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政治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政治,文化,中国,鲁迅,国家,本土化,意象。
中国政治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施鹏[1](2019)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面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挑战,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总目标的全面深化改革正加紧攻坚克难。政治文化建设作为实现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政治文化建设,能够进一步巩固深化改革成效,提升政治现代化水平。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既具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准,也拥有政治文化的基本要素。在体系文化中呈现出制度完善、法治权威、公正平等的特征,在过程文化中表现出多元参与、秩序稳定、网络协作的特质,在政策文化中体现出人民主权、权利本位的特性。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下的政治文化建设,既要把握应然要求,也要关注历史与当下的实然关切。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经历了重大挫折。政治文化建设大致经历了叁个阶段:1949年至1966年,政治文化建设冲破了历史惯性所导致的种种影响,进行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文化改造和重构;1966年至1976年,政治文化建设进入了曲折发展的十年,经历了高涨的政治热情和失序的社会环境;1976年至今,政治文化建设重新回到了理性主义的正轨,在改革开放中迎来了新的发展。着眼当下,当前政治文化发展特色鲜明,成果显着,并呈现出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交织、传统性与现代性并存、一元主导与多元参与混合的现状。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主流政治文化弱化、亚文化参差不齐;传统性消极影响、现代性不鲜明;建设主体单一,参与随意混乱的挑战。在应然与实然的双重背景下,国家治理现代化下的政治文化建设要立足体系文化、过程文化和政策文化叁个层次。在体系文化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民主观念与制度建设、完善法治的多维建设和发展、涵养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在过程文化中,拓展政治社会化途径、培育合格的现代公民;在政策文化中,坚持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完善政策产品的供给、体现公平正义的原则。(本文来源于《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期刊2019-06-01)
王健[2](2019)在《关联理论视域下中国政治语篇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的作用不仅仅是转换语言,更是交流文化。因此,在翻译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文化意象,作为中国文化元素中的特殊符号,不仅具有其独特的外在形态,还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文化意象的翻译大大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然而,文化意象自身的民族特性和文化特性以及中西读者的认知差异,使得文化意象翻译的难度加大。因此,如何重构文化意象的深层意义是译者一直关注的焦点。1986年,关联理论在《关联:交际与认知》这本书中首次被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提出,在语用学的研究领域掀起了一阵热潮。后来,1991年Ernst-August Gutt将该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对翻译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关联理论对翻译有着很强的解释力。它将翻译看作是明示推理的过程,要求译者正确推理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为目标语读者提供与原文相似甚至相同的认知语境,使目标语读者花费最少的努力获取最大的关联性。换句话说,译者应该在翻译过程中力争追求最佳关联。《十九大报告》总结了中国最近几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规划了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国内外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承担着对外宣传中国文化的重要作用。但是《十九大报告》的研究大多数只是笼统地分析其翻译方法,不曾对文化意象的翻译以及重构进行探讨。因此,本文以关联理论为基础,以《十九大报告》英译本为分析文本,通过实例分析,探究政治语篇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问题。该研究具体探讨两个问题:关联理论对研究文化意象英译重构是否具有可行性?关联理论在文化意象英译重构过程中的具体指导途径是什么?基于对上述两个问题的研究,本文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法,首先对《十九大报告》中的文化意象进行分类,然后列举实例,在关联理论基础上,对《十九大报告》中的文化意象重构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在关联理论指导下,译者在政治语篇翻译中常用文化植入法、文化融合法、文化释义法、文化归化法和文化过滤法策略来重构文化意象。研究表明,政治语篇中的文化意象重构同样具有可研究性与研究价值,从关联理论视角对其进行探讨是可行的。从关联理论探讨政治语篇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不仅丰富了文化意象的研究内容,还为政治语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贾晓敏[3](2019)在《新时代中国政治文化对外传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文化通常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由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对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关系具有重大影响。新时代,中国走上了全新的对外开放与和平发展道路,十九大报告提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应该积极主动寻求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提高国际话语权,而政治文化对外传播,恰好可以为世界进一步认识中国提供更为生动、准确的依据。新形势下,用易于理解、便于接受的方式对外传播中国政治文化,对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与数据分析法,深入研究了新时代我国政治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从建国以来政治理念逐渐得到认同、政治文化对外交流渠道多样化发展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政治文化对外传播取得的成效,同时也意识到我国政治文化对外传播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中国政治文化对外传播影响力总体较弱,文化产品进出口比重失衡,导致目前达到的传播效果与预期效果并不完全符合,针对这些问题,文章以马克思主义传播思想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传播的实践,分析原因,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和新闻传播规律为原则,从政治文化对外传播的内容、主体、传播对象、保障体系入手,提出解决这些问题并促进我国政治文化对外传播的对策,进而提高国家软实力,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闫金红[4](2019)在《新时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价值理念与战略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民族姿态、国家竞争方式与人的存在方式的全面改变,这些改变需要从文化上进行分析。新时代中国政治文化将对经济文化产生重要的制动作用。因此,新时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价值理念需要确立生命—人本观、政治工具观与人人幸福观,在战略开发上应该在提升民族政治视野和国家政治胸怀、构建知行并重的实践理性精神与打造多元的道德规范体系上下功夫。(本文来源于《理论探讨》期刊2019年03期)
