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5),以代际价值观理论为分析框架,探讨新时代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现状、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新时代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总体上呈现出“物质主义”特征;(2)新时代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典型的群体性特征。男青年重视职业的社会价值,女青年重视职业的稳定性;农村青年注重职业保障,城市青年注重职业发展;高等教育层次青年注重职业兴趣和能力的发挥;(3)新时代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呈现出趋向“后物质主义”的代际发展趋势;(4)代际和教育层次是影响新时代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突出因素。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中国青年;新时代;CGSS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对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毕业生整体“落实率”达到 84.6%,在已经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中,接近八成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总体满意(1)岳昌君、白一平:《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年第5期,第20-32页。。这说明作为当代中国青年主体的高校毕业生在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但不可忽视的是,仍明显存在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由于高校毕业生代表着青年群体中就业能力较高的人群,由此推论,就整个当代中国青年群体而言,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可能会更为突出,这种问题的存在必将给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造成当代中国青年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经济结构、科学技术、学校教育、就业制度等宏观因素外,个体层面的职业价值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2)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 《心理学报》1999年第3期,第342-348页。。有关研究发现,职业价值观在个体职业选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对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也有显著预测作用(3) Judge TA,Bretz RD,“Effects of Work Values on Job Choice Decisions”,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 Vol.77,No.3,1991,pp.261-271.(4) Sortheix FM,Chow A,Salmela-Aro K.“Work values and the transition to work life:A longitudinal study”,JVocatBehav,Vol.89,No.6,2015,pp.162-171.(5) 皮丹丹、汪瑛、张建人,等:《新生代中学教师工作价值观、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年第2期,第371-374页。。青年群体是我国社会的中坚力量,在社会发展的新时代,全面了解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对实现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国外研究者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较为深入,已经形成了一些相关理论,影响力较大的为英格尔哈特(Inglehart)(6)罗纳德·英格尔哈特:《现代化与后现代化:43个国家的文化、经济与政治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31-32页。的代际价值观理论。该理论认为,随着现代化社会向后现代化社会的转型,公众的价值观从关注“经济与人身安全”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向关注“自我表现和生活质量”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转变,并且认为这一转变可以用匮乏假设和社会化假设解释。匮乏假设指出,人们的优先价值观反映了社会经济环境,人们会优先关注相对匮乏的东西;社会化假设则指出社会经济环境与人们的优先价值观并非即时调整的关系,会有较长的时间滞后。代际价值观理论是根据公众优先关注的普通价值观变化提出的,很少有研究探讨职业价值观是否也存在同样的变化(7) Ingrid E,Arvid L,“ Job Preferenc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1989-2015:A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of Individual and Contextual Influences”,InternationalJournalofSociology, Vol.48,No.2,2018,pp.142-169.。仅有个别研究发现在一些国家,内在价值的重要性有增加的趋势。例如,Lechner等人2016年通过对2506名德国青年和1326名芬兰青年的职业价值观研究发现,在德国和芬兰,内在工作价值已越来越被高度认可,而外在工作价值则相对较为稳定(8) Lechner CM,Sortheix FM,G llner R,et al,“The development of work values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A two-country study”,JVocatBehav,Vol.99,No.12,2017,pp.52-65.。还有少数研究发现了职业价值观在性别、代际和职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9) Sinisalo P,“Changing work values and expressed educational plans of adolescents:A cross-sectional follow-up of three cohorts in Finland”.EuropeanJournalofPsychologyofEducation,Vol.19,No.3,2004,pp.227-236.(10) Jonck P,van der Walt F,Sobayeni NC,“A generational perspective on work values in a South African sample”,SAJournalofIndustrialPsychology,Vol.43,No.1,2017,pp.1-9.(11) Ben-Shem I,Avi-Itzhak TE,“On work values and career choice in freshmen students:The case of helping vs. other professions”,JVocatBehav,Vol.39,No.3,1991,pp.369-379.。由此可以初步推论,代际价值观理论可能也适用于职业价值观领域。那么,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的新时代,中国青年优先关注的职业价值观是什么?不同青年群体优先关注的职业价值观有哪些不同?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是否也呈现出向“后物质主义”转变的代际特征?代际等人口学因素能否显著影响中国青年的职业价值观?
