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仙鱼镇咳汤治疗风邪犯肺型咳嗽110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闫晓敏[1](2021)在《自拟温肺止咳方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风寒束肺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对温肺止咳方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风寒束肺证)进行临床观察,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温肺止咳方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风寒束肺证)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打下坚实基础。研究内容: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咳嗽门诊及肺病科门诊,符合咳嗽变异性哮喘(风寒束肺证)诊断的患者共94例,根据统计软件随机产生患者的数字,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富马酸酮替芬片1.38mg/次,每日二次治疗,治疗组患者服用温肺止咳方颗粒剂,水冲服,日一剂,早晚温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嗜酸性粒细胞(EOS)、血清总Ig E(Ig E)、肺功能(FEV1、FEV1/FVC)、中医证候及咳嗽积分变化,评价其临床疗效。研究结果:1.总体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94.87%,对照组总有效率64.29%,两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治疗后EOS、Ig E水平均较治疗较治疗前下降,FEV1、FEV1/FEC较治疗前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EOS、Ig E、FEV1、FEV1/FEC,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咳嗽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咳嗽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一般生命体征(体温、血压、心率、脉搏、呼吸)、三大常规(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均未出现明显异常变化。在临床治疗中未产生明显不良反应及异常状况,本试验所用药物均处于安全范围。研究结论:本研究发现温肺止咳方在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风寒束肺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EOS、Ig E水平,减轻咳嗽及其他明显不适症状,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FEV1、FEV1/FEC,改善肺功能;并且与对照组相比,温肺止咳方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风寒束肺证)疗效更好。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我们通过试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温肺止咳方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风寒束肺证)疗效显着,安全性良好。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有助于进一步推广应用。
王蒙蒙[2](2021)在《亚急性咳嗽辨证论治的疗效观察及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亚急性咳嗽的病因病机、临床诊治及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研究进展,学习总结汤毅主任辨证治疗亚急性咳嗽的临床经验。观察分析亚急性咳嗽患者中医体质、证型与性别、年龄、季节等一般资料的相关性,探讨该病患者体质、证型的分布规律及二者的相关性;同时,观察中医辨证治疗亚急性咳嗽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诊疗及中医药个体化防治该病提供参考。方法:查阅整理亚急性咳嗽及中医体质学的相关文献,探讨亚急性咳嗽发病的相关体质因素,结合门诊跟师所学,总结汤毅主任对亚急性咳嗽的辨治经验。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科门诊就诊且符合亚急性咳嗽诊断标准的患者168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相关信息以及中医体质辨识结果,依据《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制定的亚急性咳嗽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判定其证候类型。探讨亚急性咳嗽发病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依据中医辨证论治对168例亚急性咳嗽患者进行中药干预,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观察记录患者的中医证候量化积分、咳嗽视觉模拟评分及相关安全性指标,并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中医辨证治疗亚急性咳嗽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次研究收集亚急性咳嗽患者有效病例168例,男性63例(37.5%),女性105例(62.5%)。平均年龄39.45±10.909岁,18-35岁年龄段患者人数分布最多,其次为36-50岁年龄段,51-65岁年龄段人数最少。发病季节的分布情况为冬季(占31.5%)>春季(占26.8%)>秋季(占22.6%)>夏季(占19.0%)。2.168例亚急性咳嗽患者咳嗽程度表现以轻度咳嗽(占51.2%)、中度咳嗽(占42.3%)为主,重度咳嗽较少(占6.5%),不同咳嗽程度占比有差异性。3.证型分布:168例亚急性咳嗽患者证型以风邪袭肺证(占42.9%)、痰湿蕴肺证(占25.6%)、痰热郁肺证(占17.3%)最为常见,各证型分布占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季节无相关性(p>0.05)。4.体质类型分布:平和质18例,仅占10.7%,偏颇体质150例,占89.3%,偏颇体质中以气虚质(占27.4%)、阳虚质(占23.2%)、痰湿质(占13.1%)最为常见,各体质分布占比有差异性。体质与性别在亚急性咳嗽发病中有相关性,痰湿质、湿热质中男性多于女性,阳虚质中女性多于男性。体质与年龄在亚急性咳嗽发病中有相关性,表现为阴虚质在51-65岁患者中多见。不同体质亚急性咳嗽患者的发病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气虚质易在春季发病,湿热质易在夏季发病。体质与本病不同咳嗽程度表现无相关性(p>0.05)。5.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1)气虚质、湿热质与风邪袭肺证有相关性(p<0.05),气虚质中风邪袭肺证多见,湿热质中风邪袭肺证少见。(2)痰湿质、阴虚质与痰湿蕴肺证有相关性(p<0.05),痰湿质中痰湿蕴肺证多见,阴虚质中痰湿蕴肺证少见。6.疗效分析:(1)本次依据辨证论治治疗168例亚急性咳嗽患者的临床研究中,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在治疗前为15(10,20),治疗2周后为4(2,10),治疗4周后为2(0,4),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主症积分(咳嗽)、次症积分(咳痰、咽痒等)、伴随症状积分(脘腹不舒、自汗等)较前一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各积分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以及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情况:治疗4周后根据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通过中医证候疗效判定,结果为临床痊愈者67例(39.9%),显效者52例(30.9%),有效者40例(占23.8%),无效者9例(占5.4%),证候总有效率达94.6%。(3)单项症状量化指标比较: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亚急性咳嗽各主症及次症积分均较前一阶段有所减低,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与治疗4周后各项症状的积分比较,清嗓积分变化差异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症状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VAS评分变化:168例亚急性咳嗽患者VAS评分在治疗前为3(3,5),治疗2周后为2(0,2),治疗4周后为0(0),治疗过程中VAS评分呈下降趋势,且治疗前、治疗前2周后、治疗4周后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亚急性咳嗽在临床常见,以女性及青年患者发病为多,咳嗽程度以轻度咳嗽为主;2.亚急性咳嗽体质与亚急性咳嗽发病有相关性,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对本病易感;不同体质类型对亚急性咳嗽患者性别、年龄、发病季节、证型具有一定的易感性和倾向性:阳虚质患者中女性占82.1%,明显多于男性;气虚质患者易在春季发病且最易表现风邪袭肺证;湿热质患者中男性占81.8%,明显多于女性,易在夏季发病,不易表现为风邪袭肺证;痰湿质患者中男性占63.6%,明显多于女性,易表现痰湿蕴肺证;阴虚质在51-65岁年龄段中体质分布占比较高,不易表现痰湿蕴肺证;3.中医辨证论治治疗亚急性咳嗽在缓解咳嗽及其他兼症方面疗效肯定,安全性良好;4.经验总结:汤毅主任认为亚急性咳嗽患者肺气虚是本病发生主导因素,早期失治误治、不合理用药问题值得重视;亚急性咳嗽以肺气不清为基础,受外感邪气、脏腑内伤等多种因素影响,气虚、邪实、痰浊、内火、阴虚是亚急性咳嗽常见的病理表现;亚急性咳嗽以虚实夹杂证表现为多,汤毅主任以辨别正邪之间的消、长、进、退,辨邪实与正虚之程度分析患者不同的病机特点,以宣、清、润、降、敛、补等诸法合用调和其寒热、虚实之病理变化,疗效肯定。
