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精细定位论文_葛倩雯,金宝花,傅小进,顾志敏,陈析丰

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因精细定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小麦,精细,孕穗期,千粒重,菜薹,条锈病。

基因精细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葛倩雯,金宝花,傅小进,顾志敏,陈析丰[1](2019)在《水稻卷叶矮化突变体rld的表型鉴定及基因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引起水稻叶片卷曲的分子机理,鉴定出新的水稻卷叶基因.用~(60)Co-γ射线辐射诱变籼稻品种镇恢084,获得一份卷叶矮化突变体材料,命名为rld(rolling leaf and dwarf).通过形态学分析水稻表型,石蜡切片观察叶片细胞组织形态,图位克隆和测序技术进行精细定位和确定目的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蛋白序列结构.结果显示:rld突变体叶片极度内卷,株高降低,穗长变短,结实率降低;rld突变体叶片维管束间的下表皮叶肉细胞面积增大;rld基因精细定位在标记Indel2和Indel5间的32.3 kb的物理区间,测序发现rld是调控卷叶基因RL9的一个新等位基因,由于外显子上精氨酸缺失引起rld基因编码的蛋白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推测精氨酸在RL9蛋白的正常功能行使过程中是必要的,对维持水稻叶片表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杨永庆,廖红[2](2019)在《大豆磷高效基因位点PE1的遗传解析和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饲兼用作物,其种子中富含丰富的蛋白(40%~50%)和油脂(15%~24%)。大豆高产严重依赖磷素的供应,但我国南方地区主要酸性红壤为主,各种养分相对匮乏,因此缺磷是限制大豆高产的主要因素。单纯通过施肥的方式解决土壤缺磷问题,除增加投入外还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如水体富营养化等。因此,通过遗传改良的方式提高大豆在酸性土壤上的磷效率是解决大豆缺磷最经济有效的方式之一。本实验室前期利用BX10和BD2构建的RIL群体定位到了一个磷高效遗传位点PE1,但该位点的生理遗传机制和精细的物理位置还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田间高低磷试验探究PE1可能的生理遗传机制,并对其进行精细定位分析,以期为图位克隆PE1基因奠定基础;【材料与方法】利用BX10和BD2衍生的168个F_(9:11) RIL家系群体,在两种磷水平田间下进行试验,在R1~R4时期对大豆进行田间取样,对大豆不同部位的磷含量,根系性状,生物量和产量等共计18个性状进行检测;利用GBS技术对168个RIL家系的基因型进行检测,用候选区段内的多态SNP标记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使用MapQTL6.0进行QTL分析;构建PE1的近等基因系,在低磷水平条件下对其多种生理指标进行测试;【结果与分析】结果显示:RIL群体的磷含量(5个)、根系(5个)、生物量(5个)及产量(3个)等18个检测性状在不同磷水平土壤上整体表现显着差异,其中15个性状在高磷土壤上增加40~158%,但根冠比值减少11.3%,此外百粒重和根平均直径无显着变化;通过GBS技术,在PE1粗定位候选区段内构建了包含72个SNP标记的高密度遗传图谱,该图谱分别覆盖大约~67.39c M和~20.1MB的遗传和物理距离,标记平均间距分别0.58c M and0.17MB;利用上述遗传图谱和18个性状指标对PE1进行定位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PE1可解释15个性状指标的6.7~19.4%遗传变异,LOD值在2.55~7.86之间,PE1连锁最紧密的两侧标记分别是S_32.56629和S_21.3315382,候选区间内仅有16个基因,在此将PE1位点的两种等位基因分别命名为Gm PE1和Gmpe1。进一步分析发现,携带Gmpe1基因的RIL家系能够显着提高大豆植株的磷含量和生物量,表明Gmpe1具有较高的磷吸收效率;此外,Gmpe1显着提高了大豆粒数和产量的相对系数(相对系数=低磷性状:高磷性状)值,表明Gmpe1在低磷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磷利用效率。