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胃镜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胃镜,中医,幽门,消化性溃疡,胃炎,螺杆,胆汁。
胃镜像论文文献综述
刘乐鑫,王静滨,马鹏莉,刘丽,黄国欣[1](2019)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镜像及病理表现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镜像及病理的关系。方法选取CNAG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Hp感染情况、胃镜下胃黏膜表现、病理学结果,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一步分析不同证型与Hp感染、胃镜像、病理的相关性。结果脾胃湿热证患者Hp感染率最高。98例患者不同证型间Hp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气虚证患者伴糜烂及黏膜水肿、渗出检出率最高,肝胃不和证患者伴胆汁反流、黏膜红斑检出率最高。98例患者胃镜下伴糜烂、伴胆汁反流、黏膜红斑及黏膜水肿、渗出4种胃镜像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不和证患者活动性百分率最高,脾气虚证患者慢性炎症百分率最高。98例患者病理结果中,活动性及慢性炎症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NAG不同中医证型与Hp感染、胃镜像、病理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可作为中医辨证的参考依据,并用于指导治疗。(本文来源于《河北中医》期刊2019年10期)
袁文玲[2](2019)在《反流性食管炎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胃镜像分析及中医证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和意义: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及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患者以往胃镜资料进行分析,分析胃镜特征与两病的关系,并探析两病发病时间与五运六气的关系;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RE及BRG患者资料,统计分析两者中医证型,探讨两病间中医证型与胃镜下分级、微观辨证的规律。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选择自2015年01月0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内镜中心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诊断为RE或BRG的患者病例。横断面研究选择自2018年01月0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脾胃肝胆科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资料收集:收集并统计RE、BRG患者性别、年龄、检查时间、分级、胆汁反流以及Hp感染情况、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裂孔疝等并发症发病情况。收集RE、BRG患者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及胃镜结果等资料。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Excel2011软件及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回顾性研究:①共纳入RE患者3922例,占同期胃镜检查的14.12%,A级为2592例,B级为948例,C级为234例,D级为148例,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E患者平均年龄为53.59±14.34(13,91),男女比例为1.33:1(P<0.05),Hp阳性率20.76%。共纳入BRG患者2483例,占同期胃镜的8.93%,Ⅰ级为555例,Ⅱ级为1325例,Ⅲ级为603例,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RG患者平均年龄为47.94±16.23(15,89),男女比例为1:1.55(P<0.05),Hp阳性率 19.77%。②中重度RE患者与轻度RE患者相比较,其并发食管溃疡、食管裂孔疝、胃溃疡、胃癌、食管癌的发病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度胆汁反流患者与Ⅰ度胆汁反流患者相比,其并发萎缩性胃炎、胃息肉、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溃疡、复合溃疡的发病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RE、BRG患者在主运、主气高发时段为初运、初之气及二之气。RE患者高发时段客运以木运为主,客气以太阴湿土为主。BRG患者高发时段客运以木运为主,客气以厥阴风木为主。2.横断面研究:①RE患者60例,男女比例为1.8:1,轻度RE患者男女比例为1:1,中重度男女比例为1.2:1,BRG患者60例,男女比例为1:1.125。RE患者以饮食不节及情绪诱发占70%左右,BRG患者以情志不畅与饮食不规律诱发占60%左右。②RE患者中,脾胃气虚所占比例最高,达43%,其次是肝胃不和、气郁痰阻,胃阴不足所占比例最低;镜下A、B级以脾胃气虚、肝胃不和多见,C、D级以气滞血瘀、脾胃气虚证多见。BRG患者中,肝胃不和所占比例最高,达26%,其次是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胃络瘀血所占比例最低;BRG黏膜微观辨证以肝胃郁热型为主。研究结论及意义:1.RE严重程度与年龄增大、食管裂孔疝、食管溃疡、胃溃疡、胃癌和食管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性。胆汁反流严重程度与萎缩性胃炎、胃息肉、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溃疡和复合溃疡的发病率呈正相关性。外邪侵犯、久病入络,以致脾胃虚弱、气血不调,使受损的黏膜难以修复,导致黏膜糜烂,当黏膜糜烂超过肌层则发为溃疡,甚则癌变。胆汁反流与RE的发病率的关系暂时无法确定,对RE严重程度基本无影响,但却是RE的常见并发症。2.RE高发时段主要在初之气,BRG高发时段主要在二之气,两者病机与肝脾关系密切。依据此发病的时间特点,可在相应的发病时间前针对高发人群,运用中医理论,服以健脾和胃、疏肝利胆之方药以防止疾病发生及病情加重。3.RE中医证型分布多以脾胃气虚为主;BRG中医证型分布多以肝胃不和为主,BRG黏膜微观辨证以肝胃郁热为主。