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研究冠脉血管的发育,明确冠脉血管平滑肌细胞(coronary smooth muscle cells,CoSMCs)的起源及分化机制,将为先天性心脏病的防治及心肌梗死后冠脉侧枝循环血管的形成等研究领域提供重要信息。目前研究提示,心外膜祖细胞(Epicard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CoSMCs的主要起源,但EPCs向CoSMCs分化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自噬(autophagy)是由溶酶体介导的蛋白质及其他细胞器的分解过程,与衰老的细胞器及破坏的蛋白质的清除和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有密切关系。既往研究证实自噬在哺乳动物的心脏发育与重塑组织和细胞分化过程起着重要作用,但尚无证据表明自噬是否能够参与调控EPCs向CoSMCs分化。在本研究中,我们成功体外培育了小鼠原代EPCs,并通过自噬的诱导和抑制实验观察自噬对EPCs向平滑肌细胞分化的影响,同时进一步在体观察自噬对小鼠冠脉平滑肌发育的影响,以期证实自噬参与调控心外膜祖细胞向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分化。第一部分:原代EPCs的培养与鉴定目的:探讨构建高纯度心外膜祖细胞的方法,为体外培养并揭示心外膜祖细胞的分化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首先分离E11.5小鼠胚胎心脏,利用组织贴壁法建立心外膜祖细胞体外培养模型。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的自身特性,进一步通过qRT-PCR技术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心外膜祖细胞标志基因Tbx18及WT1基因的表达,借此来检测培养的细胞纯度。结果:成功培养出原代心外膜祖细胞群。并首先以形态学观察证实该原代细胞群具有典型上皮形态,并连续观察72小时证实该细胞群分化的形态学变化。进一步以心肌细胞为对照组,通过qPCR及免疫荧光证实该细胞能同时表达心外膜祖细胞标志性基因Tbx18及WT1。结论:通过组织贴壁法进行原代培养所得心外膜祖细胞方法相对简单且同时表达多个心外膜上皮标志基因,细胞纯度高。体外培养的原代心外膜祖细胞爬出后形成的细胞群形态和排列均呈典型上皮形态,且在形态学上观察到能够进一步分化,为后续心外膜祖细胞的分化研究打下基础。第二部分:体外实验揭示细胞自噬对心外膜祖细胞向平滑肌细胞分化的影响目的:探讨细胞自噬对心外膜心外膜祖细胞向平滑肌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对EPCs分化而来的SMCs功能的影响。方法:在原代心外膜祖细胞模型店基础上,用自噬诱导剂RAPA及抑制剂3-MA分别建立了自噬诱导和抑制模型。观察自噬诱导/抑制对心外膜祖细胞分化的形态学影响,并通过qPCR测定自噬相关Akt及mTOR的mRNA水平变化。进一步通过MDC染色及LC3B蛋白荧光染色及Westernblot实验揭示心外膜祖细胞分化过程是否细胞自噬。后以qPCR及免疫荧光检测培养72h后细胞平滑肌标志蛋白a-SMA及MYH11水平,MTT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再收集培养96h细胞,以胶原凝胶收缩实验评价其收缩功能,划痕实验评价细胞迁移能力。结果:我们的实验观察到,RAPA在72h内显著诱导心外膜祖细胞自噬水平上调,进而导致心外膜祖细胞增殖明显减慢,但长梭形大体积异形细胞增多。免疫荧光染色见RAPA组a-SMA及MYH11峰值提前,提示自噬可能诱导心外膜祖细胞提前分化,在细胞培养48h即出现大量梭形,异形的分化细胞,结合免疫染色结果可见RAPA诱导的自噬使平滑肌细胞的分化提前,但增殖较NORMAL组及3-MA组明显减弱。而在3-MA组其自噬水平明显下调后,出现细胞增殖及迁移上调,而分化延迟的表现。提示抑制自噬可能抑制心外膜祖细胞向平滑肌细胞分化,而促进其增殖及迁移。结论:细胞自噬参与调控心外膜祖细胞向平滑肌细胞分化,自噬上调可能诱导心外膜祖细胞提前分化,而使平滑肌细胞收缩能力增强,增殖迁移能力下降,而抑制则可能抑制心外膜祖细胞向平滑肌细胞分化,而促进其增殖及迁移。第三部分:体内实验揭示自噬对小鼠冠状动脉发育的影响目的:在组织水平明确心外膜祖细胞对冠脉血管平滑肌发育的影响及自噬标识信号分子与平滑肌标志基因的空间定位关系,从而在体探讨自噬对心外膜祖细胞对冠状动脉发育的影响。方法:应用羊膜腔注射给药的方式建立小鼠自噬诱导/抑制模型,通过HE染色观察自噬诱导/抑制对小鼠E12.5-E14.5冠脉发育的结构影响,通过qPCR及免疫荧光观察自噬对小鼠冠状动脉平滑肌分化过程中a-SMA的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进而将自噬标志蛋白LC3B与平滑肌细胞标志蛋白MYH11共染,观察两者的空间定位关系。结果:自噬诱导后,心脏几乎未能形成管腔发育成熟的冠状动脉血管,但可见心内膜下逐渐出现的血窦样变化,提示小鼠心脏发育未能发育出成熟冠脉及建立有效的冠脉循环。同时亦观察到自噬诱导后出现的心室流出道发育障碍,心脏循环缺陷及心室壁变薄。qPCR及组织免疫荧光结果提示,小鼠E12.5-14.5的自噬现象可同时出现在心外膜及心肌组织中。而自噬诱导组我们可见在E12.5天时,心外膜内的心肌组织中a-SMA的表达量略高于NORMAL组,但在E14.5天时,RAPA组a-SMA表达量明显低于NORMAL组,并且未能发育为成熟冠状动脉管腔。而在E12.5-14.5天,自噬抑制组a-SMA表达量各时间段均低于NORMAL组,最终冠状动脉周围a-SMA表达量也比NORMAL组更低。荧光共染实验证实,多处心外膜及心外膜下MYH11阳性细胞能够与LC3B蛋白共表达。结论:自噬在冠脉发育中需要适宜的强度。过度激活自噬可能导致导平滑肌细胞的提前分化和迁移能力增强,有可能使内皮细胞周围平滑肌细胞的募集失调,不能形成有效的冠脉管腔。总体来说,冠状动脉发育受到抑制。而自噬抑制可能使心外膜祖细胞分化延迟,从而使冠脉形成的数量减少。心外膜祖细胞向冠脉平滑肌分化的过程需要适宜的自噬强度。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刘亚杰
导师: 佘强
关键词: 自噬,心外膜祖细胞,冠状动脉,平滑肌,分化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医药卫生科技
专业: 生物学,基础医学
