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土地利用论文-费扬

城乡土地利用论文-费扬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乡土地利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转型,乡村振兴

城乡土地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费扬[1](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土地利用现状与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是人类主要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研究其利用的转型,核心目标是探讨如何管理好土地资源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土地利用由数量管理向质量管理的转变,这对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我国土地利用现状与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土地利用转型的有效路径。本文认为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空间优化与土地利用的转型,依托土地利用转型为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为我国城乡土地问题提供参考性建议。(本文来源于《浙江省地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乡村振兴高峰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5)

林坚,赵冰,刘诗毅[2](2019)在《土地管理制度视角下现代中国城乡土地利用的规划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切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载体,土地是各类规划的基本对象,土地利用是各类规划的核心内容。土地管理制度直接决定城乡建设用地供给、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增值分配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从而影响规划的发展理念与编制实施。我国城乡土地利用的规划具有多类型、多部门管理的特点,伴随土地制度从建国初期的无偿划拨与计划分配,到改革开放后转向有偿使用制度,引入土地市场,逐步形成了国土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类型规划格局,再到十八届叁中全会以来,开展了构建统一空间规划体系的探索。而规划的演变则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从国家直接支配土地,到"两权分离"下的地方土地发展权管理,再到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央—地方两级土地发展权分级管理,进而到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两级土地发展权归口管理的历程。本文在回顾建国70年来我国城乡土地利用的规划演进基础上,探析中国特色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变迁及其对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的影响。针对土地利用规划关注点的更替,阐释我国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的演进路径,解析"建设管理—资产管理—资源管理—生态管理"这一关注重点渐次演化以及相应的职能逐步迭合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国际城市规划》期刊2019年04期)

赵冰,林坚,刘诗毅[3](2019)在《“外引”与“内消”——国际经验对中国城乡土地利用相关规划的影响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中国城乡土地利用规划不断引进借鉴国外规划理念,并与中国特色土地管理制度和本土规划实践相互交融,发展演进。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在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城乡土地利用的规划工作也不无例外地走上"苏联模式"道路。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在市场化和全球化共同推动下,其他国家的规划思想和理论不断涌入,大大突破了原先单一向苏联学习的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城乡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发展。本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发展阶段,国际理念和经验的引介对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国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展的影响,并阐释相关规划在演进过程中借鉴与独创相互交融,逐步形成适应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规划体系。最后尝试对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提出启示性建议。(本文来源于《国际城市规划》期刊2019年04期)

袁舒琪,李由[4](2019)在《我市有了用地分类“双语词典”》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市有了用地分类“双语词典”!近日,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起草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城乡规划用地分类对应表》(后简称《对应表》)正式出台。《对应表》将原规划、国土部门使用的地类标准进行对应转换,不仅有利于机构改革后规划国土部门职能整合得以进一步加强(本文来源于《厦门日报》期刊2019-08-02)

斯日吉模楞,敖特根巴雅尔[5](2019)在《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内蒙古各盟市面板数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深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土地资源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的现象。从土地要素投入结构变化视角,即土地资源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过程中如何影响两部门的经济增长进行理论分析,并运用内蒙古12盟市面板数据分别测算土地资源对乡村地区和城镇地区经济的"增长阻力"。研究认为,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土地供给动力"、"土地供给阻力"、土地结构变化产生的推动力及传统的"增长阻力"这四种力量的综合。其中"土地供给动力"和"土地供给阻力"两种效应说明,土地资源限制对乡村地区经济产生的"增长阻力"大于对城镇地区经济产生的"增长阻力"。因此,在土地资源有限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谨慎选择土地资源在城乡间分配的平衡点;在保障农产品安全的资源需求基础上最大化满足城镇地区日益增加的土地资源需求。(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蔡毅华[6](2019)在《基于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规划差异分析及协调途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城乡规划之间的对象、概念基础、实践等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城乡规划协调涵盖了广泛内容,需要不断优化其制度,整合其机构,尤其要高度重视编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型问题。由此可见,只有做好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规划差异分析及协调途径的探索工作,缩小城乡发展差异,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才能从根本上加快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步伐。(本文来源于《智能城市》期刊2019年10期)