(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杰[3](2019)在《基于浊毒理论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镜像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浊毒理论的指导下,探讨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中医辨证分型分布规律及其与胃镜像表现的关系,从微观领域证明中医宏观辨证论治的科学性,为CG临床诊治及科研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00例患者,所有病人均经胃镜检查诊断为CG,对确诊的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确定各中医证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病例400例,其中男性232例,女性168例,男女比例为1.38:1。年龄范围为25~75岁,平均年龄(53.43±11.76)岁,中老年人(46岁~75岁)发病人数较多,占77%。2.CG发病与病程的关系中,病程以20~30年最多(占27.5%),超过10年的占了79%。3.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浊毒内蕴证(38.5%)>脾胃湿热证(34.5%)>胃络瘀血证(10%)>肝胃不和证(6.5%)>胃阴不足证(5.5%)>脾胃虚弱证(5%)。其中浊毒内蕴证占CG比例最高,脾胃湿热证次之,脾胃湿热证和浊毒内蕴证占CG的大部分(73%)。4.浊毒内蕴证多见于萎缩性胃炎,占53.1%;脾胃湿热证多见于糜烂性胃炎,占68.4%;肝胃不和证多见于反流性胃炎,占46.9%。5.浊毒内蕴证胃镜下多见黏膜色泽白相(占61.7%),黏膜颗粒样改变(占59.7%)及血管网改变(占59.7%);病理多见腺体萎缩(占64.3%)。6.脾胃湿热证胃镜下多见糜烂,占87%。7.肝胃不和证胃镜下多见胆汁反流,占88.5%。结论:CG中医证型与胃镜像表现存在相关性,临床研究发现李佃贵教授提出的浊毒内蕴证为CG的一种常见证型;浊毒内蕴证胃镜下多见黏膜色泽白相为主,黏膜颗粒样改变及血管网改变,病理多见腺体萎缩;此外,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与胃镜像的关系密切,脾胃湿热证胃镜下多见黏膜糜烂;肝胃不和证胃镜下多见胆汁反流。(本文来源于《河北中医学院》期刊2019-03-18)
闫小妮,刘瑜佳,李红霞,厉英超,任晓阳[4](2019)在《复方乌贝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及对胃镜像指标、血清EGF、GAS、SS和Hp阴转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复方乌贝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及对胃镜像指标、血清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及表皮生长因子(EGF)和幽门螺杆菌(Hp)阴转率的影响。方法:随机将8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分为西医组(n=44)和乌贝方组(n=44),西医组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乌贝方组在西医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复方乌贝方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趋势(P<0. 05),其中乌贝方组下降趋势较对照西医组更明显(P<0. 05);乌贝方组和西医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7. 73%和84. 09%(P<0. 05);两组患者水肿、粘液增多、充血糜烂及胃液反流情况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 05),乌贝方组改善效果较西医组更显着(P<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GAS水平较西医组更低(P<0. 05),血清SS及EGF水平较西医组更高(P<0. 05),乌贝方组改善幅度较西医组更明显(P<0. 05);乌贝方组和西医组的Hp转阴率分别为81. 82%和61. 36%(P<0. 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2. 27%和15. 91%(P<0. 05),复发率分别为0. 00%和13. 64%(P<0. 05)。结论:复方乌贝方用于慢性浅表性胃炎辅助治疗,效显着,可有效改善患者相关症状,调节胃肠激素,提高Hp阴转率,降低复发率,适于推广。(本文来源于《四川中医》期刊2019年02期)
黄娜,刘燕平,徐哲锋,马艳君,蓝娇娜[5](2018)在《消化性溃疡活动期中医辨证分型与舌象、胃镜像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消化性溃疡活动期中医证型与舌象、胃镜像表现及Hp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160例消化性溃疡活动期患者的舌象、胃镜像、Hp感染资料,运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脾胃湿热型占46.25%(74/160),脾胃虚弱型占36.25%(58/160),胃络瘀阻型占17.50%(28/160);各舌色、舌苔,胃镜像和Hp阳性率在不同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红、淡白、绛紫分别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阻证的主要舌色,黄腻为脾胃湿热证和胃络瘀阻证的主要舌苔,薄白为脾胃虚弱证的主要舌苔;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镜像显示黏膜以糜烂为主,其次为充血,脾胃虚弱证和胃络瘀阻证的患者分别以苍白和充血所占比重最高;消化性溃疡活动期各中医证型的Hp感染率从高到低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阻证。结论消化性溃疡活动期中医证型与舌色、舌苔、胃镜像、Hp感染有一定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罗静[6](2018)在《消化性溃疡的胃镜像与其中医证型及舌象的关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收集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患者舌象、胃镜像及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资料并做相关性的分析,探讨PU的胃镜像与其中医证型及舌象之间的关联性,为PU的中医辨证提供更加丰富的客观指标,使得PU的中医辨证更加准确。