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麦玲(陕西省电子信息学校陕西西安710024)
摘要: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现代物流人才的支撑,物流教育也随之越来越受到关注。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起步相对较晚,规模相对不足,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尤显缺乏。本文在对中职物流服务建设现状做了深入分析的前提条件下,对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定位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并对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思路与对策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和论证。
关键词: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
一、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现代物流人才的支撑,虽然当下物流产业发展比较快,发展势头也很迅猛,但是物流方面从业人员的素质并不是很理想。一部分来源于传统的从事搬运装卸和储存的人员,受教育的层次不高,主要靠出卖自身的体力劳动;另外一部分是通过招聘渠道,引进物流或者非物流的人员加入,由于目前物流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并不是特别多,大部分非物流专业的人员也被大量吸纳到了这个队伍中来。因此,普遍来说,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员的整体素质并不高,也就成为制约这个产业发展的障碍。
自2001年教育部批准增设物流专业以来,物流教育也随着物流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陕西作为全国教育大省,截止2010年3月,全省近70所院校、机构设有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或进行物流人才培养(其中本科高校5所,大专院校22所,民办高校12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3所,以及近10所社会培训机构)。经调研,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起步相对较晚,规模相对不足,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尤显匮乏。
二、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定位思考
2011年初,我校(陕西省电子信息学校)正式获批成为2010年度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立项建设单位。其中,将物流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成为在陕西物流业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为省内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起引领、示范作用的专业是我校示范校建设重点项目之一。笔者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参与了校内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申报及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编写工作的全过程。在深入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我认为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首要的工作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与建设目标。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要以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铺垫,但主要倾向于实用性和操作性。一般来说,从事物流行业的人员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操作工,他们基本上都不太掌握物流的理论知识,主要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像搬运、装卸、货车司机等等,往往体力劳动消耗很大,精力旺盛的年轻人或者中年人比较能胜任。这一层次上的人数比较多。第二个层次是基层管理者,这部分人往往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或者在某一方面的技能特别突出,比如像物流客服人员、车辆调度人员、采购员等等。这一层次上的人数也比较多,但相比较而言少于第一个层次的人。第三个层次是中层管理者,这部分人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要能够胜任管理岗位的工作,一般像业务经理、客服经理等等都属于企业的业务骨干,与基层管理者相比较,他们熟悉并掌握了物流某个环节的流程,并对这个流程进行计划、组织与管理。这部分人数也比较少。最后一个层次是高级物流管理者,是整个物流系统的设计、掌控者,属于这个领域的精英,人数也是少之又少。
对于物流行业目前行业层次的划分可以清晰地分析出作为中职类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首先我们不能将自己的学生定位在操作层,因为一旦定位在这个层次,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就将无用武之地了,也不能体现出中职类院校培养学生的特色;当然也不可能将他们定位在高层管理者,因为客观地讲,学生的条件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高度。我们应该适时地将他们定位在基层管理者这一层次,充分发挥他们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经过一定的社会历练和几年的工作经验之后,再向中层管理者挑战和跨越。
通过上面的分析,综合而言,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以培养中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构建符合物流人才需要的知识技能体系。
三、建设思路与对策
1.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1)建设目标:以提高应用能力为出发点,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2)建设对策:通过校企合作,全力创建“三段式”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根据不同的培养模式将三年培养期分为三个递进阶段进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体系见图1。
按照人才培养递进规律将三年培养期划分为基本素质教育、岗位技能模拟训练和职业能力训练三个相互递进的阶段。第一阶段按照人才规格要求安排文化知识、计算机应用等基本能力培养、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和专业认知训练,使学生形成对物流工作岗位及其流程的感性认识,为后面学习专项技能奠定基础;第二阶段按照物流业务流程进行基本业务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一边进行岗位技能训练,一边学习职业素质培养课程,分批、分阶段安排学生直接参与公司的生产实践,工作岗位定期轮换;第三阶段按照就业需要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生产综合实践,完成企业顶岗实习,培养应用能力、职业素养、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针对不同培养阶段的内容,可分别采用理实一体、半工半读、顶岗实习模式组织教学。
2.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
(1)建设目标:以适应岗位需求为目标,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
(2)建设对策:
①课程体系建设。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它不仅仅是操作动手能力,更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人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为了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够适应所面对的灵活多变的工作模式,为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以及就业后的发展提高创造条件,围绕职业能力建设应从两方面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首先,针对我省区域经济、行业特色,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可以定位为以下3个专业方向:仓储配送方向、运输业务方向、物流信息处理方向。
(1)仓储配送方向主要向企业、配送中心或物流中心输送从事装卸、检验、保管、拣取和流通加工的一线操作人员,使学生了解仓储与配送的基本流程,掌握仓储与配送所使用各种工具的相关知识,能够作出适当的计划并掌握一定的作业能力。
(2)运输业务方向主要面向专业物流企业、国际运输企业输送掌握运输企业岗位所需的业务知识、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组织运输作业的能力,能确定运输路线和审核运价,了解运输保险和理赔的程序,具有安排、监督和执行货物装卸搬运与运输的能力;具有填制、识读、制作修改运输单证的能力,能正确进行货物代理作业的一线操作人员。
(3)物流信息处理方向主要向制造企业、物流企业输送从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等相关工作的一线操作人员,使学生具有仓储、配送、运输、货代、订货等物流软件的操作和运用能力;具有计算机维护与操作能力,能够进行数据采集和熟练操作相关的网络软件等。
针对对所对应的职业或职业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过程分解,在明确岗位具体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的基础上,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设置课程并优化教学方案,建设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见图2)。
其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按照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这三种职业能力的培养需求,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调整、整合部分课程,建立与物流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宽平台、多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职业认证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争取本专业以适应岗位需求为目标的“模块式”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教、学、做”合一。
图2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②课程建设。根据物流企业实际岗位技能要求,与企业共同完成《现代物流基础》、《配送作业实务》、《仓储作业实务》、《运输作业实务》、《物流信息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开发;并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完成《现代物流基础》、《配送作业实务》、《仓储作业实务》、《运输作业实务》、《物流信息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案、教学视频与课件、考试题库等内容的建设,及专业核心课程的校本教材编写。
开发物流校本教材,可以由本校专业教师根据企业提供的资料,针对本地区和本校学生的情况,编制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教材;教材的编写要突出实用性、适用性和创新性,充分体现中职教育的教学改革特色;在编写结构上,可根据任务驱动要求,按照实际操作过程的前后顺序和内容来安排,既保证学生对各项基本原理的掌握,又保证学生对实际操作活动过程有一个清晰思路,从而提高本校的物流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积极性。
3.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目标:培养能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师资队伍,形成专业复合、专兼聘结合的双师素质队伍。
(2)建设对策:
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强对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考取所教学科相对应或相接近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制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管理办法,要求教师定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定期到物流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同时,要积极创造各种机会,支持教师到高校进行专业知识的深造,鼓励教师在校内外进行教学观摩与竞赛,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研讨会和学术交流,以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融传播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把培养人才教学观念贯穿到教学各个环节。
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可从企业实践第一线选聘有丰富工作经验又有一定教学能力的物流管理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并有意识地加以培养,特别是帮助他们提高理论知识水平,掌握授课方法与技巧,使其成为稳定的、优秀的校外兼职教师。要把兼职教师中教学效果好、专业技术水平高的教师吸收到专业管理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工作。
③探索校企合作建设教师队伍。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要保证基于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训练的顺利展开及高质量进行,教学团队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培养既有教师资格和专业职称,又有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的教师队伍。而要建设这样的专业教学团队,校企合作是必须的,也是大有可为的。在开辟渠道和实现人员双向交流的基础上,要为教师到企业见习锻炼、挂职实践、参与员工培训提供平台,也为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实践专家来学校兼课任课、当好实训实习指导教师、参与监控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和量化评价教学质量创造条件,形成出得去、来得了、可干事、能作为和大绩效的教学团队建设机制。
4.实训条件建设
(1)建设目标:大力推动“校企合作”,不断完善实训条件,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
(2)建设对策:
①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增加实训课的比例,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场环境中反复训练。而在当前教育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仅靠学校是难以解决的,特别是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由于起步时间晚,如要由学校兴办实训基地,一方面会给学校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由于还是在学校的环境中,由教师进行实习指导,学生仍旧没有到企业一线的感觉,没有进入企业实习的情境感,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实践技能的获得。因此,必须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一批关系密切、技术先进、数量足够的校外实训基地作为学生接触真实物流企业运营过程的重要渠道,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其中还必须包括有一定数量的能集教师调研、学生“工学交替”、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就业、职业培训服务、咨询服务为一体的深度合作型实习基地。