朱婷,马子贤[5](2019)在《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目标初探——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建设当代中国政治文化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想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浪潮下探究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构建目标,必须先要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梳理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构建目标形成一个合理定位即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应该是民主政治文化、法治政治文化、公民政治文化有机统一的复合型政治文化。只有形成这种适应中国国情的叁位一体的复合型文化才能使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获得延续生命力,并跟得上国家治理现代化伟大实践的步伐,进而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如火如荼地进行。(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9年15期)
钟芸[6](2019)在《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叁个范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政治文化研究有叁个范式、叁条路径:文化哲学范式、政治科学范式、知识社会学范式。这叁个范式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侧重点有所不同,当今中国政治文化研究领域需要用知识社会学范式的进一步拓展。(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9年09期)
葛荃[7](2019)在《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反思与前瞻》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政治文化研究从最初的引进介绍、翻译、编译发展到专题研究,呈现为多元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四种趋向。迄今业已形成了一个学术平台,具备了学科发展的基础与潜力。制约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问题主要有高校管理方面的制约、西方话语的覆盖和学科建设不够重视等。这一学科的定位理应与"中外政治思想史"并列,成为政治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中外政治文化"的一个分支。其发展前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实证研究,二是推动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本土化建构。为此期待学术界有更多的研究者能不忘初心,致力于构建政治文化研究的中国话语。(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刘敬伟[8](2018)在《中国政治发展与政治文化自信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坚定力量。政治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等都在不断地探索、发展,政治文化也愈发丰富和完善起来,政治文化自信也随之提高。发现政治发展与政治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作用机制,发挥政治发展与文化自信的相互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8年36期)
李玮[9](2018)在《鲁迅与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对于20世纪中国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于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发展作出的贡献,而且在于鲁迅的文学创作和文化活动与20世纪中国政治、社会变动紧密相连。鲁迅的文学创作和文化活动反映他所面向的中国社会政治现实,同时,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10-09)
张明军,朱玉梅[10](2018)在《民生政治参与与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当下中国,民生政治参与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渐进发展和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具有较之其他途径更大的优势。基于紧贴民生问题、注重沟通协商、具有持续性和连续性的特性,民生政治参与不但可以营造政治文化转型所需的稳定环境、提升政治文化转型所需的政治知识和技能,而且能有效地激发政治生活主体的主体意识。因此,需在把握民生政治参与限度的前提下,强化政府对民生政治参与的引导和推动、加强公民的政治参与教育与实践、优化民生政治参与的社会生态环境,以及拓宽民生政治参与的内容和渠道,以期更好地推动民生政治参与的优化和政治文化现代转型的实现。(本文来源于《理论探讨》期刊2018年05期)
中国政治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翻译的作用不仅仅是转换语言,更是交流文化。因此,在翻译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文化意象,作为中国文化元素中的特殊符号,不仅具有其独特的外在形态,还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文化意象的翻译大大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然而,文化意象自身的民族特性和文化特性以及中西读者的认知差异,使得文化意象翻译的难度加大。因此,如何重构文化意象的深层意义是译者一直关注的焦点。1986年,关联理论在《关联:交际与认知》这本书中首次被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提出,在语用学的研究领域掀起了一阵热潮。后来,1991年Ernst-August Gutt将该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对翻译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关联理论对翻译有着很强的解释力。它将翻译看作是明示推理的过程,要求译者正确推理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为目标语读者提供与原文相似甚至相同的认知语境,使目标语读者花费最少的努力获取最大的关联性。换句话说,译者应该在翻译过程中力争追求最佳关联。《十九大报告》总结了中国最近几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规划了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国内外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承担着对外宣传中国文化的重要作用。但是《十九大报告》的研究大多数只是笼统地分析其翻译方法,不曾对文化意象的翻译以及重构进行探讨。因此,本文以关联理论为基础,以《十九大报告》英译本为分析文本,通过实例分析,探究政治语篇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问题。该研究具体探讨两个问题:关联理论对研究文化意象英译重构是否具有可行性?关联理论在文化意象英译重构过程中的具体指导途径是什么?基于对上述两个问题的研究,本文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法,首先对《十九大报告》中的文化意象进行分类,然后列举实例,在关联理论基础上,对《十九大报告》中的文化意象重构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在关联理论指导下,译者在政治语篇翻译中常用文化植入法、文化融合法、文化释义法、文化归化法和文化过滤法策略来重构文化意象。研究表明,政治语篇中的文化意象重构同样具有可研究性与研究价值,从关联理论视角对其进行探讨是可行的。从关联理论探讨政治语篇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不仅丰富了文化意象的研究内容,还为政治语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政治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施鹏.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研究[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19
[2].王健.关联理论视域下中国政治语篇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3].贾晓敏.新时代中国政治文化对外传播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4].闫金红.新时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价值理念与战略开发[J].理论探讨.2019
[5].朱婷,马子贤.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目标初探——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J].教育教学论坛.2019
[6].钟芸.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叁个范式[J].法制与社会.2019
[7].葛荃.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反思与前瞻[J].人文杂志.2019
[8].刘敬伟.中国政治发展与政治文化自信的关系研究[J].科技风.2018
[9].李玮.鲁迅与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10].张明军,朱玉梅.民生政治参与与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J].理论探讨.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