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性突变论文_王亚楠,文海若,王雪

导读:本文包含了毒性突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毒性,基因突变,突变,氯酸盐,多氯联苯,基因,细胞。

毒性突变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楠,文海若,王雪[1](2019)在《大黄素遗传毒性致基因突变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鼠伤寒沙门氏菌以及大肠杆菌,小鼠淋巴瘤细胞L5178Y,KM小鼠分别开展miniAmes,体外Pig-a基因突变试验,体内Pig-a基因突变试验进行大黄素遗传毒性致基因突变风险评价。方法:(1) miniAmes试验:分别设阴性对照组(DMSO),大黄素组(0.6、1.1、2.3、4.5、9μg/皿),阳性剂组,使用鼠伤寒沙门氏菌TA97、TA98、TA100、TA102、TA1535、TA1537和大肠杆菌WP2 uvrA分别在-S9和S9两(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15)

黄宗锈,林云,钟礼云[2](2019)在《细菌回复突变试验研究薏苡仁油的遗传毒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主要了解薏苡仁油的遗传毒性作用。方法在有加S9和没加S9两种不同的试验条件下,利用TA97、TA98、TAl00、TAl02等4种测试菌株来检测8μg/皿~5000μg/皿剂量范围内的薏苡仁油是否具有遗传毒性作用。结果各剂量薏苡仁油的回变菌落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无1倍及以上增加,同时也未发现有剂量-反应关系。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未见薏苡仁油具有遗传毒性作用。(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19年10期)

王亚楠,文海若,王雪[3](2019)在《遗传毒性基因突变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突变是癌症发生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遗传毒性评价重要的检测终点之一。随着新型药物的涌现以及对药物评价试验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试验体系也历经了一系列优化。然而,不同的致突变新检测方法对不同检测品种的适用性及其优势和局限不尽相同。本文根据2018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就临床前安全性评价领域常用的致突变性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相关科研及安全评价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鉴。(本文来源于《癌变·畸变·突变》期刊2019年05期)

朱楼吟[4](2019)在《Ahi1突变通过获得功能性毒性影响斑马鱼视神经投射》一文中研究指出AHI1基因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多种生物中,从鱼类、小鼠到灵长类生物以及人类均存在AHI1基因。人类的AHI1蛋白包含叁个结构域,N端的Coiledcoil结构域,中端的WD40重复结构域,以及C端的SH 3结构域,其中WD40重复结构域与SH3结构域较为保守,在多种动物的AHI1蛋白中共同存在。AHI1与脑神经组织的发育有着密切的联系,AHI1基因突变可引起早期脑部发育障碍的朱伯特综合症(Joubert Syndrome)发病,然而具体病理机理仍不清楚。相较于小鼠,斑马鱼的Ahi1蛋白结构与人类更加相似,故我们利用斑马鱼作为动物模型研究ahi1在早期脑部发育中的作用。通过原位杂交技术发现ahi1在斑马鱼胚胎发育早期已经存在表达,并且大量特异地表达在斑马鱼幼鱼头部的各个组织中。而后随着发育时间的推移,ahi1在斑马鱼头部的表达量逐渐减少。我们向单细胞时期的斑马鱼胚胎中注射反义吗啉代寡核苷酸(morpholino)敲减ahi1的表达,通过反转录PCR发现在morpholino注射后的胚胎中产生了缺失两个外显子的ahi1 mRNA。并且观察到注射后的胚胎在发育到第四天时已经出现了视神经投射异常的现象,其中包括视神经穿越中线异常和视神经生长延伸异常,同时眼组织面积也出现了显着的减小。通过p53 morpholino和control morpholino分别与ahi1 morpholino的共注射,我们确认了这种通过ahi1敲减导致的斑马鱼幼鱼出现的视神经投射异常及眼组织面积减小的表型是特异的,而非由于morpholino的毒性或是注射损伤造成。由于我们发现在Ahi1 null的斑马鱼幼鱼中并未出现类似上述的视神经投射异常和或眼组织面积减小的表型,于是决定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ahi1morpholino作用位点附近设计了两个敲除位点,并创造了一批模拟morpholino作用的临近位点突变或缺失的Ahi1 truncated的斑马鱼。检测这些Ahi1 truncated斑马鱼幼鱼后发现,它们中出现了高比例与morpholino注射后相似的视神经投射异常及眼组织面积减小的表型。由此推断truncated Ahi1蛋白由于在WD40结构域部分氨基酸缺失,导致产生了获得功能性毒性,并因此造成斑马鱼在早期发育时出现视神经投射异常和眼部组织面积减小的现象。(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22)