构建PE1的近等基因系进行生理遗传机制分析,结果显示,Gmpe1可以显着增加大豆植株根系大小,从而增加对磷的吸收总量;此外,Gmpe1还可以提高大豆叶片等营养器官中的磷向籽粒中转运的总量和比例,从而提高了磷的利用效率;【结论】本研究通过图位的方式将PE1的候选基因缩小到16个,并初步阐释了PE1位点调控磷高效的生理遗传机制,为在酸性土壤上培育磷高效大豆品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曾伟伟,谢永盾,许达兴,张宁,郭会君[3](2019)在《小麦茎秆发育调控基因qd1的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小麦茎秆是获得优质和高产的物质基础,发掘新的小麦茎秆发育调控基因和开发应用新的矮秆资源对小麦矮化育种和生产都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诱发突变技术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筛选突变新材料,发掘新的调控小麦茎秆发育的优良基因,达到创新种质资源的目的;【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利用7Li离子束辐照处理小麦品种轮选987获得的小麦茎秆快速发育突变体(qd),以轮选987与突变体杂交产生的F2:3家系群体为实验材料,对孕穗期亲本材料构建DNA混池进行基因组深度为10倍的重测序。根据重测序得到的SNP信息进行开发分子标记。利用作图软件IciMapping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并结合孕穗期数据进行QTL定位;【结果与分析】田间调查结果表明:从拔节期到孕穗期,突变体的茎秆伸长速率明显比轮选987快,在孕穗期株高差异最大,突变体株高比轮选987高10cm左右;从抽穗期到成熟期,随着突变体的茎秆伸长速率逐渐下降,最终二者株高基本一致。通过赤霉素处理和克隆Rht-B1基因序列对比发现,突变体在Rht-B1基因的190位发生了T-C的回复突变。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得到的SNP信息进行开发分子标记,结合重组单株孕穗期株高数据进行QTL定位将小麦茎秆快速发育基因qd1定位到4B染色体上Rht-B1基因附近1.92 Mb范围内,与Rht-B1基因遗传距离为1.79 cM。在候选区间内没有发现大片段的插入与缺失,但存在大量的点突变,下一步将对小麦茎秆快速发育基因qd1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论】本研究表明,突变体株高在孕穗期与轮选987有显着差异;突变体对赤霉素敏感是在Rht-B1基因的190位发生了T-C的回复突变所致;小麦茎秆发育调控基因qd1的定位区间为4B染色体上Rht-B1基因附近1.92Mb范围内,与Rht-B1基因遗传距离为1.79cM,该候选区间内发生的点突变可能导致突变体从拔节期到孕穗期茎秆的快速发育。(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洪晓如,陈汉才,沈卓,黎庭耀,张艳[4](2019)在《菜薹核不育恢复基因的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菜薹(菜心)7-3A是自然突变的一个核不育材料,败育彻底,育性稳定。经遗传分析,该不育材料为双基因隐性上位互作的核不育类型,在生产上能够产生全不育群体,容易获得强优势组合,在菜薹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对控制‘7-3A’育性的基因进行定位克隆,开发分子标记用于不育系和临保系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可以使‘7-3A’更好地应用于生产实际。本研究中使用的定位群体为‘7-3A’和‘7-3B’兄妹交构建的一个近等基因系群体,兄妹交后代的育性分离比稳定在1︰1,可育株自交后代的育性分离比符合3︰1,表明该群体中只有一个不育位点处于分离状态,将该不育基因暂命名为BrMsf。利用BSA法结合已公布的SSR标记,筛选到1个与BrMsf连锁的SSR标记cnu_m062a,位于A07染色体上。参考白菜基因组序列,对7-3A、7-3B定位群体中的3个可育单株和3个不育单株分别利用illuminaHiSeqTM进行10×深度的重测序,以参考序列为"桥梁"找出cnu_m062a标记左右两侧各2M区间内的可育和不育材料之间的InDel差异,开发InDel标记对BrMsf进行精细定位。利用BSA法结合InDel标记,以7-3A、7-3B群体中的1 176个不育单株作为定位群体,找到9个与BrMsf基因紧密连锁的InDel标记,最近的两侧标记为C719和C720,遗传距离分别为0.26和0.08cM,对应在白菜基因组上的物理距离约209kb。