张守瑜[7](2019)在《蚌埠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乡统筹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系统耦合互动的视角出发,以蚌埠市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土地利用和城乡发展等方面的数据,在对土地集约利用和城乡统筹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蚌埠市2009-2017年土地集约利用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并判断其耦合协调类型,分析其时空变化特点,并结合实践背景深入挖掘影响两系统间协调发展水平的现实因素。然后借助动态耦合模型,测算蚌埠市2009-2017年土地集约利用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动态耦合度,研究二者在发展速度上的协调趋势。最后,对蚌埠市县级土地集约利用和城乡统筹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各县区土地集约利用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并判断其耦合协调类型,进行县区间耦合协调状况的对比分析。最后,因地制宜地提出促进二者良性互动的措施。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2009-2017年间,蚌埠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二者的耦合度值在高位保持平稳,两个系统处于高度耦合状态,表明蚌埠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极为紧密。同时,蚌埠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值呈稳步上升态势,共连续经历了濒临失调型、勉强协调型、初级协调型、中级协调型和良好协调型5个类型阶段,说明9年间蚌埠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由不协调逐步向协调的方向演变。在发展速度的耦合上,二者所构成的复合系统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从动态耦合度来看,由最初的城乡统筹发展推进过程中并未充分有效地带动土地集约利用,过渡到二者趋于同步发展、齐驱并进,到最后土地集约利用的内部不平衡延缓了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2)2017年,蚌埠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显着;总体来看,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的地区,其城乡统筹发展程度也较高。蚌埠市2017年四区叁县土地集约利用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耦合类型均为高度耦合,各县区的耦合度均高于0.95;表明在县级尺度上,二者的联系依然极为紧密,即土地粗放利用和城乡不均衡发展相互制约、相互牵制,土地集约利用和城乡统筹发展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在土地集约利用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协调程度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反映了蚌埠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重心在淮河以南。在耦合协调类型上,固镇县为濒临失调型;五河县和怀远县为勉强协调型;淮上区为初级协调型;龙子湖区、蚌山区和禹会区为中级协调型。(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9-06-14)

王珊珊[8](2019)在《统一“语言”,精准“合一”——北京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用地分类对应的研究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自然资源部的组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与管理体系改革已全面进入"多规合一"的加速时期,由全域土地资源管控而引发的规划技术与管理的探索和实践将进入实质性改革时期。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作为空间规划的基础与核心,由其引发的"两规合一"问题也再次成为热点议题,而"两规"用地分类对应关系研究就是相关研究推进的重要基础性技术工作。本文基于北京市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和"两规合一"相关工作特点,系统梳理和分析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用地分类特点及对应关系,旨在通过思考与技术路线的呈现为其他城市的相关探索提供参考与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规划建设》期刊2019年03期)

张守瑜,刘平辉[9](2019)在《土地集约利用与城乡统筹发展耦合关系研究——以蚌埠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运用熵值法对蚌埠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乡统筹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借助动态耦合模型,分析2009~2016年两子系统耦合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蚌埠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二者所构成的复合系统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但在各时间段呈现出不同的耦合状况,其中2014年接近最协调点,未来蚌埠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乡统筹发展有失调的倾向.最后,从完善政策、用地优化和乡村振兴3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石家庄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覃亮仁[10](2019)在《分析城乡结合部规划建设模式及土地利用导向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城乡结合部规划建设与土地利用中存在主要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并简要介绍了研究城乡结合部规划建设模式及土地利用导向设计的现实意义、城乡结合部的特征,如经济特征、土地利用特征、空间特征、人口特征、景观特征,提出城乡结合部规划建设模式及土地利用导向设计要点,能够保证城乡结合部规划建设水平得到更好提升,减少土地资源的损耗,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良好借鉴。(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9年14期)

城乡土地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一切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载体,土地是各类规划的基本对象,土地利用是各类规划的核心内容。土地管理制度直接决定城乡建设用地供给、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增值分配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从而影响规划的发展理念与编制实施。我国城乡土地利用的规划具有多类型、多部门管理的特点,伴随土地制度从建国初期的无偿划拨与计划分配,到改革开放后转向有偿使用制度,引入土地市场,逐步形成了国土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类型规划格局,再到十八届叁中全会以来,开展了构建统一空间规划体系的探索。而规划的演变则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从国家直接支配土地,到"两权分离"下的地方土地发展权管理,再到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央—地方两级土地发展权分级管理,进而到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两级土地发展权归口管理的历程。本文在回顾建国70年来我国城乡土地利用的规划演进基础上,探析中国特色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变迁及其对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的影响。针对土地利用规划关注点的更替,阐释我国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的演进路径,解析"建设管理—资产管理—资源管理—生态管理"这一关注重点渐次演化以及相应的职能逐步迭合的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乡土地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1].费扬.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土地利用现状与转型[C].浙江省地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乡村振兴高峰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2].林坚,赵冰,刘诗毅.土地管理制度视角下现代中国城乡土地利用的规划演进[J].国际城市规划.2019

[3].赵冰,林坚,刘诗毅.“外引”与“内消”——国际经验对中国城乡土地利用相关规划的影响探析[J].国际城市规划.2019

[4].袁舒琪,李由.我市有了用地分类“双语词典”[N].厦门日报.2019

[5].斯日吉模楞,敖特根巴雅尔.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内蒙古各盟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6].蔡毅华.基于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规划差异分析及协调途径探索[J].智能城市.2019

[7].张守瑜.蚌埠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乡统筹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9

[8].王珊珊.统一“语言”,精准“合一”——北京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用地分类对应的研究与思考[J].北京规划建设.2019

[9].张守瑜,刘平辉.土地集约利用与城乡统筹发展耦合关系研究——以蚌埠市为例[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9

[10].覃亮仁.分析城乡结合部规划建设模式及土地利用导向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9

标签:;  ;  ;  

城乡土地利用论文-费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