金桂芳[5](2019)在《CYP2E1酶依赖性遗传毒性实验模型探讨及在多氯联苯诱发基因突变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致癌物自身通常缺乏生物反应性,需要经过代谢活化才具有致突变和致癌性。化学物的致突变性筛查通常采用体外细胞遗传毒理学试验,然而,由于常规细胞缺少生物转化酶活性,易致假阴性结果。采用体外代谢活化系统(如大鼠肝脏S9混合物)可增加致突变物的检出率。然而,某些重要的代谢酶在肝细胞中并不表达或者表达量不受常用诱导剂(如Aroclor 1254)影响,导致依赖相应酶活化的前致突变物在添加S9混合物的实验体系中也表现为阴性结果。采用重组表达特定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酶的细胞系作为遗传毒性研究的实验体系可明显增加前致突变物的检出率。CYP2E1是活化某些亲脂性小分子化合物的重要代谢酶,表达该酶的各种细胞模型已被用于研究相关前致突变物的遗传毒作用,然而关于细胞内表达代谢酶的实验体系与细胞外添加S9混合物的活化体系的比较优势尚未见报道。N-二乙基亚硝胺(NDEA)是重要的食品污染物及肝脏诱癌剂,在缺乏代谢酶活性的实验体系中遗传毒性试验结果为阴性,只有在添加S9混合物并采用高浓度处理才表现致突变作用。有研究提示其可能经CYP2E1酶代谢活化。本研究采用表达人CYP2E1酶的重组中国仓鼠(V79)细胞和人肝(L-02)细胞研究NDEA的遗传毒性及其对CYP2E1酶的依赖性,并将其与在S9混合物作用下对缺乏代谢活性的V79-Mz(无CYP酶表达)细胞的效应进行比较,以探讨细胞内酶表达体系用于体外遗传毒性研究的优势。由于CYP2E1的底物一般为有机物,试验中需要有机溶剂助溶。然而,据报道常用的有机溶剂二甲基亚砜(DMSO)可抑制CYPs酶活性,其中以对CYP2E1酶的作用最强;而其他许多有机溶剂(如甲醇、氯仿、丙酮等)不巧却均为CYP2E1底物,不适合作为相关遗传毒性试验的受试物助溶剂。DMSO是否会影响前致癌物经人CYP2E1活化产生的遗传毒作用迄今无报道,考虑到DMSO浓度对相关实验模型可能构成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选择NDEA(可兼溶于水和有机相)作为模型前致突变物探讨DMSO对人CYP2E1依赖性遗传毒作用的影响,为优化CYP2E1酶依赖性遗传毒性实验模型的实验条件提供可靠依据。多氯联苯是具有致癌效应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但其代谢活化酶和致突变效应一直未明确。本课题组报道了一氯联苯和二氯联苯经CYP2E1活化后可对哺乳动物细胞诱发微核和基因突变作用。空气和人体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某些叁氯、四氯联苯的暴露水平比一氯、二氯联苯更高,具有更大的潜在健康风险,但遗传毒理学试验数据缺乏。本研究还将使用已优化的CYP2E1酶依赖性遗传毒性实验体系探讨叁氯联苯、四氯联苯化合物经人类CYP2E1酶代谢活化导致基因突变作用及突变类型,并探讨PCBs在联苯骨架上氯取代基增加对遗传毒性强度的影响。目的1.探明NDEA经CYP2E1酶代谢活化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导致的遗传毒作用及细胞内CYP2E1酶活化实验体系相对于S9混合物体系的优势,并评价DMSO作为溶剂应用于相关遗传毒性试验的适用性,提出不干扰试验结果的DMSO浓度限值,以优化CYP2E1酶依赖性遗传毒性试验的条件。2.探讨非共平面(非二恶英样)叁氯联苯和四氯联苯化合物(PCB 22、PCB 28、PCB 52、PCB 74)对重组表达人CYP2E1的哺乳动物细胞诱发Hprt基因突变作用,并了解受试物诱发突变子的Hprt基因序列改变特征。