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干扰素论文-王秀华

牛干扰素论文-王秀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牛干扰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干扰素,BoIFN-α蛋白,原核表达

牛干扰素论文文献综述

王秀华[1](2019)在《牛干扰素高效表达菌株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扰素是在干扰素诱导剂作用下诱导特定的细胞产生的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调节免疫等作用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糖蛋白。干扰素具有高度种属特异性,既可以抑制多种RNA病毒,又可以抑制多种DNA病毒。牛干扰素根据其作用类型分为I型干扰素和II型干扰素两种类型,其中I型干扰素主要分为α、β、ω、ε和τ五种亚型,II型干扰素主要有γ干扰素。BoIFN-α主要具有抗病毒的功能,在干扰素中,它的抗病毒能力是最强的,对动物病毒性疾病产生很好的治疗和防治作用。因此研究牛干扰素对动物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本实验成功构建了四种表达载体:(1)本实验成功克隆牛干扰素基因,并连接到pET-28a载体上,经测序,结果完全正确。(2)为提高蛋白表达量,在不改变干扰素氨基酸序列的前提下,利用大肠杆菌对密码子的偏好性,对干扰素序列进行优化,并连接到pET-28a载体上。(3)为提高蛋白表达量,在pET-28a-BoIFN-α-t上串联表达元件,经测序表达元件已成功连接到pET-28a-BoIFN-α上。(4)为提高蛋白可溶性表达,将BoIFN-α基因连接到低温表达载体表达载体pET-28a-sumo上,经测序,结果完全正确。BoIFN-α利用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已筛选到高表达量菌株,通过优化序列、串联表达元件、改善培养基组分、改变诱导条件等方面提高蛋白表达量。为了增加蛋白可溶性表达,选用了低温表达载体pET-28a-sumo,比较蛋白的可溶性表达。经测定,BoIFN-α最佳诱导条件为优化后序列采用LB培养基在37℃下IPTG浓度为1mmol/L,180rpm诱导4h,表达量占总蛋白的34.5%。采用低温表达载体可以增加蛋白的可溶性表达,但总的蛋白表达量也降低了。(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2)

蔡卓轩,马振国,李岩,张哲,周子恒[2](2019)在《牛干扰素刺激基因15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牛干扰素刺激基因15编码ISG15蛋白的结构及功能特性,笔者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ISG15基因的开放阅读框进行分析,对ISG15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理化性质、二级结构、叁级结构、互作蛋白、亲疏水性、跨膜区、信号肽、亚细胞定位、抗原表位进行分析预测,选取不同动物ISG15蛋白氨基酸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该基因全长591bp,开放阅读框全长465 bp,编码154个氨基酸;ISG15蛋白由20中氨基酸构成,分子量为17.31 ku,等电点为6.73,属于酸性蛋白;不稳定系数为50.87,属于不稳定蛋白;二级结构分析显示,ISG15以β-折迭、无规则卷曲为主,均为31.82%;互作蛋白分析显示,ISG15与干扰素、干扰素刺激基因密切相关;ISG15是亲水蛋白,无跨膜结构及信号肽,主要分布于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内亦有分布,并预测到7个潜在抗原表位。牛ISG15氨基酸序列与同属偶蹄目的牦牛、瘤牛关系最近,与灵长目类关系最远。(本文来源于《当代畜牧》期刊2019年05期)