国内研究者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但大多限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研究。例如,沈韵竹2015年的调查表明:大学生最看重的职业价值依次是收入和福利、个人能力发挥的可能性、工作环境和氛围、职业上升空间与挑战性及理想与兴趣,且存在性别、入职前后、文理学科上的显著差异(12)沈韵竹:《“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上海市松江大学城为例》,《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S1期,第104-106页。。而肖璐等人梳理了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演化变迁发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变迁分为四个阶段,分别对应着“60后”“70后”“80后”和“90后”四个群体,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代际特征(13) 肖璐、白光林、王俊: 《演化变迁视阈下新生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年第6期,第29-33页。。这些研究对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相关问题有一定启发,但尚不足以反映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的全貌,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的代际特征与影响因素的探讨则更为缺乏。因此,本研究拟借助2015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对我国青年群体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整体分析,了解当代中国青年及不同青年群体的优先职业价值观,并进一步考察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的代际特征,对影响职业价值观的人口学因素展开探索。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数据,该项目调查覆盖全国28个省市,共完成有效问卷10968份。《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章程》将18-40 岁人群界定为青年人口。因此,本研究选取18-40岁的青年群体为研究对象, 剔除部分缺失值、无效值、“无法回答”和“其他”答案,最终有效样本为3186个。在3186名青年中,平均年龄为29.97岁,男青年1504名,占47.2%,女青年1682名,占52.8%,农村青年1784名,占56.0%,城市青年1402名,占44.0%。
(二)变量测量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问卷中有一组关于职业价值观的题目:人们希望从工作中得到一些好处或回报。在下列这些工作回报中,您最希望获得的是哪一个?第二希望获得的呢?第三呢?①高收入②工作有长期保障③社会声望和尊重④较大的职权⑤满足个人兴趣⑥有升迁机会⑦工作时间短⑧拓宽个人的社会关系⑨能为大众和社会服务⑩发挥个人才智、有成就感自己可自由运用的时间多其他。这些选项实际上代表了不同的职业价值观,根据Inglehart对“物质主义”和“后物质主义”的界定,可以对这些职业价值观进行进一步归类。“物质主义”关注“经济与人身安全”,处于较低需要层次,“后物质主义”关注“自我表现和生活质量”,处于较高需要层次(14)罗纳德·英格尔哈特:《现代化与后现代化:43个国家的文化、经济与政治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31页。,由此可知,①和②选项属于“物质主义”,③至选项则属于“后物质主义”。在这组题目中,每个问题选择一个答案,每个样本得到三个希望获得的价值观,分别为一选、二选和三选答案。这种题型属于社会问卷调查中的多选排序题题型,本研究参照以往研究对多选排序题的统计处理方法,对选项作加权处理,一选赋3,二选赋2,三选赋1,通过把每个选择比例与权数相乘后计算平均比例,最后得到总的加权比例(15) 赵丽:《社会统计中多选排序题的统计处理方法探讨》,《统计与决策》 2014年第21期,第71-73页。。
值得注意的是,“物质主义”的职业价值观并不十分有利于我国青年的职业发展。霍兰德的职业类型理论认为:“个人的职业满意程度、职业稳定性与职业成就,取决于个人的人格与工作环境之间的适配性。”(17)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9页。过分看重职业的外在价值,而不考虑自身能力、兴趣、性格等内在特质与工作的匹配,必然会造成职业选择的盲目性,甚至做出不适合自己的错误选择,不仅会阻碍个人职业发展,对社会也会造成人才的浪费,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当前青年群体的这种职业价值倾向应引起全社会关注,并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层面对青年群体的职业价值倾向加以引导,形成更重内在的职业价值观,从而实现个人与职业的最佳匹配。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相辅相成,如果我们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比做一棵树苗,那么企业文化则是这棵树苗生存的环境。我们从通用电气的发展轨迹中不难看出,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因此,建设企业文化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数据分析
目前,我国农民群众水源保护意识不足,各地区管理部门需加大水源保护的宣传力度,采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广泛宣传,从而有效提高农民群众保护水源的意识[4]。