参照白菜基因组序列信息和注释信息,在BrMsf定位区段共预测到23个候选基因(BraA07g009160~BraA07g009390)。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6个基因(BraA07g009190、BraA07g009220、BraA07g009230、BraA07g009240、BraA07g009280、BraA07g009290)的拟南芥同源基因在成熟花药和雄蕊中表达量比较高,与花粉发育相关。近等基因系群体中3个可育单株和3个不育单株全基因组重测序的结果显示,这6个基因中仅有2个基因(BraA07g009220、BraA07g009270)在不育单株和可育单株中存在SNP差异,因此,猜测BraA07g009220或BraA07g009270可能为BrMsf的候选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张正海,曹亚从,于海龙,朱砚姝,白锐琴[5](2019)在《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CaRf032的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恢复系的选育是辣椒CMS叁系育种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中发现了1个新的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候选基因CA00g82510(CM334,Capsicum annuum L.),并开发了相关分子标记。以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77013A’(C. annuum L.)及其保持系‘77013’(C. annuum L.)和恢复系‘IVF2014032’(C. annuum L.)为材料,利用‘77013A’和‘IVF2014032’构建F2代分离群体。经遗传分析表明‘IVF2014032’含有单显性恢复基因位点,命名为CaRf032。利用‘77013’和‘IVF2014032’基因组重测序SNP数据,结合集群分离分析法(bulk segregant analysis,BSA),将CaRf032定位于辣椒‘Zunla-1’(C. annuum L.)基因组6号染色体8.56 Mb区间。进一步以上述基因组重测序SNP位点,设计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KASP)引物,利用11对引物和441株F2分离群体单株,将CaRf032定位于249.41kb区间,侧翼标记为S1350和S1367。在侧翼标记之间设计8个新的KASP标记,从2877株F2大群体中筛选重组单株23株,将候选区间缩小至148.05 kb。利用在线FGENESH软件,预测此精细定位区间参考‘Zunla-1’基因组有22个开放阅读框(openreadingframe,ORF),其中1个ORF含有叁角状五肽重复(pentatricopeptide repeat,PPR)结构,此ORF所在的区域‘Zunla-1’基因组于1.2 kb后有1.0 kb的空缺(gap),但前1.2 kb与辣椒‘CM334’基因组的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CA00g82510一致。CA00g82510全长1752bp,无内含子,与番茄(SolanumlycopersicumL.)PPR基因Solyc06g007300.2相似度83%,预测编码1个含有583个氨基酸的蛋白质。恢复系‘IVF2014032’中CA00g82510预测编码氨基酸与‘CM334’的完全一致,但在保持系‘77013’中因1 198 bp处发生单碱基突变(C/T)而产生提前终止密码子,预测的编码蛋白比恢复系减少了184个氨基酸;利用CA00g82510亲本差异SNP位点开发的5个多态性KASP标记与CaRf032共分离;RT-PCR分析发现,CA00g82510在不育系和恢复系花蕾中的表达存在显着差异。以上研究结果表明CA00g82510为辣椒‘IVF2014032’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位点CaRf032的候选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徐涛,王海燕,肖进,袁春霞,王秀娥[6](2019)在《望水白多蘖矮秆突变基因QHt.nau-2D的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作物之一,小麦的分蘖和株高都是与产量相关的重要农艺性状。研究禾本科作物株高及分蘖的分子遗传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实验室利用EMS诱变普通小麦望水白得到一个多蘖矮秆突变体NAUH167,并且已经初步将控制株高和分蘖的主效QTL定位到2DS染色体上。