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群落动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群落,结构,苯酚,知识,微生物,小曲,河口。
群落动态论文文献综述
徐汉青,王思茗,孙熊兰,滕广青[1](2019)在《知识群落在文献资源动态主题聚类中的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将网络分析与时间序列分析相结合,基于社群发现算法和知识关联频度提取层次知识群落。从时间序列的层面,对层次知识群落在文献资源主题聚类中的有效性进行测算与验证。研究表明,层次知识群落能够凸现知识之间的强关系,能够有效表征文献资源的动态主题聚类。(本文来源于《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11期)
李瑞娇,齐喜荣,王益昌,张军燕,任敬[2](2019)在《黄河陕西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动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黄河陕西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更好地进行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于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在该河段设定了7个研究断面,对其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4次调查,同时对15项水环境指标和同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监测和调查。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动物20种,其中原生动物4种,轮虫10种,枝角类3种,桡足类3种,夏季浮游动物种类数最多,为16种,冬季最少,仅有5种;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25~3 800个/L和0.00001~1.24 mg/L,春夏较大、秋冬较小,空间上整体呈现上游低、下游高的分布趋势;浮游动物优势种为小旋口虫(Spirostomum minus)、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和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均值为0.65~0.83,Margalef指数为1.08~2.49,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39~0.60;7个断面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影响浮游动物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pH值和重金属铬(Cr)。(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王泽晗,李晗,王震宇,杜明[3](2019)在《发酵过程中酸酢鱼微生物群落动态及其品质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酸酢鱼是一种固体发酵鱼制品,为探究其发酵过程中生化特性及菌群优势菌群的动态变化,本文以酸酢鱼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16S rDNA测序分析自然发酵过程中不同时间节点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再采用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发酵时中蛋白质变化,运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和物性测试方法测得发酵中鱼肉水分分布和质构的变化。最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测定酸酢鱼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乳酸杆菌属和乳酸球菌属逐渐成为优势菌,鱼肉pH由6.81下降至4.75,肌球蛋白的重链蛋白和肌动蛋白强度明显降低。鱼肉硬度、咀嚼度和胶着度显着提高,水分减少。游离氨基酸和活性肽含量明显增加,发酵中形成的主要风味化合物为己醛、乙酸、乙醇、2,3-丁二酮、3-甲基丁醛、乙酸乙酯等挥发性物质。酸酢鱼在环境中微生物和自身酶类的作用下,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发生降解,游离氨基酸、活性肽增多,大分子蛋白水解,鱼肉质构和水分发生变化,产生独特风味。本文通过分析酸酢鱼的营养品质、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变化,为发酵鱼制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李锐,杨玉贤,杨强,陈申习,还萍[4](2019)在《劲酒传统发酵过程中可培养功能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稀释培养方法,将小曲清香型劲酒传统发酵过程中入池、发酵第四天和出窖时酒醅中的可培养细菌分为九大功能群(蛋白质降解细菌群、淀粉降解细菌群、纤维素降解细菌群、木质素降解细菌群、脂肪降解细菌群、产乙酸细菌群、产乳酸细菌群、产丁酸细菌群和产己酸细菌群),探究小曲清香型劲酒传统发酵过程中各种可培养功能细菌群的组成以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数量较多的优势功能细菌群为产乙酸细菌群、产乳酸细菌群和产丁酸细菌群.对分离的各功能群的细菌进行核糖体RNA亚基编码基因(16S rDNA)序列分析,发现小曲清香型劲酒传统发酵过程中的可培养细菌主要为乳酸菌和芽孢杆菌两大类,分别属于3个属、10个种.