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蓝叶甲论文-韩光荣

柳蓝叶甲论文-韩光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柳蓝叶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端尖食植瓢虫,柳蓝叶甲,抗寒性,过冷却点

柳蓝叶甲论文文献综述

韩光荣[1](2017)在《端尖食植瓢虫和柳蓝叶甲的过冷却点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端尖食植瓢虫、柳蓝叶甲各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方法]采用数字万用电表和低温培养箱对端尖食植瓢虫和柳蓝叶甲1~3龄幼虫、蛹和雌雄成虫分别进行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测定。[结果]端尖食植瓢虫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由高到低顺序为1龄幼虫[(-12.83±0.25),(-12.14±0.14)℃]、成虫[(-15.45±0.20),(-13.67±0.24)℃]、2龄幼虫[(-16.26±0.21),(-14.73±0.15)℃]、蛹[(-18.87±0.23),(-16.65±0.18)℃]、3龄幼虫[(-22.65±0.09),(-19.67±0.09)℃]。柳蓝叶甲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略低于端尖食植瓢虫,其由高到低顺序为1龄幼虫[(-13.74±0.15),(-13.15±0.24)℃]、2龄幼虫[(-16.12±0.21),(-14.28±0.16)℃]、3龄幼虫[(-17.05±0.15),(-15.73±0.20)℃]、蛹[(-19.57±0.13),(-17.25±0.16)℃]、成虫[(-22.73±0.12),(-19.69±0.10)℃]。端尖食植瓢虫和柳蓝叶甲的雌成虫过冷却点和结冰点都低于雄成虫,端尖食植瓢虫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5.67±0.19)、(-14.81±0.22)℃,雄成虫分别为(-15.23±0.21)、(-12.53±0.26)℃,柳蓝叶甲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8.66±0.21)、(-18.11±0.22)℃,雄成虫分别为(-18.24±0.19)、(-17.23±0.26)℃。[结论]端尖食植瓢虫和柳蓝叶甲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存在显着差异,2种昆虫各自的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差异不显着,而结冰点呈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8期)

丁小菊[2](2017)在《循化县天然林柳蓝叶甲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柳蓝叶甲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促进循化县天然林的健康生长。(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7年06期)

杜晶[3](2017)在《北疆地区植物粗提物对柳蓝叶甲生物活性室内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6种植物粗提物对柳蓝叶甲的生物活性作用,结果表明:黄花蒿粗提物对柳蓝叶甲有一定的活性作用。再针对黄花蒿粗提物采用浸叶法、喷雾法、模拟田间试验法对柳蓝叶甲进行室内药效试验,其中模拟田间试验法最为理想,其次是浸叶法,喷雾法的效果较差。(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7年03期)

穆丹,桂祥,汪知重,陆志勇[4](2016)在《柳蓝叶甲对不同植物气味的选择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植物气味对柳蓝叶甲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遂以5种常见植物新鲜嫩梢为味源,设1.0g、2.5g、5.0g、7.5g、10.0g、15.0g和20.0g剂量,洁净空气为对照,用Y型嗅觉仪对柳蓝叶甲进行测定,得到的结果如下:(1)当剂量为7.5g时,柳树呈引诱效应,当剂量再增加时引诱效应增强,当剂量为10.0时,引诱效应最强,随着剂量继续增加,引诱柳蓝叶甲虫数量呈抛物线式递减;(2)当随着剂量的加大,桑树和夹竹桃引诱成虫数呈抛物线式递增,剂量在10.0g时2种植物分别与对照引诱柳蓝叶甲虫数的差异显着,当剂量再加大,2种植物的引诱效应开始减弱;(3)当当剂量为1.0g时,栾树无引诱或排斥效应,随着剂量的增加,呈微弱的引诱效应,当剂量增加至10g以后则引诱效应不再明显;(4)当剂量为1.0g时,植物樟树呈微弱的排斥效应,当剂量再增加时则呈排斥效应,当剂量为20.0g时其引诱柳蓝叶甲虫数显着小于对照。由试验结果认为:植物气味能有效调节柳蓝叶甲的行为,柳树诱效最强,栾树最弱,樟树则有排斥效应。(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6年23期)