三、研究结果
(一)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职业价值观排序
对青年样本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描述性统计,分别计算一选、二选和三选的选择人数和比例并进行加权处理,然后按照加权比例对价值观进行排序,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中国青年优先关注的职业价值观前三位依次是“高收入”“工作有长期保障”和“满足个人兴趣”, 其中“物质主义”职业价值观“高收入”位居首位,占比高达68.4%,而最不看重的则是“后物质主义”职业价值观“较大的职权”,占比4.0%。
表1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职业价值观排序(n=3186)
价值标准一选二选三选加权排序物质主义高收入1671(52.4)630(19.8)264(8.3)68.41工作有长期保障708(22.2)948(29.8)285(8.9)45.02后物质主义满足个人兴趣200(6.3)307(9.6)42(13.3)17.23社会声望和尊重100(3.1)257(8.1)38(12.1)12.64自己可自由运用的时间多129(4.0)181(5.7)39(12.5)12.05发挥个人才智、有成就感144(4.5)157(4.9)274(8.6)10.76工作时间短58(1.8)237(7.4)35(11.0)10.57有升迁机会56(1.8)133(4.2)239(7.5)7.08拓宽个人的社会关系58(1.8)136(4.3)212(6.7)6.99能为大众和社会服务49(1.5)72(2.3)147(4.6)4.610较大的职权26(0.8)92(2.9)119(3.7)4.011
(二)新时代中国不同青年群体职业价值观比较
倒立摆控制系统是一种经典的研究自动化控制的实验装置,其应用已经广泛分布于机器人控制、工业自动化控制、航空航天及人工智能等领域,在自动化控制领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倒立摆因为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等特点,许多学校和相关研究机构都将其作为教学、实验平台,进行控制理论教学和开展各种控制实验[1]。近年来,倒立摆控制系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控制技术与方法也愈加成熟。人们通过对倒立摆控制系统的研究,处理各种多变量问题、非线性问题及不稳定系统问题,进而延伸到各类工控领域,与工业应用相结合,对解决实际问题有着显著的帮助[2]。
陈其兵,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院长,研究领域为园林植物造景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观赏竹应用。E-mail: cqb@ sicau.edu.cn。
1.中国男青年与女青年的职业价值观比较
一是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没有从企业改革发展的大局高度认识和把握,没有根据形势变化及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来开拓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方法、载体的新思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然存在。突出表现在:一讲思想政治工作就开会,一做思想政治工作就座谈,一忙生产就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到一边。还有的基层单位,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简单地理解为做做记录、搞搞活动、发发纪念品等等。
表2 中国男青年与女青年的职业价值观比较
价值标准男青年(n=1504)加权比例排序女青年(n=1682)加权比例排序x2高收入工作有长期保障满足个人兴趣社会声望和尊重自己可自由运用的时间多发挥个人才智、有成就感工作时间短有升迁机会拓宽个人的社会关系能为大众和社会服务较大的职权68.3342.7316.7714.0311.4310.909.337.578.274.904.70123456798101168.4547.1717.4311.1312.5310.4311.476.535.674.273.3712364758910113.73412.833∗∗∗1.76021.548∗∗∗8.059∗1.5567.4842.83113.509∗∗∗2.3216.769
注:*p<0.05,**p<0.01,***p<0.001,下同。
2.中国农村青年与城市青年的职业价值观比较
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变量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均运用Spss23.0进行处理。
在拉丁舞中双人的配合更多的是通过手部来连接,而面部表情是舞伴之间情感交流的另一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舞者与观众之间信息传达的重要方式之一,表情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与动作和情绪紧密相连的,表情的丰富才使得舞蹈更加多彩。
对我国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的一选、二选和三选职业价值观进行加权处理和差异检验,结果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的职业价值观在“高收入”“工作有长期保障”“满足个人兴趣”“发挥个人才智、有成就感”和“有升迁机会”上存在显著差异,农村青年更加看重“高收入”和“工作有长期保障”,而城市青年则更加看重“满足个人兴趣”“发挥个人才智、有成就感”和“有升迁机会”。从排序上看,城市青年将“发挥个人才智、有成就感”排在第4位,农村青年则排在第7位,相差3个位次。
表3 中国农村青年与城市青年的职业价值观比较