(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侯乾,王万兴,杨煜,胡军,卞春松[5](2019)在《马铃薯根际微生物群落构成及土壤理化性质随马铃薯生育期变化的动态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根际微生物作为重要的物质转化调节器,其生物活性、种类特征能反映土壤的肥力和植物的营养状况,是对植物、土壤和气候等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响应。目前,根际微生物群落已在拟南芥,水稻和玉米等模式植物广泛研究。尽管根际有益微生物已被证实对提高作物生产力及增强抗病性有积极作用,但人们仍对这些菌群组成动态变化规律不甚了解,对土壤理化性质与菌群的相互关系不明确,限制了相关微生物菌肥的研发。本研究拟通过探讨马铃薯全生育期根际菌群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根际微生物群落变化与马铃薯发育时期及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为针对马铃薯不同生长时期开发专用生物益生菌肥及施肥管理奠定理论基础;【材料与方法】为了解连作土壤马铃薯全生育期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结构变化,本试验以连作5年马铃薯的土壤为研究材料,进行全生育期取样。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细菌16S rDNA V3-V4区序列及真菌ITS rDNA ITS1-ITS2区序列,并测定各时期土壤的理化性质,以明确马铃薯根际微生物群落及土壤理化性质随马铃薯生育期的动态变化;【结果与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过程中,细菌和真菌的丰富度呈降低趋势。根际微生物群落在出苗阶段变化显着,并在开花阶段开始稳定,之后经历了相对较小的变化,直至马铃薯成熟。细菌群落中,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酸杆菌门在整个生育过程中相对丰度达80%以上,为优势菌门。较播种前,收获期时酸杆菌门和螺旋体菌门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加,放线菌门、芽单孢菌门、绿弯菌门丰度显着降低。在出苗期,拟杆菌门丰度达到峰值,绿弯菌门丰度最低。真菌群落中,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在整个生育过程中相对丰度达70%以上,为优势菌门。出苗期,子囊菌门丰度增加,担子菌门丰度降低。土壤pH、电导率在马铃薯生育过程中呈下降趋势,土壤不断酸化,总盐分不断降低。土壤酶活性在不同的生育期呈现不同的酶活力。为进一步明确土壤理化性质与根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二者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发现细菌丰富度与速效氮、速效磷、p H、脲酶呈显着正相关,真菌丰富度与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呈显着正相关,二者均与酸性磷酸酶呈显着负相关;【结论】马铃薯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随生育期而变化,且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逐渐恶化,而施加生物有机肥可以改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对于今后马铃薯的施肥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毕胜,赖瀚,郭丁力,汪功培,李桂峰[6](2019)在《在人工鱼巢生境中鱼类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人工生境的资源恢复效果作出评估,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其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选取人工鱼巢生境中的鱼类群落和微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利用多网目复合刺网按季节对新构建和已有的人工鱼巢生境及对照区域中鱼类进行年度鱼类标本采集,记录种类、体长、全长、体重,对鱼类的物种组成进行分析研究;利用回声探测仪对在新构建和已有的人工鱼巢生境及对照区域中按季节进行年度声学评估,构建鱼类群落组成;利用渔获物样本,选取叁种鱼类作为焦点鱼种,通过胃(肠)含物分析方法对在新构建和已有的人工鱼巢生境及对照区域中内鱼类的消化管充塞度、饱满系数、食物种类组成的定性、定量及多样性分析;采Hill’s多样性数量和标准化Levin’s的生态位宽度指数来计算食谱组成特征和生态位宽度,采用Morisita重迭指数来进行食性比较,研究焦点鱼类食物组成的相似性。利用16sDNA测序分析鱼类肠道微生物组成,构建焦点鱼种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种类、丰度、功能等)。结果:在人工鱼巢生境区与对照区共采集到鱼类30种,隶属于3目6科,人工生境区采集鱼类28种,对照区23种。两区域鱼类种类有21种重复,而斑鳠、点纹银鮈、红鳍原鲌、胡鮈、黄颡鱼、鲤、麦穗鱼和鲇仅出现在人工鱼巢生境区。在人工鱼巢生境中优势种类还有莫桑比克罗非鱼(IRI为9124.14)、?(IRI为2257.31)、海南似鱎(IRI为732.48)、银鮈(IRI为546.61)、高体鰟鮍(IRI为549.95)。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鱼巢生境可提高自然水域的生境异质性,并显着提高种类丰富度、鱼类丰度密度以及Shannon-Wiener指数,有利于鱼类资源和多样性的保护。