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施工电梯基础加固装置,属于建筑施工设备领域,一种建筑施工电梯基础加固装置,包括结构顶板,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施工电梯基础加固装置支承于所述结构顶板与下层结构之间加固该所述结构顶板。本实用新型的加固装置包括四个可调节支座和四根支撑钢管柱,所述支撑钢管柱支承于所述结构顶板与所述下层结构之间,所述可调节支座设于所述支撑钢管柱的下端与所述下层结构的上表面之间。所述的四根支撑钢管柱之间设置水平横撑和斜撑加固支护,可以实现牢固固定施工电梯电梯基础,防止地质松软电梯基础倾斜,并减少无法调节平衡的可能。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建筑施工电梯基础加固装置,包括结构顶板(15),其特征在于:一种施工电梯基础加固装置支承于所述结构顶板(15)与下层结构(1)之间加固该所述结构顶板(15),加固装置包括四个可调节支座(11)和四根支撑钢管柱(12),所述支撑钢管柱(12)支承于所述结构顶板(15)与所述下层结构(1)之间,所述可调节支座(11)设于所述支撑钢管柱(12)的下端与所述下层结构(1)的上表面之间,所述的四根支撑钢管柱(12)之间设置水平横撑(13)和斜撑(14)加固支护,所述的四根支撑钢管柱(12)均放置在施工电梯的型钢基础梁下,所述的下层结构(1)内部设置有可自动打孔钻地的动力打桩组件。
设计方案
1.一种建筑施工电梯基础加固装置,包括结构顶板(15),其特征在于:一种施工电梯基础加固装置支承于所述结构顶板(15)与下层结构(1)之间加固该所述结构顶板(15),加固装置包括四个可调节支座(11)和四根支撑钢管柱(12),所述支撑钢管柱(12)支承于所述结构顶板(15)与所述下层结构(1)之间,所述可调节支座(11)设于所述支撑钢管柱(12)的下端与所述下层结构(1)的上表面之间,所述的四根支撑钢管柱(12)之间设置水平横撑(13)和斜撑(14)加固支护,所述的四根支撑钢管柱(12)均放置在施工电梯的型钢基础梁下,所述的下层结构(1)内部设置有可自动打孔钻地的动力打桩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电梯基础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支座(11)的上端设有调节螺杆(112)构成,所述支撑钢管柱(12)的下端分别设有一调节板(113),所述调节板(113)上开设有与所述调节螺杆(112)相互螺合的螺纹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电梯基础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顶板(15)下方由上至下至少设有2层加固装置,并且每层楼上设置的加固装置要保证支撑钢管柱(12)中心上下在一条竖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电梯基础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打桩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下层结构(1)内的滑槽(2),所述滑槽(2)内滑动连接有滑块(3),所述滑块(3)内设有传动腔(4),所述传动腔(4)顶部内壁内嵌设有电机(5),所述电机(5)底部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带轮一(6),所述传动腔(4)底部壁体内四角转动连接有钻地螺纹钻(9),所述钻地螺纹杆(9)顶部延伸至所述传动腔(4)内并固定连接有带轮二(8),所述带轮一(6)与所述带轮二(8)之间动力连接有皮带(7),所述钻地螺纹杆(9)底部末端贯穿所述滑槽(2)底部壁体并与之螺纹连接。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建筑施工电梯基础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采用原始的施工电梯基础方式,需要在结构板上开洞或预留洞口,或采用在电梯基础下面搭设满堂架的方式,对结构顶板进行加固,施工不便,且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并且给结构施工带来诸多不便。
现有技术对于电梯基础加固装置的安装便利性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传统安装方式不仅不便利而且还会给施工带来诸多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施工电梯基础加固装置,它可以实现牢固固定施工电梯电梯基础,防止地质松软电梯基础倾斜,并减少无法调节平衡的可能。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施工电梯基础加固装置,包括结构顶板,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施工电梯基础加固装置支承于所述结构顶板与下层结构之间加固该所述结构顶板。本实用新型的加固装置包括四个可调节支座和四根支撑钢管柱,所述支撑钢管柱支承于所述结构顶板与所述下层结构之间,所述可调节支座设于所述支撑钢管柱的下端与所述下层结构的上表面之间。所述的四根支撑钢管柱之间设置水平横撑和斜撑加固支护。所述的四根支撑钢管柱均放置在施工电梯的型钢基础梁下,所述的下层结构内部设置有可自动打孔钻地的动力打桩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可调节支座的上端设有调节螺杆构成,所述支撑钢管柱的下端分别设有一调节板,所述调节板上开设有与所述调节螺杆相互螺合的螺纹孔。