同时,使现代化的检查手段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诊疗,以更好发挥中医药在PU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提升中医对PU诊疗的有效性。首先,结合近年文献研究及诊疗共识制定病例信息采集表,进行病例的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PU患者共200例。然后,通过在胃镜下观察这200例患者的舌象及胃镜像,填写相关报告,同时结合传统的中医四诊,判定中医证型,填写观察记录。最后,将记录下的所有观察指标数据录入数据库,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整理。结果发现:在本研究所纳入的200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53∶1,男性患病率显着高于女性。PU患者的胃镜像与其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相关性:在200例患者中,PU的五种中医证型在这叁类溃疡的分布中有显着差异性,P<0.05,在GU中,以寒热错杂型为主,在DU中,以脾胃虚寒型为主;PU患者的五种中医证型在PU的叁期分布中有显着差异,P<0.05;PU患者的溃疡面积在五种中医证型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P<0.05,即在活动期以寒热错杂型为主,愈合期则以脾胃虚寒型为主;PU患者的溃疡苔色在五种中医证型的分布具有显着差异,P<0.05。PU患者的胃镜像与舌象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在200例患者中,PU患者的舌形、舌色及舌苔苔质在叁类溃疡之间的分布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患者的苔色在叁种不同类型溃疡中的分布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PU患者的舌形、舌色、苔质、苔色在PU病叁期分布都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由此可见,本研究中PU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且多集中在青中年。PU患者的胃镜像(溃疡分类、溃疡分期)与其中医的证型及舌象具有一定关联性。舌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真实反映胃内情况,胃镜像不仅可以作为PU的西医的诊断标准,而且可以作为中医望诊的延伸。舌镜互参,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了更加全面、更为客观的参考依据,进一步促进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北方学院》期刊2018-06-01)
肖晶[7](2018)在《老年消化性溃疡证型分布及其与HP感染、胃镜像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老年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分型分布情况及证型与幽门螺杆菌、胃镜像的关系。方法:收集整理共计321例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中医四诊、胃镜、幽门螺杆菌检测等诊疗资料,完善中医辨证分型,统计分析其中关系。结果:1.老年消化性溃疡中男女比例1.94:1,溃疡类型以十二指肠溃疡(178例)为主,幽门螺杆菌阳性率48.29%,溃疡分期以活动期(218例)为主,并发症以合并消化道出血常见130例(40.50%),病理发生肠化47例(14.64%),临床主诉症状以非节律性疼痛和黑便等不典型症状为主,服用非甾体类药物30例。2.老年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分型有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心脾两虚证、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胃阴不足证,其中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寒)证与其他证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实证较虚证多见(P<0.05)。3.中医证型间幽门螺杆菌检测情况、溃疡病分类、溃疡分期、胃粘膜象、病检结果、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使用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型间溃疡并发症、主诉症状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心脾两虚证中合并消化道出血、主诉呕血黑便高于其他证型。结论:老年消化性溃疡以十二指肠溃疡为主,临床症状不典型,合并消化道出血率高,经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低;中医辨证分型中依次以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寒)证为主,心脾两虚证、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胃阴不足证、瘀血阻络证较少;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溃疡分类、溃疡分期、胃粘膜象、病检结果、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使用情况无关,与溃疡并发症及主诉症状存在一定关系,心脾两虚证以溃疡合并消化道出血、主诉呕血黑便为主。(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5-01)