且人工鱼巢生境区域鱼类平均体长显着小于对照区域,说明人工鱼巢生境区域对较小个体鱼类(包括仔稚鱼)有保育效果。焦点鱼种选择为,莫桑比克罗非鱼、?、海南似鱎。食性分析发现虽均为杂食性鱼类,但不同区域的鱼类之间差异较为明显。同种鱼类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亦有明显差异,不同区域莫桑比克罗非鱼共有OTU有467种,鱼巢区特有OTU有589种显着高于对照区特有OTU360种,受生境影响明显;不同区域?共有OTU328种,鱼巢区特有OUT有191种显着高于对照区特有OTU95种;不同区域海南似鱎共有OTU277种,鱼巢区特有OUT有124略高于对照区特有OTU89种,受生境影响较小。结论:人工鱼巢生境对江河资源恢复、鱼类养护的效果显着,鱼类肠道微生物对鱼类在环境中的选择与适应能力有显着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叁届现代海洋(淡水)牧场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9-10-17)
隆楚月,崔雨晨,张海云,时胜男[7](2019)在《电强化SBR工艺处理苯酚废水及群落动态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苯酚废水的处理效率,构建电强化SBR体系(简称E-SBR体系),考察了E-SBR体系在施加电压和去除电压后对苯酚和COD的降解效率,利用高通量测序揭示了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E-SBR体系施加电压和去除电压后对苯酚和COD的降解效率均显着高于单独的电极体系与单独的SBR体系之和,生物降解和电极降解间存在耦合协同效应。相比于单独SBR体系而言,E-SBR体系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增强。Bacillus、Pseudomonas、Rhizobium以及Sphingomonas为E-SBR体系中优势菌,其含量显着高于单独SBR体系,施加电场促进了优势菌的生长并且提高了处理效率。(本文来源于《能源环境保护》期刊2019年05期)
宋昀微,周立志[8](2019)在《生境变化对升金湖越冬水鸟群落时空动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适宜生境对于越冬水鸟群落结构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觅食生境改变影响水鸟取食集团的组成,进而影响水鸟群落结构的稳定。对比2004与2015年2个越冬季升金湖水鸟群落结构以及湿地景观变化,分析了湖泊湿地变化对水鸟群落结构的影响。在2004与2015年两个越冬季,分别记录到水鸟7目12科41种33 775只和7目12科44种38794只。越冬水鸟种类和总数量有所增加,虽然优势种群仍为雁鸭类,但豆雁和白额雁取代了小天鹅、鸿雁和针尾鸭成为优势物种,前2种主要分布地点有赤岸、叁千亩、小西湖等地,后3种主要分布在杨峨头、白联圩、舍干、叁千亩、沙山等地。沉水植被的退化可能是导致小天鹅、针尾鸭等浅水取食集团和鸿雁等挖掘集团水鸟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广阔苔草滩的形成使得啄取集团如豆雁、白额雁和小白额雁等草食性雁类数量明显增加;湖区大面积渔塘转变为水稻田,使部分鸭类丧失了适宜的觅食地,但为白头鹤、豆雁、白额雁等水鸟提供了替代生境。实施植被恢复和加强退化湖泊的生境恢复是维持越冬水鸟群落结构稳定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梁坤,樊玉清,Kudakwashe,Meki,敦萌,闫琴[9](2019)在《黄河口湿地典型盐碱植被群落土壤氮素的季节动态及根际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于5、8和10月对黄河口湿地典型断面盐碱植被群落进行3个航次的野外生态调查,研究了不同植被覆盖的湿地土壤氮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典型盐碱植物碱蓬和芦苇群落土壤氮素的根际效应,并基于线性模型的冗余分析(RDA)探讨土壤理化参数对氮素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口湿地5月和10月土壤氮素含量高于8月,土壤氮素以有机氮为主,无机氮以铵态氮为主;总体上,表层土壤氮素含量芦苇>碱蓬>光滩,光滩土壤氮素含量低于碱蓬和芦苇群落土壤的30%—50%;光滩、碱蓬和芦苇群落剖面土壤总氮、有机氮和铵态氮在0—10 cm表层含量最高,随土壤深度其含量下降,硝态氮在土壤中呈现显着淋溶作用,其峰值出现在地下土壤层30 cm左右;碱蓬和芦苇群落根际土壤氮素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且碱蓬根际土壤氮素含量显着高于芦苇根际土壤(P<0.05).RDA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土壤氮素分布特征的主要理化参数是土壤有机碳含量和pH.植被种类影响黄河口湿地土壤氮素的累积,一般情况下土壤氮素的累积量呈现芦苇>碱蓬>光滩的特征,并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相对芦苇群落,碱蓬在生长季节8月份根际土壤中积累更多的氮素.(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9年10期)