价值标准农村(n=1784)加权比例排序城市(n=1402)加权比例排序x2高收入工作有长期保障满足个人兴趣社会声望和尊重自己可自由运用的时间多发挥个人才智、有成就感工作时间短有升迁机会拓宽个人的社会关系能为大众和社会服务较大的职权69.8748.7713.9012.6012.208.9710.935.436.834.903.90123457698101166.4740.3321.3012.4311.7012.779.809.107.004.074.13123564789101111.832∗∗∗47.907∗∗∗53.247∗∗∗0.5931.36923.349∗∗∗5.84734.701∗∗∗0.8982.5304.640
3.中国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层次青年职业价值观的比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学校教育的划分,可将教育层次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层次,对不同教育层次中国青年的一选、二选和三选职业价值观进行加权处理和差异检验,结果如表4。由表4可以看出,不同教育层次的青年在“高收入”“工作有长期保障”“满足个人兴趣”“发挥个人才智,有成就感”“工作时间短”“社会声望和尊重”“有升迁机会”以及“拓宽个人的社会关系”上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对“高收入”“工作有长期保障”和“工作时间短”的重视比例逐渐下降,而对“满足个人兴趣”“社会声望和尊重”“发挥个人才智、有成就感”“有升迁机会”以及“拓宽个人的社会关系”的重视比例逐渐提高。另外,从排序上看,在“发挥个人才智、有成就感”序位差距最大,高等教育层次青年将“发挥个人才智、有成就感”排在第4位,比初等教育层次青年提高了7位,比中等教育层次青年提高了3位。
表4 中国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层次青年职业价值观的比较
价值标准初等(n=365)加权比例排序中等(n=1695)加权比例排序高等(n=1126)加权比例排序x2高收入工作有长期保障满足个人兴趣社会声望和尊重自己可自由运用的时间多发挥个人才智、有成就感工作时间短有升迁机会拓宽个人的社会关系能为大众和社会服务较大的职权76.4054.379.1013.2711.133.7713.703.333.134.204.87126451139108768.2349.4715.0311.1012.438.5711.776.006.435.274.00123647598101166.0035.4022.8314.4311.5316.007.579.808.873.703.73123564978111021.715∗∗∗131.609∗∗∗80.403∗∗∗16.241∗5.84099.391∗∗∗47.977∗∗∗41.068∗∗∗31.629∗∗∗7.9637.228
(三)新时代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的代际特征
为分析新时代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的代际特征,根据青年样本年龄分布,分成三个年龄组,1975年至1979年出生的为“70后”,1980至1989年出生的为“80后”,1990后出生的为“90后”。对三个年龄组青年的一选、二选和三选职业价值观进行加权处理和差异检验,结果如表5。由表5可以看出,三个年龄组青年的职业价值观在“工作有长期保障”“满足个人兴趣”“发挥个人才智、有成就感”“有升迁机会”“拓展个人的社会关系”和“ 能为大众和社会服务”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90后”青年相较“80后”和“70后”青年更加注重“后物质主义”职业价值观“满足个人兴趣”“发挥个人才智、有成就感”“有升迁机会”和“拓宽个人的社会关系”,而对“物质主义”职业价值观“工作有长期保障”的关注显著降低,另外对“ 能为大众和社会服务”的关注程度也有所下降。
表5 新时代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的代际特征
价值标准70后(n=822)加权比例排序80后(n=1439)加权比例排序90后(n=925)加权比例排序x2高收入工作有长期保障满足个人兴趣社会声望和尊重自己可自由运用的时间多发挥个人才智,有成就感工作时间短有升迁机会拓宽个人的社会关系能为大众和社会服务较大的职权69.6350.4713.0713.9012.078.1312.104.574.435.334.07124367591081169.7345.4015.3011.8312.4710.8710.877.676.334.633.67123546689101165.1739.5723.6712.4011.1312.578.408.139.973.874.43123564897111011.23836.486∗∗∗67.307∗∗∗5.9945.85518.146∗∗∗15.719∗18.226∗∗∗37.678∗∗∗14.372∗2.437
(四)新时代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的有序 logistic 回归分析
研究发现,“高收入”“工作有长期保障”和“满足个人兴趣”是当前我国青年优先关注的三种职业价值观。根据英格尔哈特的“物质主义”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分类,在我国青年前三位职业价值观中,分别有68.4%和45.0%的青年将“物质主义”标准“高收入”和“工作有长期保障”视为择业的最重要标准,而看重“后物质主义”标准“满足个人兴趣”的青年仅占17.2%。由此可见,我国青年职业价值观呈现出鲜明的“物质主义”特征,尚未进入西方发达国家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阶段。冯春等人(16)冯春、胡安·冈萨雷斯·加西亚:《中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职业选择的跨文化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S1期,第173-174页。对中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也支持该结论。