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分生产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产率,水分,用水,黄土高原,紫花苜蓿,耗水量,模型。
水分生产率论文文献综述
于颖多,陈华堂,魏征,张宝忠[1](2019)在《华北地区夏玉米水分生产率多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化限制因素的敏感性对协同提升作物水分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作物水分生产率在不同土壤、气象以及田间管理措施下参数的敏感性,以华北地区夏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扩展傅里叶幅度检验法,量化了基于DNDC模型的夏玉米水分生产率对土壤、气象和田间管理(灌溉水量、施肥量)等10个参数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DNDC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0~50 cm土壤水分、作物蒸发蒸腾量、作物生长过程以及产量;灌溉水量、土壤初始氨氮浓度、CO_2浓度、第二次施肥量、降雨量以及日最高温度是不同水文年条件下对夏玉米水分生产率敏感程度高的限制因素。当水文年型由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转变时,灌溉水量的敏感性呈高于施肥量的敏感性的变化趋势,因此,考虑限制因素的敏感程度将更有助于提出区域分异下水分生产率多要素协同提升的技术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09期)
罗振,辛承松,李维江,张冬梅,董合忠[2](2019)在《部分根区灌溉与合理密植对旱区棉花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部分根区灌溉与合理密植在棉花产量和水分生产率上的互作效应及其生理学机制,探索旱区节水灌溉植棉的新途径,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大田条件下,采用两因子试验设计研究了灌溉方式(常规灌溉、亏缺灌溉、部分根区灌溉)和种植密度(13.5万、18.0万、22.5万株·hm~(-2))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水分生产率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方式和种植密度及其互作对棉花生物产量、籽棉产量、产量结构和收获指数有显着影响.常规灌溉条件下,提高密度能显着提高生物产量和单位面积铃数,但铃重和收获指数显着降低,高密度与中等密度下的经济产量相当,并显着高于低密度处理;部分根区灌溉可显着提高棉花叶片中脱落酸(ABA)含量,并显着降低吲哚乙酸(IAA)含量,促进同化物向生殖器官的分配,提高收获指数.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部分根区灌溉下单位面积铃数增加、铃重基本不变,高密度较中、低密度籽棉分别增产6.7%和11.5%.高密度下,部分根区灌溉与常规灌溉的籽棉产量相当,霜前花率提高22.5%,节水30%,水分生产率提高49.3%.种植密度对主茎功能叶光合速率没有显着影响,灌溉方式对光合速率有显着影响,亏缺灌溉显着降低了主茎功能叶的光合速率,而部分根区灌溉的叶片光合速率与常规灌溉相当.部分根区灌溉灌水侧根系茉莉酸(JA)含量和水通道蛋白基因(PIP)表达量显着高于常规灌溉,表明部分根区灌溉下,JA作为信号分子参与了灌水侧根系水分吸收的调控,PIP基因上调表达,根系吸水能力增强,保障了地上部叶片的水分平衡,进而维持了较高的光合速率.部分根区灌溉配合适当密植(22.5万株·hm~(-2))是旱区节水植棉的重要技术途径.(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金平[3](2018)在《黄土高原典型农作物耗水规律与水分生产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北方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黄土高原是我国最重要的缺水地区和半干旱地区之一。作为我国最主要的旱作农业区之一,该地区长期受到水资源短缺的影响。近年来,在人口不断增长、水资源短缺和全球变暖等多重因素的压力之下,当地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限制,对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消除贫困的工作形成持久的挑战。因此,对于黄土高原地区粮食作物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十分重要。在已有的研究中,大多聚焦在单一农作物水资源消耗规律和水分生产率研究以及大尺度宏观评估方面,而对于区域尺度上的多种作物水资源效率的系统研究仍然比较匮乏。如何科学地了解黄土高原地区的农作物水分消耗规律,准确认识农作物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农业用水效率、农作物耗水规律和水分生产率以及黄土高原农作物水分生产率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通过系统学习相关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后发现,国内外相关研究在单一作物水分循环和利用研究、定点农田实验研究和大尺度宏观评估研究方面获得了许多重要发现,而对县域级中等尺度研究方面缺乏足够的关注。本研究首先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作为试验点,从2015年至2017年在该试验点连续进行了3年的野外实验,开展了不同农作物耗水规律研究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作物水分消耗模型适用性的评价研究。通过将FAO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耗水量之间进行对比后发现:实验测量的4种粮食作物(马铃薯、玉米、高粱和荞麦)之间的耗水规律具有显着差异,在耗水量方面,耗水最高的高粱为329.98 mm,耗水量最小的荞麦为186.68 mm;4种作物耗水量的FAO模型计算值与实际耗水量之间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马铃薯10.94 mm,玉米15.10 mm,高粱29.52 mm,荞麦15.22 mm,平均误差为17.70 mm,平均误差比例约为7%。