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胃肠内分泌细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胃肠,细胞,内分泌,免疫,化学,牛蛙,系统。
胃肠内分泌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徐革锋,刘洋,姜旭阳,韩英,李想[1](2014)在《6种胃肠激素样内分泌细胞在细鳞鲑消化道的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方法,选择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胰多肽(pancreatic polypeptide,PP)、胃泌素(gastrin,GAS)和P物质(substance P,SP)6种特异性哺乳类胃肠激素抗血清,对不同年龄段(1龄、2龄和3龄)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的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细胞化学定位研究。结果表明,仅在食管、胃贲门、胃体和胃幽门检出有5-HT、SS和PP阳性细胞的分布(除1龄鱼食道),且这3种内分泌细胞均大量定位于胃部;在前肠、中肠、后肠和直肠中均未检测到这3种内分泌细胞的阳性反应。在3个年龄段的细鳞鲑胃肠各部位均未检测到GAS、GLU和SP阳性细胞。细鳞鲑的5-HT、SS和PP与其他有胃鱼类的内分泌细胞一样,可分为2种类型,即开放型和闭合型,这类细胞主要通过腔分泌和旁分泌两种方式释放激素。5-HT、SS和PP这3种细胞在1龄幼鱼消化道内就已经发育成熟,其对胃肠道活动的调节作用已经与成鱼没有差别,细胞的分布密度随着细鳞鲑的年龄增长不断增加。本研究揭示了不同生长阶段细鳞鲑消化道中这6种胃肠激素内分泌细胞的发育特征,并阐明了这些胃肠激素细胞在细鳞鲑幼鱼消化道的分布、形态以及生理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4年05期)
陈慧,郭慧,方翔,彭莉,韩敏捷[2](2014)在《饥饿和冬眠期牛蛙胃肠胰系统内分泌细胞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所有散在分布于消化道黏膜和胰腺分泌肽类或胺类激素的内分泌细胞统称为胃肠胰(Gastro-Entero-Pancreatic,GEP)系统内分泌细胞,其与神经系统和外分泌腺互相配合,共同调控和调节消化、吸收及体内一些其他生理过程[1—6]。目前,对脊椎动物GEP内分泌系统已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发现了30多种类型的内分泌细胞[1]。(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周立丽[3](2013)在《极北鲵胃肠叁种内分泌细胞发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极北鲵胚后发育各时期幼体胃肠中5-羟色胺细胞、胃泌素细胞和生长抑素细胞发生过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5-羟色胺(5-HT)细胞最早在极北鲵胚后发育的第41期胃肠中被发现,在发现初期,由于消化管发育还不完善,5-HT细胞分布于上皮基部,多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封闭型细胞;随消化管的逐渐发育,5-HT细胞在上皮细胞和腺泡上皮细胞之间也有所分布,继呈圆形的5-HT细胞后,又先后出现了呈锥体形、梭形和长颈瓶形的开放性细胞。这一情况的发生,可能是因为5-HT有刺激胃肠蠕动和增加粘液分泌的作用,利于胃肠道更好的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胃泌素(GAS)细胞最早发现于极北鲵胚后发育第41期的胃肠中,分布于上皮基部,随消化管组织发育的不断完善,在上皮细胞和腺泡上皮之间也出现了GAS细胞。GAS细胞的形态呈现多样化,先后出现椭圆形、水滴形、锥体形和长颈瓶形的GAS细胞,其中以开放型细胞为主。这可能是由于极北鲵幼体生长发育的需要摄食量逐渐增加,胃泌素有利于促进胃黏膜的生长和胃酸分泌,以便增强胃肠的运动能力。生长抑素(SS)细胞最早在第42期极北鲵幼体胃肠道中被检测出,在胚后发育过程中,SS细胞在形态上,一部分呈封闭型,一部分呈开放型。胚胎时期的SS细胞仅零星分布,可能是因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一些促进生长发育的激素含量较多,而过多的生长抑素会抑制这些激素的分泌。(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刘志刚,翁幼竹,宋海霞,方永强[4](2009)在《5种胃肠激素样内分泌细胞在斜带石斑鱼稚鱼期消化道中的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免疫细胞化学SABC方法,用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om)、P物质(Substance P,SP)、胃泌素(Gastrin,GAS)和神经肽Y(Neuropeptide,NPY)5种特异性哺乳类胃肠激素抗血清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es)稚鱼期的消化道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定位。