周娴[8](2018)在《消化性溃疡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及其与胃镜像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患者中医证素的分布特点,并将其与胃镜下黏膜的直观病理表现相结合进行观察和分析,从微观角度研究胃镜像和PU证素之间的关系,为中医辨证论治客观化研究提供新思路,进一步深化本病的中医学理论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本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收集符合本研究要求的2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证候信息和胃镜像结果,运用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将证候转换为证素,分析证素分布规律及其与胃镜像的关系。结果:1.PU的证素分布特征:病位证素主要为胃、肝、脾,涉及到小肠、大肠、心;病性证素主要为气滞、气虚、热、阴虚、湿,涉及到血虚、阳虚、气逆、血瘀、食积等。2.PU分型与中医证素的关系:证素分布特征上,PU叁个分型的病位证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性证素中,复合性溃疡(Compound Ulcer,CU)、胃溃疡(Gastric Ulcer,GU)痰的出现率较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高,CU与DU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U与DU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DU血虚的出现率较GU高,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证素积分差异上,不同分型的气虚、湿证素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U的气虚证素积分高于DU、GU(P<0.05);GU湿的证素积分高于DU(P<0.05)。3.PU分期与证素的关系:证素分布特征上,各证素在PU叁个分期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素积分差异上,不同分期的气滞、阴虚证素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期的气滞证素积分高于S期(P<0.05);S期的阴虚证素积分高于H期(P<0.05)。4.胃黏膜征象与证素的关系:黏膜充血、溃疡大小、球腔/幽门变形的镜下征象的中医证素分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黏膜水肿的胃镜征象以热、湿证素明显,较其他证素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黏膜糜烂的胃镜征象以气滞、热、血瘀证素明显,较气虚、湿、阳虚、气逆、痰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黏膜出血的胃镜征象以动血、血虚、血瘀证素明显,动血、血虚证素较气滞、热、阴虚、湿、气逆、食积、痰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素较气滞、热、阴虚、气逆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附着苔为白色者,以气虚、血虚、阳虚证素为多见,与食积、痰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热、湿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溃疡附着苔为黄色者,以热、湿、食积、痰证素为多见,热、湿证素较气虚、血虚、阳虚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食积、痰证素较气虚、血虚、阳虚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PU的主要病位证素是胃、肝、脾,主要的实性病性证素为气滞、热、湿、气逆、血瘀,虚性病性证素为气虚、阴虚、血虚、阳虚。DU是PU本研究叁个分型中最为多见的一个类型,且DU更容易出现血虚证素,而GU与证素痰的联系更为紧密,CU与证素气虚的关系更显着。PU的A期患者病性以实为主,气滞病理程度更重,S期患者病性以虚为主,阴虚的病理程度更重。胃镜下黏膜征象与PU中医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将胃镜像引入到中医辨证治疗中来有利于本病的临床诊疗及客观化究。(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5-01)
潘文叶[9](2018)在《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证型与胃镜像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与特点,探讨其与吸烟、饮酒、饮食、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胃镜像的相关性,为十二指肠溃疡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为循证医学提供客观支持。方法:本次研究通过临床调查的方式,由专职人员填写调查表,共收集到195例活动期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症状体征、Hp结果,并对胃镜下的表现进行记录。依据2009年《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辨证以脾胃虚弱证最多,其次为肝胃不和证和脾胃湿热证,以胃阴不足证和胃络瘀阻证少见。2.在性别、年龄方面,发病年龄为18-75岁,以45-59岁的中年人患病最多。男女之比为3.6:1。经卡方检验,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分布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在病程、节气方面,病程以0-1月的患者最为多见,发病节气:冬>春>秋>夏。经卡方检验,中医证型与病程长短、节气分布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在生活习惯方面,吸烟患者78例,饮酒患者56例,经卡方检验,中医证型与吸烟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型与饮酒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5.在饮食习惯方面,偏嗜辛辣的有80例(43.7%),偏嗜油腻的有64例(34.8%),偏嗜生冷的有34例(18.5%)。经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中医证型与饮食偏嗜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偏嗜辛辣的以肝胃郁热证为主,偏嗜油腻的以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多见,偏嗜生冷的以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为主。6.在Hp感染方面,阳性率为81.5%,经卡方检验,中医证型与Hp感染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以脾胃湿热证最为多见。7.在合并疾病方面,经卡方检验,中医证型与合并慢性胃炎、胃溃疡、胆汁反流、幽门梗阻、球腔狭窄和呈霜斑样溃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型与合并出血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伴出血主要以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为主,男性多见(96.1%),以青年人(51.8%)为主。