这表明FAO作物水分消耗模型在黄土高原地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在实验研究和FAO模型性能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FAO模型方法系统评估了陕北地区4个县区的9种主要粮食作物的水分生产率(CWP)和水热生产率(CCWP)。结果表明:(1)该地区粮食作物的水分生产率(CWP)为6.333 kg mm~(-1) ha~(-1),水热生产率(CCWP)为17683.81 kcal mm~(-1) ha~(-1),生产性水分生产率(CWP-P)为8.837 kg mm~(-1) ha~(-1),生产性水分的水热生产率(CCWP-P)为24769.07 kcal mm~(-1) ha~(-1)。(2)玉米、高粱和马铃薯的水分生产率最高,但马铃薯的水热生产率最低。(3)从水资源高效利用角度来看,陕北地区的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依然存在调整优化的潜力。本研究与已有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互补性,在大尺度农业水资源利用规律和特定作物水分生产率研究之间,探索了一种中等尺度的农作物耗水规律和水分生产率研究方法,对已有研究具有补充价值。将气象数据、水文数据、社会调查数据和统计数据相结合,将农业水循环过程和农业生产活动之间建立关联,对进一步全面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农业水循环过程提供了重要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9-01)
罗萍,杨贵宝,王怀义,李燕,梁淑敏[4](2018)在《等高横向聚土垄作对早春马铃薯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低纬高原山区早春马铃薯不同覆膜种植方式下,土壤水分生产率、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降水与土壤耕作层湿润深度等变化情况对马铃薯产量差异的影响。【方法】以当地马铃薯品种合作88号为材料,试验设置3个处理:T_1处理,等高横向聚土单垄地膜覆盖种植;T_2处理,等高横向平作半膜覆盖种植;T_3处理,以当地顺坡面平作半膜覆盖种植方式为对照(CK)。【结果】T_1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土壤湿润深度和水分生产率极显着高于T_3处理(CK)3.8%~54.8%、2.2~58.1 cm和6.43~11.46kg/m~3。T_1处理的出苗率极显着高于T_3处理(CK)19.6%~22.3%。T_1处理的产量、经济效益极显着高于T_3处理(CK)82.6%~101.3%和130.8%~172.4%。【结论】T_1和T_2处理,尤其是T_1处理可明显促进早春马铃薯生长发育,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经济、生产效益最佳。(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高景灏[5](2018)在《西安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水分生产率时空分布规律分析及其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分生产率是农业水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提高水分生产率对节约水资源和保证粮食安全有重要的意义。为从不同视角揭示农业水资源消耗与粮食生产的关系,本研究以西安市为研究区,在详细分析该地区数据特征(气候变化、农业资源及水资源特征等)的基础上,分析了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各水分生产率指标的时空分布规律,并通过灰色关联理论提取了水分生产率的主影响因素。建立SWAT模型,对不同情景下的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蒸散发及水分生产率的影响做了预测模拟。为西安市及其他区域制定农业及农业水资源管理等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撑及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西安地区年均气温显示出0.27℃/10a的上升趋势;降水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且季节分配极不均匀;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及总产量均随时间(1980-2014年)呈现上升趋势;农业灌溉用水量随时间变化(2001-2014年)逐渐减小;地表水资源量呈现下降趋势。(2)水分生产率呈现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各水分生产率指标均显示出空间分异特性,同指标不同年份水分生产率空间分布类似;灌溉水分生产率表现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规律;总流入与蒸散水分生产率表现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规律。(3)灌溉水分生产率值为1.5-2.5kg/m~3,随着时间而增大,年际间波动较大;小麦及玉米蒸散水分生产率值为0.5-1.0kg/m~3,且玉米略大于小麦,两者随时间均呈现缓慢增长趋势;总流入水分生产率值为0.3-0.8kg/m~3,年际间波动较大;灌溉水及蒸散水经济水分生产率均随时间呈上升趋势,且前者远大于后者。(4)影响该地区作物水分生产率的前5位主要因素是年均气温、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作物播种面积及农业机械总动力。(5)气温升高对作物产量、蒸散量及水分生产率的负面影响最大;降水增加10%有利于作物生产,可提高作物产量及水分生产率;气温升高1℃对作物产量、蒸散发量及水分生产率的影响大于降水增加10%的影响;叁种气候情景模式下作物产量、蒸散发量及水分生产率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空间分异性,除气温上升1℃(情景A)呈现北高南低的规律之外,其余两种模式均显示出东高西低的分布规律。(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张春杰[6](2018)在《一方水能产多少粮?一斤多?》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吨水能生产出多少粮食?或者生产1斤粮食需要多少水?对于此问题,有些人可能没听过,有些人可能没想过,今天我们就来个调查。一个概念对于此问题,我们先说个概念——水分生产率。水分生产率指作物消耗单位水量的产出,其值等于作物产量与作物净耗水(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报》期刊2018-03-15)