我国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物质主义”特征,反映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动态。其中,对“高收入”的看重,反映出我国青年目前的消费需求日益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但青年群体的消费需求也水涨船高,高消费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在高消费需求的驱动下,“高收入”自然成为了青年人的首要择业标准。而对“工作有长期保障”的看重,则反映出我国社会变革对青年人择业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调整,就业和聘用制度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就业市场总体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我国青年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并且职业的不稳定性急剧上升,使得年轻人的职业不安全感上升,从而引发了新时代青年对职业稳定性的诉求,“工作有长期保障”成为仅次于“高收入”的重要择业标准。
表6 新时代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的有序 logistic 回归分析
因变量自变量β标准误Wald值OR值P值高收入性别(以女性为参照组)0.0450.0670.4531.0460.501城乡(以城市为参照组)0.0780.0761.0641.0810.302代际70后(以90后为参照组)0.1570.0952.7551.1700.09780后(以90后为参照组)0.1930.0805.8191.2130.016教育层次初等(以高等为参照组)0.4280.13310.3511.5340.001中等(以高等为参照组)0.0700.0800.7491.0730.387
续表6
因变量自变量β标准误Wald值OR值P值工作有长期保障性别(以女性为参照组)-0.2030.0669.6220.8160.002城乡(以城市为参照组)0.1390.0743.5151.1490.061代际70后(以90后为参照组)0.3100.09211.2881.3630.00180后(以90后为参照组)0.1850.0795.4911.2030.019教育层次初等(以高等为参照组)0.6560.12527.6531.9270.000中等(以高等为参照组)0.5720.07951.9541.7720.000满足个人兴趣性别(以女性为参照组)-0.0890.0781.3070.9150.253城乡(以城市为参照组)-0.3960.08720.7780.6730.000代际70后(以90后为参照组)-0.6410.11033.8280.5270.00080后(以90后为参照组)-0.5410.08932.7070.5820.000教育层次初等(以高等为参照组)-0.6330.16614.5910.5310.000中等(以高等为参照组)-0.2720.0909.2240.7620.002
四、讨论与结论
(一)新时代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总体上呈现出“物质主义”特征
为进一步了解性别、城乡、代际和教育层次对新时代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分别以前三位“职业价值观高收入”“工作有长期保障”和“满足个人兴趣”为因变量,每个因变量均有一选、二选和三选三个水平,以性别、城乡、代际和教育层次为自变量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平行性检验p值均大于0.05,表明适合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6。由表6可以看出,性别仅对“工作有长期保障”具有显著影响,城乡仅对“满足个人兴趣”有显著影响,而代际和教育层次对“高收入”“工作有长期保障”和“满足个人兴趣”三个因变量均有显著影响。
对男女青年的一选、二选和三选职业价值观进行加权处理和卡方检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男女青年的职业价值观在“工作有长期保障”“社会声望和尊重”“拓宽个人的社会关系”和“自己可自由运用的时间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青年男性比女性更加看重“社会声望和尊重”和“拓宽个人的社会关系”,而青年女性则比男性更加看重“工作有长期保障” 和“自己可自由运用的时间多”。从排序上也可以看出,青年男性在“社会声望和尊重”和“拓宽个人的社会关系”上序位比青年女性分别高出两个和一个位次,而在“自己可自由运用的时间多”上低一个位次。
由图4至图6可得,3种算法在多目标无功优化后都得到了清晰的Pareto前沿,但3个目标之间是相互竞争、相互矛盾的。此外,IDE算法优化后得到3种算法中最多Pareto最优解,共计38组,且得到的Pareto前沿更加均匀、平稳,Pareto最优解也比较集中分布在使3个目标均优的区域。从表1中数据可知,经IDE算法优化除了在静态电压稳定指标极端解上略高于DE算法以外,其余指标均优于另外两种算法。这些都显示了所提改进算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二)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典型的群体性特征