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
基金: 重庆市教委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分类号: R329.2
总页数: 88
文件大小: 3826K
下载量: 75
相关论文文献
- [1].内皮祖细胞与组织工程皮肤构建[J]. 医学研究杂志 2019(12)
- [2].不同水平切应力对早期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J].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0(01)
- [3].深低温冷冻对脐带血干祖细胞影响的研究[J].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20(03)
- [4].内皮祖细胞来源外泌体在血管生成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 心脏杂志 2019(05)
- [5].血管干/祖细胞的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进展 2017(03)
- [6].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J]. 生物技术进展 2017(04)
- [7].瑞舒伐他汀通过抑制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改善晚期内皮祖细胞再内皮化功能[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6(01)
- [8].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疗效及患者内皮祖细胞的变化[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23)
- [9].高糖环境对内皮祖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及其机制探讨[J]. 糖尿病新世界 2016(20)
- [10].心脏康复与内皮祖细胞的关系[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4(11)
- [11].急性白血病患者造血B祖细胞分析及其意义[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4(06)
- [12].转染VEGF基因对内皮祖细胞生长的影响研究[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03)
- [13].内皮祖细胞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09)
- [14].两种不同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26)
- [15].手术中一种新的细胞治疗方法——内皮祖细胞[J]. 医学研究杂志 2020(02)
- [16].烟雾病治疗中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0(04)
- [17].中药对内皮祖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9(04)
- [18].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改善新血管形成的影响(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7(02)
- [19].肝内外干/祖细胞参与肝再生的研究进展[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7(07)
- [20].晚期内皮祖细胞对血管新生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医生 2016(20)
- [21].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J]. 医学研究杂志 2015(11)
- [22].内皮祖细胞对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及再内皮化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 2016(24)
- [23].脑梗死病灶大小及预后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水平的相关性[J].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6(11)
- [24].吸烟对COPD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 2015(06)
- [25].脂联素对内皮祖细胞的作用及其在脑卒中治疗方面的意义[J].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5(05)
- [26].内皮祖细胞对兔急性肺损伤血管通透性的影响[J].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4(02)
- [27].正常成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32)
- [28].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功能的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 2013(05)
- [29].普伐他汀对培养人内皮祖细胞药理作用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 2013(06)
- [30].辛伐他汀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效果观察及对循环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 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