张莉莉,王炳峰,赵国红[5](2016)在《吉林市柳蓝叶甲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吉林市柳蓝叶甲1 a发生5~6代,发生期在4月下旬至10月上旬,盛发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世代重迭明显;防治方法主要为人工捕杀等物理防治法、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药剂防治等。(本文来源于《吉林林业科技》期刊2016年04期)

付筱,曹青,秦宇阳,王守龙[6](2015)在《济源市柳蓝叶甲生物学特性调查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设置样地,对柳蓝叶甲进行了野外定点调察。调查研究表明,柳蓝叶甲在济源市1年发生4代,第一代虫态较为整齐,从第二代起世代重迭发生,每年7月下旬~8月中旬达到危害高峰。(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村科技》期刊2015年24期)

张淑红,张运峰,刘海英,刘凤敏,范永山[7](2015)在《唐山市城市园林柳蓝叶甲的发生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唐山市城市园林柳蓝叶甲的分布危害、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防治措施进行调查,掌握了其危害水平和发生规律,为有效防治柳蓝叶甲提供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河北林业科技》期刊2015年05期)

刘何生,唐国顺,杨玉杰,徐普,刘培生[8](2015)在《柳树虫害柳蓝叶甲和柳蛎蚧的发生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柳蓝叶甲、柳蛎蚧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的介绍,总结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村科技》期刊2015年17期)

赵则民[9](2015)在《利用80%敌敌畏乳油防治柳蓝叶甲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7月上旬,将80%敌敌畏稀释成4种浓度,对野外馒头柳上的柳蓝叶甲进行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配比其虫口减退率有显着差异,随着浓度增加,防治效果也逐渐提高;从保护天敌和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等综合因素考虑,采用1∶500倍的80%敌敌畏防治柳蓝叶甲较适宜。(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5年05期)

徐志鸿[10](2014)在《如何防治柳蓝叶甲》一文中研究指出柳树,杨柳科、柳属落叶乔木,其树姿优美,经济价值较高,还是重要的固堤、护岸、防风固沙和改良盐碱地的树种。近年来,常见其受到柳蓝叶甲的侵害。柳蓝叶甲又名柳蓝金花虫、柳树金花虫,属鞘翅目、叶甲科,特别容易在柳树较多或柳树集中的地方大量发生,在江苏地区,柳蓝叶(本文来源于《中国花卉报》期刊2014-07-17)

柳蓝叶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绍了柳蓝叶甲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促进循化县天然林的健康生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柳蓝叶甲论文参考文献

[1].韩光荣.端尖食植瓢虫和柳蓝叶甲的过冷却点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7

[2].丁小菊.循化县天然林柳蓝叶甲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7

[3].杜晶.北疆地区植物粗提物对柳蓝叶甲生物活性室内测定[J].农业科技通讯.2017

[4].穆丹,桂祥,汪知重,陆志勇.柳蓝叶甲对不同植物气味的选择效应[J].安徽农学通报.2016

[5].张莉莉,王炳峰,赵国红.吉林市柳蓝叶甲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吉林林业科技.2016

[6].付筱,曹青,秦宇阳,王守龙.济源市柳蓝叶甲生物学特性调查初报[J].现代农村科技.2015

[7].张淑红,张运峰,刘海英,刘凤敏,范永山.唐山市城市园林柳蓝叶甲的发生调查[J].河北林业科技.2015

[8].刘何生,唐国顺,杨玉杰,徐普,刘培生.柳树虫害柳蓝叶甲和柳蛎蚧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2015

[9].赵则民.利用80%敌敌畏乳油防治柳蓝叶甲试验[J].防护林科技.2015

[10].徐志鸿.如何防治柳蓝叶甲[N].中国花卉报.2014

标签:;  ;  ;  ;  

柳蓝叶甲论文-韩光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