研究发现,新时代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具体体现在中国男青年比女青年看重“社会声望和尊重”以及“拓宽个人的社会关系”,而中国女青年则更加关注“工作有长期保障”。由此可以表明,新时代中国青年男性较女性更重视职业的社会价值,女性则更重视职业的稳定性。殷雷(18)殷雷:《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研究》,《心理科学》2009年第6期,第1521-1523页。的调查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结论。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的性别差异反映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价值观在新时代中国青年身上依然有深刻影响。在此价值观影响下,男青年通常被赋予更高的职业成功期望,而工作的社会地位、人际资源等社会价值往往被视为职业成功的标志,所以男青年倾向于追求工作的社会价值;女青年则通常被赋予更高的家庭期望,对工作则相对保守,注重工作的保障功能,倾向于追求工作的稳定性。因此,对中国青年女性应更加鼓励她们的职业发展,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但如何保持工作与家庭角色的平衡是中国青年女性面临的一个难题。
研究发现,新时代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农村青年更加重视职业保障因素“工作有长期保障”,而城市青年更加重视职业发展因素“满足个人兴趣”“发挥个人才智、有成就感”和“较大的职权”。这种差异与中国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的实际就业状况是相一致的,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职业多为临时性职业,流动性非常强,这使得农村青年对职业稳定性的需求较为强烈。因此,在就业制度层面,应多给农村青年一些基本保障,可以让农村青年更加安心地投身于职业发展中。相较农村青年,城市青年的职业相对较为稳定。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个体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状况下,自然会追求较高层次的需求,城市青年的职业基本保障功能较好,因此他们更加注重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但从职业价值观总体排序上看,在前三位最看重的职业价值观中,农村青年与城市青年排序是相同的,表明在优先职业价值观上,农村青年与城市青年并不存在大的差异,这也说明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城乡差异逐渐缩小,农村青年与城市青年的价值观念也趋向一致。
研究表明,新时代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呈现出显著的教育层次差异。尤其是在“高收入”“工作有长期保障”“满足个人兴趣”以及“发挥个人才智、有成就感”上表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层次青年相比,高等教育层次的中国青年看重“满足个人兴趣”和“发挥个人才智,有成就感”的人数比例明显更高。由此可见,中国高等教育层次青年更加注重职业兴趣和能力的发挥。杜声红(19)杜声红:《企业青年的人口学特征与价值观》,《中国青年研究》2017年第8期,第14-21页。对企业青年价值观的调查也为这一结论提供了佐证。这说明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青年拥有了较强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对职业的态度更加自信和理性,从而更加强调职业兴趣和能力的充分发挥,追求更高的职业满意度和成就感。
(三)新时代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呈现出趋向“后物质主义”的代际发展趋势
本研究中,从纵向的角度看,在“后物质主义”标准“满足个人兴趣”“发挥个人才智、有成就感”“拓宽个人的社会关系”和“有升迁机会”方面,“80后”青年重视的比例明显高于“70后”青年,而“90后”青年又明显高于“80后”青年。与此相反,对“物质主义”标准“高收入”和“工作有长期保障”重视比例则逐渐减少。这一结果表明,随着代际变化,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呈现出趋向“后物质主义”的发展趋势,对“物质主义”的追求则呈下降趋势。这一变化趋势验证了代际价值观理论在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领域的有效性。所不同的是,英格尔哈特是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通过青年一代与老年一代的比较发现价值观转变效应。而本研究是在较短的时期内,在青年群体内部发现了职业价值观转变效应。这一效应是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在此背景下,从“70后”到“90后”青年,他们的经济基础越来越好,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工作对新时代青年已不再仅仅是“饭碗”,更多意味着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新一代青年在“物质主义”需求已经满足的基础上,逐渐追求在工作中发挥兴趣和特长,体验工作成就感,向“后物质主义”转型。由此而言,以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为基础的“匮乏假设”也是可以用来解释青年职业价值观转变的。