谭郡[3](2021)在《中药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急性咳嗽风寒夹痰证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前瞻性队列临床研究,在应用中药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普通感冒)风寒夹痰证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三天后观察患儿们咳嗽症状的治愈率、好转率、有效率,分析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治疗的优势,从而优化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普通感冒)风寒夹痰证的治疗方案。方法: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剔除标准(脱落标准)收集有效急性咳嗽风寒夹痰证患儿病例58例,设立纯中药+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试验组30例与纯中药治疗对照组28例。试验组:给予麻杏石甘汤联合苏夏汤加减中药治疗,每日1剂,分早中晚3次服用,1-3岁50ml每次,3-6岁100ml每次,7-15岁150ml每次,同时给予穴位贴敷治疗(大椎、肺俞、膻中)3天,总疗程为3天。对照组:给予麻杏石甘汤联合苏夏汤加减纯中药治疗,每日1剂,分早中晚3次服用,1-3岁50ml每次,3-6岁100ml每次,7-15岁150ml每次,总疗程为3天。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后对咳嗽量表评分数据进行统计,并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对最后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治疗前,经统计,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及分布、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经统计,两组总有效率,试验组96.7%,对照组67.9%,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3)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后咳嗽症状积分改善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4)治疗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组内日-日间咳嗽积分、夜-夜间咳嗽积分对比,咳嗽积分改善均有意义(p<0.01)。治疗后,对照组内日-夜咳嗽积分对比有意义(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日-日间咳嗽积分改善有意义,且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5)治疗前后,试验组组内相同年龄段疗效对比改善均有意义(p<0.01),对照组4-6岁(p<0.05)、7-12岁(p<0.01)年龄段疗效对比改善有意义。治疗后,两组组内相同年龄段间疗效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暂未发现年龄段差别。治疗后,试验组4-6岁(p<0.01)、7-12(p<0.05)岁患儿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6)治疗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组内不同性别患儿咳嗽疗效改善对比均有意义(试验组男-男,p<0.01),女-女,p<0.01;对照组男-男p<0.01,女-女,p<0.05)。治疗后,两组组内不同性别患儿咳嗽疗效改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暂未发现性别间差异。治疗后,两组组间同性别患儿咳嗽改善比较,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男-男p<0.05,女-女p<0.01)且具有统计学意义。(7)治疗前后,两组组内轻度、中度病情程度患儿咳嗽疗效对比均有意义(p<0.01),重度患儿无法统计。治疗后,两组组内各病情组对比,轻-中(试验组p<0.05,对照组p<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轻度(p<0.01)、中度患儿(p<0.05)咳嗽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重度患儿无法统计。结论:中药穴位贴敷辅助联合中药治疗小儿急性咳嗽病(感冒风寒夹痰证)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日间咳嗽缓解程度明显优于纯中药对照组;针对4-6岁、7-12岁患儿疗效比较优于纯中药组;同时针对轻度咳嗽患儿疗效要优于中度患儿。因此,小儿急性咳嗽病(感冒风寒夹痰证)的治疗,在疾病的早期,特别是对于学龄前、学龄期患儿以及日间咳嗽明显的患儿应及时予以中药及穴位贴敷联合治疗,可以及时阻断疾病的进程,缓解患儿咳嗽咳痰等症状,做到已病防传,符合中医“治未病”的特色。
李芳[4](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有效性的Meta分析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Meta分析方法进行文献评价中药治疗儿童CVA的有效性。2.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研究用药规律,并收集患儿相关处方,总结郝瑞芳主任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及思路。方法:1.检索CNKI、VIP、万方及Pubmed等数据库,搜索中药治疗儿童CVA的RCT的所有文献。由两名研究者独立阅读筛选文献,最终选出与研究课题相符的文献,对这些数据开展Meta分析,并使用Cochrane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Review Manager5.4统计分析文献研究结果。2.根据诊断、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整理出郝瑞芳主任门诊自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81例CVA患儿。整理患者的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中药剂量等信息,并将其输入到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以图、表等形式展示研究结果。结果:1.Meta分析部分根据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共选出与条件相符的23篇文献,分析后得出以下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3篇文献,涉及1495例患儿,其中中药组751例,西药组744例。纳入了23项文献研究,发现质量整体偏低,很多研究报告的信息不足、风险评估为未知;中药组与西药组在临床总有效率、咳嗽程度、总Ig E水平、复发率方面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在肺功能PEF方面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中药频次统计共涉及中药91味。用药频次≥100次的药物共30味,多为疏风散邪、解痉止咳、益气健脾、清热化痰、活血化瘀之品,中药归经统计表明本病与肺、脾、肝三脏密切相关。2.用药规律部分(1)CVA的病因病机:本病病位主要在肺,病机为外感风邪,脾肺二脏受损,而肝气上犯于肺,致气因痰阻,痰随气动,气逆而上,从而引发咳嗽。(2)用药规律:依据结果,处方中药物四气以温、寒为主;五味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是苦味药物;在归经上,主要为肺经,其次则是脾经、肝经;高频药物表现为疏风解表,清热宣肺,解痉止咳,健脾化痰的分布规律。用药频次反映出CVA从肺、脾、肝论治,治疗以宁肺、运脾、调肝为主。通过方药信息体现出郝瑞芳主任治疗儿童CVA从肺、脾、肝论治,处方药物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共奏祛风解痉,化痰止咳的诊疗思想。(3)常用药物组合:利用关联分析法对12组药物组合进行研究及总结,前十组分别是:(1)甘草,杏仁;(2)甘草,桔梗;(3)桔梗,杏仁;(4)甘草,桔梗,杏仁;(5)黄芩,甘草;(6)黄芩,杏仁;(7)黄芩,桔梗;(8)黄芩,甘草,桔梗;(9)黄芩,甘草,杏仁;(10)黄芩,桔梗,杏仁。(4)核心药物:甘草、杏仁、桔梗、黄芩、枳壳、芦根、蝉蜕、蜜麻黄、紫苏子、紫菀、百部、桑白皮、款冬花。(5)聚类处方:基于聚类分析共获得5首处方组合,分别为:C1:百部、蜜麻黄、杏仁、紫菀、白前、桔梗、蝉蜕、僵蚕、陈皮、甘草;C2:麻黄、杏仁、生石膏、连翘、芦根、桔梗、蝉蜕、地龙、甘草;C3:蜜麻黄、黄芩、桑白皮、瓜蒌、浙贝母、茯苓、桔梗、枳壳、僵蚕、地龙、甘草;C4:麻黄、桑白皮、黄芩、杏仁、款冬花、清半夏、紫苏子、僵蚕、地龙、甘草C5:北沙参、防风、麦冬、乌梅、五味子、桑叶、甘草。结论:1.经Meta分析显示,中药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优于西药组,鉴于临床研究文献质量不高,存在一定发表偏倚,此结论具有局限性,需大样本、高质量研究进一步证实,或提出更适宜的中医药的证据体系。2.用药规律部分:本研究结果体现郝瑞芳主任对CVA的认识,通过数据挖掘结果综合分析,CVA的病位主要在肺、其次为脾、肝,CVA的病因病机为外感风邪,内伤脾肺,肝气犯肺,导致气因痰阻,痰随气动,气逆而上,从而引发咳嗽。用药规律体现出儿童CVA从肺、脾、肝论治,处方药物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共奏祛风解痉、化痰止咳的诊疗思想;核心药物组合组成体现祛风与解痉同用、止咳与化痰并举的组合规律,高频药物以疏风解表,清热宣肺,解痉止咳,健脾化痰为主;聚类处方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辨证治疗,取得显着疗效。
