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环糊精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环糊精,手性,高效,色谱,羧酸,液相,纳米。
环糊精类论文文献综述
娄清香,杜代军,关丹,阙庭丽[1](2018)在《环糊精类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氧化还原胶束聚合法,将改性β-环糊精、N-苯乙基甲基丙烯酰胺、丙烯酰胺和丙烯酸等水溶性单体进行共聚,合成了超分子聚合物(HMPAM),其结构和性能经SEM,FT-IR和流变仪表征。结果表明:HMPAM为典型的幂律型流体,具有良好的增稠性能和抗剪切性能。(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8年10期)
钟开红,孙申美,邵强,吴英哲[2](2017)在《β-环糊精类聚羧酸减水剂的抗泥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作者合成了含有β-环糊精基团的聚羧酸减水剂(PCD-1),并对其抗泥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在砂含泥量为6.0%时,掺PCD-1的水泥净浆仍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而对比样品已经完全丧失减水分散能力;当砂含泥量从0.5%增至3.0%时,PCD-1的掺量增幅变小,数据表明PCD-1具有极强的抗泥能力。吸附试验证实,泥对PCD-1的吸附量减小,这是β-环糊精类聚羧酸减水剂(PCD-1)抗泥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广州建筑》期刊2017年03期)
徐海军[3](2017)在《β-环糊精类粘土抑制型聚羧酸减水剂的研制及其分散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羧酸系减水剂对水泥的分散能力严重受制于砂石中的粘土杂质,这主要由于粘土对聚羧酸分子极强的吸附能力。与水泥相比,粘土对聚羧酸分子的吸附能力更强,这导致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的聚羧酸分子数量急剧减少,致使聚羧酸减水剂对水泥的分散性能变差。为抑制粘土对聚羧酸系减水剂分散性能的不利影响,现阶段研究多集中在粘土改性剂与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复合,但由于粘土改性剂掺量较高,限制了其应用。除优异的减水性能外,聚羧酸减水剂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其性能可以通过分子结构进行调整,利用这一特点,本课题对聚羧酸减水剂的分子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制备了一种侧链含有β-环糊精基团的粘土抑制型聚羧酸系减水剂。首先,设计合成了单烯基β-环糊精类聚合单体(MA-β-CD),制备了侧链含有β-环糊精基团的聚羧酸减水剂;然后,考察了β-环糊精类聚羧酸减水剂抑制粘土杂质不利影响的能力,提出了β-环糊精类聚羧酸减水剂与粘土的作用机理。同时,分析了β-环糊精类聚羧酸减水剂对含粘土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从与粘土的作用力、空间位阻效应和水溶性叁个方面的需求,对β-环糊精类粘土抑制型单体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设计,获得了单烯基β-环糊精类聚合单体:单6-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乙醇胺-β-环糊精(MA-β-CD)。对GMA/NH-β-CD的摩尔比例和催化剂等反应因素进行了探讨,发现GMA/NH-β-CD的摩尔比例为1.5,催化剂为H2O时,MA-β-CD的产率最高,可达84%。采用质谱(ESI-MS),核磁光谱(1H NMR,13C NMR)和红外光谱(FTIR)等分析方法对MA-β-CD的分子结构进行了分析,证实了MA-β-CD仅含有一个端烯基的结构特征。(2)改变MA-β-CD的含量,制备了侧链含有β-环糊精基团的聚羧酸减水剂,考察了β-环糊精侧链对聚羧酸减水剂分散水泥能力的影响。凝胶渗透色谱(GPC),1H NMR和FTIR等分析表明:β-环糊精类单体(MA-β-CD)已完全参与聚合反应,且位于聚羧酸减水剂的侧链中。水泥净浆试验表明,随着β-环糊精侧链含量的增加,β-环糊精类聚羧酸减水剂对水泥的分散能力先增强后减弱,在MA-β-CD/TPEG摩尔比例为0.24/0.76时(Poly(MAST)-24),其对水泥的分散能力最强。(3)以蒙脱土和高岭土为粘土杂质,分析了β-环糊精侧链对聚羧酸减水剂抑制粘土不利影响的作用,探讨了β-环糊精类聚羧酸减水剂与粘土的作用机理。(a)当粘土杂质为蒙脱土时,传统聚羧酸减水剂Poly(MAST)-0在蒙脱土含量为1.5wt.