为了进一步加密目标区段的分子标记,构建了[普通小麦中国春-粗山羊草2D代换系)×NAUH167] F_2作图群体。利用发表的粗山羊草基因组序列,通过序列比对分析出粗山羊草和普通小麦在2DS目标区域内具有内含子多态性的保守基因,根据此保守基因在内含子区域的差异开发了316个跨内含子的分子标记,其中18个分子标记在亲本间能稳定扩增出多态条带;同时利用Affymetrix平台Wheat-660K SNP芯片对目标区段内亲本间进行SNP搜寻,针对不同SNP位点开发了53个四引物ARMS-PCR (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标记,其中6个标记加密到目标区域;通过序列比对在目标区段开发了4个InDel标记。利用QHT26和Xgpw361两个连锁标记在[20111-78 (2D代换系)×NAUH167] F_2群体的9657个单株中进行PCR扩增筛选交换单株,最终将目标基因定位在标记XTInDel1-XTInDel2之间,物理区间约570kb,为进一步克隆候选基因和功能解析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关攀锋,迪娜,穆青,申雪懿,汪永法[7](2019)在《小麦千粒重主效QTL QTgw-4A的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我国第二大口粮作物,近年来随着我国小麦播种面积趋于稳定,如何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成为小麦育种的关键问题。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叁要素构成。研究表明,千粒重在叁要素中遗传力最高;育种实践也表明,千粒重的遗传改良成效最为显着。因此,粒重是小麦高产育种的关键性状之一,其关键基因的克隆和鉴定是分子遗传改良的基础。在前期工作中,我们利用普通冬小麦农大3338 (ND3338)和京冬6号(JD6)衍生的DH群体,在4A染色体长臂上定位了一个多环境稳定表达的千粒重主效QTL (QTgw-4A),并以小粒亲本农大3338为轮回亲本,构建了QTL近等基因系。近等基因系多年多点表型分析发现,与NILs~(ND3338)相比,NILs~(JD6)显着增加了千粒重,同时也显着减少了穗粒数。利用近等基因系衍生的次级分离群体将QTgw-4A精细定位于中国春物理图谱约1.81Mb内,结合重测序及表达谱分析对区间内的候选基因进行了预测。利用688份小麦自然群体材料进行QTgw-4A位点等位变异分析,发现京冬6号大粒等位变异类型分布频率较低,约占13.66%。此外,通过回交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QTgw-4A位点大粒等位基因导入冬小麦TAM107和春小麦永3002,也显着提高了千粒重。本研究为QTgw-4A图位克隆及小麦高产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乔悦,陈亮,胡银岗[8](2019)在《小麦矮秆基因Rht4的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矮化及半矮化是增强小麦抗倒伏性、提升产量的重要性状。小麦矮秆基因Rht4可降低株高15.0%~20%,并显着提高抗倒伏性;Rht4不影响苗期活力,且可显着增加穗粒数(~10.0%),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关于Rht4的研究还较少,其遗传位置、致矮机理等还不清楚,不利于其育种应用。本研究构建了Rht4的F2定位群体,结合BSA和BSR策略,开发了与Rht4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将Rht4定位于2BL染色体1.4cM的遗传区间(约0.9Mb),区间内包含两个与GA生物合成途径有关的候选基因,2BL-8和2BL-9,但二者功能不同,分别参与赤霉素合成代谢和降解代谢。序列分析发现,仅2BL-8在高矮株系间存在差异(一个SNP,导致氨基酸突变Q/R),且其在高矮株系间差异表达,推断其可能与Rht4株高发育相关,后续验证工作正在进行中。本研究为促进Rht4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及致矮机理解析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吕士凯,张敏,黄晨曦,张宏,吉万全[9](2019)在《小麦Hybrid Necrosis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多组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小麦杂种衰亡(Hybrid Necrosis)导致小麦叶片早衰,严重影响生产,干扰品种选育和杂种优势利用。