张丽秀,刘铁军,杨海淼,安芮[5](2021)在《感冒后咳嗽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古代医家认为外感、内伤、内外合邪等因素均可致咳,现代医家借鉴前人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从风、寒、湿、热、燥、痰等邪单独犯肺,或外邪相兼为病阐述病因病机,或从肺、脾、肝、肾等脏腑失衡,亦或从正气本虚、邪气留恋等方面论述其发病原因,本文对感冒后咳嗽病因病机进行简要综述。
杨继[6](2020)在《中医药治疗成人感染后咳嗽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与病例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循证医学方法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成人感染后咳嗽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研究提供循证依据;2.开展临床病例调查研究,归纳分析成人感染后咳嗽证候分布规律及用药特点,总结病机特征,为进一步开展感染后咳嗽的临床治疗及疗效评价研究提供依据。方法:1.中医药治疗成人感染后咳嗽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 Fang Data)、维普网(VIP)、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 mbase)、循证医学图书馆(The Cochrane library)、美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P ub Med)等为主要检索来源,检索时间限定为建库始至2019年9月。以主题词检索与自由词检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检索词为“中医药”、“中草药”、“感染后咳嗽”、“感冒后咳嗽”、“亚急性咳嗽”、“久咳”、“顽固性咳嗽”、“Traditional Chines e Medicine”、“Chinese Herbal Medicine”、“Post-infection Cough”、“PersistentCough”等,研究类型限定为临床研究。使用Cochrane 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2.成人感染后咳嗽中医证候特点调查研究调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呼吸科门诊及住院病房的感染后咳嗽患者,利用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通过SPSS Statistics 23.0进行频次分析、决策树分析、因子分析等。3.成人感染后咳嗽组方用药的数据挖掘研究收集第二部分病例中有处方资料的中药处方,将规范后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简称传承平台)。利用传承平台中的统计报表模块对纳入处方进行频次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模块中关联规则算法、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对纳入处方进行分析。结果:1.中医药治疗成人感染后咳嗽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最终共纳入22个RCT,共计2207例感染后咳嗽患者,其中观察组1118例,对照组108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比对照组可显着提高临床疗效,缩短咳嗽时间,降低咳嗽症状总积分、视觉模拟咳嗽症状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显着降低气道神经源性介质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调节免疫应答,在安全性方面,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2.成人感染后咳嗽中医证候特点调查研究感染后咳嗽证候调查共纳入病例233例,其中男性110例(47.21%),女性123例(52.79%),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17岁。2.1证候信息的描述性分析感染后咳嗽主要症状出现频次较高(由高至低)的依次是:咳嗽、痰少质粘、咳声重浊、干咳无痰、痰色白、痰色黄、喘息、痰多易咳、喉中痰鸣、泡沫痰多、痰黄白相兼、痰腥臭、咳声低怯、痰中带血丝,出现频率在10%以上;感染后咳嗽的伴随症状中出现频次较高(由高至低)的依次是:口干、小便短少色黄、渴欲饮冷、手足心热、心烦、鼻塞、口唇深红、面红色赤、昼重夜轻、咽痛、咽干、口唇色淡、声音嘶哑、失眠、形体消瘦、恶风寒、面白无华、大便秘结、发热、昼轻夜重、咽部阻塞感、胸闷,出现频在40%以上;舌脉上,感染后咳嗽患者舌质多为舌瘦薄、舌干少津、红舌、淡红舌(频率在40%以上),舌苔多为薄苔、黄苔、白苔(频率在40%以上),脉象多为数脉、浮脉、弦脉(频率在35%以上)。2.2中医证候分布本次调查共得到9个中医证候,其中风热犯肺证频数最高,共有53例,占总人数的22.75%,其次是风邪伏肺证41例(17.60%)、痰热郁肺证34例(14.59%)。本次调查共得到20个中医证素,总频数1232次,其中包括7个病位要素,总频次593次,13个病性要素,总频次639次。病位要素中出现频数最高的是肺,共出现376次,频率为63.41%,其次是脾、肝,分别是65次(10.96%)、39次(6.58%);病性要素中出现频数最高的是风,共出现130次,频率为(20.34%),其次是热、痰,分别为123次(19.25%)、66次(10.33%)。2.3相关性分析2.3.1中医证候与年龄相关性风热犯肺证、风邪伏肺证、痰热郁肺证等几乎是各个年龄段患者的主要证型,无明显变化趋势,皮尔逊卡方检验与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x2=10.757,相关系数0.197,P=0.6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年龄与中医证候之间不存在相关性。2.3.2中医证候与季节相关性春冬季节患病人数较多,占全年发病人数的87.55%。其中,春季发病的患者,以风热犯肺证为主要中医证候,其次是风邪伏肺证,其余证候均处于均处于较低水平,入夏后,风热犯肺证、风邪伏肺证逐渐降低致一般水平,气阴两虚证、痰湿蕴肺证开始升高,在入秋后达到最高水平,此后开始下降,风燥伤肺证、寒痰伏肺证入秋开始缓慢升高,一直持续到冬季,入冬则以以痰热郁肺证为主要中医证候,其次是寒痰伏肺证、风寒恋肺证;而气火犯肺证一年四季持平,无明显变化趋势。皮尔逊卡方检验与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x2=271.264,相关系数3.726,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发病季节与证候存在一定相关性。2.3.3中医证候与咳嗽病程相关性病程3/4周患者风热犯肺证数量较多,占总体人数的53.97%,其次是风邪伏肺证、风燥伤肺证、风寒恋肺证;随病程时间的增加,痰热郁肺证、寒痰伏肺证开始增多,至5/6周达到最高水平,此后开始下降,痰湿蕴肺证则持续上升,气阴两虚证在3/6周没有出现。病程7/8周,气阴两虚证数量较多,占总体人数的61.11%,气火犯肺证变化不明显。皮尔逊卡方检验与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x2=348.993,相关系数6.447,P=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病程与中医证候存在相关性。2.4决策树分析决策树分析共筛选出恶风寒、大便秘结、弦脉、流黄浊涕、咽痛、不欲饮食、声音嘶哑、泡沫痰多8个辨证关键指标,以及12条判断规则:(1)若“恶风寒=是”,则偏向于诊断“风热犯肺证”;(2)若“恶风寒=是”+“弦脉=是”,则偏向于诊断“风邪伏肺证”;(3)若“恶风寒=是”+“弦脉=是”+“不欲饮食=是”,则偏向于诊断“风寒恋肺证”;(4)若“恶风寒=是”+“弦脉=是”+“不欲饮食=否”,则偏向于诊断“风邪伏肺证”;(5)若“恶风寒=否”,则偏向于诊断“痰热郁肺证”;(6)若“恶风寒=否”+“大便秘结=是”,则偏向于诊断“痰热郁肺证”;(7)若“恶风寒=否”+“大便秘结=是”+“咽痛=是”,则偏向于诊断“气火犯肺证”;(8)若“恶风寒=否”+“大便秘结=否”,则偏向于诊断“气阴两虚证”;(9)若“恶风寒=否”+“大便秘结=否”+“流黄浊涕=是”,则偏向于诊断“风燥伤肺证”;(10)若“恶风寒=否”+“大便秘结=否”+“流黄浊涕=否”+“声音嘶哑=是”,则偏向于诊断“气阴两虚证”;(11)若“恶风寒=否”+“大便秘结=否”+“流黄浊涕=否”+“声音嘶哑=否”,则偏向于诊断“痰湿蕴肺证”;(12)若“恶风寒=否”+“大便秘结=否”+“流黄浊涕=否”+“声音嘶哑=否”+“泡沫痰多=是”,则偏向于诊断“寒痰伏肺证”。2.5因子分析因子分析共得到8个公因子,其中F1:痰少质粘、痰色黄、口干、渴欲饮冷、口唇深红、大便秘结、心烦、小便短少色黄、发热、手足心热、面红色赤、舌红、黄苔、数脉;F2:干咳无痰、咽痛、咽干、流黄浊涕、声音嘶哑、口干、渴欲饮冷、小便短少色黄、发热、手足心热、舌瘦薄、舌干少津、薄苔、浮脉、数脉;F3:鼻塞、恶风寒、项背不舒、薄苔、浮脉;F4:痰少质粘、形体消瘦、舌淡红、舌瘦薄;F5:痰少质粘、薄苔、弦脉、紧脉;F6:昼重夜轻;F7:喷嚏;F8:咳嗽、咳声重浊;将得到的8个公因子的因子得分作为新变量,进行因子聚类分析,从而得到3个症候群,并结合专业知识加以分析。3个症候群依次命名为:风寒恋肺证、风热犯肺证、肺热阴虚证。3.成人感染后咳嗽组方用药的数据挖掘研究对233例病例中131张处方进行用药分析,结果显示,183味中药中,五味分布以苦味药物的使用频次最高,占35.96%,其次为辛味药,占31.02%,甘味药占26.84%,酸味药占3.40%,涩味与咸味药比较少,分别为1.49%、1.29%,药性分布以寒、温、平为主,其中寒性药物占44.36%,温性药物占37.71%,药物归经主要以肺、脾、胃、肝经为主,其次是心、大肠、肾、胆等经;高频药物以前胡、紫菀、桑白皮、白前、款冬花、地骨皮、川贝母、厚朴、半夏等为主,通过关联规则挖掘出紫菀、前胡、桑白皮、地骨皮、白前、款冬花6味核心药物,以及“白前-前胡”、“前胡-桑白皮”、“紫菀-款冬花”、“白前-桑白皮”等152组核心药对,和22组关联规则。