李小炜,孙权,白春梅[7](2018)在《水肥一体化下不同施肥和灌水量对玉米根系发育及水分生产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根系的发育状况直接关系着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利用能力。在宁夏盐池县栽培粮饲兼用玉米正大12,研究水肥一体化下不同施肥处理,不同灌水处理与玉米根系各项生长指标的关系,生育期根系发育动态变化,根系发育和水分生产率的关系。试验表明:(1)在水肥未饱和状态下,根系发育状况是影响水分生产率的直接因素,水肥对水分生产率的影响是通过对根系发育的影响而间接完成的。(2)施肥低于一定范围,笔者研究区为45 kg·667 m~(-2),肥料主要用于地上部分生长,对根系发育不起太大作用,施肥高于一定范围,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根系发育才呈递增趋势。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根系生长呈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然后上升的趋势,说明了适度干旱反而有利于根系的生长,较充足的水分也有利于根系发育。根系对P素的需求最多,对K素的需求略小于P素。(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曹雪松,李和平,郑和祥,冯亚阳,张松[8](2017)在《地埋滴灌对紫花苜蓿耗水、产量及水分生产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地埋滴灌紫花苜蓿的最佳灌水量和滴灌带埋设深度,采用田间试验设置15.0、22.5 mm和30.0 mm叁种灌水水平与10、20 cm和30 cm叁种滴灌带埋设深度处理,研究灌水量、滴灌带埋深对紫花苜蓿耗水量、产量及水分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埋滴灌紫花苜蓿耗水量、产量和水分生产率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P<0.01),均随滴灌带埋深的增加先增大(P<0.01)后减小(P<0.05);总生长季紫花苜蓿总耗水量为400~500 mm,总产量为7 500~12 000 kg·hm~(-2),水分生产率为1.80~2.50 kg·m~(-3)。建议地埋滴灌紫花苜蓿采用滴灌带埋深为20 cm,灌水定额为22.5~30 mm,灌水周期5~7 d的灌溉制度。(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7年05期)
刘烨[9](2017)在《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水分生产率时空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粮食作物作为黑龙江省种植面积最广的农作物,其生产用水量巨大。为了揭示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生产用水的效益产出,为黑龙江省各地区农业用水管理和可用水资源分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之上,利用黑龙江省各地区的实测数据,对黑龙江省各地区的粮食作物水分生产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对黑龙江省的灌溉水利用效率、粮食作物生育期降水量和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等粮食作物水分生产率指标的主要计算参数以及黑龙江省各地区的粮食水足迹进行了分析。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黑龙江省的灌溉水利用效率进行时空分布分析,发现黑龙江省的平均灌溉水利用效率在2006-2015年9年间表现为逐年稳定增加的趋势。黑龙江省非井灌灌区的灌溉水利用效率在2012-2015年4年间呈现出逐年稳定增加的趋势;而黑龙江省井灌灌区的灌溉水利用效率在2012-2015年4年间趋于稳定;非井灌灌区和井灌灌区的灌溉水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布差异均较小。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黑龙江省灌溉水利用效率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发现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的相关性,而灌溉水利用效率与降水在时序分布上的差异存在较强的相关性。(2)对黑龙江省的粮食作物生育期有效降水量进行时序分析,发现黑龙江省的粮食作物生育期有效降水量在2007-2012年呈现出先增加再降低再增加的时序变化趋势;采用反距离权重法对黑龙江省各地区的粮食作物生育期有效降水量进行空间插值分析,发现其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表现为中部高,四周低的趋势。对黑龙江省的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进行时空分布分析,发现黑龙江省2007-2012年的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整体上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在2008-2009年由于受农业自然灾害的影响,呈现为降低的趋势;黑龙江省各地区的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在空间分布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3)对黑龙江省粮食作物各水分生产率指标进行计算,并对其时空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黑龙江省各地区粮食作物的毛灌溉水量水分生产率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大兴安岭和黑河的毛灌溉水量水分生产率明显大于其他地区;黑龙江省各地区粮食作物的毛入流量水分生产率、广义水资源量水分生产率和的田间蒸散发量水分生产率的空间分布规律较为相似,且空间分布差异与毛灌溉水量水分生产率相比相对较低。