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秒放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脉冲,等离子体,介质,电极,沟道,射流,特性。
纳秒放电论文文献综述
郑殿春,沈湘东,郑秋平,陈春天,赵大伟[1](2019)在《电极介质覆盖SF_6间隙纳秒脉冲电压放电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引入流体力学理论的对流-扩散机制,建立以自洽流体力学模型为基础的SF_6气体电极介质覆盖下的纳秒脉冲电压下的放电数学模型。采用MacCormack二阶精度反耗散的稳定格式,既顾了计算精度、计算量和收敛速度的要求,又克服放电过程间隙参量奇异性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同时计算分析了0. 4 MPa,纳秒脉冲电压上升沿20 ns条件下,幅值分别为10、14、19和25 kV,以及幅值15和25 kV条件下的20、30和40 ns下的SF_6气体电极介质覆盖下的纳秒脉冲放电特性,以及放电过程带电粒子的运动行为与间隙电场影响机制,获得了脉冲电压幅值和上升沿对其放电过程的位移电流、传导电流以及总电流之间制约关系。研究结果对拓宽SF_6应用领域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电机与控制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麻晓琴,周璇,王耀功,杨静远,张小宁[2](2019)在《纳秒脉冲驱动下铝基微沟道等离子体放电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制作了基于铝基衬底的微沟道阵列器件,并研究了纳秒脉冲微沟道等离子体放电特性。通过调控纳秒脉冲输出波形,获得了脉冲参数对微沟道等离子体放电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正弦波驱动,纳秒脉冲微沟道等离子体放电更集中,耦合效应更明显,且等离子体特性更易于调控。当改变脉冲参数时,6%左右的波形过冲电压会造成微沟道等离子体放电强度~30%的改变。另外,脉冲上升沿时间越短,放电强度越高,当上升沿时间由152 ns缩短至32 ns时,放电强度可提升~30%。(本文来源于《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潘文军,孙明,郝夏桐[3](2019)在《气液两相纳秒脉冲放电对小球藻的灭活》一文中研究指出液相高压脉冲放电可以产生强氧化性活性物质和冲击波、紫外光等多种效应,可以有效地用于水处理。因此,以小球藻作为目标处理物,采用喷嘴-筒式水处理装置和气液两相纳秒负脉冲放电形式,分析了反应器的电气特性和不同放电参数对小球藻失活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小球藻的失活率随着脉冲峰值电压、脉冲重复频率、放电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大;随喷嘴外直径、藻液初始数密度、喷嘴电极尖端到溶液表面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当负载脉冲峰值电压为-15. 6 k V、鼓气速率为80 m L/min、放电处理时间为10 min、脉冲重复频率为50 Hz、藻液初始数密度为200×104m L-1、喷嘴外直径为2 mm、喷嘴电极尖端到溶液表面的距离为-1 cm时,小球藻的杀灭率为100%。(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19-08-30)
苗传润,刘峰,王乾,梅丹华,方志[4](2019)在《电极长度对纳秒脉冲同轴介质阻挡放电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同轴介质阻挡放电(DBD)在环境保护和能源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其电极结构是影响其放电特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采用纳秒脉冲电源驱动同轴双阻挡介质反应器,研究外电极长度对其放电特性的影响。利用电学、光学和温度测量诊断了放电特性,依据等效电气模型分离得到放电各电气参量,并进一步得到放电功率和能量效率,研究了不同电极结构下的放电均匀性、放电功率、能量效率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建立热传导模型分析了纳秒脉冲同轴双阻挡介质反应器运行温度及能量损失。结果表明:纳秒脉冲同轴双介质阻挡放电在不同外电极长度下均表现为均匀放电形式,且受外电极长度影响较小;随外电极长度的增大,反应器气隙平均放电功率及能量效率均增大;反应器温度随运行时间增加而增加,运行900 s后反应器温度达到饱和值;电压24 kV、外电极长230 mm时反应器气隙平均放电功率最高可达34.3 W,能量效率为71.3%,此时,反应器运行900 s后,运行温度为80.1℃,内介质层温度为135.3℃;通过热传导模型分析得到同轴DBD反应器能量损失途径为热量损失(热量损耗),随长度的增大,运行温度与内介质层温度升高,反应器热量损耗率降低。