通过改进的互信息法分析得出33个关联度较高的核心组合。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复杂系统熵层次聚类分析,凝炼出10个新方。结论:本研究从循证医学角度出发,系统评价了中医药治疗成人感染后咳嗽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表明,中医药辨证治疗感染后咳嗽疗效确切,能显着缩短咳嗽时间,降低气道神经源性介质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调节免疫应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同时,开展临床证候调查研究,运用多维统计分析方法,对天津地区成人感染后咳嗽的中医证候特点进行了探索,总结了病机特征,结果显示,感染后咳嗽实为外感咳嗽迁移不愈,多因失治误治,或正虚邪恋,造成表邪虽解,余邪未尽。其中风热犯肺证是感染后咳嗽的主要证候,且随病程进展有一定变化趋势。本病病位在肺,与肝脾相关,久病及肾,多为实证、虚实夹杂证。最后,通过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临床上治疗感染后咳嗽的处方进行数据分析,共挖掘出蝉蜕、僵蚕、地龙、紫苏子、生石膏、金银花、连翘、黄芩、浙贝母、冬瓜子、桑白皮、鱼腥草、百部、前胡、瓜蒌、紫菀、莱菔子等25个核心药物,并生成了10个新方,这些药物及新方紧扣“余邪未尽,风邪伏肺”核心病机,同时把握兼夹之证,在治疗感染后咳嗽中可相互配伍,加减使用,为中医药辨证治疗成人感染后咳嗽提供了参考依据。
孙放[7](2020)在《感染后咳嗽的证型分布及张纾难教授辨治感染后咳嗽的经验》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感染后咳嗽是指呼吸道感染后,感染急性期症状消失,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病程多持续3-8周。近年来,感染后咳嗽的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药在感染后咳嗽的治疗中展现一定优势,中药在缓解患者不适症状及缩短病程方面疗效显着,在此背景下,寻找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感染后咳嗽的证型分布为基础,探究感染后咳嗽的证候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为中药治疗感染后咳嗽的普及提供研究基础,并对张纾难教授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方法 1.收集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中医呼吸科就诊的感染后咳嗽患者,由研究者本人或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工作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及问卷,收集患者的一般病史资料,同时由2名副主任医师以上专家采集患者的中医四诊资料,判定中医证型。建立感染后咳嗽患者病例信息数据库,运用SPSS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2.归纳整理张纾难教授门诊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病例资料和处方,分析其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用药规律。结果 1.(1)研究共纳入感染后咳嗽患者131例,应用传统辨证方法,主要可辨为以风邪伏肺证(34.4%)、痰湿蕴肺证(26.0%)、肺气不足风邪恋肺证(13.7%)、风热袭肺证(6.9%)、痰热壅肺证(5.3%)5种中医证型。(2)在纳入研究的感染后咳嗽患者中,性别:男性52例,占39.7%,女性79例,占61.3%,男:女=1:1.52;年龄:26-35岁最多(25.2%);发病季节:秋季发生感冒的患者最多(40.5%),其次为冬季(27.5%);病程:多数病程在3-8周(61.0%);咳嗽症状积分:1分的患者最多(41.2%),3分的患者最少(26.0%)。(3)不同病程及咳嗽症状积分的患者风邪伏肺证的分布有差异(P<0.05),病程越长,咳嗽症状积分越高,风邪伏肺证所占比例约多。年龄、性别、发病季节与中医证型分布无明显相关性(P>0.05)。(4)将纳入病例分布频率>5%的35个症状变量应用二阶段聚类进行分析,可将131例患者聚为5类,分布频率>30%的症状如下:1类症候群:咳嗽白天重,少痰或痰多,痰白,质粘稠,口粘,自觉咽部有痰,易汗出,舌形正常或舌胖大,舌淡红,苔白腻,脉滑;2类症候群:咳嗽夜间重,少痰,痰白或痰黄,质粘稠,伴咽干、咽痒或咽痛,口干,饮水多,小便黄,大便干,舌形正常,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数或细数;3类症候群:咳嗽夜间多.刺激性气味或冷空气可诱发,呛咳,无痰,咽痒,怕冷,舌形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4类症候群:咳嗽夜间重,刺激性气味可诱发,呛咳,少痰,痰白,质粘稠,难咳,伴咽干或咽痒,舌形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5类症候群:咳嗽白天多,少痰,痰白,质清稀,咽痒,咽部有痰,怕冷,易汗出,舌形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浮。2.张纾难教授认为风邪是感染后咳嗽发病的核心因素,包括内风和外风两部分,故张纾难教授在治疗感染后咳嗽时尤其重视宣肺祛风及缓急息风两法的配合应用,故以过敏煎合止嗽散加减组成基本方,随证加减,由于患者多伴有咽喉症状,张纾难教授尤其重视咽喉症状的辩证施治,认为咽喉症状的出现与风火痰燥关系最为密切,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重患者的日常调护。结论1.(1)感染后咳嗽的主要中医证型主要为风邪伏肺证、痰湿蕴肺证、肺气不足风邪恋肺证、风热袭肺证、痰热蕴肺证。其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痰、热、虚。(2)感染后咳嗽女性相对易感,秋冬季节发病率较高,亚急性病程多见,咳嗽程度大多不剧烈,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不严重。(3)风邪伏肺证在不同病程中均为占比最多的中医证型,病程>8周的患者较病程3-8周患者风邪伏肺证多见,说明风邪是感染后咳嗽发病过程的关键因素,随病程的增加其作用更加显着。咳嗽症状积分更高的患者风邪伏肺证比例越高,提示剧烈咳嗽症状与风邪伏肺证有一定关联。临床经验及其他许多研究表明年龄与感染后咳嗽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有关,本研究结果中各年龄段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无差异,考虑为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引起误差所致。(4)聚类结果中,1类基本符合痰湿蕴肺证(21.4%);2类基本符合肺热津伤证(17.6%);3类基本符合风邪伏肺证(26.0%),此类患者对冷空气敏感,干咳无痰;4类基本符合风邪伏肺证(13.7%),此类患者对寒冷不敏感,有少量白粘痰,难咳;5类基本符合肺气不足,风邪恋肺证(21.4%)。聚类分析的结果与临床中医证型分布趋势基本吻合,且与传统辨证方法结果具有较高吻合度,以上聚类证候群可认为是此次纳入的131例患者各证型的症状特征。2.张纾难教授认为风邪是感染后咳嗽发病的关键,常以宣肺祛风及缓急息风两法配合应用,并重视咽喉症状的治疗,方用过敏煎合止嗽散加利咽止咳之品组成基本方随证加减。
许婷[8](2020)在《明清吴门医派咳病用药分析及加味叶氏养胃汤治疗阴虚型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部分明清吴门医派着作中咳嗽病诊治医案辨证常用药物频次整理、因子分析、网络图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归纳与分析吴门医派诊治咳嗽特色。在此基础上,应用加味叶氏养胃汤治疗肺阴亏虚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通过观察其临床疗效,探讨吴门医派治疗咳嗽方法与特色及对慢性支气管炎辨证论治的借鉴指导作用。方法:1.筛选吴中医家具有代表性的、含有有关咳病诊治相关内容的医着,确定待梳理研究的医着种类、书名和数量,利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筛选出的咳嗽证治医案进行用药频次分析、因子分析、网络图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统计处理,以挖掘吴门医派诊治咳病的配伍规律以及特色。2.将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至苏州市中医医院呼吸科门诊、住院部就诊的肺阴亏虚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60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中药加味叶氏养胃汤口服,对照组予以罗红霉素胶囊口服,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咳嗽症状评分、LCQ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及治疗有效率。结果:1.文献整理:462例咳嗽医案中共有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风盛挛急证、痰湿蕴肺证、痰热郁肺证、胃气上逆证、肝火犯肺证、肺阴亏虚证、暑热犯肺证、肺气亏虚证11个证型,共使用药物369味,使用频率10%以上的前20味药物从高到底依次为生甘草、茯苓、人参、杏仁、白术、当归、熟地黄、生姜、黄芪、陈皮、大枣、山药、牡丹皮、五味子、山茱萸、白芍、炙甘草、桔梗、麦冬、制半夏。对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进行因子分析、关联规则等分析处理,可得出10个药物组合,总以“用药和缓、祛邪与调理兼顾、气血阴阳同调、补泻共用、诸脏同治”为组方特点。2.