结果显示,5-HT-和Som-样免疫活性细胞定位在斜带石斑鱼稚鱼的胃各部,包括胃贲门部、胃体和胃幽门部;SP-、GAS-样免疫活性细胞则在胃和肠均存在,其中SP-样细胞定位在胃体部和胃幽门部以及整个肠道,GAS-样细胞则从胃幽门部至肠道各段均存在;NPY-样免疫活性细胞仅在肠道中被检测到。根据这5种胃肠激素样内分泌细胞的形态、染色强度及其分布,可判断其在稚鱼期已经发育成熟,已像成鱼胃肠激素内分泌细胞一样,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本研究结果提示,斜带石斑鱼稚鱼死亡的原因可能与其胃肠激素样内分泌细胞的功能没有直接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09年02期)
张盛周,薛立辉,陶少武[5](2008)在《牛蛙胃肠胰系统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鉴定与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牛蛙(Rana catesbeiana)胃肠胰系统5种内分泌细胞进行了鉴定与定位。在消化道中检测到了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SS)、胃泌素(Gas)和胰高血糖素(Glu)细胞。5-HT细胞主要分布于胃幽门部和空肠,食道中偶见。SS细胞主要分布于胃,幽门部较密集,小肠各段少量,直肠和食道偶见。Gas细胞主要分布于小肠各段,胃和直肠中偶见,食道中未检测到。Glu细胞主要分布于胃和直肠,小肠各段偶见,食道中未检测到。在胰腺中检测出了5-HT、SS、Gas、Glu和胰多肽(PP)细胞。SS、Glu和PP细胞数量较多,成簇分布于胰岛中,5-HT和Gas细胞少量,散在分布于胰腺腺泡之间。胃腺部和胰腺内分泌细胞多呈圆形、椭圆形或形态不规则,有的可见明显胞突伸向邻近细胞,胃肠道上皮中的内分泌细胞多呈梭形、楔形或锥形,有的可见明显胞突伸向消化腔。与其它两栖动物相比,牛蛙胃肠胰系统内分泌细胞的存在与分布有一些共性,也存在着种间差异。(本文来源于《激光生物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戎士玲,李佃贵,王景然,裴林,顾洁[6](2008)在《凉润通络方对糖尿病大鼠胃肠MOT、CCK、SS内分泌细胞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链脲佐菌素(STZ)注射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探讨凉润通络方对糖尿病大鼠胃肠功能改善的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采用STZ注射制作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后,不予降糖药,正常饲养6周后,大鼠分别予温水、凉润通络中药、西沙必利灌胃,灌胃6周后分别检测血浆胃动素(MOT)、胆囊收缩素(CCK)、生长抑素(SS)激素水平并观察组织的MOT、CCK、SS内分泌细胞变化。结果12周时糖尿病大鼠存在胃肠激素的紊乱,凉润通络方同步影响血液、组织中胃肠激素的分泌和释放,作用靶点较宽,优于西沙必利。结论凉润通络方在改善糖尿病胃肠功能障碍方面具有优势。(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黄徐根,吴孝兵,张志强,张盛周[7](2005)在《乌龟胃肠胰系统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Streptavidin peroxidase,简称S-P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使用六种特异性胃肠激素抗血清对乌龟胃肠胰系统内分泌细胞的种类、定位、分布密度及形态进行了研究。在乌龟胰腺中检测出5-羟色胺、生长抑素、胰高糖素和胰多肽等4种内分泌细胞,生长抑素、胰高糖素细胞多成簇大量分布于胰岛中;5-羟色胺、胰多肽细胞多散在少量分布于胰腺腺泡之间。在乌龟消化道中共检测出5-羟色胺、生长抑素、胃泌素、胰高糖素和P物质等5种内分泌细胞:5-羟色胺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以十二指肠处分布密度最高(30.7±4.2),空肠其次,回肠、直肠处最低(12.0±1.0/11.2±3.0);生长抑素细胞仅分布于食道和胃中各段;胃泌素细胞分布于胃幽门部和十二指肠处;胰高糖素细胞分布于胃体至空肠段,以胃幽门部分布密度较高(11.3±1.1);P物质细胞仅布于胃幽门部;消化道各段均未检出胰多肽细胞。与其他爬行动物比较,乌龟胃肠胰系统内分泌细胞的分布既存在着一定共同点,又显示了较大的种间差异。