方法1.受试细胞系:V79-Mz,表达人CYP2E1酶的重组V79细胞系(V79-hCYP2E1),以后者为母体细胞构建的同时表达人硫酸基转移酶(SULT)1A1的重组V79细胞系(V79-hCYP2E1-hSULT1A1),以及人肝细胞(L-02)系。2.受试化合物:NDEA、2,3,4'-叁氯联苯(PCB22)、2,4,4'-叁氯联苯(PCB 28)、2,2',5,5'-四氯联苯(PCB 52)和2,4,4',5-四氯联苯(PCB 74)。3.试验方法:采用CCK-8试验分析细胞毒作用,用微核试验、Hprt致突变试验测试遗传毒作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试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CYP2E1蛋白和mRNA水平;采用基因测序技术分析突变细胞Hprt基因碱基序列改变。结果1.CYP2E1酶依赖性遗传毒性实验模型探讨(1)NDEA依赖人CYP2E1酶的致突变作用及其在不同实验体系中遗传毒性强度的比较①NDEA对V79-Mz细胞无诱发微核或致突变作用,然而它对V79-hCYPE1-hSULT1A1和L-02细胞可诱发微核和/或/Hprt突变,且该作用可被CYP酶抑制剂或CYP2E1专一抑制剂所阻断。②NDEA对V79-hCYPE1-hSULT1A1细胞诱发微核作用的强度和效能显着高于其对添加S9混合物的V79-Mz细胞的效应。(2)CYP2E1酶依赖性遗传毒性实验条件的优化—溶剂DMSO工作浓度探讨①DMSO在0.05%~0.2%(v:v)浓度范围内不影响NDEA对V79-hCYP2E1-hSULT1A1细胞诱发微核和基因突变作用;DMSO在0.1%和0.2%浓度即分别明显降低NDEA对L-02诱发微核和对V79-hCYP2E1细胞(CYP2E1蛋白水平均远低于V79-hCYP2E1-hSULT1A1细胞)致突变作用。②DMSO在0.05%~0.2%浓度范围不影响V79-hCYP2E1-hSULT1A1细胞CYP2E1蛋白水平,并且对上述细胞以及V79-hCYP2E1和L-02细胞CYP2E1的mRNA水平也无影响。2.几个叁氯联苯、四氯联苯化合物对V79-hCYP2E1-hSULT1A1细胞的致突变作用(1)受试PCBs(PCB22、PCB28、PCB52、PCB74)对V79-Mz细胞无致突变作用,对V79-hCYP2E1-hSULT1A1细胞(五氯酚同时暴露以抑制SULU1A1)均诱发Hprt基因突变,且有浓度相关性。(2)从PCB 74(四氯联苯)致突变作用的强度和效能均明显高于PCB 28(叁氯联苯,化学结构与前者高度相似)来看,氯化程度的增高未必导致致突变性减弱,甚至可增强。(3)以PCB 28和PCB 52诱发的突变子为代表,基因测序结果提示Hprt基因突变以碱基置换及外显子缺失为主要特征;阳性对照NDEA诱发的突变的主要类型为碱基置换,A:T-→G:C出现频率最高。结论1.表达人CYP2E1的重组细胞比人肝L-02细胞及V79-Mz(添加S9混合物)具有更好的代谢活化效果,是更适用于研究CYP2E1依赖性前致突变物的实验模型;该实验体系中作为受试物溶剂的DMSO在0.05%至0.2%浓度范围一般不影响试验结果,尤其是当CYP2E1蛋白量相对充足时。2.非二恶英样化合物PCB 22、PCB 28、PCB 52、PCB 74具有依赖人CYP2E1酶的致突变作用,而氯化程度增加有时会增强致突变效应(PCB 22、PCB 52、PCB 74分别强于结构相似的PCB 5、PCB 9、PCB 28);PCBs和阳性对照物NDEA诱发的突变类型包括单碱基置换、外显子缺失等,表现出以单碱基置换为主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9-05-14)