临床研究:(1)咳嗽评分: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日间评分、夜间评分、总评分均改善显着(P<0.05);三个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对照组治疗后日间评分及总评分改善显着(P<0.05),夜间改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LCQ评分:治疗组治疗后生理评分、心理评分、社会评分、总评分均趋于上升,与治疗前相比改善十分显着(P<0.05);四个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对照组治疗后生理评分、总评分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评分、社会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的主症、次症、总积分的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对比,其主症、次症、总积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4)有效率: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明清吴门医派诊治咳嗽证型,外感以风热犯肺多见,内伤咳嗽以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肺阴亏虚多见,另有暑热伤肺证型诊治。2.明清吴门医派治咳组方具有用药和缓、祛邪与调理兼顾、气血阴阳同调、补泻共用、诸脏同治等特点。3.加味叶氏养胃汤治疗肺阴亏虚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能有效缓解咳嗽症状、并显着改善咳嗽生命质量。
吕俊[9](2019)在《从COX-2角度探讨蝉芩颗粒治疗感染后咳嗽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感染后咳嗽风痰恋肺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症候指标、咳嗽缓解时间及复发情况、莱彻斯特咳嗽量表(LCQ)、HARQ气道反流量表积分、诱导痰中SP、IL-6的差异。观察蝉芩颗粒对大鼠肺组织病理、血清中速激肽(SP)及IL-6、TNF-a的影响;蝉芩颗粒对肺组织和背根神经节中COX-2、EP3、TRPV1 m RNA水平及TRPV1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此探讨蝉芩颗粒在风痰恋肺证感染后咳嗽治疗中存在的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蝉芩颗粒对感染后咳嗽患者气道神经源性炎症影响的研究选择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传统中医科及呼吸科门诊、浦东新区老年医院中医科及呼吸科门诊感染后咳嗽风痰恋肺证患者85例。随机分为蝉芩颗粒组43例和复方甲氧那明组(阿斯美)42例,疗程2周。通过比较两组症候指标、咳嗽缓解时间、咳嗽复发情况、LCQ量表测评、HARQ气道反流量表测评、诱导痰中SP、IL-6的差异。观察蝉芩颗粒对感染后咳嗽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及神经源性炎症的影响。第二部分蝉芩颗粒对大鼠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作用机制研究选取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阿斯美对照组及蝉芩颗粒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中SP、IL-6、TNF-α的含量;RT-PCR测肺组织和背根神经节中COX-2、EP3、TRPV1 m RNA水平;Western-blot测TRPV1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观察蝉芩颗粒对大鼠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干预作用。结果:第一部分蝉芩颗粒对感染后咳嗽患者气道神经源性炎症影响的研究1.症状体征:蝉芩颗粒组和阿斯美组咳嗽、咽痒、咳痰、气短、恶风五个症状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均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咳嗽、咽痒、咳痰、气短、恶风;蝉芩颗粒在咳嗽、咽痒两个症状评分上与阿斯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蝉芩颗粒缓解患者咳嗽、咽痒症状的疗效优于阿斯美;两组口干、大便干结症状评分治疗前后比较,蝉芩颗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斯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蝉芩颗粒可缓解患者口干、大便干结症状。2.咳嗽缓解时间:蝉芩颗粒组咳嗽缓解时间短于阿斯美对照组(P<0.05)。3.LCQ量表:蝉芩颗粒组在生理、心理、社会区域得分、LCQ总积分上高于阿斯美组,整体疗效较阿斯美组好(P<0.05)。4.HARQ量表:蝉芩颗粒组和阿斯美组HARQ量表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认为蝉芩颗粒组疗效优于阿斯美对照组。5.疾病疗效:两组疾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蝉芩颗粒组疗效较阿斯美组好。6.诱导痰中SP值:蝉芩颗粒组和阿斯美组治疗前后诱导痰中SP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蝉芩颗粒与阿斯美均可降低诱导痰中SP值。7.诱导痰中IL-6值:蝉芩颗粒组和阿斯美组治疗前后诱导痰中IL-6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蝉芩颗粒和阿斯美均可减少诱导痰中IL-6值,减轻气道炎症;治疗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蝉芩颗粒对大鼠气道神经源性炎症作用的机制研究1.咳嗽次数及潜伏期:治疗后,蝉芩颗粒各剂量组、阿斯美组与模型组咳嗽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蝉芩颗粒与阿斯美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鼠咳嗽次数;治疗后,蝉芩颗粒各剂量组、阿斯美组与模型组比较,咳嗽潜伏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蝉芩颗粒和阿斯美均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咳嗽激发实验诱发的咳嗽,改善咳嗽敏感性。2.血清SP值:治疗后蝉芩颗粒各剂量组、阿斯美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中SP值下降(P<0.05);各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蝉芩颗粒各剂量和阿斯美均可降低血清中SP值。3.血清IL-6值:治疗后蝉芩颗粒中、高剂量组、阿斯美组血清中IL-6值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中、高剂量蝉芩颗粒与阿斯美均可降低血清中IL-6值。4.血清TNF-α值:治疗后蝉芩颗粒中、高剂量组及阿斯美组血清中TNF-α值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阿斯美组与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中、高剂量蝉芩颗粒及阿斯美均可降低血清中TNF-α值,阿斯美组TNF-α值最低。5.肺组织和背根神经节中COX-2 m RNA表达:治疗后蝉芩颗粒高剂量组肺组织和背根神经节中COX-2 m RNA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高剂量蝉芩颗粒可降低肺组织COX-2 m RNA水平。6.肺组织和背根神经节中EP3 m RNA表达:治疗后蝉芩颗粒各剂量组、阿斯美组肺组织和背根神经节中EP3 m RNA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肺组织和背根神经节中TRPV1 m RNA表达:治疗后蝉芩颗粒各剂量组、阿斯美组肺组织中TRPV1 m RNA表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各治疗组均可降低肺组织中TRPV1 m RNA水平;治疗后蝉芩颗粒各剂量组背根神经节中TRPV1 m RNA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P<0.01),蝉芩颗粒低、高剂量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斯美组TRPV1 m RNA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肺组织和背根神经节中TRPV1蛋白表达:治疗后,蝉芩颗粒各剂量组、阿斯美组肺组织和背根神经节中TRPV1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蝉芩颗粒中、高剂量组、阿斯美组较低剂量组TRPV1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蝉芩颗粒和阿斯美可抑制大鼠气道神经源性炎症模型背根神经节和肺组织中TRPV1通道蛋白的表达。结论:1.蝉芩颗粒可改善感染后咳嗽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神经源性炎症。2.蝉芩颗粒可减少大鼠血清中SP、IL-6、TNF-α值的含量,减少背根神经节和肺组织中COX-2、TRPV1 m RNA的表达,减少TRPV1通道蛋白的表达。可能是蝉芩颗粒治疗感染后咳嗽的机制之一。