(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林树根,吴德峰,王寿昆[8](2003)在《日本鳗鲡胃肠胰内分泌细胞的鉴别与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peroxidase简称S-P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用抗5-羟色胺、生长抑素、胃泌素、β-内啡肽、胰高血糖素抗体对日本鳗鲡的胃肠胰内分泌细胞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日本鳗鲡胃肠道各段均存在5-HT和Som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Gas细胞分布于胃体部、幽门部和前肠、中肠;胃贲门部和后肠未检出Gas细胞。β-内啡肽、Glu细胞在胃肠道各段均未检出。在胰腺中均鉴别出Glu细胞和Som细胞。(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03年06期)
陈晓宇[9](2002)在《胃肠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190 2年 ,英国两位着名生理学家Bayliss和Starling发现胃肠激素 (guthormone)———促胰液素。胃肠激素是指产生于消化道的一组小分子或肽类活性物质 ,分子量 <10 0 0 0 ,无二级以上构型 ,除 5 羟色胺等少数活性物质(本文来源于《蚌埠医学院学报》期刊2002年05期)
林树根[10](2002)在《棘胸蛙胃肠胰内分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的鉴别和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5种哺乳动物抗血清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So-matostatin)、胃泌素(Gastrin)、内啡肽(END)、胰高血糖素(Glucagon),采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亲和素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棘胸蛙(RanaSpinasa)的胃肠胰内分泌细胞进行研究。棘胸蛙消化道和胰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APUD细胞。除了END和Glucagon抗体在消化道中为阴性外,其余3种抗体在消化道中均有阳性特异性反应,5-HT内分泌细胞数量最多,(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期刊2002-06-30)
胃肠内分泌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所有散在分布于消化道黏膜和胰腺分泌肽类或胺类激素的内分泌细胞统称为胃肠胰(Gastro-Entero-Pancreatic,GEP)系统内分泌细胞,其与神经系统和外分泌腺互相配合,共同调控和调节消化、吸收及体内一些其他生理过程[1—6]。目前,对脊椎动物GEP内分泌系统已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发现了30多种类型的内分泌细胞[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胃肠内分泌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1].徐革锋,刘洋,姜旭阳,韩英,李想.6种胃肠激素样内分泌细胞在细鳞鲑消化道的定位[J].中国水产科学.2014
[2].陈慧,郭慧,方翔,彭莉,韩敏捷.饥饿和冬眠期牛蛙胃肠胰系统内分泌细胞的变化[J].水生生物学报.2014
[3].周立丽.极北鲵胃肠叁种内分泌细胞发生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4].刘志刚,翁幼竹,宋海霞,方永强.5种胃肠激素样内分泌细胞在斜带石斑鱼稚鱼期消化道中的定位[J].中国水产科学.2009
[5].张盛周,薛立辉,陶少武.牛蛙胃肠胰系统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鉴定与定位[J].激光生物学报.2008
[6].戎士玲,李佃贵,王景然,裴林,顾洁.凉润通络方对糖尿病大鼠胃肠MOT、CCK、SS内分泌细胞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
[7].黄徐根,吴孝兵,张志强,张盛周.乌龟胃肠胰系统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5
[8].林树根,吴德峰,王寿昆.日本鳗鲡胃肠胰内分泌细胞的鉴别与定位[J].水产学报.2003
[9].陈晓宇.胃肠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形态与功能研究进展[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2
[10].林树根.棘胸蛙胃肠胰内分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的鉴别和定位[C].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