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商圈划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商圈,空间,等级,商业,热点,综合体,抽样调查。
商圈划分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陈阳,岳文泽,高佳斌[1](2017)在《城市商业综合体商圈划分及其对住宅的增值效应——以杭州主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商业辐射及其对住宅的增值效应,既是城市商业设施规划布局的现实需要,也是协调城市商业与居住功能的理论需求。基于多重吸引力的哈夫模型刻画了杭州商圈空间分异与服务等级,并基于高德地图路径规划构建城市商圈对住宅增值效应的GWR模型,揭示其增值强度及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杭州城区中心综合体商圈交错分布,外围商圈规模较大。城区中心由黄龙体育中心、杭州大厦和湖滨银泰叁大商圈构成,城市西部、北部商圈竞争激烈,格局分布散乱,而城东、滨江、城西南片区因大型商业综合体鲜有布局,商圈规模较大。(2)从服务等级来看,杭州商业综合体商圈的数量结构呈金字塔形,都市级向社区级数量逐渐增多。老城区都市级商圈商业规模有限且服务压力较大,而万达广场、丁兰广场等社区级商圈的商业综合体体量庞大但尚未构成服务体系,体现了杭州商圈商业规模与服务人口不匹配的现状。(3)杭州商业综合体对住宅增值梯度为每减少1分钟时耗增加191元/m2,增值梯度呈现城西南向东北递增趋势,最大为下沙高教园区、九堡镇,最小为城西南角。(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7年11期)
郝斌,董硕,胡引翠,刘学,高玉健[2](2017)在《多维特征融合的城市商圈划分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商圈划分是城市商业布局的基础和前提,为分析城市区域差异和协调商圈均衡发展,该文提出一种多维度特征融合的划分方法。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利用空间格网化方法完成POI数据位置与属性的集成转换,运用空间聚类、空间自相关、核密度估计3种方法,分别从位置、属性、热点辐射角度提取商圈边界,通过判读和交叉验证方式检验不同方法划分商圈的可靠性。结果表明:融合多种方法优势建立的混合模型可实现商圈区域的最优划分,依据加权的属性指标可对商圈等级进行定量评定,划分的商圈结果覆盖到所有城区,不同商圈的等级存在显着差异。基于多维特征的分析方法可以较为科学地划分商圈,为城市规划和商业布局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数值参考。(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姜珂,于涛[3](2017)在《基于电影院数据分析的城市商圈等级划分方法研究——以南京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商业是城市业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城市郊区化与商圈重构的进程,商圈等级的划分方法亟待重新讨论。本文以南京的电影院分布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IS软件中核密度分析工具,以南京市电影院数量、规模、价格分布规律为依据进行商圈划分,发现以电影院数据划分出的商圈等级与传统商圈等级划分结果基本拟合。同时通过SPSS软件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影响消费者进行电影院选择的最重要的因素为交通便利程度与价格,这与进行传统商圈选择的影响因素相同,进一步证实了电影院数据划分方法的科学性。最后,构建以电影院规模、服务对象、服务人口等数据为依据的商圈划分定量方法,为科学规划城市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世界地理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金敏[4](2016)在《基于等级加权Voronoi图模型的商圈划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代下商业设施逐渐呈现出大型化、综合化、多元化、郊区化及融合化等趋势,现代城市商圈正发生着重大变化与空间重构。在此背景下,如何准确地划分商圈范围、不同商圈之间的空间关系与等级分化发生何种变化等问题,都需要重新审视与研究。本研究将聚焦于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在新的商业模式下,如何更加科学准确地进行商业中心的商圈划分,这种新的技术与传统划分方式相比有何优势;(2)以杭州为例,该市商业中心的商圈范围与空间关系有怎样的特征、等级规模有什么变化以及存在怎样的重构规律,应提出怎样的空间优化建议。通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历史比较、调研访谈、模型构建、空间分析等方法,本研究最终得到如下结果:(1)通过对经典商圈划分模型的回顾与现代商业中心发展趋势的分析,本文构建了新的商圈划分模型,在传统商圈划分模型只考虑营业规模因素的基础之上加入交通便利度因子、业态多元化因子及等级评定因素,从而使得商圈划分模型更加合理可信;(2)以杭州市主城区43个大中型商业综合体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优化的等级加权yoronoi图算法为杭州商业中心进行理论商圈的划分,并进行覆盖范围和服务人口(市场容量)的测定。同时,本研究通过对多种Voronoi图结果的分析来对比杭州不同区域交通便利度、业态多元化程度、营业规模的差异化与杭州商业中心等级体系的特征:(3)最后,本研究通过将等级加权Voronoi图方法分别与城市政府规划、民间共识及抽样调查的商圈划分方法进行对比,验证了本研究方法相较于传统方法的优势,验证了本研究通过等级加权Voronoi图所划分的理论商圈的合理性,同时通过总结商圈空间重构演变规律来为杭州市商圈建设提供一些优化建议。(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3-01)