侯玉[10](2019)在《咳嗽证治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针对学术界有关咳嗽辨证论治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诸如:一些行业标准和教材有关咳嗽证型论治的差异、不同行业标准的咳嗽分类标准不一致、一些行业标准与临床丰富的咳嗽证型相脱节等,拟通过对咳嗽当代国标、中西医各类标准或指南、教材、临床报道、古代医籍等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修订咳嗽辨证论治标准,丰富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方法(1)对我国现行涉及咳嗽的4类标准开展研究: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包括:疾病国标、证候国标、治法国标。2)中医药行业标准,包括: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医内科学教材、西医行业标准中的中医内容。3)中西医结合行业标准。4)西医咳嗽诊疗指南。(2)对2015年至2017年的3000篇临床文献的比较与研究,了解近年来临床咳嗽辨证论治的现状。(3)对历代代表性中医药古籍文献有关咳嗽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整理和研究。(4)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制定咳嗽常见证候的辨证论治标准。结果(1)对我国现行涉及咳嗽的4类标准研究发现:1)97版中医国标内容丰富而详实,但存在病证名分类不一致、疾病与证候术语分开、证候国标与治法国标所对应的证候不匹配、不同证候采用了类似的治法的问题。2)中医药行业标准存在的问题是一些标准内容前后不衔接,所纳入证候内容数量不足(在7~9个之间,合并后仅计15个),与国标56个证候有着很大的差距,难以对应临床复杂的常见证候。3)中西医结合标准与之前另两类标准比较,存在的问题仍是常见证候部分缺失、证候命名标准不一、一些病证的脏腑重点不在肺脏等问题。通过对以上标准的比较、汇总,可以获得相对完整的咳嗽常见证候。而这一研究结果,会优于各资料来源原有的标准,更具代表性和完整性。(2)对2015年至2017年的3000篇临床文献的比较与研究,发现临床文献所涉及咳嗽证候更加丰富,不但远远超出了若干中医药行业标准,还与以上所汇总的4类标准证候存在异同。综合临床报道,结合先前汇总的各类标准所涉证候,将相近者合并、重复者删除,获得95个证候。这较之以上行业标准,更贴近临床实际。(3)对历代代表性中医药文献有关咳嗽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整理和研究,选取了64本含有咳嗽专篇的代表性中医古籍作为咳嗽病证名的数据来源,汇总两千年来有关咳嗽同病异证的主要证候与处方用药,并对出现频次高的中药及其性味功效、中药分类及其出现频次、针对不同病症咳嗽治疗中药的频次等予以刻画。(4)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调整并制定了92个咳嗽常见证候的辨证论治标准。该标准荟萃了以上3个文献源的辨证论治学术内容,引用了建国以来有关辨证论治研究的学术成果,为临床咳嗽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支持。结论通过对比研究,较为完整地继承了中医药行业对咳嗽辨证论治的经验和理论,有关理论可以上溯到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同时,也准确揭示了既往一些标准和文献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咳嗽辨证论治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在充分吸收各类资料长处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辨证论治标准制定理论,制定了较为完备、实用的咳嗽辨证论治标准。本研究验证了所提出的假说,即通过对咳嗽当代国标、中西医各类标准或指南、教材、临床报道等开展理论研究,进而对古医籍有关咳嗽相关文献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常见证候及其理法方药,对比和分析以上所有涉及咳嗽证候的异同,以及有关咳嗽的诊疗,将有助于制定符合临床实际、内容丰富且可行的咳嗽辨证论治标准方案,丰富相关中医基础理论。
二、仙鱼镇咳汤治疗风邪犯肺型咳嗽110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仙鱼镇咳汤治疗风邪犯肺型咳嗽11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自拟温肺止咳方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风寒束肺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对照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病例来源 |
2.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1.1 西医诊断标准 |
2.1.2 中医诊断标准 |
2.2 纳入病例标准 |
2.3 排除病例标准 |
2.4 剔除病例标准 |
2.5 脱落病例标准 |
3.研究方法 |
4.观察指标 |
4.1 安全性指标 |
4.2 疗效性指标 |
5.疗效判定 |
5.1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
5.2 不良反应评价 |
6.数据处理方法 |
7.研究结果分析 |
讨论 |
1.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研究背景 |
2.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发病机制 |
3.观察指标 |
4.中医对咳嗽变异性哮喘(风寒束肺证)的认识 |
5.温肺止咳方的组方分析 |
6.温肺止咳方的现代药理作用 |
7.研究结果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1.不足 |
2.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知情同意书 |
附表1 中医证候积分表 |
附表2 咳嗽症状积分表 |
综述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亚急性咳嗽辨证论治的疗效观察及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 |
4 伦理学原则 |
5 研究方法 |
6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咳嗽程度 |
3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一般资料相关性分析 |
4 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与一般资料相关性分析 |
5 中医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
6 疗效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亚急性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近况及体质研究简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中药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急性咳嗽风寒夹痰证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一般临床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脱落标准 |
6 病例脱落及处理 |
7 知情同意 |
8 意外情况处理 |
9 临床试验具体内容和方法 |
9.1 研究方法 |
9.2 治疗方案 |
9.3 观察内容 |
9.4 咳嗽症状积分 |
9.5 安全性观测 |
9.6 随访 |
9.7 数据管理及统计 |
10 统计 |
11 结果 |
12 讨论 |
13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小儿急性咳嗽-感冒病中药联合外治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 |
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有效性的Meta分析及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中药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有效性的Meta分析 |
1.方法 |
2.结果 |
3 中药数据分析 |
讨论 |
研究二郝瑞芳主任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用药规律 |
1 目的 |
2 诊断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操作流程 |
5 处理流程 |
6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感冒后咳嗽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古代医家对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外感咳嗽? |
1.1.1?风邪犯肺? |
1.1.2?风寒袭肺? |
1.1.3 风燥犯肺 |
1.2 内伤咳嗽 |
1.2.1 肺病本脏 |
1.2.2 他脏及肺 |
1.2.2.1 肝木侮金 |
1.2.2.2 肺脾气虚 |
1.2.3 痰饮伏肺 |
1.3 内外合邪 |
2 现代医家对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 外邪犯肺,风为先导 |
2.2 风寒袭肺,留恋不解 |
2.3 风热袭肺,肺失宣肃 |
2.4 风痰为因,郁结于肺 |
2.5 风邪夹湿,郁而不宣 |
2.6 风燥伤肺,郁久伤阴 |
2.7 肺气耗散,阴津亏耗 |
2.8 肝失疏泄,三焦气机不利 |
2.9 少阳枢机不利 |
2.10 脾虚失运,痰湿蕴肺 |
2.11 肺气亏耗,或及脾肾 |
2.12 正气不足,邪气留恋 |
3 小结 |
(6)中医药治疗成人感染后咳嗽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与病例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药治疗成人感染后咳嗽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纳入研究的文献特征 |
2.2 纳入研究文献方法学质量 |
2.3 疗效评估结果 |
2.4 发表偏倚 |
讨论 |
第二部分 成人感染后咳嗽中医证侯特点调查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医诊断标准 |