%(以水泥质量计,后同)时已完全失去对水泥的分散能力,而β-环糊精类聚羧酸减水剂受蒙脱土的不利影响随β-环糊精侧链含量的增加而变弱,如β-环糊精侧链含量较高的Poly(MAST)-24,其在蒙脱土含量为2.0 wt.%时仍具有一定分散能力;在高岭土含量为3.0 wt.%时,水泥净浆流动度达到22.5±0.5 cm所需β-环糊精类聚羧酸减水剂的掺量比传统聚羧酸减水剂的小,同时,其掺量随β-环糊精侧链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其中,以Poly(MAST)-24的掺量最小。这些结果表明β-环糊精侧链可以增强聚羧酸减水剂抑制粘土不利影响的能力。(b)粘土对β-环糊精类聚羧酸减水剂的吸附行为属Ca2+诱导的表面静电吸附。吸附试验证实,粘土对β-环糊精类聚羧酸减水剂的吸附量减小,如蒙脱土对Poly(MAST)-24的吸附量为118 mg/g,比传统聚羧酸减水剂的(215 mg/g)约减小50%。更进一步,提出了粘土对β-环糊精类聚羧酸减水剂的吸附机理,β-环糊精类聚羧酸减水剂抑制粘土不利影响能力的提高主要由于其侧链中的β-环糊精基团。(4)研究了β-环糊精类聚羧酸减水剂在含粘土混凝土中的分散作用。试验时,粘土杂质分别为蒙脱土、高岭土、泥(河砂)、泥(机制砂)。达到相同工作性能时,β-环糊精类聚羧酸减水剂的用量较传统聚羧酸减水剂的低,其中以Poly(MAST)-24的用量为最低;观察了β-环糊精类聚羧酸减水剂与普通硅酸盐水泥的适应性,其与标准稠度需水量较低的水泥适应性较好;采用高含泥的砂石配制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时,Poly(MAST)-24的掺量比传统聚羧酸减水剂的低,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没有负面影响。这些结果说明β-环糊精类聚羧酸减水剂在含粘土混凝土中具有较强的分散作用,展现了极强的应用性。(5)开展了β-环糊精类聚羧酸减水剂对含粘土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影响的研究工作。平板开裂试验表明,β-环糊精类聚羧酸减水剂(Poly(MAST)-24)可以延缓含粘土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减小单位面积上的总开裂面积;干燥收缩试验证实,掺Poly(MAST)-24混凝土的收缩率比掺传统聚羧酸减水剂混凝土的小,这表明Poly(MAST)-24可以改善含粘土混凝土体积稳定性。本研究优化设计了单烯基β-环糊精类单体,合成了β-环糊精类粘土抑制型聚羧酸减水剂,实现了通过调控分子结构增强聚羧酸减水剂抑制粘土对分散性不利影响的目标,对更进一步深入理解聚羧酸减水剂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具有促进作用。β-环糊精类聚羧酸减水剂(Poly(MAST)-24)在含粘土(或者泥)砂石配制的混凝土中仍表现出极强的分散能力,这对减少砂石中粘土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1)
冯锋,刘育坚,许志刚[4](2015)在《β-环糊精类试剂的发展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β-环糊精是超分子领域重要的主体化合物之一,广泛应用于分子识别和手性分离。系统介绍了各种β-环糊精衍生化产物,包括商品化的β-环糊精类试剂和新型衍生化β-环糊精产物,讨论了β-环糊精类试剂商品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5年11期)
张小艳[5](2015)在《环糊精类轮烷型手性纳米通道设计构建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是自然界的本质属性之一,手性识别和手性分离在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生物化学都占有重要地位。受生物离子通道启发,仿生纳米通道因具有对离子和分子高度的选择性和门控性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其中基于仿生纳米通道构建的手性膜拆分法因具有耗能低、易连续性操作等优点成为研究的热点。因此,设计稳定可循环使用的手性纳米通道来实现对手性药物的有效拆分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我们基于环糊精类轮烷结构构建手性仿生纳米通道,利用环糊精的手性识别性能,与手性客体分子发生特异性的包结,实现对特定手性分子的识别。因此,设计开发基于环糊精类轮烷结构的手性仿生纳米通道,实现对氨基酸以及萘普生的手性识别,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探讨了对手性药物萘普生的传输效果。本论文开展了以下叁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设计构建环糊精类轮烷结构的仿生纳米通道及其对L-苯丙氨酸的手性识别。通过环糊精与L-苯丙氨酸的特异性结合,改变通道表面的电荷,从而改变电解质在纳米通道中的传输能力,故而实现对L-苯丙氨酸的手性识别。