位合成制备了聚苯胺沉积型导电和阻燃双功能纸。研究结果表明,纸的导电和阻燃性能均与掺杂酸的并入有密切关系。纸的电导率与氧指数(OI)值均随掺杂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SSA掺杂纸样的导电和阻燃性能均优于PTSA掺杂纸样以及以前所研究的无机酸掺杂纸样。SSA掺杂纸样的导电稳定性明显好于PTSA掺杂纸样,而两种有机磺酸掺杂的纸样的OI值40天内均仅下降了1%左右。与PTSA掺杂纸样相比,SSA掺杂纸样较高的掺杂水平对其优异的导电和阻燃性能负责。(本文来源于《全国特种纸技术交流会暨特种纸委员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10-17)
邹业成[5](2013)在《有机磺酸盐阻燃剂的合成、表征及其阻燃聚碳酸酯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碳酸酯(PC)是一种具有高抗冲击强度、透明性、耐热性、尺寸稳定性和优异的电绝缘性工程塑料。PC的热分解温度高,自身具有一定的阻燃性,根据接枝情况的不同,PC的氧指数为21%~24%,阻燃等级达UL94V-2级。虽然本身能自熄,但当它应用于阻燃要求高的领域时,难以达到要求。出于环保和安全等方面的考虑,阻燃剂无卤化已成为当前阻燃剂研究的热点。有机磺酸盐型阻燃剂(SFR)以其高效、环保、添加量极少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叁聚氯氰、对氨基苯磺酸、牛磺酸以及2,5-二磺酸基苯磺酸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含磺酸盐型阻燃剂。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有机质谱等检测手段对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分别考察了所合成SFR在空气和氮气中的热稳定性。通过共混工艺将所合成的叁种SFR添加到PC中,考察了SFR添加量对PC阻燃体系性能的影响。通过极限氧指数(LOI)试验、垂直燃烧试验(UL-94)、热失重分析(TGA)、锥形量热试验和力学性能试验对阻燃体系的阻燃性能、热稳定性能、燃烧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添加量在0.1%以下时叁种阻燃剂都可显着提高复合体系的LOI值(均在30%以上),并且所考察的阻燃体系都能达到UL-94的V-0级且无熔滴滴落;SFR的加入使得PC的分解温度有所提前而最终的残炭量并无多明显增加;最大热释放速率峰值的时间往后延迟了70秒左右;SFR的加入对PC冲击强度的影响最为明显,且随着SFR添加量的增加,体系的冲击强度下降,而SFR对PC阻燃体系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的影响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当SFR添加量为0.1%时达到最大值。(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3-06-05)
邹业成,胡志勇[6](2013)在《聚碳酸酯/有机磺酸盐阻燃体系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有机磺酸盐阻燃剂阻燃改性聚碳酸酯(PC),研究了有机磺酸盐阻燃剂用量对PC复合体系的阻燃性能及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添加量低于0.1%时,随着有机磺酸盐阻燃剂添加量的增加,PC复合体系的极限氧指数迅速增加,由26%增加至33.8%,体系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几乎不变,缺口冲击强度略有下降;当添加量超过0.1%后,极限氧指数增加缓慢,由33.8%增加至34.5%,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却大幅下降,由11.19 kJ/m2迅速降至3.6 kJ/m2,而且体系透明性受到影响。(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3年04期)
周建,林志勇,钱浩[7](2012)在《有机磺酸共掺杂聚苯胺结晶性和热稳定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十二烷基苯磺酸和甲烷磺酸作为共掺杂剂制备出高导电可溶聚苯胺,甲磺酸作为聚苯胺的主要掺杂剂保证了产品的高电导率,同时十二烷基苯磺酸改善聚苯胺溶解性能和加工性能,使其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热重分析仪进一步分析了,聚苯胺有序化程度和导电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十二烷基苯磺酸掺杂后的聚苯胺分子链的有序化发生改变,链间距表达导致其电导率降低,而热稳定性能和溶解性能的到了明显改善。(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2年06期)
盖帅[8](2011)在《有机磺酸固体催化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常用的有机酸催化剂如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或负载型对甲苯磺酸等,缺点是活性组分易流失,热稳定性及溶剂稳定性差。本论文旨在制备活性与之相当而稳定性更好的有机磺酸催化剂。本论文采用廉价的硅胶、活性炭、硅藻土为载体,通过键合或负载的方法使苯乙烯在载体上聚合,之后采取浓硫酸直接磺化苯环的方法得到以苯基磺酸为活性中心的固体酸,并考察了载体种类、抽提条件、制备方法和制备条件等对催化剂的影响。本论文借助FT-IR、BET、XRF、元素分析、SEM、GC等方法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经化学滴定法测定,硅胶键合有机磺酸固体催化剂的酸量为2.70mmol·g~(-1),吸附法制备活性炭及硅藻土负载有机磺酸固体催化剂的酸量分别为1.88mmol·g~(-1)和1.43mmol·g~(-1),浸渍法制备活性炭负载有机磺酸固体催化剂的酸量为1.34mmol·g~(-1)。