殷红,郭晖[5](2014)在《桂林市“烟草商圈”划分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创新性地将传统"商圈"理论应用到烟草零售市场中,根据桂林市烟草市场的特征及决策需要,构建了商圈划分指标体系,借助聚类分析技术,将商圈研究最小田野调查对象归集,得到14个桂林市城区商圈类型、10个县城商圈类型。将地理位置紧邻且属于同一二级商圈的最小田野调查单位进行合并,即为叁级商圈个体(零售终端集合),从而完成对桂林市城区、县城的商圈划分。(本文来源于《广西烟草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08-01)
吴小坚[6](2014)在《城市商圈划分对商业地产开发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愈发严厉,传统的住宅开发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市场形势,许多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大了抗风险能力更强的商业地产的开发力度。本文从城市商圈角度出发,论述了商圈的构造及其划分,分析了城市商圈划分对商业地产开发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4年11期)
张红梅,周静,陈亚锋[7](2012)在《抽样调查法在商圈划分实证研究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分层随机抽样法获取菖菖市卷烟消费者问卷调查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提炼其描述统计量,进一步获取区域消费特征。研究表明:联系频率最大的商业服务中心呈现叁种业态,同时,该地区卷烟消费还显示出较高的品牌集中度。(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2年36期)
孙昌[8](2000)在《商圈划分有争议 契约明订最保险》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加盟店和总部的立场不同,对于商圈划定的大小,总是有不同的看法,以加盟店来说,商圈当然越大越好,最好都没有竞争店的出现,仅此一家绝无分号,那么该门市的生意当然兴旺。可是对总部而言,为了求取最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商报》期刊2000-07-26)
商圈划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商圈划分是城市商业布局的基础和前提,为分析城市区域差异和协调商圈均衡发展,该文提出一种多维度特征融合的划分方法。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利用空间格网化方法完成POI数据位置与属性的集成转换,运用空间聚类、空间自相关、核密度估计3种方法,分别从位置、属性、热点辐射角度提取商圈边界,通过判读和交叉验证方式检验不同方法划分商圈的可靠性。结果表明:融合多种方法优势建立的混合模型可实现商圈区域的最优划分,依据加权的属性指标可对商圈等级进行定量评定,划分的商圈结果覆盖到所有城区,不同商圈的等级存在显着差异。基于多维特征的分析方法可以较为科学地划分商圈,为城市规划和商业布局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数值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商圈划分论文参考文献
[1].陈阳,岳文泽,高佳斌.城市商业综合体商圈划分及其对住宅的增值效应——以杭州主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7
[2].郝斌,董硕,胡引翠,刘学,高玉健.多维特征融合的城市商圈划分方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7
[3].姜珂,于涛.基于电影院数据分析的城市商圈等级划分方法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17
[4].金敏.基于等级加权Voronoi图模型的商圈划分研究[D].浙江大学.2016
[5].殷红,郭晖.桂林市“烟草商圈”划分的理论与实践[C].广西烟草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6].吴小坚.城市商圈划分对商业地产开发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
[7].张红梅,周静,陈亚锋.抽样调查法在商圈划分实证研究中的运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2
[8].孙昌.商圈划分有争议契约明订最保险[N].中国商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