进一步的,所述结构顶板下方由上至下至少设有2层本实用新型的加固装置,并且每层楼上设置的加固装置要保证支撑钢管柱中心上下在一条竖线上。
进一步的,所述的动力打桩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下层结构内的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内设有传动腔,所述传动腔顶部内壁内嵌设有电机,所述电机底部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带轮一,所述传动腔底部壁体内四角转动连接有钻地螺纹钻,所述钻地螺纹杆顶部延伸至所述传动腔内并固定连接有带轮二,所述带轮一与所述带轮二之间动力连接有皮带,所述钻地螺纹杆底部末端贯穿所述滑槽底部壁体并与之螺纹连接。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方案可以实现牢固固定施工电梯电梯基础,防止地质松软电梯基础倾斜,并减少无法调节平衡的可能。
(2)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施工电梯基础加固装置的加固措施,达到了保证工程质量,缩短施工工期,节约经济成本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下层结构、2滑槽、3滑块、4传动腔、5电机、6带轮一、7皮带、8带轮二、9钻地螺纹杆、11可调节支座、12支撑钢管柱、13水平横撑、14斜撑、15结构顶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一种建筑施工电梯基础加固装置,包括结构顶板1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施工电梯基础加固装置支承于结构顶板15与下层结构1之间加固该结构顶板15。本实用新型的加固装置包括四个可调节支座11和四根支撑钢管柱12,支撑钢管柱12支承于结构顶板15与下层结构1之间,可调节支座11设于支撑钢管柱12的下端与下层结构1的上表面之间,可调节支座11的上端设有调节螺杆112构成,支撑钢管柱12的下端分别设有一调节板113,调节板113上开设有与调节螺杆112相互螺合的螺纹孔,通过调节可调节支座11调节支撑钢管柱12的高度,从而使得支撑钢管柱12的上端抵顶结构顶板15的下表面。的四根支撑钢管柱12之间设置水平横撑13和斜撑14加固支护。的四根支撑钢管柱12均放置在施工电梯的型钢基础梁下,的下层结构1内部设置有可自动打孔钻地的动力打桩组件,的动力打桩组件包括设置在下层结构1内的滑槽2,滑槽2内滑动连接有滑块3,滑块3内设有传动腔4,传动腔4顶部内壁内嵌设有电机5,电机5底部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带轮一6,传动腔4底部壁体内四角转动连接有钻地螺纹钻9,钻地螺纹杆9顶部延伸至传动腔4内并固定连接有带轮二8,带轮一6与带轮二8之间动力连接有皮带7,钻地螺纹杆9底部末端贯穿滑槽2底部壁体并与之螺纹连接,从而可以实现边打孔边跟进插入地面内进一步加固加固基础装置。结构顶板15下方由上至下至少设有2层本实用新型的加固装置,并且每层楼上设置的加固装置要保证支撑钢管柱12中心上下在一条竖线上,从而达到了保证工程质量,缩短施工工期,节约经济成本的效果。
使用者在实用时只需将本实用新型的加固装置移动至所需加固电梯基础的位置,无需在毛坯面打孔挖掘等,然后启动电机5带动带轮一6转动,从而带动四个钻地螺纹杆9转动开始钻地加固,之后将通过调节板113调节结构顶板15至水平状态即可,然后将电梯基础放置在结构顶板15上即可,可以实现牢固固定施工电梯电梯基础,防止地质松软电梯基础倾斜,并减少无法调节平衡的可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12351.X
申请日:2019-01-2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4(安徽)
授权编号:CN209837084U
授权时间:20191224
主分类号:E02D27/44
专利分类号:E02D27/44
范畴分类:36C;36E;
申请人:池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一申请人:池州职业技术学院
申请人地址:247000 安徽省池州市建设西路389号池州职业技术学院
发明人:张雁;夏亮;方金生;汪圣
第一发明人:张雁
当前权利人:池州职业技术学院
代理人:夏艳
代理机构:33310
代理机构编号:杭州知杭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310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