(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张波,汪立峰,刘峰,万梦,方志[5](2019)在《交流和纳秒脉冲激励氦气中等离子体射流阵列放电特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大气压下均匀稳定的大尺度低温等离子体射流,用交流(AC)和纳秒(ns)脉冲电源激励在氦气中产生一维射流阵列放电,比较两种电源激励射流阵列的放电均匀性、瞬时功率、平均功率和发射光谱强度等放电特性和参量,并通过拍摄气流通道的纹影图像和估算射流单元之间的库仑力作用,研究和分析射流阵列的射流单元之间的流场和电场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采用ns脉冲电源可以有效地提高射流阵的均匀性,增加等离子体羽长度、瞬时功率和粒子谱线强度,降低平均功率。不同于AC激励射流阵列,ns脉冲激励的射流阵列中两侧的射流单元几乎不发生偏转。采用ns脉冲激励可以同时减少气体加热作用和库仑力的排斥作用,从而有效地抑制射流单元之间的流场和电学相互作用,是提高射流阵列均匀性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汪立峰,张波,刘峰,方志[6](2019)在《纳秒脉冲悬浮电极介质阻挡放电作用下人体阻抗模型及参数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合适的人体阻抗模型及准确确定其参数对评估人体接触等离子体源及装置安全性至关重要,可为等离子体生物医学应用和医用等离子体源的开发提供指导。为此针对悬浮电极介质阻挡放电(floating-electrode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FE-DBD)作用于人体的电学安全问题,建立了FE-DBD作用于人体时的等效电气模型,将试验测得的人体接触时FE-DBD放电特性与SIMULINK仿真计算相结合,逐步求解确定了人体阻抗模型的参数。结果表明,人体在未发生气隙击穿放电时主要呈现容性,而气隙击穿放电时,人体呈现阻容特性,可以等效为电阻与电容的并联。在纳秒脉冲激励的FE-DBD作用下,等效电容约为79 pF,等效电阻在0.1~1 M?范围内,结果可为低温等离子体作用于人体的等效阻抗计算、人体电学参量估算和人体安全性评估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9年12期)
甘汶艳[7](2019)在《纳秒脉冲驱动下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秒脉冲激励的表面介质阻挡放电(SDBD)作为气体放电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和气动性能,已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等领域。如何进一步优化SDBD电学性能并提高流动控制能力是目前面临的难题。因此,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577177)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项目(2016ZZD07),以纳秒脉冲SDBD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脉冲激励参数和气压参数条件下激励器的电学特性和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搭建纳秒脉冲表面介质阻挡放电测试系统,开展大气压下脉冲上升沿和脉冲宽度对纳秒脉冲SDBD电学特性及诱导冲击波特性影响研究。研究表明:脉冲电流、功率能量及放电均匀性与脉冲上升沿的大小紧密相关,而与脉冲宽度关联不大。脉冲上升沿对激励器诱导的圆弧形冲击波在强度和传播速度方面影响较大,同时,微秒量级的脉冲宽度能够诱导出两组冲击波。其次,搭建低气压模拟系统,开展气压对增强型纳秒脉冲SDBD电学特性及光谱特性影响研究。研究表明:等离子体形态由气压和直流分量共同决定,且低气压条件下激发表面滑闪放电所需的电压幅值较低。在电压激发差值和气压的共同作用下,放电存在叁种模式,即两电极SDBD、表面滑闪放电和火花放电。另外,激励器发射光谱强度随着气压的下降而有所提高,气压对等离子体温度影响较大。最后,利用粒子图像测速系统分别研究脉冲激励参数和气压参数对纳秒脉冲SDBD流动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上升沿、重复频率和直流分量在诱导漩涡作用强度、诱导漩涡扰动面积及稳定射流速度方面影响较大,且50 ns上升沿能够诱导出两个漩涡。另外,随着气压的下降,诱导流线的分布发生改变,射流方向由竖直向上偏转为水平向左,射流速度逐渐增大。综上所述,通过脉冲激励参数的优化选择能够获得均匀稳定的低温等离子体,提高其气动激励的效果;同时,研究低压环境中纳秒脉冲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特性,对于表面介质阻挡放电在流动控制领域的实际应用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9-03-01)