1.6 证候要素判断标准 |
1.7 调查方法 |
1.8 数据录入和统计方法 |
2 调查结果 |
2.1 临床资料 |
2.2 基于有监督方法(传统辨证)的感染后咳嗽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
2.3 基于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的感染后咳嗽中医证候特点 |
讨论 |
第三部分 成人感染后咳嗽组方用药的数据挖掘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规范药物名称 |
2.2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中药性味归经 |
3.2 药物频次分布 |
3.3 关联规则分析 |
3.4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成人感染后咳嗽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感染后咳嗽的证型分布及张纾难教授辨治感染后咳嗽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现代医学对感染后咳嗽的认识 |
1.1 感染后咳嗽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
1.2. 感染后咳嗽的流行病学 |
1.3. 感染后咳嗽的病原学及危险因素 |
1.4 感染后咳嗽的生理病理 |
1.5 感染后咳嗽的治疗 |
2. 中医学对感染后咳嗽的认识 |
2.1 感染后咳嗽的病名及源流考 |
2.2 中医对感染后咳嗽的认识及治疗 |
2.3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研究方案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排除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5 统计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患者性别 |
2.2 患者年龄 |
2.3 发病季节 |
2.4 病程 |
2.5 咳嗽症状积分 |
2.6 咳嗽的时间规律 |
2.7 咳嗽的诱因 |
2.8 咳嗽的性质 |
2.9 咽喉症状 |
2.10 其他伴随症状 |
2.11 舌脉 |
2.12 既往史 |
2.13. 中医证型 |
2.14 中医证型的相关因素 |
3. 聚类分析 |
4 讨论 |
4.1 中西医对于感染后咳嗽的认识 |
4.2 中医证型 |
4.3 影响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因素 |
4.4 聚类分析 |
小结 |
问题与展望 |
第三部分 张纾难教授从咽喉辨治感染后咳嗽经验 |
前言 |
1. 咽喉与咳嗽相关的理论依据 |
1.1 咽喉通于天气,易受邪干 |
1.2 脏腑经络相连,传而为病 |
1.3 久咳传入三焦,阳结喉痹 |
2 感染后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 外感因素 |
2.2 内伤因素 |
3 辨治经验 |
3.1 中西互参,病证结合 |
3.2 选方用药 |
3.3 注重日常宣教与调护 |
4 验案分析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明清吴门医派咳病用药分析及加味叶氏养胃汤治疗阴虚型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 现代医学对慢性咳嗽的研究 |
1.1 概述 |
1.2 病因 |
1.3 发病机制 |
1.4 诊断与治疗 |
1.5 常用镇咳与祛痰药物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 |
2.1 概述 |
2.2 病因和发病机制 |
2.3 临床分型与分期 |
2.4 治疗 |
2.5 局限性与不良反应 |
3. 中医学对咳嗽的研究 |
3.1 病名沿革 |
3.2 病因病机 |
3.3 辨证分型 |
3.4 临床治疗 |
3.5 实验研究 |
4. 吴门医派及其治咳概述 |
4.1 吴门医派简介 |
4.2 吴门医派治疗咳嗽概述 |
4.3 叶氏养胃汤 |
第二部分 文献整理 |
1. 研究资料 |
1.1 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中药名称规范化 |
2.2 数据录入与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相关医着 |
3.2 常见证型频次统计 |
3.3 常用药物频次统计 |
3.4 常用药物组合分析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搜集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提前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与治疗方法 |
2.2 疗效判定 |
2.3 技术路线图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咳嗽评分 |
4.3 LCQ问卷评分 |
4.4 中医证候积分 |
4.5 中医综合疗效 |
4.6 安全性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吴门医派咳病用药分析 |
1.1 常见证型分析 |
1.2 药物频次分析 |
1.3 常用药物组合分析 |
2. 加味叶氏养胃汤治疗阴虚型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 |
2.1 肺阴亏虚型慢性咳嗽病因病机研究 |
2.2 加味叶氏养胃汤组方分析 |
2.3 加味叶氏养胃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 |
2.4 益胃阴与润肺止咳的关系探讨 |
第五部分 结语 |
1. 结论 |
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从COX-2角度探讨蝉芩颗粒治疗感染后咳嗽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蝉芩颗粒对感染后咳嗽患者气道神经源性炎症影响的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病例来源 |
1.1.2 合格受试者的确定和退出 |
1.2 研究方法 |
1.2.1 随机方法 |
1.2.2 对照方法 |
1.2.3 病例数的确定 |
1.2.4 药剂来源 |
1.3 治疗方案 |
1.3.1 治疗组 |
1.3.2 对照组 |
1.3.3 疗程 |
1.3.4 其他 |
1.4 观察指标 |
1.4.1 症候指标 |
1.4.2 咳嗽缓解时间 |
1.4.3 咳嗽复发次数 |
1.4.4 LCQ量表测评 |
1.4.5 HARQ量表测评 |
1.4.6 实验室指标 |
1.4.7 指标的记录 |
1.4.8 疗效判定 |
1.4.9 不良反应观察 |
1.5 统计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依从性分析 |
2.2 一般资料比较 |
2.3 对中医症状积分的影响 |
2.3.1 咳嗽 |
2.3.2 咽痒 |
2.3.3 咳痰 |
2.3.4 两组患者其他症状评分的比较 |
2.3.5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总分的比较 |
2.4 对莱彻斯特咳嗽量表的影响 |
2.4.1 两组患者生理区域得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2.4.2 两组患者心理区域得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2.4.3 两组患者社会区域得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2.4.4 两组患者LCQ总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2.5 两组HARQ积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2.6 咳嗽缓解时间比较 |
2.7 咳嗽复发情况比较 |
2.8 两组患者诱导痰中SP值比较 |
2.9 两组患者诱导痰中IL-6值比较 |
2.10 疾病疗效评价分析 |
2.11 不良反应观察 |
3 结果讨论与分析 |
3.1 中医对感染后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 |
3.2 神经源性炎症病理状态与“风痰恋肺”病机 |
3.3 蝉芩颗粒用药分析 |
3.3.1 蝉蜕、僵蚕 |
3.3.2 桔梗、枳壳、甘草 |
3.3.3 前胡、白前 |
3.3.4 紫菀、半夏 |
3.3.5 柴胡、黄芩 |
3.3.6 射干、杏仁 |
3.3.7 丹参、郁金 |
3.4 蝉芩颗粒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疗效分析 |
3.4.1 蝉芩颗粒对感染后咳嗽患者症状的影响 |
3.4.2 蝉芩颗粒对感染后咳嗽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3.4.3 蝉芩颗粒对诱导痰中SP值的影响 |
3.4.4 蝉芩颗粒对诱导痰中IL-6值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蝉芩颗粒对大鼠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作用机制研究 |
1.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3.1 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 |
1.3.2 辣椒素(capsaicin,CAP) |
1.3.3 SP ELISA试剂盒 |
1.3.4 IL-6 ELISA试剂盒 |
1.3.5 TNF-αELISA试剂盒 |
1.3.6 COX-2抗体 |
1.3.7 EP3抗体 |
1.3.8 TRPV1抗体 |
1.4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神经源性炎症模型制备 |
2.1.1 动物分组 |
2.1.2 造模方法 |
2.2 给药方法及疗程 |
2.3 取材 |
2.3.1 麻醉 |
2.3.2 采血 |
2.3.3 取肺组织标本 |
2.3.4 取大鼠背根神经节 |
2.4 检测方法 |
2.4.1 肺组织病理学观察 |
