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郭希敏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设计若干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其历史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历史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探求历史的精妙,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优化历史,领略历史的奥妙,燃烧起学生思维火花的重要手段。

从教育学的角度说,提问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从心理学角度说,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动机、启迪思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教师的角色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所以,以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为宗旨的课堂教学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强调教师要完成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的角色转换。教学实践也表明:教师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干层浪,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课堂气氛也随之而活跃。

1选择适当的问题提问

首先,选择问题的类型。教师所提问题可以是内容性的问题,它需要学生直接运用教学内容作出回答,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也可以是过程性的问题,它要求学生运用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解释和说明,答案是多样的,是教师和学生在问题回答中逐渐形成的,目的是鼓励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提问目的,选择适当的问题类型,避免只提内容性问题,还要提过程性的问题。其次,选择问题的难度。所提问题太难和太易都不能引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为了有效提问,教师应该选择难度适中的问题。

只有难度适中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感到问题有刺激力,产生解决的欲望和认知内驱力,教师也才能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以改进教学。而要提难度适中的问题,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基础、能力和水平,使问题的认知复杂性与前者相匹配。在《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的教学中,提出下面一些适应性问题:中国和英国远隔重洋,是什么力量驱使英国万里迢迢发动这场战争?战争被称为“鸦片战争”,假若没有鸦片走私和禁烟运动,战争是否会爆发?假如皇帝是个明君、贤君,也不撤换林则徐,在当时的情势下中国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吗?等等。第三,选择清晰明了的问题。清晰明了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样,提问时所提问题清晰明了也是有效提问的一个重要方面。清晰明了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把握问题的要求、目的和内容,通过再现或综合知识信息和积极思考,正确回答。教师要清晰明了地提问,一方面,问题要简洁,清晰明了,问题中不要包含复杂术语,问题的表述方式要适合学生的理解水平,不使他们出现理解把握上的模糊或歧义;另一方面,一次不要提一连串问题。

2注意课堂提问的策略和评价提问的反馈是师生互动,提问的实效也在于师生的互动。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大都能参与思考并有自己的答案,但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或思考敏捷性的差异,或性格特征等原因,许多学生不能在老师和其他同学面前阐述自己的想法,不能积极地参与交流互动,从而影响提问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促进提问的有效实施。提问后发言权分配的策略。

一般来说,教师可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鼓励回答。根据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和回答的积极程度,课堂中学生往往呈现出四种状态:理解能力强、能积极回答,理解能力强、被动回答,理解能力弱、积极回答,理解能力弱、被动回答。教师应均衡对待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处理要讲究策略。同时要及时总结评价提问的设计。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不断反思,在总结评价中修订提问,使提问的设计更趋完善,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因为教学设计中的提问是为促进学习过程而策划的,在实施之前,或多或少都有教师的经验,只有在实施后才能验证是否能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验证提问的效果关键是看学生是否产生思考的兴趣,不应以学生回答是否正确为标准。例如鸦片战争中,为什么中国的火药不敌英国的火药?为什么中国的火炮不敌英国的火炮?这样的提问即使学生不能正确解释,但他们只要有兴趣思考,就是可行的提问。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只有在了解南京条约的内容后才可提问。课堂提问的问题还应尽量避免在教科书中能够找到的答案,应多设计一些书本之外、又在书本之内的问题,启发诱导学生回忆已学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帮助学生体验学习历史的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解决问题的快乐。

3课堂提问时的注意事项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认为,教师提的问题应该符合以下要素:围绕着教学的重点提出问题,使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提出的问题是明确而具体的,便于使学生领会要求;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进行探究;问题有一定的疑难性,能够调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又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经过努力是可以回答的,等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自己的灌输代替学生的思考,历史教师要注意设计问题的语言带有启发性,做到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在学生想搞懂而搞不懂时发问。在提问时,要想方设法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给予简短而确切的评语。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只要学生的回答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应当肯定。在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时,可作适当提示。学生的回答若与教师预设的答案不同,更应鼓励学生说出其理由,等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实验中学__

标签:;  ;  ;  

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