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亲属语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亲属,称谓,语言,亲属关系,斯特劳斯,对等,客家话。
亲属语言论文文献综述
陈亚威[1](2019)在《亲属称谓泛化的语言实践和意义解码——以“爸爸”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亲属称谓泛化作为一种交往策略长期存在于中国社会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语言的不断更新,"爸爸"的泛化已然成为一个传播学和语言学事实。"爸爸"泛化的语言实践包含了当代青年对商业社会文化逻辑的认同、对现实生存状况的无奈控诉以及青年群体内部微观的权力操演。剖开"爸爸"这一文化符号,能寻觅到中国父权文化逻辑的肌理,也能窥探到青年共享的现实困境、化解策略以及戏剧化的表达风格。"爸爸"背后退缩型主体的投降姿态和传统权威体认值得当下社会警惕和思考。(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9年05期)
吴丹丽[2](2019)在《亲属称谓词中的语言与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亲属称谓词"是具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之间相互称呼的用语,具有表示人与人之间亲属关系的功能。文章对肥东方言特殊亲属称谓词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调查,并且将肥东方言特殊亲属称谓词用法进行历时的对比,并进一步研究肥东方言特殊亲属称谓词的个性特征。(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05期)
马宇,谭吉勇[3](2018)在《江津方言词使用现状的语言分析——以亲属称谓词和动物名称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江津方言中称谓词和动物名称词使用现状的调查,得出该方言向普通话靠拢趋势明显,亲属称谓词中长一辈女性称谓词使用泛化,体现父系母系区分淡化趋势。动物俗称多数退出使用,少数因较强的构词理据而依然保存,指出“丁丁猫”和“虾块儿”分别来源于古语“虰虰毛”和客家话“■”。该分析对江津方言词汇研究做了补充,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江津客家移民历史和客家文化研究,追溯了个别方言词语的来源,指出江津方言词语的来源呈多样化。(本文来源于《西安航空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丹,王婷,张积家[4](2018)在《语言与文化共同影响亲属关系认知》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布概念特征模型认为,双语者有两个心理词典,同时与词汇表征和概念表征相联系,词义以结点形式储存在语义水平上。当两个翻译词共享所有语义结点时,它们就互为翻译对等词,如“son—儿子”。当两个翻译对等词的语义结点不完全对应,存在一对多或多对一的现象时,就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10-29)
汪新筱,江珊,张积家[5](2018)在《空间语言标记影响亲属关系的容器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3个实验,考察空间语言标记——"内/外"对汉语亲属词语义加工中亲属关系性质容器隐喻的影响。实验1同时呈现词和圆圈,发现语言标记影响亲属词语义加工中的亲属关系性质容器隐喻,有"外"标记的血亲词出现在圈外比出现在圈内反应更快,有"内"标记的姻亲词出现在圈内比出现在圈外错误率更低。实验2先呈现亲属词再呈现圆圈,发现语言标记影响亲属关系性质向容器概念的激活,有"外"标记的血亲词和有"内"标记的姻亲词在字母呈现在容器内外时的反应时差异与无"外"标记的血亲词和无"内"标记的姻亲词相反。实验3先呈现圆圈再呈现亲属词,发现有语言标记的亲属词在空间位置与语言标记一致时反应时更短、错误率更高,说明"内–外"意象图式对亲属词判断的影响主要源于语言标记。整个研究表明,与亲属关系性质容器隐喻不一致的空间语言标记干扰汉语亲属词的语义加工,空间语言标记的作用比亲属关系性质容器隐喻更强。在汉语亲属词的语义加工中存在着序列分解的加工方式,被试先加工首字,再加工整词。汉语亲属词的语义加工中包含着语义加工与具身经验激活的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彭如青,李小婷,朱巧如,何静怡[6](2018)在《语言管理论视域下的粤语亲属称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称谓是人们用于指代称呼对象、识别身份以及交际中角色关系定位的特定语言符号系统,是语言学、符号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可使用斯波斯基的语言管理方法,分析热播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中粤语亲属称谓的使用情况并从中了解家庭语言的代际传承问题及客厅文化。(本文来源于《嘉应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李玉[7](2018)在《上古汉语“迫”词族略考——汉语方言及亲属语言同源词比较研究与原始汉语**mb-型复声母的构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古籍及故训为材料,着重用王力《同源字典》未注意到的含"急速"义的同源字主要用音系法系联出汉语"迫词族",并由此推求出该词族的"语核"为原始汉语复辅音声母**mb-。同时还利用现代汉语方及亲属语言同源词的mb-型复声母反映形式,运用历史比较法开展汉藏语历史比较研究,对原始汉语及上古汉语**mb-型复声母的构拟加以印证。(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肖二平,张积家[8](2017)在《语言影响亲属关系认知》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形成的基础和条件。亲属关系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最早建立的重要社会关系,它基于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形成。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亲属关系不仅需要靠生物学关系来维持,还需要靠语言的反复使用加以巩固。“亲属语词不仅是某种社会(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7-08-14)
连毅,胡晓冬,沙萌,刁远豪,陈文孔[9](2017)在《跨文化视野下中法亲属称谓语言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体系、构词特征和语义特征叁方面对中法亲属称谓语言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中法亲属称谓在区分父系与母系、宗族与非宗族、血亲与姻亲以及长幼辈分等方面存在的异同及其背景原因。试图通过这种比较研究,对跨文化交际、法语教学以及汉法互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7年07期)
王丽梅[10](2017)在《“塞音+流音”型复辅音在彝语及其亲属语言中的音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唇塞音+流音"型和"软腭塞音+流音"型复辅音声类在彝语方言中的演化对应,有着各自倾向的语音演化路径,大致说来,或弛化脱落为基辅音形式,或腭化耦合为常见塞擦音形式,或特征投射为周边部位的辅音形式,并且均依清浊、送气与否等特征基本对应成完整序列,在地理分布上也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同时,相同声类在其他缅彝诸语言中的演化形式,还保留了分布较为广泛的"基辅音+腭介音"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音变的不同阶段。(本文来源于《语言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亲属语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亲属称谓词"是具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之间相互称呼的用语,具有表示人与人之间亲属关系的功能。文章对肥东方言特殊亲属称谓词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调查,并且将肥东方言特殊亲属称谓词用法进行历时的对比,并进一步研究肥东方言特殊亲属称谓词的个性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亲属语言论文参考文献
[1].陈亚威.亲属称谓泛化的语言实践和意义解码——以“爸爸”为例[J].东南传播.2019
[2].吴丹丽.亲属称谓词中的语言与文化[J].现代交际.2019
[3].马宇,谭吉勇.江津方言词使用现状的语言分析——以亲属称谓词和动物名称词为例[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8
[4].王丹,王婷,张积家.语言与文化共同影响亲属关系认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5].汪新筱,江珊,张积家.空间语言标记影响亲属关系的容器隐喻[J].心理学报.2018
[6].彭如青,李小婷,朱巧如,何静怡.语言管理论视域下的粤语亲属称谓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2018
[7].李玉.上古汉语“迫”词族略考——汉语方言及亲属语言同源词比较研究与原始汉语**mb-型复声母的构拟[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8].肖二平,张积家.语言影响亲属关系认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9].连毅,胡晓冬,沙萌,刁远豪,陈文孔.跨文化视野下中法亲属称谓语言比较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7
[10].王丽梅.“塞音+流音”型复辅音在彝语及其亲属语言中的音变分析[J].语言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