邢磊,赵圣国,郑楠,王加启[10](2019)在《对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条件下瘤胃细菌群落动态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使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培养瘤胃细菌,然后利用宏基因组技术分析瘤胃细菌群落在不同时间点的动态变化。将瘤胃微生物菌液接种到由厌氧稀释液和纤维素配制的纤维素选择性培养基中,连续培养50 h,分别在10、20、30、40和50 h取样,提取DNA,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度变化。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α多样性指数Ace差异显着(P<0.05),其中30 hα多样性显著高于40、50 h(P<0.05);β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40和50 h的菌群组成与10和20 h的菌群组成差异显着(P<0.05),30 h是细菌群落演替的时间点;已知的纤维降解菌属如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假丁酸弧菌属(Pseudobutyrivibrio)、梭菌属(Clostridium)的丰度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纤维杆菌属(Fibrobacter)在不同时间点的丰度没有差异(P>0.05)。在培养过程中发现,潜在的纤维降解菌Acholeplasma,Alkaliphilus,Blautia,GW_34的丰度随培养时间增加逐渐增加,并均在50 h丰度显着高于10 h (P<0.05)。根据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丰富度、已知纤维降解菌和其他潜在纤维降解菌的丰度变化,确定30~40 h为下一步富集分离纤维降解菌的参考时间段,该结果为下一步稀释培养分离新的纯纤维降解菌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8期)
群落动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黄河陕西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更好地进行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于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在该河段设定了7个研究断面,对其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4次调查,同时对15项水环境指标和同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监测和调查。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动物20种,其中原生动物4种,轮虫10种,枝角类3种,桡足类3种,夏季浮游动物种类数最多,为16种,冬季最少,仅有5种;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25~3 800个/L和0.00001~1.24 mg/L,春夏较大、秋冬较小,空间上整体呈现上游低、下游高的分布趋势;浮游动物优势种为小旋口虫(Spirostomum minus)、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和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均值为0.65~0.83,Margalef指数为1.08~2.49,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39~0.60;7个断面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影响浮游动物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pH值和重金属铬(Cr)。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群落动态论文参考文献
[1].徐汉青,王思茗,孙熊兰,滕广青.知识群落在文献资源动态主题聚类中的有效性[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
[2].李瑞娇,齐喜荣,王益昌,张军燕,任敬.黄河陕西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动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水生态学杂志.2019
[3].王泽晗,李晗,王震宇,杜明.发酵过程中酸酢鱼微生物群落动态及其品质变化[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4].李锐,杨玉贤,杨强,陈申习,还萍.劲酒传统发酵过程中可培养功能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初步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侯乾,王万兴,杨煜,胡军,卞春松.马铃薯根际微生物群落构成及土壤理化性质随马铃薯生育期变化的动态关系[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6].毕胜,赖瀚,郭丁力,汪功培,李桂峰.在人工鱼巢生境中鱼类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C].第叁届现代海洋(淡水)牧场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9
[7].隆楚月,崔雨晨,张海云,时胜男.电强化SBR工艺处理苯酚废水及群落动态解析[J].能源环境保护.2019
[8].宋昀微,周立志.生境变化对升金湖越冬水鸟群落时空动态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9
[9].梁坤,樊玉清,Kudakwashe,Meki,敦萌,闫琴.黄河口湿地典型盐碱植被群落土壤氮素的季节动态及根际效应[J].环境化学.2019
[10].邢磊,赵圣国,郑楠,王加启.对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条件下瘤胃细菌群落动态变化的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