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皮纹饰论文-陈晓翠,陆嘉惠,陈超南,韩春,宋凤

种皮纹饰论文-陈晓翠,陆嘉惠,陈超南,韩春,宋凤

导读:本文包含了种皮纹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种皮粘液,种子扩散,种子萌发

种皮纹饰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翠,陆嘉惠,陈超南,韩春,宋凤[1](2016)在《多裂骆驼蓬种皮纹饰和粘液的解剖结构特征及其对种子扩散和萌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荒漠植物多裂骆驼蓬粘液质种皮吸水前后的形态变化,通过种子吸水-脱水、粘土、漂浮和萌发实验研究了种皮纹饰和粘液特征在种子扩散和萌发中的适应意义,以期为研究该物种在荒漠环境中的适应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多裂骆驼蓬种皮纹饰由表皮细胞外切向壁的附属物向外突起形成,呈多面体网纹状;种皮纹饰上覆盖1层粘液薄膜,将多面体网眼围成封闭的腔,种子吸水后粘液薄膜变成凝胶状,腔内有气泡产生;粘液薄膜经过反复吸水-脱水后逐渐溶解消失。(2)种皮网眼状腔室结构和粘液薄膜可使种皮纹饰内储存空气,以增强种子的漂浮能力,有助于种子扩散;种皮纹饰和粘液还增强了种子的粘土能力,使种子锚定在土壤表面,避免种子裸露和活力丧失;此外,种皮纹饰及粘液的快速吸水和保水能力能防止种子失水,有效维持该物种在荒漠环境中的土壤种子库。(3)种皮纹饰和粘液虽可抑制种子萌发,但能促进幼根的伸长生长,对增强幼苗的建植能力有一定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张芳,张永清,周凤琴[2](2014)在《忍冬不同农家品种种皮表面纹饰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忍冬不同农家品种种皮表面纹饰,探讨其在忍冬不同农家品种种质划分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种皮表面纹饰。结果:不同农家品种金银花种子脊部位种皮表皮细胞均为多角形,表面有角质纹理。但不同农家品种间表皮细胞的长宽比及表面角质纹理的形态存在差异,根据细胞间是否紧密嵌合、间距的大小等可将所研究农家品种分为叁类。结论:忍冬不同农家品种间种皮表面纹饰存在一定差异,可为不同农家品种的划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杂志》期刊2014年01期)

王映皓[3](2013)在《新疆野生油菜种皮纹饰的遗传分析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字花科芸苔属植物是世界上许多地区重要的蔬菜和油料作物。中国拥有种类繁多的栽培和野生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中国的油菜占世界总产量的30%左右,主要是种植甘蓝型油菜。随着转基因技术发展和商业化应用,转基因油菜的栽培面积利产量逐渐增加。目前有些国家已经在大规模栽种转基因油菜,而中国每年都大量进口追些油菜籽。当转基因逃逸时,会威胁生态环境的安全,这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归纳发生成功的基因流必须满足以下各条件:转基因作物有一定规模的栽种面积、有足够的近缘种数量、杂交具有亲利性、花期时间能够相遇、空间距离足够接近。采用来自中国各植物标本馆收集的野生近缘种分布资料、现生油菜栽培种的花期和面积数据,建立一个风险评估公式,用于评估栽种转基因油菜造成基因流的概率与风险。计算风险指数结果以四川省最高,其次为江苏省、贵州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等,建议避免在这些地方种植转基因油菜,以减少发生转基因渗入野生遗传背景的风险。虽然新疆的野生近缘种数量最多,但是目前栽种油菜的面积较小,风险指数偏低。计算的风险指数结果能作为初步的评估参考,以减少基因流的发生机会。期待能持续收集更多野生近缘种的分布数据,做更全面的评估。根据中国各植物标本馆数据,新疆保留了大量的野生油菜。野生种质资源具有普通栽培品种所没有的特异基因,可作为选育新品种的材料,也可提供作为研究进化与起源的途径。芸苔属存在许多分类和进化问题,而十字花科植物的种皮纹饰结构特征,可作为种间分类鉴定的指标。本研究将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研究。实验材料来自中国新疆农科院(XJ)提供的野生油菜12份(XJ-4-14和拜城),采自中国新疆昭苏(ZS)野生油菜13份(ZS-2~16)。利用杂交亲和性检定、种皮纹饰、流式细胞仪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来鉴定。结果发现ZS-11、ZS-13和XJ-拜城与芥菜型油菜杂交亲和性佳,皆为四倍体,具有A和B基因组,种皮表面纹饰为网状结构,推论为芥菜型油菜。其余野生油菜与野芥的杂交亲利性佳,皆为二倍体,具有S基因组,种皮表面纹饰为皱纹结构,推论为野芥。XJ-拜城发芽齐次性好,发芽率100%,黄色种皮,推测为栽培油菜的逸生种。观察杂交后代的种皮纹饰发现,纹饰特征可能受基因型和母系效应影响。本实验研究种皮纹饰的表型和基因型间的关系,可作为分类野生油菜和相似物种的方法,并且更深入进行种皮的相关研究。中国在作物野生近缘种方面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以利于作物野生近缘种的可持续利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3-11-01)

