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彬(辽宁抚顺市妇幼保健院113006)
【摘要】在病理情况下,除白细胞总数和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发生变化外,有时白细胞的形态也会发生改变,因此外周血白细胞形态检查(morphologyofleucocyte)具有重要意义。血涂片经瑞氏或瑞-吉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查,是血细胞形态检查的基本方法,临床应用极其广泛。显微镜检查结果正确与否,不仅与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操作人员识别各种血细胞的水平有关。经染色后各种正常及异常白细胞的形态如下。
【关键词】白细胞分析临床检验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2-0219-02
1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
1.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根据细胞核的形状不同分为中性杆状核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两种。细胞体呈圆形,直径10~15μm,约为红细胞的2倍。细胞核为深紫红色,染色质致密成块状,粗糙不均。细胞质丰富,呈粉红色,含较多细小均匀的淡粉红色中性颗粒。关于杆状核与分叶核的划分,有作者主张,胞核完全分离或核间仅一丝相连者为分叶核,否则为杆状核。但一般以核径最窄处小于最宽处1/3即为分叶核,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即为杆状核。杆状核粒细胞核型多样,可呈C形、S形、V形或不规则形。分叶核粒细胞核分为2~5叶,甚至5叶以上,各叶之间或相连或完全分开,且大小形状和排列各不相同。
1.2嗜碱性粒细胞胞体呈圆形,直径约10~12μm,略小于中性粒细胞。核分叶不明显,形态不规则。胞质中含有少量粗大但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颗粒常盖于核上,致使核的轮廓与结构模糊不清。
1.3淋巴细胞光镜下可分为小淋巴细胞和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直径6~10μm,占90%;大淋巴细胞直径10~15μm,占10%。小淋巴细胞胞体呈圆形或椭圆形;
2外周血异常白细胞形态
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在严重化脓菌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下列形态改变,它们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出现。
2.1大小不均(anisocytosis)即中性粒细胞体积大小悬殊。常见于一些病程较长的化脓性感染。可能是在内毒素等因素作用下骨髓内幼稚中性粒细胞发生不规则分裂的结果。
2.2中毒颗粒(toxicgranulations)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紫黑色或深紫红色颗粒.称中毒颗粒。有时颗粒很粗大,易与嗜碱性粒细胞混淆;有时又小而稀少,散在于正常中性颗粒中。应注意辨认。常见于严重化脓性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它被认为是特殊颗粒生成过程受阻或发生颗粒变性所致。含中毒颗粒的细胞在中性粒细胞中昕占的比值称为毒性指数。毒性指数愈大。中毒情况愈重。
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nuclearshift)
中性粒细胞的核形标志着它的发育阶段。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具有分叶核的占绝大多数,且以2~3叶为主。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可发生变化,即出现核左移或核右移。
3.3淋巴细胞的形态异常
异型淋巴细胞(abnormallymphocyte)在病毒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外周血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异常形态变化,称异型淋巴细胞或“Downey”细胞。已知此种细胞属T淋巴细胞,其形态的变异是因增生亢进,甚至发生母细胞化的结果。Downey按形态特征将其分为以下三型:
Ⅰ型(空泡型):亦称浆细胞型,最为常见。其胞体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核呈圆形、椭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呈粗网状或不规则聚集呈粗糙的块状;胞质较丰富,深蓝色,一般无颗粒,含空泡或因具有多数小空泡而呈泡沫状。
Ⅱ型(不规则型):亦称单核细胞型。胞体较Ⅰ型细胞明显增大,外形不规则,似单核细胞;核圆形或不规则,染色质不如Ⅰ型致密;胞质丰富,淡蓝或蓝色,有透明感,边缘处蓝色较深,可有少数嗜天青颗粒,一般无空泡。
Ⅲ型(幼稚型):亦称未成熟细胞型。胞体较大,核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呈细致网状,可有1~2个核仁;胞质量较少呈深蓝色,多无颗粒,偶有小空泡。
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主要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湿疹等病毒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正常人血片中可偶见此种细胞。一般病毒感染异型淋巴细胞<5%,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异型淋巴细胞常>10%,因此二者可依据异型淋巴细胞的多少来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张新友,许瑞莲,吴铬,等.以全血细胞减少或高白细胞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3,5(9):1189.
[2]孙丽明,李世雪,张运智,等.长期生存的白血病8例分析[J].临床内科学杂志,2005,22(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