2.设计构建p-CD类轮烷结构的仿生纳米通道及其对萘普生的手性识别。通过β-CD对S-萘普生的特异性络合,实现对S-萘普生的手性识别,同时构建的这种纳米通道具有良好的pH响应性能。3.设计构建β-CD类轮烷结构的手性仿生纳米通道在PET多孔膜中对萘普生的手性运输和分离。同时对手性分离条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张虎[6](2015)在《环糊精类手性试剂逆流色谱拆分芳香酸类化合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研究了β-环糊精衍生物为手性试剂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手性分离芳香酸类化合物中的应用。以实现芳香酸类手性化合物的制备性分离为目的,首先,以β-环糊精衍生物为手性流动相添加剂,建立芳香酸类手性化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然后对比研究β-环糊精衍生物作手性试剂,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和制备型高速逆流色谱在芳香酸类化合物手性分离中的应用情况;最后,应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以β-环糊精类手性试剂实现芳香酸类手性化合物的制备性分离。本论文研究对象涉及到13个外消旋体:9个扁桃酸衍生物:扁桃酸、4-溴扁桃酸、4-甲氧基扁桃酸、3-氯扁桃酸、4-羟基-3-甲氧基扁桃酸、2-氯扁桃酸、4-羟基扁桃酸、α-环戊基扁桃酸和α-甲基扁桃酸;4个β-取代-2-苯丙酸类衍生物:2-苯基丁酸、托品酸、2,3-二苯基丙酸和2-苯基-3-甲基丁酸。1.采用C_(18)反相色谱柱,以羟丙基-β-环糊精或磺丁基醚-β-环糊精为手性流动相添加剂,建立了外消旋扁桃酸衍生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拆分方法。考察了影响对映体保留因子和分离度的主要因素,探讨了高效液相色谱以β-环糊精类衍生物为手性流动相添加剂分离芳香酸类化合物的分离机制,并计算了羟丙基-β-环糊精与外消旋扁桃酸衍生物的包结常数。研究结果表明,羟丙基-β-环糊精与考察的芳香酸类化合物均以1:1的化学计量关系结合。2.对比研究β-环糊精类衍生物作手性拆分剂,高速逆流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在外消旋芳香酸类化合物制备性手性分离中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最多可一次性拆分5-10 mgα-甲基扁桃酸衍生物或α-环戊基扁桃酸;而高速逆流色谱可在保证较好分离度的前提下一次性制备分离250 mg外消旋α-环戊基扁桃酸,极大地提高了对映体分离效率。3.应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以β-环糊精类衍生物为手性拆分剂,制备性分离β-取代-2-苯丙酸类衍生物。通过手性液-液萃取拆分实验筛选优化β-取代-2-苯基丙酸类衍生物逆流色谱拆分的最佳条件。确定两相溶剂体系为不同比例的正己烷:乙酸乙酯:水相,其中水相为0.01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H2.68并含0.10mol/L羟丙基-β-环糊精或0.10 mol/L磺丁基醚-β-环糊精。在最优化条件下实现了高速逆流色谱一次性手性分离100 mg 2-苯基丁酸、100 mg托品酸和50 mg 2,3-二苯基丙酸,单一对映体纯度均不低于96%,回收率均不低于85%。紫外光谱法研究结果表明β-环糊精类手性拆分剂对芳香酸类化合物的手性选择性主要取决于其手性识别能力,而不是它们之间的包结能力。(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5-04-01)
庞利敏[7](2015)在《环糊精类手性固定相在多种作用模式下高效液相色谱的手性识别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拆分在医药、农药和食品领域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对映异构体之一具有治疗活性,而另一异构体可能没有活性甚至有毒副作用。对映异构体只有在手性环境中才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性质。可以以直接或间接方法来进行手性识别。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法是最简便最直接的方法之一。迄今为止,由于环糊精类手性固定相可稳定的存在于多种流动相中而受到广泛关注。本论文将点击反应合成的苯基氨基甲酰化p-环糊精类手性固定相(CCP)填装成色谱柱,在反相、正相和极性有机相模式下对该色谱柱的各项性能进行分析。并将CCP与全取代3-氯-4-甲基苯基氨基甲酰化β-环糊精(CCC)类手性固定相拆分40种手性物质,通过对比发现吸电子基氯和供电子基甲基对手性拆分有很大的影响。