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教学
李敏
(济南市胜利大街小学,山东济南250000)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包括例1及“做一做”。此例题是教学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再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计算方法进行对比,明晰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一、教学目标
笔者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借助摆小棒,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理(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即: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在此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计算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两位数加一位数与整十数(不进位)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通过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两位数加一位数与整十数(不进位)是在10以内的加法、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以及100以内数的认识(读、写和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在平时的口算练习中,笔者经常能看到部分学生将不是相同数位上数进行相加,而这也正是本节课重点要突破的一点所在。
2.能力基础
正因为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所以两位数加一位数与整十数(不进位)的计算可直接利用过去已掌握的方法进行计算,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因此让学生自主探索即可掌握其计算方法。但是为什么这样计算?孩子们缺乏这种问题意识,这也正是此节课要训练和突破的一点。
3.思维习惯
学生对加减法的算理有了一定的了解,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上学期培养中有了一定的基础,多数学生具备了初步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两位数加一位数与整十数(不进位)的计算既是20以内加
法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是后面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特别是进位加法的基础,它在整个100以内加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这节课算理的教学,将对以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
2.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与整十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只有对计算方法清晰地认识、熟练地应用,才能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因而,为什这样计算则是本节课关键所在,即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与整十数(不进位)计算的算理:几个一加几个一、几个十加几个十,即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攻克难点的关键就是看学生对前面学习100以内数的意义是否有清晰的认识,所以,笔者让学生通过熟知的小棒,在亲自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形象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在这里突破好这一难点,又会对下面教学进位的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与整十数的计算起到很好的铺垫。本节课的教学既是前面已学加减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最直接的能力基础。
3.例题的分析
从例题到“做一做”的编排,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例题通过呈现一幅发新书的情境图(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出“数学书有多少本?”“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一共有多少本?”两个问题引出计算,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想,讨论交流,探讨不同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运用获得的方法进行口算,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建议
1.复习旧知,做好新知的铺垫
前面提到两位数加一位数与整十数(不进位)的计算是在学生对20以内加法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熟知的情况下进行教学的,要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难点,掌握好重点,还必须清楚地知道100以内数的意义,基于此两点设计了这一环节。两组复习题,第一组是20以内加法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第二组填空复习100以内数的组成。
2.注重提出和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训练和培养运用教材资源,课件出示发新书的情境图,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重点解决“数学书有多少本?”和“一包语文书和一包数学书一共有多少本?”两个问题。先让学生自己列式,要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目的是巩固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在解决“数学书有多少本?”这个问题时,是要把成包的本数与单本的本数合起来,在这里笔者要强调为什么选取3这个条件与35相加,而不选取8这个条件?(因为3本才是单本的数学书,8是单本的语文书。)这样培养学生会思考、会解决问题:要选取有两个直接关系的条件列式,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3.探究明晰算法,掌握计算方法
本环节是教学的关键,设计三个层次的教学: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将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讲透彻。“摆一摆”主要借助小棒,让同位之间探究交流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理,总结出计算方法: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即十位加十位,个位加个位。“说一说”注意在师生交流时,引导学生观察出“35+3”和“35+30”有什么不同?目的是先提醒学生第二个加数是不同意义的数,第一题的第二个加数3表示3个一,第二题的第二个加数3表示3个十,所以,摆小棒时第一个题要添在个位上,第二个题要将3个十添在十位上;计算时第一个3要加在个位上,第二个题中的3要加在十位上。“比一比”让学生总结比较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交流想法,加深学生对“相同单位的数相加”的认识,这样,有利于明确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法。
4.有效的练习,对知识加以巩固,将知识进行拓展提升这一环节分为两个层次:其一结合课本上的教学资源,利用各种题型让学生练习本节课的口算内容和有关的解决问题,其二将本节课加法的算理和算法推广到减法,拓展了知识。
综上来看,本节课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演示法,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演示摆小棒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几个一加几个一、几个十加几个十。采用的最主要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年龄较小,对于较抽象的事物感觉枯燥、难懂,借助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理解和掌握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