这些催化剂的酸量与常见的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酸容量相差不大。本论文以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的合成实验对比考察了制备的四种有机磺酸固体催化剂与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负载对甲苯磺酸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重复使用性。结果表明,制备的硅胶键合催化剂和吸附法制备活性炭负载催化剂均具有较好的活性和重复使用性,能够满足人们对酸催化剂的需求及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收率最高可达99.1%。反应前后催化剂酸量对比以及热重分析表明催化剂失活的原因是磺酸基的流失,流失程度要远小于强酸性阳离子树脂及负载对甲苯磺酸催化剂。(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期刊2011-05-01)
张海荣,计红果,石锦志,付铁柱,庞浩[9](2010)在《桉树木粉的有机磺酸催化热化学液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对甲苯磺酸催化桉树木粉在多元醇体系的液化反应,利用在线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桉树木粉的醇解液化反应过程,探索了不同反应条件对液化反应的影响。通过对液化产物的分析,揭示了液化产物的性质随反应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桉树木粉在聚乙二醇-丙叁醇(质量比4∶1)的液化溶剂中,当对甲苯磺酸用量为3%、反应温度160℃、液固质量比4∶1、液化反应时间180 min时,其液化产率高达89.97%。液化产物的羟值随反应时间的增加在460~340 mg/g区间逐渐降低、酸值在13~20 mg/g区间逐渐增加。(本文来源于《林产化学与工业》期刊2010年06期)
林善旭,林志勇,钱浩[10](2010)在《有机磺酸掺杂聚苯胺电导热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十二烷基苯磺酸,樟脑磺酸掺杂和这两种有机磺酸共掺杂的3种导电聚苯胺,并研究了聚苯胺的电导率在高温环境中的稳定性。发现氧气的存在是导致聚苯胺电导率剧烈衰减的重要因素,在稀氧环境中能有效抑制聚苯胺电导率的衰减速度。进一步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聚苯胺的有序化程度,结果表明,十二烷基苯磺酸与樟脑磺酸的共掺杂不利于聚苯胺分子链的有序排列,使其电导的热稳定性最差。与十二烷基苯磺酸不同,极性樟脑磺酸与强极性聚苯胺相容性好,在高温时相分离较不明显,对提高聚苯胺的电导热稳定性是有利的。(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0年11期)
有机磺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子水平的双稳性在温度传感器、光开关以及信息存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1],而由温度、压力或者光照等外界微扰造成的高自旋与低自旋之间的转换是获得双稳态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合成具有自旋转换性质的分子磁性材料具有重要意义。Fe(Ⅱ)自旋交叉化合物可以实现抗磁态(低自旋,s=0)到顺磁态(高自旋,s=0)之间的转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我们选用二氨甲基吡啶配体与二价铁配位[2],加入不同的有机磺酸阴离子得到了一系列的自旋交叉化合物。磺酸阴离子与氨基之间可以形成丰富的氢键相互作用,采用不同的有机磺酸阴离子可以得到转换温度不同的自旋交叉化合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磺酸论文参考文献
[1].杨超飞.有机磺酸系列催化剂在合成CL-20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
[2].赵新花,王新益.有机磺酸阴离子调控的自旋交叉分子磁性材料[C].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5分会:无机化学.2014
[3].张向欢.基于有机磺酸的有机硅纳米管杂化催化剂的设计及其在生物柴油合成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4
[4].毛慧,邬宪娜,钱学仁,安显慧.有机磺酸掺杂聚苯胺沉积型双功能纸的导电和阻燃性能[C].全国特种纸技术交流会暨特种纸委员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2013
[5].邹业成.有机磺酸盐阻燃剂的合成、表征及其阻燃聚碳酸酯性能研究[D].中北大学.2013
[6].邹业成,胡志勇.聚碳酸酯/有机磺酸盐阻燃体系的性能研究[J].塑料工业.2013
[7].周建,林志勇,钱浩.有机磺酸共掺杂聚苯胺结晶性和热稳定的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2
[8].盖帅.有机磺酸固体催化剂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
[9].张海荣,计红果,石锦志,付铁柱,庞浩.桉树木粉的有机磺酸催化热化学液化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0
[10].林善旭,林志勇,钱浩.有机磺酸掺杂聚苯胺电导热稳定性的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