该性状由分别位于5BL的Ne1和2BS上的Ne2两对等位基因显性互作调控,但至今其调控基因也只在春小麦中被初步定位,其调控机制仍不明确。对黄淮冬麦区319份不同遗传家系的主要品种(系),经分子标记筛查和测交验证发现,陕西108份材料中有40份含有Ne1基因,占比37.03%,其他省份211份主要品种(系)中有69份含有Ne2基因,比例为32.7%。系谱分析表明,Ne2基因主要分布在周8425B衍生品种和良星99亲缘品种。以N9134 (Ne1)和周麦22 (Ne2)为亲本,构建两个BC1F1群体,借助简化基因组测序(SLAF)和BSR-Seq开发标记,分别通过480个BC1F1的群体验证,绘制这两个基因的初步精细遗传图谱,其中AS-PCR标记5B_003和Ne1共分离,SSR标记TC67744与Ne2的遗传距离为0.38cM。为小麦杂种衰亡调控基因Ne1和Ne2的图位克隆奠定基础。为进一步解析杂种衰亡调控机制,借助标记辅助定向选择构建的杂种衰亡性状样本池和正常表型样本池开展转录组、蛋白组和代谢组分析。差异表达基因、蛋白和代谢物富集,筛选到候选区域内差异表达基因142个,对应上调蛋白71个,下调蛋白68个。另外,筛选到上调代谢物153个,下调代谢物42个。多组学联合分析表明,候选区域内差异表达产物GO注释主要涉及丝/苏氨酸激酶活性分子功能,其调控的下游色氨酸代谢通路可能是杂种衰亡调控涉及的关键。(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郝维浩,梁坤,陈璨,卢杰,司红起[10](2019)在《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J22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发掘》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引起的重要真菌病害,它是限制小麦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因此抗病新基因的发掘以及应用是基因聚合和基因布局的关键。YrJ22是前人在济麦22中发现的一个显性抗条锈病基因,被初定位在2AL染色体末端,遗传距离为8.3cM。本研究在YrJ22初定位的基础上,利用抗条锈品种济麦22与高感品种Avocet S构建F_2群体,在可控温室内对2273个F_2单株进行表型鉴定,抗感株系经卡方检测符合3:1的分离比(χ~2=0.46,P_(1df)>0.05),并在F_2群体中的选择抗感单株构建抗感池进行BSR分析。同时对济麦22的EMS突变体Mi群体共1022个单株进行表型鉴定,根据鉴定结果选择亲本与感病单株进行MutMap分析。将RNA-Seq和MutMap分析结果,结合前人SSR标记信息综合差异位点比对后,最终将YrJ22锁定在2A染色体4.68Mb的区间内。通过基因功能筛选在该区间内得到了10个与抗病性相关的基因,并将其作为候选基因,为该基因的克隆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基因精细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饲兼用作物,其种子中富含丰富的蛋白(40%~50%)和油脂(15%~24%)。大豆高产严重依赖磷素的供应,但我国南方地区主要酸性红壤为主,各种养分相对匮乏,因此缺磷是限制大豆高产的主要因素。单纯通过施肥的方式解决土壤缺磷问题,除增加投入外还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如水体富营养化等。因此,通过遗传改良的方式提高大豆在酸性土壤上的磷效率是解决大豆缺磷最经济有效的方式之一。本实验室前期利用BX10和BD2构建的RIL群体定位到了一个磷高效遗传位点PE1,但该位点的生理遗传机制和精细的物理位置还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田间高低磷试验探究PE1可能的生理遗传机制,并对其进行精细定位分析,以期为图位克隆PE1基因奠定基础;【材料与方法】利用BX10和BD2衍生的168个F_(9:11) RIL家系群体,在两种磷水平田间下进行试验,在R1~R4时期对大豆进行田间取样,对大豆不同部位的磷含量,根系性状,生物量和产量等共计18个性状进行检测;利用GBS技术对168个RIL家系的基因型进行检测,用候选区段内的多态SNP标记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使用MapQTL6.0进行QTL分析;构建PE1的近等基因系,在低磷水平条件下对其多种生理指标进行测试;【结果与分析】结果显示:RIL群体的磷含量(5个)、根系(5个)、生物量(5个)及产量(3个)等18个检测性状在不同磷水平土壤上整体表现显着差异,其中15个性状在高磷土壤上增加40~158%,但根冠比值减少11.3%,此外百粒重和根平均直径无显着变化;通过GBS技术,在PE1粗定位候选区段内构建了包含72个SNP标记的高密度遗传图谱,该图谱分别覆盖大约~67.39c M和~20.1MB的遗传和物理距离,标记平均间距分别0.58c M and0.17MB;利用上述遗传图谱和18个性状指标对PE1进行定位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PE1可解释15个性状指标的6.7~19.4%遗传变异,LOD值在2.55~7.86之间,PE1连锁最紧密的两侧标记分别是S_32.56629和S_21.3315382,候选区间内仅有16个基因,在此将PE1位点的两种等位基因分别命名为Gm PE1和Gmpe1。