8.在胃镜像方面,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中医证型与溃疡分布部位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卡方检验,中医证型与覆苔情况、粘膜充血水肿、溃疡大小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覆白苔的以脾胃虚弱证为主(85.3%),覆黄苔的主要以脾胃湿热证(52.8%)、肝胃郁热证(50.0%)为主;粘膜充血水肿主要以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为主;溃疡直径<0.5cm的主要以脾胃虚弱证为主,直径≥1cm的主要以肝胃郁热证为主。结论:1.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证型与饮酒、饮食偏嗜、Hp感染有关,与吸烟无关。2.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证型与胃镜像表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和内在联系,其胃镜像表现可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客观依据,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本文来源于《甘肃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3-01)
周文功[10](2017)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胃镜像与舌象及证素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伴糜烂患者的胃镜像与舌象及证素的特点及分布规律,为该病的临床科研及证素辨证提供有临床实用价值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参照全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11上海)的内镜、病理诊断标准纳入研究对象240例,依据朱文锋教授主编的《证素辨证学》制定规范、全面四诊信息采集表并对研究对象登记记录,按证素阈值积分计算得出CANG伴糜烂的证素,再用因子分析对证素复核。通过SPSS22.0统计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运用描述性分析、差异性检验的统计方法探讨CANG伴糜烂在胃镜像、舌象、证素的分布规律,以及不同胃黏膜表现、病理类型与证素的关系。结果:(1)CNAG伴糜烂的舌质分布:淡红舌(44.8%)>暗红舌(27.08%)>淡白舌(22.50%)>紫暗舌(5.56%)>红绛舌(1.85%);舌苔分布:薄白苔(31.25%)>白厚苔(25.83%)>黄厚苔(25%)>薄黄苔(12.08%)>少(无)苔(5.83%);(2)CNAG伴糜烂的不同糜烂类型在镜下黏膜表现不相一致,其中平坦型糜烂表现为:黏膜红白相间>黏膜充血>黏膜水肿=黏膜有出血点;隆起型糜烂表现为:黏膜红白相间>黏膜水肿>黏膜充血>黏膜有出血点。(3)CANG伴糜烂的主要病位证素是胃、肝、脾;主要的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热、湿、血瘀、阳虚、食积、血虚、痰、阴虚、寒。(4)CANG伴糜烂镜下表现、病理类型与证素的关联性:平坦糜烂、隆起糜烂的出现与证素脾、湿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黏膜有血点的形成与血瘀证素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中度炎的产生与湿、热、阴虚证素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重度炎的产生与血虚证素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隆起糜烂的形成与阴虚证素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肠上皮化生的发生与痰证素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Hp感染的发生与血虚证素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5)针对CANG伴糜烂的糜烂类型分布相关性研究表明,尚不能认为糜烂类型的分布与性别、年龄、舌象有明显影响。结论:(1)CANG伴糜烂的舌质分布排在第一位的是淡红舌,第二、叁位分别为暗红舌、淡白舌,而紫黯舌、红绛舌比较少见;舌苔的分布主要见薄白苔、白厚苔和黄厚苔,而薄黄苔、少(无)苔出现的频率较少,薄厚程度上则多见厚苔。(2)CANG伴糜烂涉及到的主要病位证素为胃、肝、脾;涉及到的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热、湿、血瘀、阳虚、食积、血虚、痰、阴虚、寒。(3)CANG伴糜烂胃黏膜表现、病理类型和证素的关联性表现为:平坦、隆起糜烂与证素脾、湿相关性显着;黏膜有出血点与证素血瘀相关性显着;中度炎与证素湿、热、阴虚相关性显着;重度炎与证素血虚相关性显着;隆起糜烂与证素阴虚相关性显着;肠上皮化生与证素痰相关性显着;Hp感染与证素血虚相关性显着。(本文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5-30)
胃镜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和意义: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及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患者以往胃镜资料进行分析,分析胃镜特征与两病的关系,并探析两病发病时间与五运六气的关系;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RE及BRG患者资料,统计分析两者中医证型,探讨两病间中医证型与胃镜下分级、微观辨证的规律。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选择自2015年01月0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内镜中心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诊断为RE或BRG的患者病例。横断面研究选择自2018年01月0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脾胃肝胆科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资料收集:收集并统计RE、BRG患者性别、年龄、检查时间、分级、胆汁反流以及Hp感染情况、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裂孔疝等并发症发病情况。