伍晓明,曾长立,胡琼,王建波,宋运淳[4](2009)在《甘蓝型油菜与野芥属间体细胞融合杂种后代种皮纹饰亚微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甘蓝型油菜与野芥属间体细胞融合杂种后代与亲本甘蓝型油菜和新疆野生油菜(野芥)的种皮纹饰亚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L.)、白芥(Sinapis alba)和野芥(Si-napis arvensis)的种皮纹饰具有种的特异性,同一物种内的不同品种具有相同的种皮纹饰亚微结构特征,如甘蓝型油菜黑籽品种中油821与黄籽品系YEP011具有十分相似的网-穴状结构;2份新疆野芥与2份欧洲来源的野芥都具有相同的由向心条纹组成的近六边"回"字型网-穴状结构,表明新疆野芥与欧洲野芥同属一个物种。甘蓝型油菜与野芥属间体细胞融合杂种7007-4具有与亲本之一甘蓝型油菜中油821相同的网-穴状结构;同属白芥属的野芥(Sinapis arvensis)与白芥(Sinapis alba)的种皮纹饰存在很大差异,说明种皮纹饰不具有属的特异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唐宏亮,贺学礼[5](2007)在《中国岩黄耆属(豆科)种皮纹饰及其系统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国产岩黄耆属(Hedysarum L.)18个种(含3个居群)的种皮纹饰。结果表明:岩黄耆属种皮纹饰性状在种的划分上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依据种皮纹饰特性,大致分为光滑型和粗糙型2大类型以及断棱状、嚼烂状、龟纹状、网纹状与细网状5个亚型。依据其划分的类型及亚型,种皮纹饰呈现出从断棱状、细网状到光滑状的演化趋势,从而阐明了种皮纹饰在岩黄耆属系统演化上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植物学通报》期刊2007年05期)

陈学林,景国海,郭辉[6](2007)在《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19种马先蒿属植物种皮纹饰特征及其生物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分布于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的19种常见的马先蒿属植物的种皮纹饰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研究,结果发现,该属植物种子表面纹饰有4种不同类型,即网纹型、膜质网纹、海绵质网纹和条纹型;膜质网纹可能是最进化的类型,海绵质网纹次之;网底为平滑的膜、膜下为精细网状,可能是网纹中较进化的类型,网底为精细网状结构的网纹次之,网底为密集不规则突起的网纹是网纹中的原始类型。条纹是原始特征,并向网纹演化;种皮纹饰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膜质的结构可能对种子有保温作用;另一方面海绵质网状结构及网纹中网底的精细网状结构可能还有利于种子在萌发时吸收水分。(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马小军,肖培根,汪小全,洪德元[7](1999)在《人参不同农家类型种皮纹饰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解人参农家类型的遗传关系,比较了大马牙、二马牙、长脖、圆膀圆芦和黄果等5个农家类型的种皮纹饰。方法:用扫描电镜拍摄每一类型种子侧面角质纹理及种脐结构。结果:人参种皮纹饰可分两类,一类种皮纹饰呈嚼烂状即像被侵蚀后形成的不规则的小沟和小孔,大马牙和二马牙属于此类;另一类具有一些方向不定的平行短棱,长脖、圆膀圆芦和黄果属此类。2000倍下观察,长脖种子表皮有紧密而均匀的孔穴,其他类型则少至无。结论:从种皮纹饰来分析,大马牙与二马牙关系较近,长脖、圆膀圆芦和黄果较接近,这种关系符合形态学和农艺学的认识,为农家类型种子鉴别提供了超微结构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1999年05期)

种皮纹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忍冬不同农家品种种皮表面纹饰,探讨其在忍冬不同农家品种种质划分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种皮表面纹饰。结果:不同农家品种金银花种子脊部位种皮表皮细胞均为多角形,表面有角质纹理。但不同农家品种间表皮细胞的长宽比及表面角质纹理的形态存在差异,根据细胞间是否紧密嵌合、间距的大小等可将所研究农家品种分为叁类。结论:忍冬不同农家品种间种皮表面纹饰存在一定差异,可为不同农家品种的划分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皮纹饰论文参考文献

[1].陈晓翠,陆嘉惠,陈超南,韩春,宋凤.多裂骆驼蓬种皮纹饰和粘液的解剖结构特征及其对种子扩散和萌发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16

[2].张芳,张永清,周凤琴.忍冬不同农家品种种皮表面纹饰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14

[3].王映皓.新疆野生油菜种皮纹饰的遗传分析和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3

[4].伍晓明,曾长立,胡琼,王建波,宋运淳.甘蓝型油菜与野芥属间体细胞融合杂种后代种皮纹饰亚微结构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9

[5].唐宏亮,贺学礼.中国岩黄耆属(豆科)种皮纹饰及其系统学意义[J].植物学通报.2007

[6].陈学林,景国海,郭辉.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19种马先蒿属植物种皮纹饰特征及其生物学意义[J].草业学报.2007

[7].马小军,肖培根,汪小全,洪德元.人参不同农家类型种皮纹饰扫描电镜观察[J].中国中药杂志.1999

标签:;  ;  ;  

种皮纹饰论文-陈晓翠,陆嘉惠,陈超南,韩春,宋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