新时代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趋向“后物质主义”的发展趋势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我们同时应清醒地看到,根据“社会化假设”,这种转变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历程,除了经济因素外,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会对这一进程产生影响,目前我们发现的青年职业价值观代际变化比例还较小,但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可以预见“后物质主义”将成为我国青年的主流职业价值观。正如英格尔哈特在2013年预测:中国将在20至25年之后,发生代际价值观的转型(20) [美]罗纳德·英格尔哈特:《中国尚未进入后物质主义价值观阶段》, 《人民论坛》2013年27期,第50-51页。。另外,不可忽视的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对社会责任和奉献的关注程度依然没有明显的提升。肖璐等人(21)肖璐、白光林、王俊:《演化变迁视阈下新生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年第6期,第29-33页。在新时代大学生身上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个人主义价值观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倾向,造成了传统价值观中集体主义观念的淡化。因此,对于新时代中国青年,应鼓励他们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能够关注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提高社会担当意识,实现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
(四)代际和教育层次是影响新时代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突出因素
以往较少有综合考察人口学因素对职业价值观影响的研究。在本研究中,新时代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的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城乡、代际和教育层次对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但与性别和城乡因素相比,代际和教育层次对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更为突出。英格尔哈特(22)[美]罗纳德·英格尔哈特:《静悄悄的革命:西方民众变动中的价值与政治方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6页。的研究表明教育与价值类型的关系远强于收入与价值类型的关系,韩云金(23)韩云金:《农民工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流动:理论框架与实证检验》,《现代经济探讨》2017年第5期,第49-55页。和杜声红(24)杜声红:《企业青年的人口学特征与价值观》,《中国青年研究》2017年第8期。分别对农民工青年和企业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也从侧面支持了这一研究结论。代际之所以能够显著影响职业价值观,可能是因为代际反映着时代变迁,而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是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的,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中国青年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变革,这种社会变革与转型必然会导致职业价值观的深刻变化。学校教育对青年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英格尔哈特指出,教育反映的不仅是个体的经济地位,也包括各种认知与社交影响(25)[美]罗纳德·英格尔哈特:《静悄悄的革命:西方民众变动中的价值与政治方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9页。。此外,学校教育的使命就在于立德树人,其基本功能就是将具有自然属性的个体转化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个人(26) 马和民、周益斌:《走向对话与支持的教育共同体》,《南京社会科学》 2010年第3期,第116-121页。。鉴于此,学校教育可以依托自身优势,在塑造和引导青年的职业价值观中发挥主导作用。另外,本研究仅探讨了影响青年职业价值观的人口学因素,在未来研究中,可以对更多的影响因素(如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职业价值观的后效(如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进一步深入探索。
中图分类号:B849、G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19)05-0069-09
DOI:10.12046/j.issn.1000-5285.2019.05.009
收稿日期:2019-04-10
基金项目:本文为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地方高校大学生专业承诺与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研究”(JAS160531)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文龙,男,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涯教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叶一舵,男,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责任编辑:丁 翔)
标签:价值观论文; 职业论文; 青年论文; 中国青年论文; 工作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论文;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地方高校大学生专业承诺与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研究”(JAS160531)阶段性成果之一论文;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