程薪同[3](2018)在《叁种牛干扰素融合蛋白的制备及其生物学活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扰素(Interferon,IFN)作为一种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糖蛋白,常用于治疗和预防病毒性疾病,但干扰素的半衰期短,治疗疾病过程中需反复注射并且会伴随细胞毒性的副反应发生,这些劣势极大地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因此,探索性研制低毒、长效性干扰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为延长牛干扰素α(Bovine Interferon-α,BoIFNα)的半衰期并降低其细胞毒性,利用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G,IgG)具有半衰期长的特性,构建了BoIFNα与牛IgG重链恒定区(Bovine ImmunoglobulinγChian Costont Region,BoIgCγ)的重组融合蛋白BoIFNα-IgCγ;利用牛干扰素τ(Bovine Interferon-τ,BoIFNτ)具有细胞毒性低的特性,构建了BoIFNα(成熟肽氨基端前163个氨基酸)和BoIFNτ(成熟肽羧基端后10个氨基酸)的重组杂合蛋白BoIFNα/τ;同时,构建了BoIFNα/τ和BoIgCγ的重组融合蛋白BoIFNα/τ-IgCγ,期望其具有长效低毒的双重作用。利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实现了叁种干扰素融合蛋白的表达,并进行了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研究。分别对叁种干扰素融合蛋白在MDBK细胞上进行毒性研究,在BALB/c小鼠、SD大鼠和荷斯坦牛50%血浆中进行体外半衰期研究,在SD大鼠体内进行半衰期研究。研究表明,叁种干扰素融合蛋白在MDBK/BT/PK-15/F81/RK-13-VSV系统中均具有抗病毒活性,抗病毒活性由高至低依次为BoIFNα、BoIFNα/τ、BoIFNα-IgCγ及BoIFNα/τ-IgCγ,在BHK-21/MDCK-VSV两种系统上无抗病毒活性;在MDBK细胞上也具有抗BEV、BPIV3的活性。叁种干扰素融合蛋白对胰酶高度敏感,耐高温和酸碱环境,但相对于BoIFNα,BoIFNα-IgCγ和BoIFNα/τ-IgCγ对酸性环境和高温环境更敏感。毒性研究表明,叁种干扰素融合蛋白均能抑制MDBK细胞的生长并呈剂量依赖性,细胞毒性由弱至强为BoIFNα/τ、BoIFNα/τ-IgCγ、BoIFNα、BoIFNα-IgCγ。体外半衰期研究显示,在BALB/c小鼠、SD大鼠和荷斯坦牛50%血浆中,BoIFNα-IgCγ半衰期(约24h)显着长于BoIFNα的半衰期(约12h)。SD大鼠体内半衰期实验结果显示,注射高低两种剂量的BoIFNα-IgCγ在血浆中发挥抗病毒作用时间分别是BoIFNα的1.4倍和2倍,BoIFNα-IgCγ、BoIFNα/τ-IgCγ在血浆中发挥抗病毒作用时间均长于BoIFNα和BoIFNα/τ。总之,本研究为长效及低毒牛干扰素的研发及临床应用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赵飞,杜寿文,谭鹏,曹婷婷,许汪[4](2016)在《牛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对口蹄疫病毒感染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牛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bIFITM3)对O型口蹄疫病毒(FMDV)的抑制作用,本试验将表达bIFITM3的重组质粒pLV-bIFITM3和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对照质粒pLV-EGFP分别转染BHK-21细胞,通过嘌呤霉素抗性筛选获得能够稳定表达外源基因的细胞系。用O型FMDV感染稳定细胞系,通过观察细胞病变、噬斑分析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评价bIFITM3对O型FMDV感染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成功筛选获得稳定表达bIFITM3与EGFP的BHK-21细胞系,bIFITM3表达后显着抑制FMDV感染BHK-21细胞,且抑制作用在病毒感染循环的早期阶段就已显现。本试验证明bIFITM3在FMDV感染中具有抗病毒作用,为口蹄疫的防控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沈轩云[5](2016)在《牛干扰素诱导蛋白10的原核表达及其单克隆抗体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扰素诱导蛋白10 (interferon-inducible protein-10, IP-10)是抗原提呈细胞经细胞因子刺激后分泌的趋化因子,属于CXC趋化因子家族。IP-10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肿瘤、慢性炎症等疾病中可选择性地募集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单核细胞到损伤部位,发挥重要的宿主免疫防护作用。最近的研究显示IP-10表达水平的改变与感染性疾病,包括炎症性疾病、免疫功能异常与肿瘤的发展等相关。IP-10也开始在牛结核等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作为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其效果也常与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 gamma release assay, IGRA)相比较。有研究表明联合检测IFN-γ和IP-10能提高牛结核诊断的敏感性。本研究克隆表达了牛IP-10基因并制备了牛IP-10单克隆抗体,为牛结核的预防与诊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生物材料。1.牛IP-10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用ConA刺激健康奶牛外周血淋巴细胞,并提取细胞总RNA,以RT-PCR方法反转录为cDNA,再以cDNA为模板成功扩增到所需目的基因。将目的基因分别与表达载体pGEX-6p-1和pET-30a(+)相连接构建重组质粒,并进行鉴定。鉴定正确后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分别构建了BL21 (DE3)-pGEX-6p-1-BoIP-10和BL21(DE3)-pET-30a-BoIP-10。经IPTG诱导表达后的SDS-PAGE分析,出现预期的目的条带,条带大小分别为36 kDa和16 kDa左右。通过GST和His免疫亲和层析法进行蛋白的纯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纯化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说明2种标签的重组蛋白rGST-BoIP-10和rHis-BoIP-10均获得成功表达。2.牛IP-10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将纯化重组蛋白rHis-BoIP-10免疫6周龄BALB/c小鼠,经3次免疫后,运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融合细胞,以纯化重组蛋白rGST-BoIP-10为检测原,运用间接ELISA方法筛选阳性克隆,经过2次亚克隆后,共获得8株能稳定分泌特异性BoIP-10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3E11、2A5、1C6、3B12、3E12、2D5、2H8、3A12。亚型鉴定结果显示2A5和3E12单抗为IgM亚型,3E11和2D5为IgG2a亚型,2H8的为IgG3亚型,1C6、3B12、3A12为IgG1亚型。间接ELISA测定效价结果显示3E11、2A5、3B12、 3E12、2H8五株单抗上清效价均不超过6400,其余3株1C6、2D5、3A12上清效价比较高,在1.0×104以上;制备上述单抗腹水,间接ELISA测定其效价,除了2A5的腹水效价比较低,其余7株单抗的腹水效价均在1.0×106以上。间接ELISA还显示3E11、2A5、 2D5、2H8四株单抗与大肠杆菌表达的商品化牛IP-10有较好的反应性,2A5、2D5、2H8等3株单抗与毕赤酵母表达的商品化牛IP-10有较好的反应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所获得的8株单抗均与融合蛋白rHis-BoIP-10和rGST-BoIP-10发生反应。应用流式细胞术胞内染色技术分析单抗与天然IP-10蛋白的反应性,结果显示3E11,2D5和3A12与天然BoIP-10有较好的反应性。阻断ELISA结果也表明2D5与天然BoIP-10有较好的反应性。这些结果表明2D5单抗与天然牛IP-10反应性良好,具有较好的应用潜能。(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6-04-01)