由于受黑龙江省2008-2009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降低的影响,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的毛入流量水分生产率、广义水资源量水分生产率和的田间蒸散发量水分生产率均在2008-2009年间呈下降的趋势,而在2007-2008年间和2009-2012年间分别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而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的毛灌溉水量水分生产率由于受黑龙江省2008-2009年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变化和大兴安岭毛灌溉水量水分生产率的极端异常值的联合影响,在2008-2011年间呈下降的趋势,而在2007-2008年间和2011-2012年间呈现增加的趋势。(4)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粮食作物各水分生产率指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毛灌溉水量水分生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年平均气温、纬度、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和单位面积灌溉水量;毛入流量水分生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均生产总值和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广义水资源量水分生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而田间蒸散量水分生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5)对黑龙江省各地区的粮食水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粮食水足迹计算结果显示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的蓝水足迹明显低于绿水足迹,粮食蓝水足迹比例较低,粮食生产对绿水资源的依赖度较高。空间分析显示黑龙江省各地区的粮食水足迹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显着的差异,大体上呈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的趋势。其中,蓝水足迹的空间分布差异大于绿水足迹。Moran’s I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的绿水足迹和蓝水足迹均存在相似值之间的空间聚集性。时序分析显示,黑龙江省粮食水足迹在2007-2008年和2009-2012年的粮食水足迹均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而在2008-2009年粮食水足迹有显着的增加趋势,这同样由于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显着降低导致的。综上所述,对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水分生产率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能够了解黑龙江省的粮食作物生产用水情况,有助于挖掘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生产用水的节水潜力,提高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生产用水的效益产出,缓解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生产用水与其他用水主体的用水矛盾,实现对有限的可用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对提高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生产水资源管理水平、保障粮食作物生产安全和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胡莉红[10](2017)在《玉米水分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粮食安全问题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而充足的水资源则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水资源的短缺和行业间竞争的加剧,逐渐挤压农业用水的空间。同时,农业用水的浪费和短缺已经成为限制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15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和灌溉面积都在逐年增加,面对水资源紧缺和粮食安全的问题,如何使得每一滴水生产更多的粮食,即如何提高水分生产率成为当前科研人员最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平原井灌区的农业灌溉情况,以提高玉米的水分生产率为目标,对河南省滑县玉米水分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从作物水分生产率概念的界定、研究方法、影响作物水分生产率的因素、改善作物水分生产率的途径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发现历来研究多从农艺角度对实验田进行研究作物的水分生产率,而农田管理角度的研究则相对较为缺少,所以本文将从农户角度研究何以提高玉米的水分生产率。然后,对调研的289户农户玉米水分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发现不同农户之间的水分生产率有很大的差异,从0.3kg/m3-2.1kg/m3均有分布,调研农户的平均水分生产率为1.29kg/m3。