钟少琦,陈奇言,朱晓,游一屏,陈锦瑶[6](2019)在《体内Pig-a基因突变试验组合评估丁香酚的遗传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大鼠3天染毒与体内Pig-a基因突变试验、彗星试验和微核试验组成的试验组合,评价丁香酚的体内遗传毒性。方法雄性SD大鼠连续3天灌胃给予丁香酚,剂量为241.25 mg/kg·bw(低)、482.5 mg/kg·bw(中)、965.0 mg/kg·bw(高),另设阳性对照组(N-乙基-N-亚硝基脲)和空白对照组。在第0、7、14、29天收集尾部静脉血进行体内Pig-a基因突变试验,检测样本中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突变率;在末次灌胃6 h后收集尾部静脉血进行彗星试验;在末次灌胃36 h后收集尾部静脉血进行外周血微核试验。结果体内Pig-a基因突变试验中,各组间各时间点外周血突变红细胞和突变网织红细胞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彗星试验中,各组间彗星尾长和Tail-D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中、高剂量组Olive尾矩分别为6.42μm和8.35μm,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呈剂量反应关系;微核试验中,高剂量组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率为0.4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丁香酚在较高剂量下可能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19年09期)

刘石锋,陈倩,洪广成,张汉马,秦小健[7](2019)在《水稻“9311”突变体库的氯酸盐毒性筛选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用氯酸盐筛选水稻(Oryza sativa)突变体库,分析氯酸盐对水稻的毒性。【方法】使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sulphonate,EMS)处理水稻材料"9311"种子,构建完成了水稻"9311"突变体库。【结果】通过水培法并利用氯酸盐的特性对诱变材料进行筛选,共筛选了2 361份诱变M2代材料,且与野生型相比获得了40份对氯酸盐表现差异敏感的材料。【结论】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的材料创建与相关基因克隆提供了基础,也为水稻硝酸盐吸收与转化相关分子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李若婉,周长慧,黄鹏程,于春荣,常艳[8](2019)在《人类磷脂酰肌醇聚糖A类基因突变在遗传毒性研究中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突变是遗传毒性损伤的重要检测终点。国际人用药物注册技术协调会议(ICH)M7指南中将啮齿类动物体内磷脂酰肌醇聚糖A类(Pig-a)基因突变试验列为药物杂质遗传毒性试验阳性结果的追加试验。啮齿类动物Pig-a基因突变试验作为一项新的检测体内基因突变的方法,相对于转基因动物等其他体内基因突变试验,具有成本低、方法简单和检测快速的优点。基于Pig-a基因的物种保守性,近年来开发了检测人外周血以及体外人细胞的PIG-A基因突变试验的方法,以期用于临床基因突变监测以及非临床遗传毒性评价。本文主要对PIG-A基因突变试验研究常用人外周血成熟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和白细胞及TK6细胞和MCL-5细胞检测方法等进行简要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齐欣,常艳秋,池春樱,崔承弼[9](2018)在《朝鲜族大酱提取物的抗突变和细胞毒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分别使用Ames试验和细胞毒性试验来确定朝鲜族大酱提取物的抗突变和抗癌作用。针对由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诱导的鼠伤寒沙门氏菌TA100菌株的突变,朝鲜族大酱提取物(200μg/板)对它的抑制率显示为86.6%。此外,在由3-氨基-1,4-二甲基-5H-吡啶[4,3-B]吲哚乙酸(Trp-P-1)诱导的鼠伤寒沙门氏菌TA98和TA100两种菌株的突变中,具有相同浓度的朝鲜族大酱提取物,对其抑制率分别为82.4%和90.8%。且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增加,提取物对人肺癌(A549)、人胃癌(AGS)和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细胞毒性作用也随之增加。朝鲜族大酱提取物1.0 mg/mL处理对A549、AGS和MCF-7的细胞毒性分别为71.6%、91.5%和80.7%。(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07)