张弦,缪德年,张克春[6](2015)在《牛干扰素的研究与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扰素(IFN)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阐述了干扰素的诱生和功能研究,对牛IFN-α、IFN-γ和IFN-τ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研究进行概括综述。(本文来源于《畜牧与饲料科学》期刊2015年Z1期)

缪德年,张弦,廖学文,张克春[7](2015)在《牛干扰素α基因的改造与可溶性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牛干扰素α(Bovine interferon-α,Bo IFN-α)原始基因在重组大肠杆菌中多以包涵体形式表达,为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获得可溶表达的具有活性的重组Bo IFN-α,在不改变干扰素原有氨基酸组成的前提下,根据大肠杆菌密码子偏好性对Bo IFN-α基因进行子优化。将优化后的Bo IFN-α成熟蛋白基因分别克隆到表达载体p ET-28a、PET30a和p Cold II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优化后的Bo IFN-α基因在3种载体均获得可溶性表达,但以在载体p Cold II中获得的可溶性表达量最高。对重组菌r Bo IFN-α-p Cold II/BL21的表达条件进行优化,在IPTG浓度为0.64mmol/L,诱导温度为15°C,诱导时间为9h的条件下,可溶性目的蛋白的表达量最高,达36mg/L菌液。重组Bo IFN-α在MDBK细胞上抗水泡性口炎病毒的活性为1×106U/mg。(本文来源于《第六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期刊2015-05-31)

