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733399
摘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善于引导,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培养,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培养兴趣合作探究情感交流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主导作用,益在于善于引导,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为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教师若引导学生,使其达到“自奋其力,自致其知”的境界,实质上已让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但现在一种普遍的看法是:作为一名好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解决更多的问题”,把所教的内容都“讲深讲透”,不给学生课后留下疑难。这势必导致教师对所讲内容的每个细节都作详尽的解说,却占去了课堂上绝大多数的时间,学生几乎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更谈不上自学能力的养成。
鉴于此,我想谈谈自己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的几点实践与思考。
一、培养兴趣促自学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进入教师所授内容的情境,才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和探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自学。由于一些化学变化具有现象奇特的特点,所以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而这种强烈的兴趣和探求的欲望一旦保持下来,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足以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促进智能的培养。
因此,我们进行化学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中学化学的内在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主动自学新知的欲望。
化学教学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应该重视兴趣广泛性的培养和兴趣持久性的协调。一方面要利用化学知识与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等学科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兴趣的广泛性;还可通过对一些科学家事迹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正是由于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才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难关,从而懂得兴趣广泛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兴趣。教师可收集大量的趣味化学片断、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魔术、化学谜语、化学游戏、化学趣味实验等,通过表演、比赛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第三方面可直接让学生参与做好家庭小实验。在布置作业时,可让学生做适量的练习题,也可让学生在家中完成一些小实验,如食醋与纯碱的反应、电池锌皮与盐酸的反应等。学生通过家庭实验得出结论,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二、合作探究促自学
化学实验虽不是科学探究的唯一方式,但它是主要方式。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可使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而提高自学能力。
化学与生产生活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现代物质文明的提高都离不开化学科学作出的贡献。为了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定量实验的科学严谨,我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小组合作实验。如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我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针对学生实验可能产生的误差及其原因,课前我做出预设,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药品是否过量、反应后集气瓶是否需要冷却、操作是否规范等设置问题。同时针对不可避免的误差因素,引导学生对教材实验进行改进。课堂上气氛异常活跃,有学生提出能否将红磷换为着火点低的白磷,先密闭好,再加热。我提醒:集气瓶不可加热。于是,放大镜聚光、红外灯照射、通电加热电阻丝生热、利用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的热量引燃等方式“出炉”了。学生的想象力之丰富既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这样的预设给学生创造了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条件,既培养了学生定量研究的误差分析意识,又有效提升了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自然提高了。
三、情感交流促自学
《新课标》指出,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之上的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课堂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师生交流、心灵碰撞的过程。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积极地利用学科知识,挖掘教学过程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创设一种协调、自然、宽松的气氛,振奋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教师给学生的微笑、关注的眼神、信任的点头、爱抚的一摸、轻声的询问,都是“师爱”情感的流露,都会产生无穷的内在动力。
我的一位同事辅导化学竞赛,他并不像其他教师那样经常讲解、让学生埋头题海,成绩却很好。经过了解,得知原因。他讲话幽默风趣,经常逗学生开心,同时视学生如子女,并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生活,因此,学生“卖力”学化学。通过诸如此类的事例,我感受到情感是股神奇的力量,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强不息。
实践证明: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或课后要发挥谋划和组织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挥设计者和参与者的作用,对自学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及时调控,保证学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