孙昊,张帅,韩伟,高远,王瑞雪[8](2019)在《纳秒脉冲火花放电高效转化甲烷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火花放电是一种气体温度介于电弧放电和介质阻挡放电(DBD)之间的放电形式,具有设备简单、成本较低、转化率高和能量利用效率高等优点,是存在工业化潜力的甲烷高效转化技术。纳秒脉冲放电具有窄脉宽和上升沿,能够提高火花放电等离子体的不平衡程度,降低气体温度,进一步提高甲烷转化能量利用效率。本文研究纳秒脉冲甲烷放电的放电特性和产物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在输入能量为170kJ/mol的条件下,甲烷转化率可达60%、氢气选择性和产率分别为44.4%和26.6%、乙炔选择性和产率分别为28.8%和16.8%、总能量利用效率为33.9%、氢气能量利用效率为23%。获得了350~700nm的甲烷等离子发射光谱(OES),包括Ha、Hb、Hg 氢原子等Balmer谱线和CH、C~+、C_2等谱线,并利用Ha 的Stark展宽效应估算了电子密度约为1017cm-3量级。利用ICCD和单色仪获得了电子密度和CH、C_2发射光谱演变过程,实验结果表明电子密度随时间逐渐减少;C+几乎仅在外加脉冲时存在,CH仅在外加脉冲结束后出现,说明C+主要是由电子碰撞产生的,而C+在放电结束后与H发生反应生成CH,CH进一步复合生成C_2H2。(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杰,梁华,魏彪,赵光银,苏志[9](2019)在《参数化纳秒脉冲电源激励下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纳秒脉冲电压上升沿、下降沿、脉宽、以及覆盖电极宽度对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特性的影响。结合放电图像、电压–电流波形以及高速纹影详细分析了各参数对纳秒脉冲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的放电形态、能量消耗以及诱导流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脉冲电压上升沿与下降沿时间对放电细丝的均匀性有影响,而放电细丝的长度受脉宽影响较大,同时也受到覆盖电极宽度的制约;纳秒脉冲激励产生冲击波的同时会诱导产生速度较小的弱射流,且射流方向受到各电参数的影响,因此,纳秒脉冲激励不只是单纯的快速加热,还有体积力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孙帅,王流火,谭令其,蔡鋆,李军浩[10](2018)在《GIS局部放电模拟用亚纳秒脉冲发生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GIS内部的局部放电脉冲前沿一般在1 ns以内,文中研究脉冲前沿在1 ns以内的快前沿脉冲发生电路,可以在实验中模拟局部放电信号,用于需要局部放电信号的实验中。文中利用晶体叁极管的雪崩效应,叁极管的雪崩工作时产生的脉冲信号幅值较高,前沿时间较短,可以达到前沿在1 ns之内的要求。选择BFP450型雪崩叁极管,制作电路板测量脉冲信号,可以得到特高频脉冲电压信号,可以通过特高频天线进行传输。通过文中设计的脉冲产生电路,可以得到幅值4 V左右,重复频率20 kHz以内,前沿时间1 ns以内的快前沿脉冲信号。(本文来源于《高压电器》期刊2018年11期)
纳秒放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设计制作了基于铝基衬底的微沟道阵列器件,并研究了纳秒脉冲微沟道等离子体放电特性。通过调控纳秒脉冲输出波形,获得了脉冲参数对微沟道等离子体放电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正弦波驱动,纳秒脉冲微沟道等离子体放电更集中,耦合效应更明显,且等离子体特性更易于调控。当改变脉冲参数时,6%左右的波形过冲电压会造成微沟道等离子体放电强度~30%的改变。另外,脉冲上升沿时间越短,放电强度越高,当上升沿时间由152 ns缩短至32 ns时,放电强度可提升~3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秒放电论文参考文献
[1].郑殿春,沈湘东,郑秋平,陈春天,赵大伟.电极介质覆盖SF_6间隙纳秒脉冲电压放电特性研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9
[2].麻晓琴,周璇,王耀功,杨静远,张小宁.纳秒脉冲驱动下铝基微沟道等离子体放电特性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9
[3].潘文军,孙明,郝夏桐.气液两相纳秒脉冲放电对小球藻的灭活[C].《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19
[4].苗传润,刘峰,王乾,梅丹华,方志.电极长度对纳秒脉冲同轴介质阻挡放电特性的影响[J].高电压技术.2019
[5].张波,汪立峰,刘峰,万梦,方志.交流和纳秒脉冲激励氦气中等离子体射流阵列放电特性比较[J].电工技术学报.2019
[6].汪立峰,张波,刘峰,方志.纳秒脉冲悬浮电极介质阻挡放电作用下人体阻抗模型及参数确定[J].高电压技术.2019
[7].甘汶艳.纳秒脉冲驱动下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9
[8].孙昊,张帅,韩伟,高远,王瑞雪.纳秒脉冲火花放电高效转化甲烷的实验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9
[9].陈杰,梁华,魏彪,赵光银,苏志.参数化纳秒脉冲电源激励下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特性[J].高电压技术.2019
[10].孙帅,王流火,谭令其,蔡鋆,李军浩.GIS局部放电模拟用亚纳秒脉冲发生器研究[J].高压电器.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