实验内容包括如下叁个部分:(1)CCP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条件下的拆分性能。先测量了该手性色谱柱的检测限、相对标准偏差等,证明该手性柱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重现性。然后分析了其手性拆分性能,在反相条件下拆分了芳醇、黄烷酮和肾上腺素类等26种手性对映体。从流速、柱温、有机相的含量和组成、缓冲液的浓度和pH值等多方面对拆分结果进行优化,分析物的结构对拆分结果也有很大的影响。(2)CCP在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条件下的拆分性能。首先,对于芳基醇,黄酮类和肾上腺素等药物分离的重要的参数进行优化。然后在正相二元体系中,研究了极性流动相组成对拆分结果的影响。其次探索在正相叁元体系中,添加剂甲醇能否使有些物质的分离度得到提高。最后研究了极性有机试剂对黄烷酮拆分的影响,使用纯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和乙腈作为流动相,拆分优先顺序为为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丙醇>乙腈。(3)CCP和CCC的拆分性能对比。以40种中性物质和酸碱性物质(芳醇、黄烷酮、肾上腺素、Fmoc-氨基酸、降血糖类等药物)为例,在正相和极性有机相条件下的对比CCP和CCC的拆分性能,发现CCC的拆分性能较好。此外研究了流动相的组成、柱温和手性固定相的种类均对出峰顺序有影响,在反相条件下用CCP色谱柱计算机模拟环糊精手性固定相的拆分机理。最后研究了流动相、色谱柱、柱温对峰轮廓的影响。综上所述,环糊精类手性固定相在叁种作用模式下均具有良好的拆分性能。这些研究结果将为手性药物的拆分提供有益的支持与设计开发新型环糊精类手性固定相有一定的帮助。(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5-03-01)
张小艳,田德美,李海兵[8](2014)在《手性响应的环糊精类轮烷型纳米通道》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响应的纳米通道的构筑是一项挑战性任务。本文通过氨基与羧基的缩合作用将萘胺分子修饰到PET单锥纳米通道,并且通过萘环与γ-环糊精的包结构建一类环糊精类轮烷纳米通道。研究表明,该通道可以实现对苯丙氨酸的手性识别。(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六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11-06)
程彪平,李来生,周仁丹,聂桂珍,张宏福[9](2014)在《β-环糊精类手性液相色谱固定相拆分和测定药片中美托洛尔对映体》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新型的硝基苯胺衍生化β-环糊精键合有序介孔SBA-15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NCDSP),在极性有机模式下实现了美托洛尔对映体的快速拆分。优化了流动相中甲醇含量、冰乙酸、叁乙胺的比例和含量,并研究了温度对分离的影响。实验表明优化的色谱条件为:乙腈/甲醇/冰乙酸/叁乙胺体积比95/5/1.5/1.5,流速为0.5 mL/min,柱温为20℃,检测波长为275 nm。在该条件下,美托洛尔对映体的离度为1.80,拆分时间较短(<15 min)。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酒石酸美托洛尔药片中对映体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两对映体的浓度在2.2~140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3~0.9996),平均回收率为97.6%~103.4%,检出限为0.2μg/mL,两对映体测定结果的日内和日间RSD分别小于1.4%和1.9%(n=5)。(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4年10期)
刘润强[10](2014)在《纤维素类和环糊精类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手性农药拆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素类和环糊精(CD)类手性固定相因其良好的手性拆分能力,成为手性分离研究的热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毛细管电色谱(CEC)可实现手性农药对映体的有效分离,其原理是利用手性固定相(CSP)和一对对映体之间形成稳定性有差异的非对映体分子络合物,在高压或电渗流产生的推动力作用下,最终实现手性分离。