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威廉斯论文-方维规

雷蒙威廉斯论文-方维规

导读:本文包含了雷蒙威廉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关键词》,历史语义学,概念史

雷蒙威廉斯论文文献综述

方维规[1](2019)在《关键词方法的意涵和局限——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重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属于历史语义学范畴。威廉斯试图通过梳理、考辨和叙写一些词汇的历史发展及其意义,寻找有效研究社会和文化的独特方法。《关键词》的学术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它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兴起的重要标识。该书曾产生很大影响,但也遭到不少非议,剑桥学派领军人物斯金纳对《关键词》的质疑尤为严厉。不少中国学人对《关键词》的方法论缺陷以及不足之处缺乏足够认识。德国"概念史"是历史语义学的标志性范式之一,把德式《历史基本概念》同与之有着不少相通之处的《关键词》作比较,很能见出二者的异同和得失,也有助于对相关问题的深入认识。(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黄开栋[2](2019)在《雷蒙·威廉斯“共同文化”思想的解放诉求》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20世纪英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化研究奠基人,雷蒙·威廉斯通过重释文化概念,提出了共同文化的思想理念,力求在文化维度上探寻一条人的解放之路。(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32期)

张守奎,赵传珍[3](2019)在《雷蒙·威廉斯对“基础—上层建筑”命题的反思和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基础—上层建筑”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然而,马克思本人对此并没有详细和系统的阐释与发挥。这为后来唯物史观被解读成经济决定论埋下了伏笔。恩格斯晚年对理论界把唯物史观误读成主张“经济是唯一决定力量”的反驳,并没有从根本上破除这种误解。之后的第(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9-24)

魏兵[4](2019)在《雷蒙·威廉斯:电视传播研究中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批判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英国伯明翰学派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雷蒙·威廉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旨归,强调大众传播媒介电视的发明发展、形式(电视流)与意识形态有内在联系,揭示电视背后广阔的社会背景与文化语境。因此,威廉斯以大众文化立场形成了英国文化研究中电视传播研究的批判意识。(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09期)

郝强[5](2019)在《从“感觉结构”到“情感转向”——雷蒙·威廉斯与当代西方情感理论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感觉结构"是雷蒙·威廉斯文学与文化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他提出这个概念的目的,是把感性的经验同理性的结构相结合,强调某种不能被意识形态所涵盖的要素。然而,威廉斯对于这个概念又过于注重经验描述,缺少系统的理论阐释,这也遭到了伊格尔顿和霍尔等人的批评。近年来,随着人文社科领域之"情感转向"的兴起,文化研究的重心从语言结构转移到了情感经验,这就为重新审视威廉斯"感觉结构"概念的当代意义提供了契机。(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吴若冉[6](2019)在《论雷蒙·威廉斯的文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雷蒙·威廉斯,集文学批评家、文化理论家、马克思主义者等身份于一身,他一生笔耕不辍,着述等身。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威廉斯所作出的巨大的学术贡献与学术界对他的研究形成鲜明的反差:一方面,无论是西方还是国内,和伊格尔顿、詹姆逊等后辈相比,对威廉斯的研究尚不充分;另一方面,学术界对威廉斯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文化理论,对其文学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取得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以威廉斯的文化理论为背景,对他的文学理论进行系统的阐述。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威廉斯文学观念的理论资源。首先简要回溯雷蒙·威廉斯的生平经历,尤其是他的工人阶级出身对其理论取向的影响。作为利维斯的学生,威廉斯抛弃了利维斯的精英主义立场和全盘否定工业文明的态度,而又继承了利维斯激进的人文主义批判精神、文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道德关怀以及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警醒意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雷蒙·威廉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威廉斯自觉反省并激烈批评了机械马克思主义传统,对马克思主义中的关键词进行具有鲜明个人特征的解读与阐释,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进行理论建构,提出文化唯物主义理论,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第二章从文学本质、文学形式以及文学功能叁个方面勾勒威廉斯的文学理论。威廉斯首先梳理了文学概念历史语义的发展过程及其原因,认为文学不是独立的概念,而是发展着的历史连续体,文学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其次,威廉斯通过强调写作形式的多样性,提出文学应该扩容、扩界,并主张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考察文学的形式问题,固定的、普适的文学形式是不存在的。最后,在威廉斯看来,文学艺术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审美愉悦,更关键的在于,文学艺术内含物质性变革的力量,能够反抗文化霸权。威廉斯的文学观承载着他的政治意图,政治主题始终隐匿在他的文学研究中,有着特定的政治使命和现实关怀。第叁章分析威廉斯文学观的理论特点。其一,文学认识的实践论立场。本节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阐述:写作符号即语言的物质实践性和文学形式的物质维度。其二,文学思考的社会历史维度。威廉斯强调文学应被放置于社会历史实践中,处于社会历史活动中的文学才能获取意义。其叁,文学观点的系统整体性。威廉斯的文学观在其文化观的影响下,显示出整体性的理论特点。首先,整体性体现在经典文学和大众文学是一个整体,不存在绝对的界限。其次,整体性体现在威廉斯对文学的本质认识。文学是对整体人类社会经验和生活方式的描述,其描写对象包含社会机构、习俗、思想习惯、意图、智性和想象等领域。最后,整体性还体现在威廉斯对社会机制各方面的考量渗透进他的文学研究中,他始终关注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第四章概述威廉斯文学观的独特价值与局限性。威廉斯文学观的理论价值体现在:首先,威廉斯解构了对本质主义文学观。其次,威廉斯的文学研究突破精英立场,把文学的触角伸向大众文学,将文学研究置于广阔的社会空间进行考察。最后,威廉斯对文学的研究展现了多重视角,不局限于单一学科体制,跨学科透视文学。然而,威廉斯的文学观并不是不可指摘的。首先,威廉斯在构建文学理论以及从事文学批评时惯常性以他对文化的理解为基础,甚至可以说,威廉斯先验地运用文化唯物主义理论界定文学。其次,威廉斯强调文学的物质性特征,认为文学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对社会物质活动的反映。也就是说,威廉斯更加关注文学的外部属性,从而忽略了文学的内部特征。最后,威廉斯夸大了文化的政治功用,弱化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性,因此他的文学观(以及其文化观)不可避免地沾染了激越的理想主义色调。(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1)