进一步分析发现,携带Gmpe1基因的RIL家系能够显着提高大豆植株的磷含量和生物量,表明Gmpe1具有较高的磷吸收效率;此外,Gmpe1显着提高了大豆粒数和产量的相对系数(相对系数=低磷性状:高磷性状)值,表明Gmpe1在低磷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磷利用效率。构建PE1的近等基因系进行生理遗传机制分析,结果显示,Gmpe1可以显着增加大豆植株根系大小,从而增加对磷的吸收总量;此外,Gmpe1还可以提高大豆叶片等营养器官中的磷向籽粒中转运的总量和比例,从而提高了磷的利用效率;【结论】本研究通过图位的方式将PE1的候选基因缩小到16个,并初步阐释了PE1位点调控磷高效的生理遗传机制,为在酸性土壤上培育磷高效大豆品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因精细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1].葛倩雯,金宝花,傅小进,顾志敏,陈析丰.水稻卷叶矮化突变体rld的表型鉴定及基因精细定位[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杨永庆,廖红.大豆磷高效基因位点PE1的遗传解析和精细定位[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3].曾伟伟,谢永盾,许达兴,张宁,郭会君.小麦茎秆发育调控基因qd1的精细定位[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4].洪晓如,陈汉才,沈卓,黎庭耀,张艳.菜薹核不育恢复基因的精细定位[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5].张正海,曹亚从,于海龙,朱砚姝,白锐琴.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CaRf032的精细定位[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6].徐涛,王海燕,肖进,袁春霞,王秀娥.望水白多蘖矮秆突变基因QHt.nau-2D的精细定位[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7].关攀锋,迪娜,穆青,申雪懿,汪永法.小麦千粒重主效QTLQTgw-4A的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鉴定[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8].乔悦,陈亮,胡银岗.小麦矮秆基因Rht4的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9].吕士凯,张敏,黄晨曦,张宏,吉万全.小麦HybridNecrosis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多组学分析[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10].郝维浩,梁坤,陈璨,卢杰,司红起.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J22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发掘[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论文知识图

黄瓜亲本,FB1B和FB2B群体单株SCAR标...一19:1sOAOS!1sOOA夕!1sOAOIZ叁个基因在...一19全基因组扫描示意图黄瓜M基因的连锁标记精细定位Fig.3-...的精细定位Fig3-12Finemappingo...引物Xtxp303扩增片段多态性的F2个体...

标签:;  ;  ;  ;  ;  ;  ;  

基因精细定位论文_葛倩雯,金宝花,傅小进,顾志敏,陈析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