②校内建立情境教学实训基地。在创造实训机会方面,除了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之外,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在校内建设必要的实训场室。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校内实训可分为物流软件仿真实训和物流现场模拟实训。在物流业中,物流信息化管理是物流业的发展趋势,因此作为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应该顺应趋势,开设相关物流信息技术的课程,购置相关的物流操作模拟软件,设立专门的实训室,配置一定数量的计算机,这个对于大部分中职学校来说基本上是可行的。而建立物流现场模拟实训室,则要考虑学校的财力物力。学校除了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之外,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的资源,建立简单的实训室,例如仓储与配送业务实训室、模拟超市实训室等。
③实训教学制度建设。制定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校内实训管理制度及校外实训管理制度,建立学生实训实习档案,规范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5.职业培训建设
(1)建设目标:切实贯彻“双证制”,推动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2建设对策:“双证”是指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而所谓“双证制”就是学生在校所修学业期满,成绩合格,颁发给由省教育厅验印的中专毕业证书;技能达标者发给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验印的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及技能。双证在手,将增添就业机遇,提高工作待遇。作为中职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在执行“双证制”时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为在现阶段,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考取的职业证书有很多,而大多数证书并不是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而是由一些相关的协会颁发,如物流采购与联合会、中国国际贸易协会等。因此学校在动员学生考取职业证书时,应该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方向,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在社会、企业中具有权威性的证书。那么可以组织仓储配送方向、运输业务方向、物流信息处理方向的学生考取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物流员证,或者是中国采购与联合会颁发的助理物流师证;另外也可以组织仓储配送方向、运输业务方向的学生考取技能性较强的证书,如由安检部门颁发的特种设备操作证(叉车、起重机证),目前考取该证书的学生比较受企业欢迎。而国际物流方向学生则可考取由中国国际贸易协会颁发的外贸业务员证,或者是报检员证、报关员证。同时也可以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考取本专业方向的职业证书之外,考取另外一个专业方向的职业证书或者是其他相关专业的证书,如会计从业员证、计算机操作等级证等,以提高学生的技能。
6.创新、改善教学模式
(1)建设目标:创新、改善教学模式,积极采取、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切实提高专业教学效果与培养质量。
(2)建设对策:
①加强实践教学。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主要强调的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因此在保证理论教学质量的同时,尤其要加强实践课的教学。实践教学可以通过校内模拟实验系统和校外实训基地两者结合来实现。可通过校内模拟实验系统让学生置身于其中,进行物流的整个操作,从而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实践的动手能力;而校外的实训基地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能力。专业课的某些内容可以直接在实习基地或实训室进行教学,边讲边做。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直观性强,可把所学知识马上付诸实践,使学生容易理解而且印象深刻。现场教学和参观实践要求教师带学生到货代公司、物流公司上课和参观,可由教师亲自讲授,也可请技术员、工人等有实践经验者讲授。通过参观,学生获得了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学生也可以边学边做,获得一些实际本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牢固掌握,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仓储管理实务》这门课程时,就可安排学生到企业的仓库或者专门的营运仓库进行参观学习,通过现场仓库管理员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仓库管理的认识和理解。
②采用新型的理论教学方法。A.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的完成来“驱动”教学,使得在整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地通过思考、试行、协作、整理的环节来参与完成整个“任务”。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协作的力量,增强他们面对问题的自信。比如,我们可以针对物流配送中心运营课程设计出任务,按照“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完成任务。通过老师的辅助指导和点评,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还可以结合“案例教学法”来进行,以一个物流案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任务驱动法”中要完成的“任务”来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完成。B.直观教学法。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内容比较抽象枯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感知。比如《现代物流基础》这门物流基础课程,内容涉及的范围广,容纳了物流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配送等多方面,理论性强,为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应用直观教学原则,对于抽象的概念与原理,尽量利用图片、图表为学生讲解,如配送与采购的基本流程。对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如手推车、托盘等,要尽可能地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有关的图片与影片,给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感知。
7.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建设目标:充分利用专业实训基地和人力资源优势,加强与物流行业的合作,积极参与区域内物流企业的发展,参加地方经济建设,提升专业影响力。
(2)建设对策:①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可通过专题报告、学生社会实践、技术培训等形式为区域物流企业提供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咨询服务。②举办行业技术培训。要依托专业实训基地,为企业举办运输业务、仓储与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实用技术培训班,提高物流企业一线职工的整体素质。③建成引领区域内物流教育快速发展的示范性专业,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盛强张强陕西省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0,(06)。
(2)李肖复关于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物流科技,2006,(02)。
(3)曾祁袁航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