赵航[7](2019)在《雷蒙·威廉斯大众文化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众文化的批判与研究是西方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其最具代表性的学派有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新左派。雷蒙·威廉斯作为新左派的代表人物,其立足于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大众群体的立场,强烈地批判了英国传统精英主义文化观,阐述了大众文化相关理论,并探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问题,提出了“共同文化”的发展蓝图。后期,威廉斯吸收了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主张通过文化霸权实践斗争以实现大众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大众文化观的内容。威廉斯的大众文化观始于前人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与批判。在威廉斯之前,学界关于大众文化研究的立场有二,一是对大众文化的否定,如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传统精英主义文化思想;二是对大众文化的肯定,如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葛兰西文化霸权思想及英国新左派思想。威廉斯作为第一代新左派的代表,其大众文化思想立足于肯定立场,是对大众文化批判思想和传统精英主义文化思想的反思,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葛兰西文化霸权思想的继承。在上述理论基础上,威廉斯重塑了“大众”和“文化”这两个基本概念,指出大众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以及教育的普及而形成的以工人阶级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形态,是革命的、进步的、积极的。可以看出,威廉斯的大众文化观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想,其更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容,从其对大众的概念界定、对精英文化的批判和对群众地位的肯定中可见一斑。关于大众文化的发展问题,威廉斯构建了平等、多样、共享的共同文化发展目标,其构建理念是工人阶级的团结观念,构建原则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原则,实现路径是通过教育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后期,威廉斯受到葛兰西文化霸权思想的影响,在对霸权和意识形态等概念进行考察的基础上,主张大众文化应通过实践形成取代性霸权,并逐步发展自身,最终确立主导地位。通过上述考察,可以看出威廉斯的共同文化目标具有一定程度的乌托邦色彩,而大众文化在资本主义背景下难免被世俗化和同质化,同时,全球化视野下大众文化是否安全稳定,也有待考察。但瑕不掩瑜,威廉斯的大众文化思想仍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借鉴意义。在中国语境下,发展大众文化应处理好大众文化与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保障大众群体的文化权益,发挥大众群体的文化创造力,引导大众传媒的有序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3-13)

桂宏军[8](2019)在《文化研究何为?——《雷蒙·威廉斯:文化研究与“希望的资源”》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文化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对于中国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方面对何卫华撰写的《雷蒙·威廉斯:文化研究与"希望的资源"》(2017)一书进行了评析。该着作分析了文化研究作为政治事件出现了历史语境,探讨了文化中蕴藏的政治和革命要素和大众传播的政治潜能,揭示了文学表征和权力以及意识形态间的关联,运用威廉斯的观点论述分析了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本文认为,通过文化研究理论的比较和对比,该着作清晰地阐明了威廉斯理论的独到之处和现实意义;以威廉斯的文化批评为视角,对一些经典文学文本进行了重新解读;引介了威廉斯的独特的文化研究术语,加深和拓展了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汤友云,季水河[9](2018)在《雷蒙·威廉斯小说中的边界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而言,国内学术界更为关注雷蒙·威廉斯在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鲜有学者关注他的小说。但威廉斯认为自己首先是一名作家,他在小说创作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威廉斯的亲身经历和情感体验为基础的“威尔士叁部曲”彰显了他独特的“边界”意识和情(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12-27)

付怡,张帅[10](2018)在《共同体与传播批判——雷蒙·威廉斯的传播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威廉斯从"共同体"的角度重新界定了"传播",指出传播是个人和公共领域的一种中介,通过对传播意向的考察,呼吁民主式传播,从而为传播学提供了一种社会批判的学术视角。(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8年12期)

雷蒙威廉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20世纪英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化研究奠基人,雷蒙·威廉斯通过重释文化概念,提出了共同文化的思想理念,力求在文化维度上探寻一条人的解放之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雷蒙威廉斯论文参考文献

[1].方维规.关键词方法的意涵和局限——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重估[J].中国社会科学.2019

[2].黄开栋.雷蒙·威廉斯“共同文化”思想的解放诉求[J].戏剧之家.2019

[3].张守奎,赵传珍.雷蒙·威廉斯对“基础—上层建筑”命题的反思和重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4].魏兵.雷蒙·威廉斯:电视传播研究中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批判意识[J].视听.2019

[5].郝强.从“感觉结构”到“情感转向”——雷蒙·威廉斯与当代西方情感理论的关系[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吴若冉.论雷蒙·威廉斯的文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9

[7].赵航.雷蒙·威廉斯大众文化观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8].桂宏军.文化研究何为?——《雷蒙·威廉斯:文化研究与“希望的资源”》述评[J].外国语文研究.2019

[9].汤友云,季水河.雷蒙·威廉斯小说中的边界意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10].付怡,张帅.共同体与传播批判——雷蒙·威廉斯的传播思想[J].东南传播.2018

标签:;  ;  ;  

雷蒙威廉斯论文-方维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