本论文用离子液体氯化1-烯丙基-3-甲基咪唑(AMIMCl)代替传统反应溶剂合成了纤维素-叁(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CDMPC)和纤维素-2,3-二(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CBDMPC)两种纤维素类手性选择剂,将CDMPC涂敷在5μm粒径的中孔硅胶球表面,将CBDMPC键合在5μm粒径的中孔硅胶球表面,采用匀浆法制备了涂敷型和键合型CDMPC手性色谱柱;将α、β和γ-CD分别键合在粒径为10μm的中孔硅胶球表面,制备了键合型α、β和γ-CD-CSPs,用匀浆法制备了键合型α、β和γ-CD手性色谱柱;对CDMPC和CBDMPC手性选择剂以及α、β和γ-CD-CSPs进行了表征,利用上述五种类型HPLC手性柱对8种典型农药进行了拆分研究,考察了流动相组成、流速和温度对农药手性拆分的影响。另外,本研究合成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β-CD(GMA-P-CD),经分离、纯化、表征后,将其作为功能单体制备了毛细管电色谱(CEC)有机聚合物整体柱,并对配方组成物质的比例、聚合时间、聚合温度等进行了优化;考察了运行电压、缓冲液pH值及乙腈含量对手性农药拆分效果的影响。基于上述手性农药分离研究结果,分别探讨了手性拆分机理,旨在为手性农药的分离分析和环境友好型单一光学活性手性农药的制备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取得如下结果:(1)以绿色溶剂AMIMCl为反应溶剂,合成了CDMPC,经红外和质谱表征,表明离子液体回收率约为94%。用自制的涂敷型CDMPC手性色谱柱,在HPLC正相模式下,比较不同改性剂对手性分离的影响,发现对于烯唑醇、粉唑醇、腈菌唑、己唑醇和噻螨酮,异丙醇是比较好的改性剂;而对于多效唑和甲霜灵,乙醇是相对较好的改性剂。通过研究异丙醇含量对拆分的影响,发现随着异丙醇含量的减少,7种农药对映体的保留因子(k')、分离因子(α)、分离度(Rs)均随之增大。在25℃及流速为1.0ml/min的条件下,烯唑醇、粉唑醇、多效唑、己唑醇、甲霜灵和噻螨酮在流动相正己烷/异丙醇(V/V)=98/2时,Rs分别为2.27、1.39、1.00、1.18、1.62和1.51;腈菌唑在流动相正己烷/异丙醇(V/V)=95/5时,Rs为1.58。通过研究温度对手性分离的影响,发现在5-25℃范围内,对于手性农药甲霜灵、烯唑醇、粉唑醇和多效唑,其手性拆分是焓控制的,柱温越低越有利于对映体分离;腈菌唑、己唑醇和噻螨酮的对映体拆分过程既不是熵控制也不是焓控制,拆分效果受温度影响不大。(2)以绿色溶剂AMIMCl为反应溶剂,成功合成了CBDMPC手性选择剂;离子液体的回收率约为94%。用自制的键合型CDMPC手性色谱柱,在HPLC正相模式下,研究了异丙醇含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发现该手性柱对烯唑醇和多效唑无拆分;对己唑醇、甲霜灵和腈菌唑具有较强的拆分能力;对粉唑醇具有良好的拆分,对噻螨酮具有微弱拆分;随着流动相中异丙醇的含量减少,样品的k'、α、Rs均随之增大。通过研究流速对手性分离的影响,发现随着流速的减小,己唑醇、甲霜灵、腈菌唑、粉唑醇和噻螨酮的对映体被洗脱的速度变慢,对映体与固定相间的作用时间增加,Rs也相应地逐渐增大,分离效果逐渐升高;虽然低流速能提高Rs,但也会造成出峰时间延长和峰拖尾等影响。通过研究温度对手性分离的影响,发现在20-40℃范围内手性农药甲霜灵、己唑醇、噻螨酮、粉唑醇和腈菌唑的手性拆分是焓控制的,柱温越低越有利于对映体分离。流动相中添加了叁氯甲烷后,腈菌唑、己唑醇和甲霜灵的Rs变大,而粉唑醇和噻螨酮的Rs变小;流动相中添加了四氢呋喃后上述五种农药的Rs均有所变小;总的来讲,流动相中添加了叁氯甲烷、四氢呋喃后,未发现柱效明显降低、损坏等异常现象。表明该方法制备的手性柱比较稳定,能耐各种常用流动相的冲刷。(3)用自制的涂敷型CDMPC手性色谱柱,在HPLC反相模式下研究了乙腈含量、流速以及温度对甲霜灵拆分的影响。发现在25℃及流速为0.8ml/min的条件下,甲霜灵在流动相水/乙腈(V/V)=85/15时,Rs为1.49。降低流动相的极性能增大α和Rs的值,使甲霜灵的对映体保留时间呈现延长的趋势但会产生峰拖尾的现象;随着流速的降低, k',、α、Rs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在20-45℃范围内,甲霜灵的手性拆分是焓控制的,柱温越低越有利于对映体分离。(4)以醚键连接的方式制备了α-CD、β-CD两种键合固定相,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在HPLC反相模式下,比较了自制的α-CD键合手性柱及β-CD键合手性柱对5种农药的拆分能力,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β-CD键合手性柱在拆分4种手性农药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α-CD手性柱对噻螨酮有微弱拆分,而对戊唑醇、多效唑、烯唑醇和己唑醇无拆分;β-CD手性柱对戊唑醇、多效唑、烯唑醇和己唑醇具有一定的拆分能力,但对噻螨酮无拆分;β-CD-CSP拆分能力优于α-CD-CSP。