尚平平,李翔,谢复炜,霍娇,华辰凤[10](2018)在《基于TK基因突变试验评价卷烟烟气的遗传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TK基因突变试验研究卷烟烟气的遗传毒性。方法以L5178Y tk+/-3. 7. 2C小鼠淋巴瘤细胞为研究对象,3R4F参比卷烟的烟气为受试物,卷烟烟气经DMSO萃取后,设置试验剂量组为20、40、80、100、150μg/m L,另设二甲基亚砜溶剂对照组和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对L5178Y tk+/-3. 7. 2C小鼠淋巴瘤细胞染毒处理及表达。结果在加S9的情况下,80μg/m L的突变频率是溶剂对照组3倍以上,实验结果呈阳性。结论在此次试验条件下,卷烟烟气具有TK基因致突变作用。(本文来源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期刊2018年05期)

毒性突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主要了解薏苡仁油的遗传毒性作用。方法在有加S9和没加S9两种不同的试验条件下,利用TA97、TA98、TAl00、TAl02等4种测试菌株来检测8μg/皿~5000μg/皿剂量范围内的薏苡仁油是否具有遗传毒性作用。结果各剂量薏苡仁油的回变菌落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无1倍及以上增加,同时也未发现有剂量-反应关系。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未见薏苡仁油具有遗传毒性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毒性突变论文参考文献

[1].王亚楠,文海若,王雪.大黄素遗传毒性致基因突变评价研究[C].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黄宗锈,林云,钟礼云.细菌回复突变试验研究薏苡仁油的遗传毒性作用[J].海峡药学.2019

[3].王亚楠,文海若,王雪.遗传毒性基因突变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癌变·畸变·突变.2019

[4].朱楼吟.Ahi1突变通过获得功能性毒性影响斑马鱼视神经投射[D].南昌大学.2019

[5].金桂芳.CYP2E1酶依赖性遗传毒性实验模型探讨及在多氯联苯诱发基因突变研究中的应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9

[6].钟少琦,陈奇言,朱晓,游一屏,陈锦瑶.体内Pig-a基因突变试验组合评估丁香酚的遗传毒性[J].现代预防医学.2019

[7].刘石锋,陈倩,洪广成,张汉马,秦小健.水稻“9311”突变体库的氯酸盐毒性筛选与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李若婉,周长慧,黄鹏程,于春荣,常艳.人类磷脂酰肌醇聚糖A类基因突变在遗传毒性研究中应用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9

[9].齐欣,常艳秋,池春樱,崔承弼.朝鲜族大酱提取物的抗突变和细胞毒性作用[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10].尚平平,李翔,谢复炜,霍娇,华辰凤.基于TK基因突变试验评价卷烟烟气的遗传毒性[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8

论文知识图

比较不同菌株的溶血活性和细胞毒性以...细胞彗星实物图(400×)同源比对及表达结果转化体900-2.6-1和1100-2.6-2中GUS基...原始菌株和经1 100 Psi处理后的菌株在...小麦条锈菌轰击后代PCR扩增产物的电泳...

标签:;  ;  ;  ;  ;  ;  ;  

毒性突变论文_王亚楠,文海若,王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