收集RE、BRG患者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及胃镜结果等资料。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Excel2011软件及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回顾性研究:①共纳入RE患者3922例,占同期胃镜检查的14.12%,A级为2592例,B级为948例,C级为234例,D级为148例,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E患者平均年龄为53.59±14.34(13,91),男女比例为1.33:1(P<0.05),Hp阳性率20.76%。共纳入BRG患者2483例,占同期胃镜的8.93%,Ⅰ级为555例,Ⅱ级为1325例,Ⅲ级为603例,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RG患者平均年龄为47.94±16.23(15,89),男女比例为1:1.55(P<0.05),Hp阳性率 19.77%。②中重度RE患者与轻度RE患者相比较,其并发食管溃疡、食管裂孔疝、胃溃疡、胃癌、食管癌的发病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度胆汁反流患者与Ⅰ度胆汁反流患者相比,其并发萎缩性胃炎、胃息肉、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溃疡、复合溃疡的发病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RE、BRG患者在主运、主气高发时段为初运、初之气及二之气。RE患者高发时段客运以木运为主,客气以太阴湿土为主。BRG患者高发时段客运以木运为主,客气以厥阴风木为主。2.横断面研究:①RE患者60例,男女比例为1.8:1,轻度RE患者男女比例为1:1,中重度男女比例为1.2:1,BRG患者60例,男女比例为1:1.125。RE患者以饮食不节及情绪诱发占70%左右,BRG患者以情志不畅与饮食不规律诱发占60%左右。②RE患者中,脾胃气虚所占比例最高,达43%,其次是肝胃不和、气郁痰阻,胃阴不足所占比例最低;镜下A、B级以脾胃气虚、肝胃不和多见,C、D级以气滞血瘀、脾胃气虚证多见。BRG患者中,肝胃不和所占比例最高,达26%,其次是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胃络瘀血所占比例最低;BRG黏膜微观辨证以肝胃郁热型为主。研究结论及意义:1.RE严重程度与年龄增大、食管裂孔疝、食管溃疡、胃溃疡、胃癌和食管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性。胆汁反流严重程度与萎缩性胃炎、胃息肉、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溃疡和复合溃疡的发病率呈正相关性。外邪侵犯、久病入络,以致脾胃虚弱、气血不调,使受损的黏膜难以修复,导致黏膜糜烂,当黏膜糜烂超过肌层则发为溃疡,甚则癌变。胆汁反流与RE的发病率的关系暂时无法确定,对RE严重程度基本无影响,但却是RE的常见并发症。2.RE高发时段主要在初之气,BRG高发时段主要在二之气,两者病机与肝脾关系密切。依据此发病的时间特点,可在相应的发病时间前针对高发人群,运用中医理论,服以健脾和胃、疏肝利胆之方药以防止疾病发生及病情加重。3.RE中医证型分布多以脾胃气虚为主;BRG中医证型分布多以肝胃不和为主,BRG黏膜微观辨证以肝胃郁热为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胃镜像论文参考文献
[1].刘乐鑫,王静滨,马鹏莉,刘丽,黄国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镜像及病理表现相关性分析[J].河北中医.2019
[2].袁文玲.反流性食管炎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胃镜像分析及中医证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3].王杰.基于浊毒理论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镜像相关性研究[D].河北中医学院.2019
[4].闫小妮,刘瑜佳,李红霞,厉英超,任晓阳.复方乌贝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及对胃镜像指标、血清EGF、GAS、SS和Hp阴转率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9
[5].黄娜,刘燕平,徐哲锋,马艳君,蓝娇娜.消化性溃疡活动期中医辨证分型与舌象、胃镜像的关系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8
[6].罗静.消化性溃疡的胃镜像与其中医证型及舌象的关联性研究[D].河北北方学院.2018
[7].肖晶.老年消化性溃疡证型分布及其与HP感染、胃镜像关系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8
[8].周娴.消化性溃疡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及其与胃镜像的相关性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8
[9].潘文叶.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证型与胃镜像的相关性研究[D].甘肃中医药大学.2018
[10].周文功.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胃镜像与舌象及证素相关性研究[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肝胃不和型胃镜像](/uploads/article/2020/01/05/dd99403aea1f732ca13ddbcb.jpg)
![浊毒内蕴型胃镜像](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9674943.nh0014&suffix=.jpg)
![食管GlsTs胃镜像](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2003095066.nh0003&suffix=.jpg)
![两组治疗前后胃镜像](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9674931.nh0002&suffix=.jpg)
![3-2 胃镜像与体质分布的比较](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9063276.nh0027&suffix=.jpg)
![脾胃湿热型胃镜像](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9674943.nh0013&suffi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