随着流动相中乙腈含量的降低,α和Rs均随之增大,使所拆分农药的对映体保留时间呈现延长的趋势但会产生峰拖尾的现象。β-CD-CSP对烯唑醇和己唑醇拆分效果好于戊唑醇和多效唑。随着流速的降低,戊唑醇、多效唑、烯唑醇和己唑醇的k'、α、Rs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其中烯唑醇分离度增大趋势最为明显;在25-45℃范围内的手性拆分多效唑、烯唑醇和己唑醇是焓控制的,戊唑醇既不是熵控制也不是焓控制。(5)以醚键连接的方式制备了γ-CD键合固定相,通过红外和元素分析对合成的手性固定相进行了表征。在HPLC反相模式下,研究了流动相组成、流速和温度对多效唑和烯唑醇的手性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γ-CD键合固定相对多效唑和烯唑醇分离能力较弱;在25℃及流速为1.0ml/min的条件下,多效唑和烯唑醇在流动相水/乙腈(V/V)=90/10时,凡分别为0.58和0.57。随着流动相中乙腈含量的降低,α和Rs均随之增大。随着流速的降低,两种农药的Rs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对于手性农药多效唑和烯唑醇,在20-40℃手性拆分是焓控制的。(6)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β-CD(GMA-β-CD)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电渗流改性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以及由二甲基亚砜(DMSO)、正丙醇和1,4-丁二醇组成的叁元致孔剂,采用原位聚合法成功地制备了GMA-β-CD有机聚合整体柱。在CEC模式下,研究了操作电压、缓冲液pH、乙腈含量等对己唑醇、抑霉唑和戊唑醇手性拆分的影响。在柱温为25℃的条件下,以50mmol/L的醋酸铵溶液作为缓冲液,进样时间为6s,进样压力为10bar,对己唑醇、抑霉唑和戊唑醇进行了拆分研究。最佳拆分条件和Rs分别为:己唑醇的电压为15kV,pH为5.0,乙腈含量为30%,Rs为1.21;抑霉唑的电压为15kV,pH为4.0,乙腈含量为30%,Rs为1.51;戊唑醇的电压10kV,pH为5.0,乙腈含量为50%,Rs为1.90。(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环糊精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作者合成了含有β-环糊精基团的聚羧酸减水剂(PCD-1),并对其抗泥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在砂含泥量为6.0%时,掺PCD-1的水泥净浆仍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而对比样品已经完全丧失减水分散能力;当砂含泥量从0.5%增至3.0%时,PCD-1的掺量增幅变小,数据表明PCD-1具有极强的抗泥能力。吸附试验证实,泥对PCD-1的吸附量减小,这是β-环糊精类聚羧酸减水剂(PCD-1)抗泥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糊精类论文参考文献
[1].娄清香,杜代军,关丹,阙庭丽.环糊精类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J].合成化学.2018
[2].钟开红,孙申美,邵强,吴英哲.β-环糊精类聚羧酸减水剂的抗泥性能研究[J].广州建筑.2017
[3].徐海军.β-环糊精类粘土抑制型聚羧酸减水剂的研制及其分散作用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4].冯锋,刘育坚,许志刚.β-环糊精类试剂的发展及应用研究[J].化学试剂.2015
[5].张小艳.环糊精类轮烷型手性纳米通道设计构建及其性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6].张虎.环糊精类手性试剂逆流色谱拆分芳香酸类化合物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
[7].庞利敏.环糊精类手性固定相在多种作用模式下高效液相色谱的手性识别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
[8].张小艳,田德美,李海兵.手性响应的环糊精类轮烷型纳米通道[C].中国化学会第六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9].程彪平,李来生,周仁丹,聂桂珍,张宏福.β-环糊精类手性液相色谱固定相拆分和测定药片中美托洛尔对映体[J].分析试验室.2014
[10].刘润强.纤维素类和环糊精类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手性农药拆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