张弦,缪德年,张克春[8](2015)在《牛干扰素的研究与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扰素(IFN)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叙述了干扰素的诱生和功能研究,对牛IFN-α、IFN-γ和IFN-τ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研究进行概括综述。(本文来源于《第六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期刊2015-05-31)

谭鹏,杜寿文,辛舒,朱羿龙,王茂鹏[9](2015)在《牛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参照GenBank中牛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bIFITMs)编码序列设计上、下游引物,通过RT-PCR技术扩增目的序列。将扩增产物连接至pMD18-T载体上,测序,使用DNAStar、DNA MAN、MEGA6.0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进行核苷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以及关键位点氨基酸比对,并完成进化树的绘制。同时,将测序正确的目的序列进一步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LV-EGFP,转染HEK293T、BHK-21细胞,通过RT-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验证外源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获得bIFITMs编码序列,完成其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成功构建含有bIFITMs编码序列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LV-bIFITM1、pLV-bIFITM2、pLV-bIFITM3,且在HEK293T、BHK-21细胞中有效表达,为进一步探讨bIFITMs的抗病毒作用以及动物转基因抗病毒育种提供了试验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杨洁,张书光,李长青,刘世高,柴俊[10](2014)在《牛干扰素-γ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使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在牛结核等疾病的诊断和防制方面取得更有效的应用,试验采用RT-PCR法从云南本地黄牛外周血淋巴细胞总RNA中扩增牛IFN-γ(BoIFN-γ)基因,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然后亚克隆至pET-28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用IPTG诱导表达。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IFN-γ基因与GenBank中荷斯坦牛IFN-γ序列同源性达99.60%。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析,在大小约23ku处可见目的蛋白表达条带,与预期结果一致;用ELISA检测,表达的蛋白具有明显的生物学活性,在菌体中的含量为244ng/mL。本试验结果为牛IFN-γ蛋白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4年10期)

牛干扰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牛干扰素刺激基因15编码ISG15蛋白的结构及功能特性,笔者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ISG15基因的开放阅读框进行分析,对ISG15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理化性质、二级结构、叁级结构、互作蛋白、亲疏水性、跨膜区、信号肽、亚细胞定位、抗原表位进行分析预测,选取不同动物ISG15蛋白氨基酸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该基因全长591bp,开放阅读框全长465 bp,编码154个氨基酸;ISG15蛋白由20中氨基酸构成,分子量为17.31 ku,等电点为6.73,属于酸性蛋白;不稳定系数为50.87,属于不稳定蛋白;二级结构分析显示,ISG15以β-折迭、无规则卷曲为主,均为31.82%;互作蛋白分析显示,ISG15与干扰素、干扰素刺激基因密切相关;ISG15是亲水蛋白,无跨膜结构及信号肽,主要分布于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内亦有分布,并预测到7个潜在抗原表位。牛ISG15氨基酸序列与同属偶蹄目的牦牛、瘤牛关系最近,与灵长目类关系最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牛干扰素论文参考文献

[1].王秀华.牛干扰素高效表达菌株的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蔡卓轩,马振国,李岩,张哲,周子恒.牛干扰素刺激基因15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当代畜牧.2019

[3].程薪同.叁种牛干扰素融合蛋白的制备及其生物学活性鉴定[D].东北农业大学.2018

[4].赵飞,杜寿文,谭鹏,曹婷婷,许汪.牛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3对口蹄疫病毒感染的抑制作用[J].中国兽医学报.2016

[5].沈轩云.牛干扰素诱导蛋白10的原核表达及其单克隆抗体的研制[D].扬州大学.2016

[6].张弦,缪德年,张克春.牛干扰素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

[7].缪德年,张弦,廖学文,张克春.牛干扰素α基因的改造与可溶性表达研究[C].第六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2015

[8].张弦,缪德年,张克春.牛干扰素的研究与应用进展[C].第六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2015

[9].谭鹏,杜寿文,辛舒,朱羿龙,王茂鹏.牛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J].中国兽医学报.2015

[10].杨洁,张书光,李长青,刘世高,柴俊.牛干扰素-γ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4

标签:;  ;  ;  

牛干扰素论文-王秀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