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引起农户玉米水分生产率差异的主要因素。再次,测算了滑县2006年到-2015年10年的玉米水分生产率,分析了 10年间玉米水分生产率的变化情况,测算了 5个可控因素和5个不可控因素对玉米水分生产率的灰色关联度。旨在从农业生产角度对提高玉米的水分生产率提出政策建议。得出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得出: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或家庭农场等方式进行大规模作业、推广节水技术的使用、推过宣传、标语等提高农户的节水意识、对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指导,进行精耕细作等方式可以提高作物的水分生产率。在提高年度水分生产率方面,通过投入合理的灌溉用水和种子费用可以提高水分生产率。从整个研究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政策建议,以期可以提高农户的玉米水分生产率,为政府制定高效的农业用水方案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水分生产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揭示部分根区灌溉与合理密植在棉花产量和水分生产率上的互作效应及其生理学机制,探索旱区节水灌溉植棉的新途径,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大田条件下,采用两因子试验设计研究了灌溉方式(常规灌溉、亏缺灌溉、部分根区灌溉)和种植密度(13.5万、18.0万、22.5万株·hm~(-2))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水分生产率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方式和种植密度及其互作对棉花生物产量、籽棉产量、产量结构和收获指数有显着影响.常规灌溉条件下,提高密度能显着提高生物产量和单位面积铃数,但铃重和收获指数显着降低,高密度与中等密度下的经济产量相当,并显着高于低密度处理;部分根区灌溉可显着提高棉花叶片中脱落酸(ABA)含量,并显着降低吲哚乙酸(IAA)含量,促进同化物向生殖器官的分配,提高收获指数.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部分根区灌溉下单位面积铃数增加、铃重基本不变,高密度较中、低密度籽棉分别增产6.7%和11.5%.高密度下,部分根区灌溉与常规灌溉的籽棉产量相当,霜前花率提高22.5%,节水30%,水分生产率提高49.3%.种植密度对主茎功能叶光合速率没有显着影响,灌溉方式对光合速率有显着影响,亏缺灌溉显着降低了主茎功能叶的光合速率,而部分根区灌溉的叶片光合速率与常规灌溉相当.部分根区灌溉灌水侧根系茉莉酸(JA)含量和水通道蛋白基因(PIP)表达量显着高于常规灌溉,表明部分根区灌溉下,JA作为信号分子参与了灌水侧根系水分吸收的调控,PIP基因上调表达,根系吸水能力增强,保障了地上部叶片的水分平衡,进而维持了较高的光合速率.部分根区灌溉配合适当密植(22.5万株·hm~(-2))是旱区节水植棉的重要技术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分生产率论文参考文献
[1].于颖多,陈华堂,魏征,张宝忠.华北地区夏玉米水分生产率多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2].罗振,辛承松,李维江,张冬梅,董合忠.部分根区灌溉与合理密植对旱区棉花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3].王金平.黄土高原典型农作物耗水规律与水分生产率研究[D].兰州大学.2018
[4].罗萍,杨贵宝,王怀义,李燕,梁淑敏.等高横向聚土垄作对早春马铃薯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8
[5].高景灏.西安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水分生产率时空分布规律分析及其模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6].张春杰.一方水能产多少粮?一斤多?[N].中国水利报.2018
[7].李小炜,孙权,白春梅.水肥一体化下不同施肥和灌水量对玉米根系发育及水分生产率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18
[8].曹雪松,李和平,郑和祥,冯亚阳,张松.地埋滴灌对紫花苜蓿耗水、产量及水分生产率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7
[9].刘烨.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水分生产率时空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7
[10].胡莉红.玉米水分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毛入流量水分生产率随尺度变化(漳...](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2140191&suffix=.jpg)
![修改毛入流量水分生产率随尺度变...](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2140192&suffix=.jpg)
![水分生产率年均变化率分布图](/uploads/article/2020/01/05/0a14fe11fcfeecbd5a8b9d0a.jpg)
![水稻蒸散水分生产率时空分布特...](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9858743.nh0012&suffix=.jpg)
![海河流域平原区多年平均ET /mm (左)...](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DXJZ2010100040008&suffix=.jpg)
![印度和菲律宾大田试验水分生产率](/uploads/article/2020/01/05/812273b8a9d9dbb4c846caf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