2.4.2 ELISA法测血清SP、IL-6、TNF-α含量 |
2.4.3 RT-PCR 检测大鼠肺组织和背根神经节 COX-2、EP3、TRPV1m RNA |
2.4.4 Western-blot检测大鼠肺组织和背根神经节TRPV1 蛋白表达 |
2.5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实验过程中动物死亡及实验方案调整分析 |
3.2 动物的一般临床表现及咳嗽情况 |
3.3 治疗后各组血清SP值比较 |
3.4 治疗后各组血清IL-6值比较 |
3.5 治疗后各组血清TNF-α值比较 |
3.6 RT-PCR检测大鼠肺组织和背根神经节COX-2、EP3、TRPV1mRNA的表达 |
3.6.1 各组大鼠肺组织中COX-2 m RNA表达 |
3.6.2 各组大鼠肺组织中EP3 m RNA表达 |
3.6.3 各组大鼠肺组织中TRPV1 m RNA表达 |
3.6.4 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COX-2 m RNA表达 |
3.6.5 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EP3 m RNA表达 |
3.6.6 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TRPV1m RNA表达 |
3.7 Western-blot检测大鼠肺组织和背根神经节TRPV1 蛋白表达 |
3.7.1 各组大鼠肺组织中TRPV1蛋白表达 |
3.7.2 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TRPV1蛋白表达 |
3.8 各组大鼠肺组织HE染色结果 |
4 讨论与分析 |
4.1 感染后咳嗽的发病机制 |
4.1.1 气道上皮损伤 |
4.1.2 气道炎症 |
4.1.3 气道高反应 |
4.1.4 神经源性炎症 |
4.1.5 咳嗽敏感性增高 |
4.2 P物质与神经源性炎症 |
4.3 TRPV1与神经源性炎症 |
4.4 COX2-EP3-TRPV1 信号通路与神经源性炎症 |
4.5 蝉芩颗粒对神经源性炎症影响 |
4.6 蝉芩颗粒对IL-6、TNF-α的影响 |
4.7 蝉芩颗粒对COX2-EP3-TRPV1 信号通路的影响 |
创新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感染后咳嗽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 |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 |
附录三 莱彻斯特咳嗽生命质量问卷 |
附录四 HARQ问卷 |
(10)咳嗽证治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专有名词英文缩写中英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中西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诊疗现状 |
1.1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诊疗现状 |
1.2 西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诊疗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2 与咳嗽相关行业标准的现状与比较 |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2.1.1 疾病国标 |
2.1.2 证候国标 |
2.1.3 治法国标 |
2.2 中医药行业标准 |
2.2.1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行标) |
2.2.2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2008会标) |
2.2.3 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1会标) |
2.2.4 中医内科学(2013教材) |
2.2.5 中西医结合行业标准(2016西医会标) |
2.2.6 不同行业标准的比较与分析 |
2.2.7 若干中医行业标准与国标比较 |
2.3 中西医结合标准 |
2.3.1 普通感冒 |
2.3.2 流行性感冒 |
2.3.3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
2.3.4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 |
2.3.5 肺脓肿 |
2.3.6 肺结核 |
2.3.7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
2.3.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2.3.9 支气管扩张 |
2.3.10 肺心病 |
2.3.11 肺癌 |
2.3.12 对比与分析 |
2.4 西医咳嗽诊疗指南 |
2.4.1 咳嗽分类 |
2.4.2 不同类型咳嗽分类的变化 |
2.4.3 诊断程序 |
2.4.4 治疗方案 |
2.5 分析与建议 |
2.5.1 两个标准病种纳入异同的分析与建议 |
2.5.2 对于咳嗽相关标准制定的建议 |
3 当代临床咳嗽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
3.1 当代临床咳嗽文献的现状 |
3.2 近年3000篇文献分析 |
3.3 相似疾病比较 |
3.4 报道所涉及西医疾病与其对应的中医证候 |
3.5 近年报道所涉病种与有关行业标准比较 |
3.6 近年报道所涉证候与有关行业标准比较 |
3.7 分析与建议 |
4 历代中医古籍中咳嗽及其论治理论的整理与分析 |
4.1 历代中医代表性文献有关咳嗽分类的研究 |
4.1.1 历代咳嗽名整理 |
4.1.2 历代咳嗽名分类 |
4.1.3 历代咳嗽名分析 |
4.1.4 分析与建议 |
4.2 历代中医咳嗽用药及其特点的研究 |
4.2.1 高频次中药及其性味功效 |
4.2.2 中药分类及其频次 |
4.2.3 古方用药按治法分类统计 |
4.2.4 古方用药按病证分类统计 |
4.3 分析与建议 |
5 咳嗽辨证论治方法的构建 |
5.1 辨病论治 |
5.1.1 咳嗽常见疾病的西医诊疗 |
5.1.2 咳嗽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 |
5.1.3 分析与建议 |
5.2 辨证论治 |
5.2.1 咳嗽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
5.2.2 急性咳嗽 |
5.2.3 亚急性咳嗽 |
5.2.4 慢性咳嗽 |
5.3 对症治疗 |
5.3.1 西医对症治疗 |
5.3.2 中医对症治疗 |
5.4 分析与建议 |
5.4.1 辨病论治 |
5.4.2 辨证论治 |
5.4.3 对症治疗 |
6 讨论 |
6.1 现状与存在问题 |
6.2 相关国标和行业标准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 |
6.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6.2.2 中医药行业标准 |
6.2.3 中西医结合标准 |
6.2.4 西医咳嗽诊疗指南 |
6.3 临床报道与不同咳嗽标准存在的差异与比较分析 |
6.4 对古典文献检索与比对的结果 |
6.5 整理和完善咳嗽辨证论治标准的必要性 |
创新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文献综述(全文) 基于中医古籍文献的咳嗽证治理论研究 |
参考文献 |
二、已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全文) |
三、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摘要)及参加会议情况 |
四、仙鱼镇咳汤治疗风邪犯肺型咳嗽110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自拟温肺止咳方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风寒束肺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闫晓敏.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亚急性咳嗽辨证论治的疗效观察及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D]. 王蒙蒙.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中药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急性咳嗽风寒夹痰证临床效果观察[D]. 谭郡.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4]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有效性的Meta分析及用药规律研究[D]. 李芳.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感冒后咳嗽中医病因病机研究[J]. 张丽秀,刘铁军,杨海淼,安芮. 吉林中医药, 2021(01)
- [6]中医药治疗成人感染后咳嗽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与病例调查研究[D]. 杨继.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感染后咳嗽的证型分布及张纾难教授辨治感染后咳嗽的经验[D]. 孙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明清吴门医派咳病用药分析及加味叶氏养胃汤治疗阴虚型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D]. 许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7)
- [9]从COX-2角度探讨蝉芩颗粒治疗感染后咳嗽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吕俊.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咳嗽证治理论研究[D]. 侯玉.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